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物质进出细胞的运输方式
一、单选题
1.榨菜是重庆有名的美食,涪陵榨菜远销全国各地。在榨菜制作过程中,通过盐的腌渍,榨菜可以更加入味且不易腐败变质,这其中的生物学原理是( )
A.浓盐水中含水少,细菌无法生存
B.青菜细胞失水后代谢降低,细菌无法利用其营养物质
C.由于渗透作用使细菌失水死亡
D.钠离子有杀菌作用
【答案】C
【详解】在高浓度的盐水中,浓盐水因其浓度明显大于细菌体内细胞液的浓度,细菌因渗透作用失水过多而死亡,因此高能度盐水能防止变质,故在榨菜制作过程中,通过盐的腌渍,榨菜可以更加入味且不易腐败变质,C正确。
2.如图所示为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在某溶液中失水量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OA段,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
B.AB段,细胞中液泡的体积逐渐增大
C.OA段,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减弱
D.AB段,细胞会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答案】C
【详解】A、OA段,随时间的推移,细胞失水量逐渐增加,说明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A正确;
B、AB段,细胞吸水,细胞中液泡的体积逐渐增大,B正确;
C、OA段,随时间的推移,细胞失水量逐渐增加,细胞液浓度增加,吸水能力逐渐增强,C错误;
D、AB段,细胞吸水,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D正确。
3.下列关于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转换物镜时应该手握物镜小心缓慢转动
B.以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为材料能清晰观察到质壁分离
C.在新鲜黑藻小叶装片中可进行叶绿体的准确计数
D.苏丹Ⅲ染色后的花生子叶细胞中可观察到橘黄色颗粒
【答案】D
【详解】A、转换物镜时应该手握转换器,小心缓慢转动,A错误;
B、洋葱鳞片叶内表皮无色,可以观察质壁分离,但不是很清晰,B错误;
C、在新鲜黑藻小叶装片中可进行叶绿体形态和分布的观察,不可计数,C错误;
D、苏丹Ⅲ染色后的花生子叶细胞中可观察到橘黄色颗粒,D正确;
4.下列有关胞吞和胞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二者均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B.胞吞要有内部供能才能完成
C.分析胞吐的过程可知细胞分泌的同时会有膜成分的更新
D.二者运输物质时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答案】D
【详解】本题涉及胞吞胞吐方式。当细胞摄取大分子时,首先是大分子附着在细胞膜表面,这部分细胞膜内陷形成小囊,包围着大分子。然后小囊从细胞膜上分离下来,形成囊泡,进入细胞内部,这种现象叫胞吞。细胞需要外排的大分子,先在细胞内形成囊泡,囊泡移动到细胞膜处,与细胞膜融合,将大分子排出细胞,这种现象叫胞吐。
A、胞吞和胞吐均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A正确;
B、胞吞要有内部供能才能完成,B正确;
C、胞吐过程中囊泡与细胞膜融合,细胞分泌的同时会有膜成分的更新,C正确;
D、通过胞吞和胞吐方式运输物质时不需要载体蛋白协助,D错误。
5.如图是三个相邻的植物细胞之间水分流动方向示意图,图中三个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关系是( )
A.甲<乙<丙 B.甲>乙>丙
C.甲>乙,且乙<丙 D.甲<乙,且乙>丙
【答案】A
【详解】水运输的方向就是由低浓度溶液到高浓度溶液。题图中水运输的方向有甲→乙,所以乙细胞液浓度>甲细胞液浓度;水运输的方向有甲→丙,所以丙细胞液浓度>甲细胞液浓度;水运输的方向有乙→丙,所以丙细胞液浓度>乙细胞液浓度。因此,图中三个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关系是甲<乙<丙。
水运输的方向就是由低浓度溶液到高浓度溶液。题图中水运输的方向有甲→乙,甲→丙,乙→丙。因此,图中三个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关系是甲<乙<丙,A正确。
6.将同一部位的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分别浸在0.3g/ml。蔗糖溶液(甲),0.5g/mL硝酸钾溶液(乙)。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丙)中。测定了原生质层的外界面与细胞壁间距离变化。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实验结束时,甲溶液浓度上升,乙溶液浓度下降,丙溶液浓度不变
