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和死亡
一、单选题
1.细胞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类型。下列关于人体中细胞凋亡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胎儿手的发育过程中不会发生细胞凋亡
B.小肠上皮细胞的自然更新过程中存在细胞凋亡现象
C.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过程中不存在细胞凋亡现象
D.细胞凋亡是基因决定的细胞死亡过程,属于细胞坏死
【答案】B
【详解】细胞凋亡是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常见的类型有: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的编程性死亡;成熟个体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
细胞凋亡的意义:可以保证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
胎儿手发育的过程中,手指间隙的细胞会发生细胞凋亡,A错误;小肠上皮细胞中衰老的细胞将会发生细胞凋亡,不断完成细胞的自然更新,B正确;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属于靶细胞,机体通过细胞免疫将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抗原,属于细胞凋亡,C错误;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导致的细胞非正常死亡,D错误。故选B。
2.下列有关细胞衰老、死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衰老的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
B.衰老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都发生了变化
C.生物体内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和肿瘤细胞均可以通过凋亡方式被清除掉
D.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特定部位的细胞会发生自然编程性死亡,这有利于器官的正常发育
【答案】C
【详解】A、衰老的细胞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代谢减慢,A正确;
B、衰老的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都发生了变化,相对于新生的细胞,功能减退,B正确;
C、生物体内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和部分肿瘤细胞可以通过凋亡的方式被清除掉,但并非所有的肿瘤细胞都能被清除掉,C错误;
D、特定部位细胞编程性死亡有利于器官的正常发育,如胚胎发育过程中尾的消失,D正确。
3.下列实例可以说明细胞具有全能性的是( )
A.皮肤被划破后,伤口重新愈合
B.蜥蜴受攻击断尾后重新长出尾部
C.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各种血细胞
D.胡萝卜组织块经离体培养产生完整植株
【答案】D
【详解】A、皮肤被划破后,伤口重新愈合属于细胞的分裂和分化,A错误;
B、蜥蜴受攻击断尾后重新长出尾部发生了细胞的增殖和分化,B错误;
C、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各种血细胞,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个体,不体现细胞的全能性,C错误;
D、胡萝卜组织块经过植物组织培养产生完整植株,体现植物细胞的全能性,D正确。
4.洋葱根尖和小鼠骨髓细胞都能用于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都需要用盐酸溶液使细胞相互分离
B.都需要用低倍镜找到分裂细胞再换高倍镜观察
C.在有丝分裂中期都能观察到染色体数目加倍
D.在有丝分裂末期都能观察到细胞板
【答案】B
【详解】A、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混合后作为解离液只能用于植物细胞的相互分离;动物细胞之间的相互分离需用胰蛋白酶处理,A错误;
B、使用显微镜时,一般先在低倍镜下找到物像,再换用高倍镜观察,B正确;
C、着丝点断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C错误;
D、细胞板只会出现在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末期,D错误。
5.图1是一个细胞周期内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变化曲线图,图2是根据细胞核DNA含量不同,将大量某种连续增殖的细胞分为三组,统计每组的细胞数而绘制的柱形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1中ef段的染色体数是cd段的一半
B.图2丙组细胞中只有部分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加倍
C.图2中乙组细胞所处时期相当于图1中的ab段
D.观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最佳时期是图2的甲组细胞
【答案】B
【详解】分析图1:图1表示一个细胞周期内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变化, bc段形成的原因DNA的复制,ac段处于有丝分裂间期;cd段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de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ef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
分析图2:甲组细胞中的DNA含量为2C,包括间期DNA复制前和末期的细胞;乙组细胞中的DNA含量为2C~4C,均为间期细胞;丙组细胞中的DNA含量为4C,包括间期DNA复制后、前期、中期和后期的细胞。
图1中cd段包括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ef段包括有丝分裂的后期和末期,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cd段2倍,A错误;图2丙组细胞中的DNA含量为4C,包括间期DNA复制后、前期、中期和后期的细胞,其中只有后期的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B正确;图2中甲组细胞所处时期相当于图1中的ab段,乙组细胞所处时期相当于图1中的bc段,C错误;观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最佳时期是中期,为图2的丙组部分细胞,D错误;故选B。
6.下列关于细胞分化与细胞全能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保持着全能性
B.细胞内含有全套的遗传物质是已分化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基础
