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14 09:00:47

文档简介

市六中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模块)考试
1.【答案】C 2.【答案】C 3.【答案】B 4.【答案】B 5.【答案】A
6.【答案】B 7.【答案】A 8.【答案】B 9.【答案】C 10.【答案】C
11.【答案】A 12.【答案】C 13.【答案】A 14.【答案】D 15.【答案】C
16.【答案】D 17.【答案】A 18.【答案】C 19.【答案】C 20.【答案】B
21.【答案】B 22.【答案】C 23.【答案】D 24.【答案】B 25.【答案】A
26.【答案】D 27.【答案】C 28.【答案】A 29.【答案】B 30.【答案】A
31.【答案】
(1)制度:三公九卿制,制度:三省六部制 职权: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议诏令;尚书省:执行诏令
(2)原因: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直接领导六部。解决:明成祖设内阁,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3)职能: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负责承命拟旨;传达皇帝谕旨。皇帝:雍正。
(4)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皇权不断加强)。
32.【答案】(1)材料一认为外来侵略是中国面临的大祸,材料二认为中国的大祸在国内“民权之说”。
洋务派的观点。中学为体指保持封建制度为根本,西学为用指用西方科学技术为手段。根本上讲,学习西方技术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2)材料三主张冲破封建制度和封建意识形态,提倡民主与科学;
(3)从根本上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4)联系:材料四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区别:前者学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后者学习马克思主义。
影响: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指导思想。(
3
1
.(
4
)
) (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高 一历 史 期末答 题 卡
学校 班级
姓名 考号
(
3
2
.

1


2


3


4

) (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
选择题(每小题2分)
非选择题(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
(
21
.(
1


2


3

22.

1


2


3


4

)
(
31
[
A
]
[
B
]
[
C
] [
D
]
32
[
A
]
[
B
]
[
C
] [
D
]
33
[
A
]
[
B
]
[
C
] [
D
]
34
[
A
]
[
B
]
[
C
] [
D
]
35
[
A
]
[
B
]
[
C
] [
D
]
)
(
31