B.甲溶液中,原生质层的外界面与细胞壁间距离变化是逐渐增大后达到稳定
C.乙溶液中,原生质层的外界面与细胞壁间距离变化是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
D.丙溶液中,原生质层的外界面与细胞壁间距离不发生变化,细胞已经死亡
【答案】A
【详解】A、实验结束时,由于甲溶液中的洋葱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故甲溶液浓度下降,乙溶液由于其中的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进入洋葱细胞而浓度下降,丙溶液为强酸会导致细胞死亡,其中的浓度会因为细胞中物质的渗出而发生变化,A错误;
B、甲溶液中,随着质壁分离的进行,原生质层的外界面与细胞壁间的距离变化是逐渐增大后而达到稳定,达到水分进出的动态平衡,B正确;
C、乙溶液中,洋葱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故在该过程中原生质层的外界面与细胞壁间距离变化是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直到恢复,C正确;
D、丙溶液为强酸溶液,细胞在该溶液中会死亡,因此,原生质层的外界面与细胞壁间距离不发生变化,D正确。
7.下列关于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分子进出细胞,取决于细胞内外溶液的浓度差
B.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便于实验观察
C.黑藻叶肉细胞质壁发生分离时,缩小的绿色结构的边界是液泡膜
D.将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浸在0.3 g/mL的蔗糖溶液中,可观察到液泡紫色变浅
【答案】A
【详解】A、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水分子顺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的过程,A正确;
B、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适用于制备细胞膜,但这不是其用于观察动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原因,原因是易取材,且红细胞呈红色便于观察,B错误;
C、黑藻叶肉细胞质壁分离时,缩小的绿色的结构是原生质层,其边界是细胞膜,其中呈绿色的是叶绿体,C错误;
D、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浸在0.3 g/mL蔗糖溶液中会发生质壁分离,细胞失水,中央大液泡体积变小,紫色变深,D错误。
8.物质X过质膜从浓度高的一侧转运到浓度低的一侧,须载体蛋白参与且不消耗能量。这种转运方式属于
A.易化扩散 B.主动转运 C.扩散 D.渗透
【答案】A
【详解】由题意可知,物质X过质膜顺浓度梯度运输,须载体蛋白参与,且不消耗能量,这种转运方式属于易化扩散。
9.哺乳动物细胞在0.9%NaCl溶液中仍能保持其正常形态。将兔红细胞置于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制作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并比较其形态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高于0.9%NaCl溶液中,红细胞因渗透作用失水皱缩并发生质壁分离
B.在0.9%NaCl溶液中,红细胞形态未变是由于此时没有水分子进出细胞
C.在低于0.9%NaCl溶液中,红细胞因渗透作用吸水膨胀甚至有的破裂
D.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从溶液浓度较高处向溶液浓度较低处进行的扩散
【答案】C
【详解】在高于0.9%NaCl溶液中,红细胞因渗透作用失水皱缩,但红细胞无细胞壁结构,故不会发生质壁分离,A选项错误;在0.9%NaCl溶液中,红细胞形态未变是由于水分子进出细胞膜达到动态平衡,而不是没有水分子进出细胞,B选项错误;在低于0.9%NaCl溶液中,红细胞会吸水甚至导致涨破,C选项正确;渗透是指水分子或其它溶剂分子从低浓度的溶液通过半透膜进入高浓度溶液中的扩散,D选项错误。
10.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实验中,观察到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①④⑤组成原生质层
B.该实验至少需用显倍镜观察3次
C.实验材料常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
D.图示细胞中⑥和⑦内的溶液浓度相等