C.利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快速繁殖花卉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D.克隆羊多利的诞生证明了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答案】D
【详解】A、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保持着全能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发育成完整的个体,A正确;
B、细胞的全能性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故细胞内含有全套的遗传物质是已分化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基础,B正确;
C、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C正确;
D、克隆羊多利的诞生证明了动物细胞的核具有全能性,D错误。
7.植物受病原菌感染后,特异的蛋白水解酶被激活,从而诱导植物细胞编程性死亡,同时病原菌被消灭。激活蛋白水解酶有两条途径:①由钙离子进入细胞后启动;②由位于线粒体内膜上参与细胞呼吸的细胞色素c含量增加启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蛋白水解酶能使磷酸二酯键断开
B.钙离子通过自由扩散进入植物细胞
C.细胞色素c与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有关
D.细胞编程性死亡避免了病原菌对邻近细胞的进一步感染
【答案】D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跨膜运输、有氧呼吸和细胞凋亡等有关知识。蛋白水解酶是催化蛋白质的肽键断开,水解成氨基酸;无机盐离子一般是主动运输进出细胞;细胞色素c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生物氧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电子传递体,在线粒体嵴上与其它氧化酶排列成呼吸链,参与细胞呼吸的第三阶段,使[H]和O2结合,生成水;细胞编程性死亡包括生物发育过程细胞的编程性死亡、细胞的自然更新及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病毒侵入体细胞,体细胞会启动凋亡程序释放病毒)。
蛋白水解酶能使蛋白质的肽键断开,生成氨基酸,A错误;钙离子通过主动运输进入植物细胞,B错误;细胞色素c位于线粒体内膜上,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促进[H]和O2结合,生成水,C错误;植物受病原菌感染后,特异的蛋白水解酶被激活,从而诱导植物细胞编程性死亡,同时病原菌被消灭,避免了病原菌对邻近细胞的进一步感染,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D。
8.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四位同学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他们把在高倍显微镜下看到的结构记录在实验报告中,记录无误的是
A.染色体、细胞板、纺锤体 B.中心体、叶绿体、细胞核
C.核仁、纺锤体、赤道板 D.细胞壁、染色体、纺锤体
【答案】D
【详解】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种结构的变化情况:细胞板在末期出现;核仁、核膜在前期消失,末期形成新的核仁、核膜。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无叶绿体、中心体;赤道板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的结构,综上分析,D正确,ABC错误。
9.下列关于蛙胚胎发育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通过细胞分裂不断增加细胞数量,并在一定时期发生细胞分化
B.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不断分裂,但不发生凋亡
C.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蛙胚的有机物总量不断增加
D.发育过程中蛙胚从环境中获得的氧气和营养物质逐渐增加
【答案】A
【详解】胚胎发育过程中通过细胞分裂不断增加其数量,囊胚期开始发生细胞分化;细胞凋亡是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胚胎发育过程中发生细胞凋亡;发育过程中,随着分裂次数的增加,蛙胚从环境中获得氧气,但营养物质来自蛙胚,总量逐渐减少,种类逐渐增加。
10.某研究组获得了小麦的叶黄素缺失突变体。将其叶片进行了红光照射光吸收测定和色素层析条带分析(从上至下),与正常叶片相比,实验结果是( )
A.光吸收差异不显著,色素带缺第2条
B.光吸收差异显著,色素带缺第2条
C.光吸收差异显著,色素带缺第3条
D.光吸收差异不显著,色素带缺第3条
【答案】A
【详解】叶黄素和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叶黄素缺失突变体叶片不能合成叶黄素,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进行红光照射测定,则光吸收差异不显著,而色素带缺叶黄素这个条带,自上而下位于第2条,故实验结果是光吸收差异不显著,色素带缺第2条,BCD错误,A正确。
11.下列关于细胞分化、衰老和凋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白细胞的过程不可逆 B.衰老细胞具有水分减少、代谢减慢等特征
C.分化过程中发生遗传物质的改变 D.凋亡是由基因控制的程序性死亡
【答案】C
【详解】A、细胞分化具有不可逆性,因此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白细胞的过程是不可逆的,A正确;
B、细胞衰老后,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物质运输能力降低,具有水分减少、代谢减慢等特征,B正确;
C、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并未发生改变,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C错误;
D、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程序性死亡的过程,D正确。
12.将一块3cm×3cm×6cm的含酚酞的琼脂块切成三块边长分别为1cm、2cm、3cm的正方体。将3块琼脂块放在装有NaOH的烧杯内,淹没浸泡10分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随琼脂块增大,NaOH扩散速率增大
B.随琼脂块增大,琼脂块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增大
C.随琼脂块的增大,琼脂块中变红的体积增大
D.随琼脂块增大,琼脂块中变红的体积所占的比例增大
【答案】C
【详解】不同大小的琼脂块上NaOH扩散的深度相同,即扩散速率相同,A错误;琼脂块体积越大,表面积与体积之比越小,B错误;不同大小的琼脂块上NaOH扩散的深度相同,那么随琼脂块的增大,琼脂块中变红的体积增大,C正确;随琼脂块增大,琼脂块中变红的体积所占的比例越小,物质运输的效率越低,D错误.故选C.
