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九讲
【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必考题型分类突破
目录
考情分析
01
知识精讲
02
真题演练
03
课程总结
04
内容导航
考情分析
知识精讲
(一)赏析题
解题方法
赏析辨析题
②
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
③
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
④
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
⑤
看是否以偏概全,故意反说
①
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
解题方法
名句赏析题
指出写景特点(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
1
修辞手法(拟人、比喻等)
2
诗人的思想感情或给人的启示
3
(1)阅读下面王勃的两首诗,完成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真题演练
别薛华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注】本诗作于王勃入蜀之后,诗人因触怒唐高宗,不得重用。
薛华是王勃的同乡和密友。
问题:下面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中,第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第二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首联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
B.[甲]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对仗工整,以实转虚,文情跌宕。
C.[乙]诗颔联和颈联不仅揭示了友人将会在自然之路和人生之路中可能遭受的厄运,也表达了诗人在人生旅途中的切身感受。
D.[乙]诗最后一联绾合题意,抒写双方将承受的离别后的相思之苦。“俱是梦中人”的“俱”字,似乎双方对等,而由作者这方面写出,便占得了双倍的分量。
真题演练
B
(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问题:“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真题演练
真题演练
【答案】
时序交替(时间变化、季节交替、新旧更迭)。
示例一:通过描写景物,在残夜未退红日已出、旧年未尽 新春已到的画面中表现了自然理趣。
示例二:运用拟人 的修辞方法,“生“人”赋予“日” “春”以人的情态,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二)主旨情感题
解题方法
找准“诗眼”
①
分析关键诗句
②
写作背景、作家风格
③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题都城南庄
[ 唐 ]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问题: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何种感慨?
真题演练
【答案】抒发了诗人物是人非的感慨(或答抒发了诗人寻人不遇的惆怅失落之情)
(三)表达技巧题
解题方法
遣词炼字
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的意境,表达了……的情感。
1
运用了……的手法,突出了……的……特点,使诗歌充满动态美。
2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的形象特征。
3
(三)表达技巧题
解题方法
赏析技法
①
运用的修辞手法
②
③
表现的内容
抒发的情感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 唐 ]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 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①这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②落梅花: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这里有意写成“落梅花”。
问题:三、四两句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真题演练
【答案】想象(借景抒情、虚实相生)的手法,借想象中梅花纷纷飘落的景象表达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四)意境、意象题
解题方法
意象
意境
①
意象的含义
②
作者的情感
①
展现的画面
②
景物营造的氛围
③
作者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己亥杂诗
[清代]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问题:试分析首句“白日斜”的作用。
真题演练
【答案】运用环境描写(点明时间),写出了夕阳西下,黄昏将至的景象,渲染了日暮穷途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心中的无限离愁。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送 别
酒尽津鼓①喧,风生浦帆乱。
山回不见君,夕阳在沙岸。
【注】津鼓:古时渡口客船启行,鸣鼓催客。
问题:前两句描述了怎样的场景?
真题演练
【答案】与朋友分别的场面。
课程总结
赏析题
主旨情感题
表达技巧题
找准“诗眼”
分析关键诗句
写作背景、作家风格
意境意像题
古诗词鉴赏必考题型
看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
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
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
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
看是否以偏概全,故意反说
指出写景特点(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
修辞手法
诗人的思想感情或给人的启示
赏析辨析题
名句赏析题
遣词炼字
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的意境,表达了……的情感
运用了……的手法,突出了……的……特点,使诗歌充满动态美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形象特征
赏析技法
运用的修辞手法
表现的内容
抒发的情感
意象
意象的含义
作者的情感
解题思路
意境
展现的画面
景物营造的氛围
作者的思想感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唐 ] 杜甫
剑外①忽传收蓟北②,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①剑外:剑门之外,泛指蜀中地区。②蓟北:河北北部地区,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范阳一带。
课后作业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春望
[ 唐 ]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1.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B.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
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
课后作业
2.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
3.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
课后作业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