【答案】B
【详解】题图分析,①是细胞壁,②是细胞膜,③是细胞核,④是细胞质,⑤是核膜,⑥是细胞液,⑦是外界溶液,据此答题。
A、原生质层是由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组成,对应图中的②④⑤,A错误;
B、该实验需要使用显微镜三次,一次是正常观察,一次是质壁分离时观察,一次是质壁分离复原时观察,B正确;
C、该实验常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含有紫色的大液泡,便于实验观察,C错误;
D、图示观察到了质壁分离,但无法判断接下来是继续质壁分离还是质壁分离复原还是保持平衡,因此无法判断⑥细胞液和⑦外界溶液的浓度大小关系,D错误。
11.为研究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现象,某同学将某植物的叶表皮放入一定浓度的甲物质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叶表皮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植物的叶表皮细胞是具有液泡的活细胞
B.细胞内甲物质的浓度高于细胞外甲物质的浓度
C.细胞液中的H2O可以经扩散进入甲物质溶液中
D.甲物质和H2O能自由通过该叶表皮细胞的细胞壁
【答案】B
【详解】具有大的液泡的活细胞才能发生质壁分离,A正确;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在失水,此时,细胞外甲物质的浓度高于细胞内甲物质的浓度,B错误;水分子跨膜的方式是自由扩散,C正确;细胞壁是全透的,甲物质和H2O能自由通过,D正确。
12.将某植物花冠切成大小和形状相同的细条,分为a、b、c、d、e和f组(每组的细条数相等),取上述6组细条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浸泡相同时间后测量各组花冠细条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假如蔗糖溶液与花冠细胞之间只有水分交换,则
A.实验后,a组液泡中的溶质浓度比b组的高
B.浸泡导致f组细胞中液泡的失水量小于b组的
C.a组细胞在蔗糖溶液中失水或吸水所耗ATP大于b组
D.使细条在浸泡前后长度不变的蔗糖浓度介于0.4~0.5mol·L-1之间
【答案】D
【详解】A.纵坐标是实验前的长度/实验后的长度,比值为1时,细胞既不吸水也不失水,比值小于1时,细胞吸水越多,比值越小,比值大于1时,细胞失水越多,比值越大,所以a、b、c三组吸水且吸水程度a>b>c,d、e、f三组失水且失水程度f=e>d。由分析可知,a组细胞吸水比b组多,所以实验后a组液泡中的溶质浓度低于b组,A错误;
B.f组细胞失水,b组细胞吸水,B错误;
C.水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不消耗能量,C错误;
D.c、d两组之间存在比值为1的数值,此时浓度为0.4~0.5mol·L-1之间,D正确。
13.保卫细胞吸水膨胀使植物气孔张开。适宜条件下,制作紫鸭跖草叶片下表皮临时装片,观察蔗糖溶液对气孔开闭的影响,图为操作及观察结果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比较保卫细胞细胞液浓度,③处理后>①处理后
B.质壁分离现象最可能出现在滴加②后的观察视野中
C.滴加③后有较多水分子进入保卫细胞
D.推测3种蔗糖溶液浓度高低为②>①>③
【答案】A
【详解】气孔是由两两相对而生的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它的奇妙之处在于能够自动的开闭。气孔是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气孔的张开和闭合受保卫细胞的控制。
分析图示:滴加蔗糖溶液①后一段时间,保卫细胞气孔张开一定程度,说明保卫细胞在蔗糖溶液①中吸收一定水分;滴加蔗糖溶液②后一段时间,保卫细胞气孔关闭,说明保卫细胞在蔗糖溶液②中失去一定水分,滴加蔗糖溶液③后一段时间,保卫细胞气孔张开程度较大,说明保卫细胞在蔗糖溶液③中吸收水分多,且多于蔗糖溶液①,由此推断三种蔗糖溶液浓度大小为:②>①>③。A、通过分析可知,①细胞处吸水量少于③处细胞,说明保卫细胞细胞液浓度①处理后>③处理后,A错误;
B、②处细胞失水,故质壁分离现象最可能出现在滴加②后的观察视野中,B正确;
C、滴加③后细胞大量吸水,故滴加③后有较多水分子进入保卫细胞,C正确;
D、通过分析可知,推测3种蔗糖溶液浓度高低为②>①>③,D正确。
14.将若干生理状况基本相同,长度为3 cm的鲜萝卜条分为四组,分别置于三种摩尔浓度相同的溶液(实验组)和清水(对照组)中,测量每组萝卜条的平均长度,结果如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对照组中萝卜条长度增加较少的原因是受细胞壁的伸缩性的限制
B.实验结果说明萝卜细胞膜上有运输甘油和葡萄糖的载体
C.清水、甘油溶液和葡萄糖溶液的萝卜条细胞发生了渗透吸水
D.实验结束后,实验组中的萝卜条的细胞液浓度都比实验前大
【答案】B
