2023部编语文九年级上第17课《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语言构建与运用:了解小说内容,梳理小说情节
思维发展与提升:研读小说中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析环境描写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文化传承与自信:关注小说主人公的成长变化,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点】
1.了解小说内容,梳理小说情节
2.研读小说中,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品析环境描写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教学难点】
关注小说主人公的成长变化,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PPT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切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要从少年的视角解读,不要过分成人化。着重点是成长。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积累文中的词语,正音正字。
通过阅读,掌握小说的主要内容,梳理情节。
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初步感知作品主题。
【了解作者】
曹文轩,汉族,男,1954年1月生于江苏省盐城市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和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代表作有《草房子》《红瓦》《天瓢》等;曾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金奖、冰心文学大奖、国家图书奖等四十多种奖项。
【小说背景】
我的空间里到处流淌着水,《草房子》以及我的其他作品皆因水而生,作家曹文轩如是说。
曹文轩家住在一条大河边上。这是他最喜欢的情景,他竟然在作品中不止一次地写过这个迷人的句子。那时,我就进入了水的世界。一条大河,一条烟雨蒙蒙的大河,在飘动着。流水汩汩,他的笔下也在流水汩汩。
曹文轩的父亲做了几十年的小学校长,他的工作是不停地调动的,我们的家随他而迁移,但不管迁移之至何处,家永远傍水而立,因为,在那个地区,河流是无法回避的,大河小河,交叉成网,那儿叫水网地区。那里的人家,都是住在水边上,所有的村子也都是建在水边上,不是村前有大河,就是村后有大河,要不就是一条大河从村子中间流过,四周都是河的村子也不在少数。开门见水,满眼是水,到了雨季,常常是白水茫茫。那里的人与水朝夕相处,许多故事发生在水边、水上,那里的文化是浸泡在水中的。可惜的是,这些年河道淤塞,流水不旺,许多儿时的大河因河坡下滑无人问津而开始变得狭窄,一些过去很有味道的小河被填平成路或是成了房基和田地,水面在极度萎缩。我很怀念河流处处、水色四季的时代。
曹文轩已经习惯了那样的湿润的空间。现如今,他虽然生活在都市,但那个空间却永恒地留存在了他的记忆中。于是曹文轩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经历,在1995年开始创作小说《草房子》。
【正音正字+释义】
厚实hòu shí富裕的
嬉闹xī nào嬉笑打闹
觅食mì shí寻找食物,泛指谋生
驱除qū chú驱逐;排除
歇斯底里xiē sī dǐ lǐ 指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通常用于形容对于某件事物的极度情绪。
【初探“孤独”】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是李白的自由豪迈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是王维的高雅脱俗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对友人离去的依依不舍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柳宗元的清高孤傲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是陆游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
当大家想起这些诗句的时候,你还会认为,“孤独”只是寂寞空虚吗?
今天,我们去结识一位少年,也许,他也能让我们,重新定义孤独。
朗读课文,了解内容,明确人物,梳理情节。
明确:
本文的主人公是:杜小康
主要情节: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道破落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们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布置作业: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探究这几句诗是怎样表现出“孤独”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抓住心理描写,体会杜小康的心理变化,感知主题。
赏析环境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烘托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感受人物成长的历程,培养勇气和自信。
【解读“孤独”】
朗读课文,整理关于人物的心理描写,探寻人物心理变化过程,感受成长。
明确文中的心理描写:
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
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 前方是什么样子 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
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
杜小康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但,这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
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通过最开始的“茫然”“恐惧”到“胆怯”“害怕”,再到“孤独”“想家”最后不再感到“恐慌”变得坚强勇敢。
除了心理直接反应杜小康的变化,还有那些描写,也刻画出小康的变化呢?
杜小康终于有了倦意,躺在船舱里的席子上。 (动作描写)
杜雍和望着儿子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说:"你进窝棚里歇一会,我去找。"(神态描写)
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语言描写)
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
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
生5:小说尾部写道:"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这是什么描写 删掉好不好
师:这是细节描写,写得非常巧妙,它照应了上文杜小康风雨寻鸭中"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同时再现了杜小康的坚强、成长与收获。那带血的父亲的脚印,那带血的群鸭的羽毛,栩栩如生,余味无穷,让读者浮想联翩。
文中有大量的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起到了怎样的效果?
第一部分里草滩、河面上的炊烟与热气,一望无际的绿色芦荡,所有这些景物描写为了渲染一种茫然而恐惧、寂寞而孤单、空旷而陌生的氛围,烘托杜小康凄苦、孤单的心情,交代杜小康成长的环境。
第一部分里描写船头和船四周的鸭群,是在用这些景物衬托杜小康面对的环境。
第一部分的尾部对芦荡里空气的清香和水边芦叶里无数萤火虫的描写是十分欢快的,这与本文所渲染的气氛不协调,这是为什么 这是为了表现杜小康对周围新事物的好奇心。
第二部分对芦荡里那个风雨交加的恶劣天气的描写,目的是为杜小康找鸭群、与父亲走失、经历磨难作铺垫。
"雨过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烘托了杜小康找到鸭群的兴奋和感受自己突然长大后的欣慰。
从第一部分到第二部分的景物描写,推动了有关杜小康成长的故事情节的发展。
【理解“孤独”】
文中,那个词最能表明杜小康变化,成长的原因?
孤独
结合诗词中的孤独,来谈一谈你对孤独的理解?
当一个人孤独的时候,他的思想是自由的,具有一种可以宽纳一切的精神状态。
他面对的是真正的自己,人类的许多思想都源于此处。
他大多数的时间都在观察、学习出现的各种客观事物,并且能够从中得到无限的刺激和快乐。
孤独能使人们从忙碌中解脱劳顿,在静夜里独对心灵,在晨曦时思考未来。那是一种无法表达的玄妙。
孤独者,不管他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他都能让自己安静并且自得其乐,哪怕他面对的是生与死。
作业布置:
练习册积累基础部分(必做)
完成阅读拓展部分(选做)
【板书设计】
孤独 之旅
成长 之人生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