13.下图为动物细胞分裂中某时期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在分裂前期倍增并移向细胞两极
B.乙和丙在组成成分上差异很大
C.该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两倍
D.该时期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的物质减少
【答案】B
【详解】甲是中心体,在分裂间期倍增,在前期移向细胞两极;乙是姐妹染色单体,丙是星射线,二者组成成分差异很大;该时期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该时期没有核膜、核孔,不会有物质通过核孔。故选B。
14.下列关于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有从新生的根尖上取材,才能观察到有丝分裂
B.解离时间要尽量长,以确保根尖组织细胞充分分离
C.滴加清水、弄碎根尖以及压片都有利于细胞的分散
D.临时装片镜检时,视野中最多的是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
【答案】C
【详解】观察细胞有丝分裂过程:(1)解离:剪取根尖2-3mm,立即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氢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3-5min;(2)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min;(3)染色:把洋葱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的培养皿中,染色3-5min;(4)制片:取一干净载玻片,在中央滴一滴清水,将染色的根尖用镊子取出,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并且用镊子尖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再加一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压载玻片.取下后加上的载玻片,既制成装片;(5)观察:先低倍镜观察,后高倍镜观察。
从生长旺盛的部位取材,包括茎尖、形成层、根尖等部分,均可以观察到有丝分裂,A错误;解离时间一般在3-5min,时间过长,细胞过于酥软,不利于漂洗且染色体易被破环,因此解离的时间不宜过长,B错误;在观察有丝分裂的实验中滴加清水,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容易将盖玻片盖上,盖好盖玻片后实验材料会充盈在水环境中,处于比较舒展状态,便于使用显微镜观察其结构,弄碎根尖、压片可使细胞分离开,因此三者都有利于细胞的分散,C正确;由于细胞分裂间期的时间最长,因此临时装片镜检时,视野中最多的是处于有丝分裂间期的细胞,D错误。
15.人蛔虫是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适宜材料,受精后的蛔虫子宫中游离着许多处于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受精卵。某同学进行“观察人蛔虫受精卵有丝分裂”的实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与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相比,不需要用龙胆紫溶液等进行染色
B.与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相比,不需要解离、漂洗实验操作
C.与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不同,实验过程中可能用到生理盐水。
D.与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相比,观察过程仍需要先使用低倍镜
【答案】A
【详解】A、该实验中仍需要用龙胆紫等碱性染料对染色体进行染色,A错误;
B、根据题干信息“游离着许多处于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受精卵”可知,与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相比,不需要解离、漂洗实验操作,B正确;
C、与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不同,实验过程中可能用到生理盐水,以保持细胞正常的形态,C正确;
D、与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相比,观察过程仍需要先使用低倍镜,D正确。
二、综合题
16.下图一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模式图,图二为有丝分裂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上DNA含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只考虑一个细胞周期,图一中缺少处于___________期细胞的示意图。
(2)与图示细胞分裂有关的细胞器主要有___________。
(3)一般情况下,细胞乙中1、2号染色体上携带的DNA是___________(“相同”或“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一中的丁细胞处于图二中___________段,图二中CD段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该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与植物细胞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图一中___________细胞所处的时期。