【详解】分析图示,在清水中,萝卜条长度先稍微变长一点,然后保持不变,说明细胞吸收了少量的水;在甘油溶液、葡萄糖溶液中,萝卜条长度先变短,再变长,最后保持原来的长度不变,说明细胞先失水,后来由于甘油(葡萄糖)进入细胞内,细胞吸水复原;在蔗糖溶液中,萝卜条长度先变短,再然后保持不变,说明细胞先失水,后来由于蔗糖不能进入细胞内,细胞大小保持不变。
A、对照组中细胞吸水,但由于细胞壁的伸缩性相对较小,所以细胞体积增大较小,萝卜条长度增加较少,A正确;
B、甘油为脂溶性小分子,进入细胞为自由扩散,所以细胞膜上没有运输甘油的载体蛋白,B错误;
C、在清水中,细胞液浓度大,发生渗透吸水,甘油组和葡萄糖组由于都吸收了溶质进入细胞,细胞液浓度变大,也发生了渗透吸水,C正确;
D、蔗糖使组织细胞失去水分,所以细胞液浓度变大,甘油组和葡萄糖组由于都吸收了溶质进入细胞,所以细胞液浓度也变大了,D正确。
15.某兴趣小组利用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实验测定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细胞液浓度,实验过程如下:分别撕取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置于0.1mol/L、0.2mol/L…1.0mol/L的蔗糖溶液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取滴相应浓度的蔗糖溶液滴在载玻片上制作临时装片镜检统计。下列关于实验误差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若配制蔗糖溶液时蔗糖未充分溶解即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偏大
B.镜检时若用清水代替相应浓度的蔗糖溶液制作临时装片,实验结果偏小
C.用相应浓度的蔗糖溶液处理洋葱表皮细胞的时间过短,实验结果偏大
D.若使用KNO3溶液代替相应浓度的蔗糖溶液进行实验,会造成较大实验误差
【答案】B
【详解】A、蔗糖未充分溶解,说明配置的蔗糖溶液浓度比实际值要高,使得结果是偏大的,A正确;
B、镜检时若用清水代替,导致刚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吸水,使实验结果偏大,B错误;
C、用相应浓度的蔗糖溶液处理洋葱表皮细胞的时间过短,会导致与细胞液浓度接近的蔗糖溶液中的细胞质壁分离显性不明显,使实验结果偏大,C正确;
D、细胞在KNO3溶液会主动吸收离子,改变细胞液的浓度,所以误差较大,D正确。
二、综合题
16.人类囊性纤维病的发生与氯离子的跨膜运输有关。图1和图2分别表示正常人与患者肺部细胞部分物质运输情况。请据图回答问题:
(1)①_____一是该膜结构的基本骨架。根据_____(填标号)的位置,可以判断该膜是细胞膜。
(2)由图1可知,氯离子通过_____方式转运至细胞外,随着氯离子在细胞外浓度逐渐升高,使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_____浓度,导致水分子向膜外扩散的速度_____(填“加快”或“减慢”),使覆盖于肺部细胞表面的黏液被稀释。
(3)由图2可知,由于_____空间结构改变,导致氯离子不能够运出细胞而形成囊性纤维病。
(4)图示说明了无机盐具有_____的作用;同时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的功能。
【答案】 磷脂双分子层 ② 主动转运 细胞质 加快 功能正常的CFTR蛋白(只答“CFTR蛋白”不正确) 维持细胞和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表示CFTR蛋白在氯离子跨膜运输过程中的作用。功能正常的CFTR蛋白能协助氯离子转运至细胞外,使覆盖于肺部细胞表面的黏液被稀释;功能异常的CFTR蛋白不能协助氯离子转运至细胞外,导致肺部细胞表面的黏液不断积累。
【详解】(1)生物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的外侧分布有糖蛋白。
(2)由图1可知,氯离子的运输需要消耗ATP,说明其运输方式是主动转运;伴随着氯离子转运至细胞外,外界溶液的浓度逐渐增大,导致细胞内外浓度差增大,水分子向膜外扩散的速度加快。
(3)由图2可知,CFTR蛋白异常关闭,导致氯离子无法运出细胞,即功能正常的CFTR蛋白空间结构发生改变。
(4)由题干可知,无机盐可维持细胞和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同时氯离子的运输也体现了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17.农业生产中,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氮素可以NO3—的形式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一定时间内作物甲和作物乙的根细胞吸收NO3—的速率与O2浓度的关系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判断NO3—进入根细胞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判断的依据是______。