1


2


3

)(
班级
姓名
考号
考场号


线





)市六中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模块)考试
高一(学年)历史(学科)试题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内容:本卷分第Ⅰ卷(选题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选择题(本题包括32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4分,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图反映的历史史实是(  )
A.武王伐纣 B.秦国灭掉东方六国
C.楚汉战争 D.汉景帝平七国之乱
2.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中国古代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三个时期。其中与“封建时代”对应的土地制度是(  )
A.氏族公有制 B.均田制
C.井田制 D.私有制
3.下图所示材料可以用于研究(  )
A.打制石器变为磨制石器 B.原始农耕工具和技术
C.男耕女织生产模式出现 D.铁制农具的普遍推广
4.“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他创立的学说,在战国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该思想家是(  )
A.荀子 B.墨子 C.庄子 D.孟子
5.下表为某同学总结商鞅变法的部分内容。若完善此表,在经济方面可添加的措施是(  )
经济  
军事 奖励军功
行政 推行县制
A.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B.严刑酷法,轻罪重罚
C.与民休息,轻徭薄赋 D.什伍连坐,相互监督
6.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
A.各自为政,此消彼长 B.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C.层层分封,等级分明 D.世袭制兴,禅让制灭
7.下列措施有利于推动西汉强盛的是(  )
①铸币权收归中央 ②设立西域都护 ③颁布实行推恩令 ④外戚宦官专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长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这是因为(  )
A.董仲舒对儒家学说作了发挥
B.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C.儒家思想代表了劳动人民的利益
D.汉武帝任用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了大官
9.魏晋时期,来自北方的小麦、胡麻、大豆、小豆等农作物的品种在南方得到了大规模的推广,产量增加。这说明(  )
A.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B.南方城市得到发展
C.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D.南方已是经济重心
10.东晋南朝时,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手工业也有明显进步。此时江南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江南自然资源丰富 B.长期处于和平环境
C.北方人口大批南迁 D.经济重心移到南方
11.据《旧唐书·舆服志》记载了日本僧人圆仁在长安的见闻:“(唐文宗开成六年正月)六日,立春节,赐胡饼、寺粥。时行胡饼,俗家皆然”,并且出现了“玉盘初鲙鲤,金鼎正烹羊”这样的现象。上述材料反映出当时(  )
A.社会风气开放 B.民族交融发展
C.民众生活富足 D.中外交流频繁
12.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官员选拔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下列材料所反映的选官制度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②“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③“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④“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A.①③②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①③④②
13.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官)通签书施行”。据此,通判的作用是(  )
A.分散知州的权力 B.收归地方财赋于中央
C.超越知州的权力 D.防止宰相的权力过大
14.元朝创设的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主要是指这一制度(  )
①推广了秦汉的郡县制度
②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辖
③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④成为今天中国省制的开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15.图示法是历史学习的有效途径,右图所示政治制度产生于(  )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16.洪武十八年(1385年),朱元璋亲自参与考核各级地方官员共4117人,其中考核为称职的仅占10%左右,为平常的占70%左右,剩下的约20%为不称职,不称职官员中的一半更被评定为“贪赃枉法”。这体现了,明初(  )
A.专制皇权的加强 B.官员考核制度严密
C.选官标准的提升 D.重视地方吏治建设
17.“人类历史中其实只发生了一件事,即1800年前后开始的工业革命。只有工业革命之前的世界和工业革命之后的世界之分,人类其他的历史细节有意思,但不关键。”按照这一西方学者的理论和逻辑中国历史如果也分成两部分,那么具有分水岭作用的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18.鸦片战争后,东来的资本主义列强,既是“强盗”也是“先生”。其中“先生”喻指(  )
A.输入工业商品 B.瓦解自然经济
C.输入工业文明 D.开放通商口岸
19.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为中国 2132 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这意在强调,辛亥革命(  )
A.推翻了清王朝统治 B.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C.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建立了共和政体
20.1912年,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国家机构的设置上,特意将原来的总统制改为内阁制,规定国务员负有实际责任,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内阁副署才能发生效力。这项规定产生的实际后果是(  )
A.民主共和政体得以维护 B.行政权力划分陷入混乱
C.完成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D.政党政治实现高度发展
21.有历史学家评价近代某场运动,“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使这场运动所涉及的内容远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广泛和深刻”。据此推测,这场运动(  )
A.引发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B.意在提倡民主与科学
C.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 D.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22.新文化运动时期,钱玄同等人提倡将汉字直排改为横排,但市面上买不到横格纸。《新青年》自身也未实现横排,读者反映阅读横排文字“甚感不便”,同时还找不到横排的印刷厂。这说明当时(  )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B.印刷技术阻碍文化多元化
C.文化革新缺乏坚实的基础 D.激进的改革无法赢得认可
23. 1921年,荣氏兄弟在政府的支持下,注册成立了茂新福新申新总公司。它主要管理茂新面粉公司、福新面粉公司和申新纺织公司,兼营铁工厂、堆栈、储蓄等业务,还投资银行、水泥厂、上海华商纱布交易所和上海面粉交易所等。由此可知,该公司(  )
A.成为跨行业的垄断性企业 B.受益于国民政府的实业政策
C.是官僚资本扩张的受益者 D.采用了近代新式的经营模式
24.中国近代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红金龙香烟广告,其主要文字表述为:“今有烟二种,一为国货,其一则否。君购国货,可为国家挽回少许之权利……”对该广告的理解正确的有(  )
①民族资产阶级大力提倡国货
②洋烟开始传入中国
③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④外国垄断中国经济的局面彻底改变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25.红船精神是红色革命精神之一,指的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红船精神”源于(  )
A.中共一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26.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天津总商会于6月9日发出布告称:“对于外交失败,惩办国贼,惟有以罢市为最后要求。本会鉴于人心趋向,局势危迫,无可挽回,当即决定自明日起罢市。”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商人是五四运动的领导者
B.五四运动的中心已从北京转移到天津
C.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D.“罢市”是商人爱国行动的一种方式
27.文学作品能够形象地反映历史。下列诗词能够生动地反映长征经过的是(  )
A.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B.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C.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D.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28. 1935年10月,陈云在向共产国际的报告中写道:此次会议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目前,我们的党在新的情况下能够自己提出新的任务。这说明(  )
A.中国共产党开始由幼年走向了成熟
B.红军已粉碎国民党的“围剿”
C.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完整的领导核心
D.红军完成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
29.蒋介石在1937年8月的反省录中写道:“平津沦陷,人民茶毒,至此虽欲不战亦不可得,否则国内必起分崩之祸。与其国内分崩,不如对倭抗战,以倭寇内部之虚弱及其对华之横暴,以理度之,不难制胜也。”日记中的内容(  )
A.与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有关 B.说明中日矛盾进一步升级
C.体现了对国共合作的反思 D.表明蒋介石已正式联共抗日
30.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中国战场年平均牵制日本陆军的74%以上,最高年份达90%。日军在海外作战中损失的287万人中,有150万人伤亡在中国战场。这说明中国的抗日战争(  )
A.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
B.牵制了日本法西斯全部侵略势力
C.推动了反帝反封建工农运动的发展
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第II卷(材料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有人统计,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各机关奏事文书多达1660件。就是说,朱元璋平均每天要处理207件文书。
——人民出版社历史必修第一册
材料三: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只是几间值班用的平房。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1)图一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什么政治制度,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什么政治制度,写出三省的各自职权?(7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提到的大量文书直接送达给皇帝处理的原因是什么?之后的明成祖是如何解决皇帝政务繁忙问题的?(4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出军机大臣的主要职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中枢秘书机构是由哪一个皇帝设立的?(5分)
(4)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指出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哪一个发展趋势?(4分)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源曾经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材料四:李大钊指出:俄国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二说明在认识近代中国面临的形势问题上,二者有何不同?(5分)
(2)材料二中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近代哪一派的观点?你怎样理解这一观点?(5分)
(3)较之材料一、二,材料三的内容又有何进步之处?(5分)
(4)材料四与材料三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有什么重大影响?(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