【答案】 中 核糖体、中心体、线粒体 相同 这两条染色体上的DNA是由同一个DNA复制形成的 BC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丙、丁
【详解】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有丝分裂等知识的掌握情况。若要正确解答本题,需要熟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准确判断图一中各细胞所处的时期、图二中曲线各区段的成因及其代表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1)依据细胞中的染色体的形态和行为特点可推知:图一中的细胞甲、乙、丙、丁分别处于有丝分裂的间期、后期、末期、前期。可见,若只考虑一个细胞周期,则图一中缺少处于中期细胞的示意图。
(2)有丝分裂间期的细胞主要完成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在前期的细胞中,中心粒周围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在细胞分裂的各时期都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可见,与图示细胞分裂有关的细胞器主要有核糖体、中心体、线粒体。
(3)细胞乙中1、2号染色体是由同一条染色体经过复制、再经着丝点分裂形成,这两条染色体上的DNA也是由同一个DNA复制形成的,因此一般情况下,细胞乙中1、2号染色体上携带的DNA是相同的。
(4)图二中BC段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个DNA分子,说明存在姐妹染色单体,而图一中的丁细胞也含有姐妹染色单体,因此图一中的丁细胞处于图二中BC段;图二中CD段每条染色体的DNA含量由2减至1,产生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5) 该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与植物细胞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图一中的丙所示的有丝分裂末期和丁所示的有丝分裂前期。
17.下图是某细胞增殖和分化的概念图,据图回答。
(1)图A表示细胞增殖过程,图B表示____________过程。图C处于有丝分裂的__________期。
(2)若a为植物细胞,而d能在体外条件下培养成一个植物体,则说明d具有________。
(3)图C中细胞有染色体是_________条,①和⑤两条染色体是经过分裂间期__________形成的。
(4)图C中是由细胞两极发出的______________形成的纺锤体,此时期继续发展,将在赤道板位置出现 __________,逐渐扩展形成细胞壁,最终分裂为两个子细胞。
【答案】 细胞分化 后 全能性 8 复制 纺锤丝 细胞板
【详解】分析题图:图示是某细胞增殖和分化的概念图,其中A表示细胞增殖过程,该过程能使细胞的数目增多,但不能增加细胞的种类;B表示细胞分化过程,该过程能增加细胞的种类,但不能增加细胞的数目;a、b、c和d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了稳定性差异。C是有丝分裂后期。
(1)由以上分析可知:图A表示细胞增殖过程,图B表示细胞分化过程,C是有丝分裂后期。
(2)d细胞能在体外条件下培养成一个植物体,则说明d细胞具有全能性。
(3)图C中细胞有染色体是8条,①和⑤两条染色体是由同一条染色体经着丝点分裂而产生,这样的染色体经过分裂间期复制形成的。
(4)C是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后期,其中纺锤体是由细胞两极直接发出的;有丝分裂末期,将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逐渐扩展形成细胞壁,最终分裂为两个子细胞。
三、实验题
18.肝细胞能将甲醛转化成甲酸而具有解除甲醛毒害的功能,研究人员为验证肝脏的这种解毒功能而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分组设计如下(“﹡”表示还没完成的实验步骤)。
(1)表中,除A组外,还需放置肝脏小块的是____________组。
(2)右图中曲线__________是C组实验的结果,说明肝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会___________________ 。
(3)右图中曲线乙是________组实验的结果,结合其它组实验结果,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研究发现一定浓度的甲醛会诱发淋巴细胞染色体断裂,为进一步验证肝脏的解毒功能,研究人员同时进行了如下实验。方法步骤如下:
①新培养的具有分裂能力的正常淋巴细胞悬液3等份,备用。
②按上表的实验设计培养肝脏15分钟后,取三组装置中的肝脏培养液,分别加入备用的淋巴细胞悬液中继续培养一段时间。再分别取淋巴细胞染色、制片。然后在显微镜下寻找处于______________(填细胞周期的某具体时期)的细胞,观察其细胞内_________________ ,进行对比分析。
③实验结果:添加了____________从A、B、C选)组中的肝脏培养液的淋巴细胞出现异常,而其他两组的淋巴细胞几乎没有出现异常,进一步验证肝脏的解毒功能。
【答案】 C 丙 产生(少量)甲醛 A 肝脏具有解除甲醛毒害的功能 有丝分裂中期 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 B
【详解】本题主要研究肝脏细胞的解毒作用,因此自变量是有毒物质的有无;由于C组中没有加入甲醛,故甲醛的含量较低,曲线丙属于C组实验的结果,但是仍有少量的甲醛,说明肝脏细胞在代谢过程中,可能产生了甲醛;根据实验目的,A组的有毒物质在肝细胞的作用下,甲醛的含量逐渐降低,故A组的作用结果与曲线乙相符;根据题干已知一定浓度的甲醛可诱发染色体断裂,验证肝细胞的解毒功能,因此实验变量应为甲醛的含量,同时需要加入染色体观察甲醛的作用,根据实验结果,A组中的甲醛被分解,C组没有加入甲醛,只有B组含有甲醛,能让染色体断裂,其他两组的淋巴细胞中染色体正常。