(2)O2浓度大于a时作物乙吸收NO3—速率不再增加,推测其原因是______。
(3)作物甲和作物乙各自在NO3—最大吸收速率时,作物甲根细胞的呼吸速率大于作物乙,判断依据是______。
(4)据图可知,在农业生产中,为促进农作物对NO3—的吸收利用,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
【答案】(1)主动运输需要呼吸作用提供能量,O2浓度小于a点,根细胞对NO3-的吸收速率与O2浓度呈正相关
(2)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此时载体蛋白数量达到饱和
(3)甲的NO3-最大吸收速率大于乙,甲需要能量多,消耗O2多
(4)定期松土
【分析】被动运输:物质进出细胞,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称为被动运输。(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的方式;(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转运蛋白(包括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的扩散方式。
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
(1)主动运输是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需要能量的供应、需要载体蛋白协助,由图可知,当氧气浓度小于a点时,随着O2浓度的增加,根细胞对NO3- 的吸收速率也增加,说明根细胞吸收NO3-需要能量的供应,为主动运输。
(2)主动运输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呼吸作用可以为主动运输提供能量,O2浓度大于a时作物乙吸收NO3-的速率不再增加,能量不再是限制因素,此时影响根细胞吸收NO3-速率的因素是载体蛋白的数量,此时载体蛋白数量达到饱和。
(3)当甲和乙根细胞均达到最大的NO3-的吸收速率时,甲的NO3-最大吸收速率大于乙,说明甲需要能量多,消耗O2多,甲根部细胞的呼吸速率大于作物乙。
(4)在农业生产中,为了促进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需要定期松土,增加土壤中的含氧量,促进根细胞的有氧呼吸,为主动运输吸收矿质元素提供能量。
三、实验题
18.大量实验结果表明,葡萄糖通过红细胞膜与通过单纯磷脂膜的速率,随着膜两侧葡萄糖浓度差增高而变化的特点不同(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反映葡萄糖通过红细胞膜特性的曲线是________,与单纯磷脂膜相比,它的特点是无论膜两侧葡萄糖浓度高于或低于c,其允许葡萄糖通过的速率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红细胞膜的化学成分中,除磷脂外,含量最多的是________。上述特点的出现与这种成分有关,推测该成分为葡萄糖通过膜提供了特殊途径,使跨膜速率________________。
【答案】 A 大于葡萄糖通过单纯磷脂膜的速率 蛋白质 显著加快
【分析】据图可知,随着葡萄糖在膜两侧的浓度差的增大,葡萄糖通过膜的速率A先增大,后保持不变,B一直增大。
【详解】(1)葡萄糖通过红细胞膜需要载体,在一定范围内,随着膜一侧浓度增加,运输速率提高,但当载体饱和后,运输速率不再增加,故可推测反映葡萄糖通过红细胞膜特性的曲线是A;与单纯磷脂膜相比,红细胞膜上有载体,运输速率快,大于葡萄糖通过单纯磷脂膜的速率。
(2)红细胞膜的化学成分中,除磷脂外,含量最多的是蛋白质,通过比较两种膜的结构可推测蛋白质可以作为物质跨膜运输过程中的载体,提高运输速率。2.3 物质进出细胞的运输方式
一、单选题
1.榨菜是重庆有名的美食,涪陵榨菜远销全国各地。在榨菜制作过程中,通过盐的腌渍,榨菜可以更加入味且不易腐败变质,这其中的生物学原理是( )
A.浓盐水中含水少,细菌无法生存
B.青菜细胞失水后代谢降低,细菌无法利用其营养物质
C.由于渗透作用使细菌失水死亡
D.钠离子有杀菌作用
2.如图所示为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在某溶液中失水量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OA段,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
B.AB段,细胞中液泡的体积逐渐增大
C.OA段,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减弱
D.AB段,细胞会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3.下列关于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转换物镜时应该手握物镜小心缓慢转动
B.以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为材料能清晰观察到质壁分离
C.在新鲜黑藻小叶装片中可进行叶绿体的准确计数
D.苏丹Ⅲ染色后的花生子叶细胞中可观察到橘黄色颗粒
4.下列有关胞吞和胞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二者均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B.胞吞要有内部供能才能完成
C.分析胞吐的过程可知细胞分泌的同时会有膜成分的更新
D.二者运输物质时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5.如图是三个相邻的植物细胞之间水分流动方向示意图,图中三个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关系是( )
A.甲<乙<丙 B.甲>乙>丙
C.甲>乙,且乙<丙 D.甲<乙,且乙>丙
6.将同一部位的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分别浸在0.3g/ml。蔗糖溶液(甲),0.5g/mL硝酸钾溶液(乙)。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丙)中。测定了原生质层的外界面与细胞壁间距离变化。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实验结束时,甲溶液浓度上升,乙溶液浓度下降,丙溶液浓度不变
B.甲溶液中,原生质层的外界面与细胞壁间距离变化是逐渐增大后达到稳定
C.乙溶液中,原生质层的外界面与细胞壁间距离变化是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
D.丙溶液中,原生质层的外界面与细胞壁间距离不发生变化,细胞已经死亡
7.下列关于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分子进出细胞,取决于细胞内外溶液的浓度差
B.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便于实验观察
C.黑藻叶肉细胞质壁发生分离时,缩小的绿色结构的边界是液泡膜
D.将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浸在0.3 g/mL的蔗糖溶液中,可观察到液泡紫色变浅
8.物质X过质膜从浓度高的一侧转运到浓度低的一侧,须载体蛋白参与且不消耗能量。这种转运方式属于
A.易化扩散 B.主动转运 C.扩散 D.渗透
9.哺乳动物细胞在0.9%NaCl溶液中仍能保持其正常形态。将兔红细胞置于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制作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并比较其形态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高于0.9%NaCl溶液中,红细胞因渗透作用失水皱缩并发生质壁分离
B.在0.9%NaCl溶液中,红细胞形态未变是由于此时没有水分子进出细胞
C.在低于0.9%NaCl溶液中,红细胞因渗透作用吸水膨胀甚至有的破裂
D.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从溶液浓度较高处向溶液浓度较低处进行的扩散
10.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实验中,观察到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①④⑤组成原生质层
B.该实验至少需用显倍镜观察3次
C.实验材料常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
D.图示细胞中⑥和⑦内的溶液浓度相等
11.为研究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现象,某同学将某植物的叶表皮放入一定浓度的甲物质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叶表皮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植物的叶表皮细胞是具有液泡的活细胞
B.细胞内甲物质的浓度高于细胞外甲物质的浓度
C.细胞液中的H2O可以经扩散进入甲物质溶液中
D.甲物质和H2O能自由通过该叶表皮细胞的细胞壁
12.将某植物花冠切成大小和形状相同的细条,分为a、b、c、d、e和f组(每组的细条数相等),取上述6组细条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浸泡相同时间后测量各组花冠细条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假如蔗糖溶液与花冠细胞之间只有水分交换,则