(1)本题主要研究肝脏细胞的解毒作用,因此自变量是有毒物质的有无,因此C组应该加入等量的肝脏小块。
(2)由于C组中没有加入甲醛,故甲醛的含量较低,因此曲线丙属于C组实验的结果,但是有少量的甲醛,说明肝脏细胞在代谢过程中,可能产生了(少量)甲醛。
(3)根据实验目的,A组的有毒物质在肝细胞的作用下,甲醛的含量逐渐降低,故A组的作用结果与曲线乙相符。
(4)根据题干可知,一定浓度的甲醛可诱发染色体断裂,为验证肝细胞的解毒功能,实验中的自变量应为甲醛的含量,同时需要加入染色的淋巴细胞观察甲醛的作用,根据实验结果,A组中的甲醛被分解,C组没有加入甲醛,只有B组含有甲醛,能让染色体断裂,其他两组的淋巴细胞中染色体正常。观察染色体是否正常,必须选取有丝分裂中期细胞,因为此时细胞内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第四章 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和死亡
一、单选题
1.细胞凋亡是细胞死亡的一种类型。下列关于人体中细胞凋亡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胎儿手的发育过程中不会发生细胞凋亡
B.小肠上皮细胞的自然更新过程中存在细胞凋亡现象
C.清除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过程中不存在细胞凋亡现象
D.细胞凋亡是基因决定的细胞死亡过程,属于细胞坏死
2.下列有关细胞衰老、死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衰老的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
B.衰老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都发生了变化
C.生物体内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和肿瘤细胞均可以通过凋亡方式被清除掉
D.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特定部位的细胞会发生自然编程性死亡,这有利于器官的正常发育
3.下列实例可以说明细胞具有全能性的是( )
A.皮肤被划破后,伤口重新愈合
B.蜥蜴受攻击断尾后重新长出尾部
C.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各种血细胞
D.胡萝卜组织块经离体培养产生完整植株
4.洋葱根尖和小鼠骨髓细胞都能用于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都需要用盐酸溶液使细胞相互分离
B.都需要用低倍镜找到分裂细胞再换高倍镜观察
C.在有丝分裂中期都能观察到染色体数目加倍
D.在有丝分裂末期都能观察到细胞板
5.图1是一个细胞周期内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变化曲线图,图2是根据细胞核DNA含量不同,将大量某种连续增殖的细胞分为三组,统计每组的细胞数而绘制的柱形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1中ef段的染色体数是cd段的一半
B.图2丙组细胞中只有部分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加倍
C.图2中乙组细胞所处时期相当于图1中的ab段
D.观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最佳时期是图2的甲组细胞
6.下列关于细胞分化与细胞全能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保持着全能性
B.细胞内含有全套的遗传物质是已分化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基础
C.利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快速繁殖花卉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D.克隆羊多利的诞生证明了动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7.植物受病原菌感染后,特异的蛋白水解酶被激活,从而诱导植物细胞编程性死亡,同时病原菌被消灭。激活蛋白水解酶有两条途径:①由钙离子进入细胞后启动;②由位于线粒体内膜上参与细胞呼吸的细胞色素c含量增加启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蛋白水解酶能使磷酸二酯键断开
B.钙离子通过自由扩散进入植物细胞
C.细胞色素c与有氧呼吸第一阶段有关
D.细胞编程性死亡避免了病原菌对邻近细胞的进一步感染
8.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四位同学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他们把在高倍显微镜下看到的结构记录在实验报告中,记录无误的是
A.染色体、细胞板、纺锤体 B.中心体、叶绿体、细胞核
C.核仁、纺锤体、赤道板 D.细胞壁、染色体、纺锤体
9.下列关于蛙胚胎发育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通过细胞分裂不断增加细胞数量,并在一定时期发生细胞分化
B.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不断分裂,但不发生凋亡
C.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蛙胚的有机物总量不断增加
D.发育过程中蛙胚从环境中获得的氧气和营养物质逐渐增加
10.某研究组获得了小麦的叶黄素缺失突变体。将其叶片进行了红光照射光吸收测定和色素层析条带分析(从上至下),与正常叶片相比,实验结果是( )
A.光吸收差异不显著,色素带缺第2条
B.光吸收差异显著,色素带缺第2条
C.光吸收差异显著,色素带缺第3条
D.光吸收差异不显著,色素带缺第3条
11.下列关于细胞分化、衰老和凋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白细胞的过程不可逆 B.衰老细胞具有水分减少、代谢减慢等特征