A.实验后,a组液泡中的溶质浓度比b组的高
B.浸泡导致f组细胞中液泡的失水量小于b组的
C.a组细胞在蔗糖溶液中失水或吸水所耗ATP大于b组
D.使细条在浸泡前后长度不变的蔗糖浓度介于0.4~0.5mol·L-1之间
13.保卫细胞吸水膨胀使植物气孔张开。适宜条件下,制作紫鸭跖草叶片下表皮临时装片,观察蔗糖溶液对气孔开闭的影响,图为操作及观察结果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比较保卫细胞细胞液浓度,③处理后>①处理后
B.质壁分离现象最可能出现在滴加②后的观察视野中
C.滴加③后有较多水分子进入保卫细胞
D.推测3种蔗糖溶液浓度高低为②>①>③
14.将若干生理状况基本相同,长度为3 cm的鲜萝卜条分为四组,分别置于三种摩尔浓度相同的溶液(实验组)和清水(对照组)中,测量每组萝卜条的平均长度,结果如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对照组中萝卜条长度增加较少的原因是受细胞壁的伸缩性的限制
B.实验结果说明萝卜细胞膜上有运输甘油和葡萄糖的载体
C.清水、甘油溶液和葡萄糖溶液的萝卜条细胞发生了渗透吸水
D.实验结束后,实验组中的萝卜条的细胞液浓度都比实验前大
15.某兴趣小组利用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实验测定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细胞液浓度,实验过程如下:分别撕取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置于0.1mol/L、0.2mol/L…1.0mol/L的蔗糖溶液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取滴相应浓度的蔗糖溶液滴在载玻片上制作临时装片镜检统计。下列关于实验误差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若配制蔗糖溶液时蔗糖未充分溶解即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偏大
B.镜检时若用清水代替相应浓度的蔗糖溶液制作临时装片,实验结果偏小
C.用相应浓度的蔗糖溶液处理洋葱表皮细胞的时间过短,实验结果偏大
D.若使用KNO3溶液代替相应浓度的蔗糖溶液进行实验,会造成较大实验误差
二、综合题
16.人类囊性纤维病的发生与氯离子的跨膜运输有关。图1和图2分别表示正常人与患者肺部细胞部分物质运输情况。请据图回答问题:
(1)①_____一是该膜结构的基本骨架。根据_____(填标号)的位置,可以判断该膜是细胞膜。
(2)由图1可知,氯离子通过_____方式转运至细胞外,随着氯离子在细胞外浓度逐渐升高,使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_____浓度,导致水分子向膜外扩散的速度_____(填“加快”或“减慢”),使覆盖于肺部细胞表面的黏液被稀释。
(3)由图2可知,由于_____空间结构改变,导致氯离子不能够运出细胞而形成囊性纤维病。
(4)图示说明了无机盐具有_____的作用;同时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的功能。
17.农业生产中,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氮素可以NO3—的形式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一定时间内作物甲和作物乙的根细胞吸收NO3—的速率与O2浓度的关系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判断NO3—进入根细胞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判断的依据是______。
(2)O2浓度大于a时作物乙吸收NO3—速率不再增加,推测其原因是______。
(3)作物甲和作物乙各自在NO3—最大吸收速率时,作物甲根细胞的呼吸速率大于作物乙,判断依据是______。
(4)据图可知,在农业生产中,为促进农作物对NO3—的吸收利用,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
三、实验题
18.大量实验结果表明,葡萄糖通过红细胞膜与通过单纯磷脂膜的速率,随着膜两侧葡萄糖浓度差增高而变化的特点不同(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反映葡萄糖通过红细胞膜特性的曲线是________,与单纯磷脂膜相比,它的特点是无论膜两侧葡萄糖浓度高于或低于c,其允许葡萄糖通过的速率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红细胞膜的化学成分中,除磷脂外,含量最多的是________。上述特点的出现与这种成分有关,推测该成分为葡萄糖通过膜提供了特殊途径,使跨膜速率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