C.分化过程中发生遗传物质的改变 D.凋亡是由基因控制的程序性死亡
12.将一块3cm×3cm×6cm的含酚酞的琼脂块切成三块边长分别为1cm、2cm、3cm的正方体。将3块琼脂块放在装有NaOH的烧杯内,淹没浸泡10分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随琼脂块增大,NaOH扩散速率增大
B.随琼脂块增大,琼脂块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增大
C.随琼脂块的增大,琼脂块中变红的体积增大
D.随琼脂块增大,琼脂块中变红的体积所占的比例增大
13.下图为动物细胞分裂中某时期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在分裂前期倍增并移向细胞两极
B.乙和丙在组成成分上差异很大
C.该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数是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两倍
D.该时期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的物质减少
14.下列关于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有从新生的根尖上取材,才能观察到有丝分裂
B.解离时间要尽量长,以确保根尖组织细胞充分分离
C.滴加清水、弄碎根尖以及压片都有利于细胞的分散
D.临时装片镜检时,视野中最多的是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
15.人蛔虫是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适宜材料,受精后的蛔虫子宫中游离着许多处于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受精卵。某同学进行“观察人蛔虫受精卵有丝分裂”的实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与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相比,不需要用龙胆紫溶液等进行染色
B.与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相比,不需要解离、漂洗实验操作
C.与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不同,实验过程中可能用到生理盐水。
D.与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相比,观察过程仍需要先使用低倍镜
二、综合题
16.下图一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模式图,图二为有丝分裂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上DNA含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只考虑一个细胞周期,图一中缺少处于___________期细胞的示意图。
(2)与图示细胞分裂有关的细胞器主要有___________。
(3)一般情况下,细胞乙中1、2号染色体上携带的DNA是___________(“相同”或“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一中的丁细胞处于图二中___________段,图二中CD段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该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与植物细胞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图一中___________细胞所处的时期。
17.下图是某细胞增殖和分化的概念图,据图回答。
(1)图A表示细胞增殖过程,图B表示____________过程。图C处于有丝分裂的__________期。
(2)若a为植物细胞,而d能在体外条件下培养成一个植物体,则说明d具有________。
(3)图C中细胞有染色体是_________条,①和⑤两条染色体是经过分裂间期__________形成的。
(4)图C中是由细胞两极发出的______________形成的纺锤体,此时期继续发展,将在赤道板位置出现 __________,逐渐扩展形成细胞壁,最终分裂为两个子细胞。
三、实验题
18.肝细胞能将甲醛转化成甲酸而具有解除甲醛毒害的功能,研究人员为验证肝脏的这种解毒功能而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分组设计如下(“﹡”表示还没完成的实验步骤)。
(1)表中,除A组外,还需放置肝脏小块的是____________组。
(2)右图中曲线__________是C组实验的结果,说明肝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会___________________ 。
(3)右图中曲线乙是________组实验的结果,结合其它组实验结果,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研究发现一定浓度的甲醛会诱发淋巴细胞染色体断裂,为进一步验证肝脏的解毒功能,研究人员同时进行了如下实验。方法步骤如下:
①新培养的具有分裂能力的正常淋巴细胞悬液3等份,备用。
②按上表的实验设计培养肝脏15分钟后,取三组装置中的肝脏培养液,分别加入备用的淋巴细胞悬液中继续培养一段时间。再分别取淋巴细胞染色、制片。然后在显微镜下寻找处于______________(填细胞周期的某具体时期)的细胞,观察其细胞内_________________ ,进行对比分析。
③实验结果:添加了____________从A、B、C选)组中的肝脏培养液的淋巴细胞出现异常,而其他两组的淋巴细胞几乎没有出现异常,进一步验证肝脏的解毒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