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第三讲
【文言文阅读】
中考文言文必考题型分类突破
目录
考情分析
01
02
03
04
知识点睛
真题演练
课程总结
内容导航
考情分析
考情分析
知识点睛
真题演练
课程总结
考点 考查内容 考试题型 难度等级 分值
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 理解实词含义虚词理解辨析 选择、填空 ★★★☆☆ 2~3分
断句、句子翻译 给句子断句翻译句子 标示、简答 ★★★☆☆ 2~4分
内容理解 主旨理解 理解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 选择、简答 ★★★★☆ 2~3分
知识点睛
一、实词
常考实词梳理
考情分析
知识点睛
真题演练
课程总结
及
①动词:赶上;到达;遇到;涉及
例: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屈原列传》)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促织》)
②介词:和、跟;趁着
例: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 (《子鱼论战》)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左传》)
一、实词
常考实词梳理
考情分析
知识点睛
真题演练
课程总结
间
①名词:jiān 中间;期间
例: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②名词:jiàn 间隙;隔阂;机会;距离;参与
例: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庖丁解牛》)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一、实词
常考实词梳理
考情分析
知识点睛
真题演练
课程总结
名
①名词:名字
例: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屈原列传》)
②动词:命名;闻名
例: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过小孤山大孤山》)
③形容词:有名的;著名的
例: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
一、实词
常考实词梳理
考情分析
知识点睛
真题演练
课程总结
使
①动词:派遣;出使;使唤
②名词:出使的人;使者;古代官名
例: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赤壁之战》)
请你说出下列两个句子“使”的含义: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
③连词:假使;如果
例:使六国爱其人,则足以拒秦。(《阿房宫赋》)
派遣
派遣
出使
一、实词
常考实词梳理
考情分析
知识点睛
真题演练
课程总结
素
①名词:白色的生绢;真情
②形容词:白色的;朴素的
例:可以调素琴,阅金经。(《《陋室铭》》)
例: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孔雀东南飞》)
③副词:白白地;一向;素来
例: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一、实词
常考实词梳理
考情分析
知识点睛
真题演练
课程总结
向
①动词:朝着;奔向;接近
②副词:刚才;过去
例: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
到夏口,闻操已向荆州。(《赤壁之战》)
例: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赤壁之战》)
③连词:假如
例: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一、实词
常考实词梳理
考情分析
知识点睛
真题演练
课程总结
作
动词:起身;发动;演奏;振作;充任;制作
下列选项中“作”表示“发动”含义的是哪一项( )
A.泉水激石,泠泠作响。(《与朱元思书》)
B.家君作宰,路出名区。(《滕王阁序》)
C.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张衡传》)
D.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记》)
A
小试牛刀
考情分析
知识点睛
真题演练
课程总结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北定中原 北: ②庶竭驽钝 竭:
③臣不胜受恩感激 胜: ④临表涕零 零:
向北
尽
竭尽
流眼泪
真题演练
考情分析
知识点睛
真题演练
课程总结
(1)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及四子长 ( )
②方得侍奉颜色 ( )
③则明日蚤餐季 ( )
④老人每食毕 ( )
等到……的时候
才
第二天
完毕
考情分析
知识点睛
真题演练
课程总结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
①儿自去国至今 去__________
②求学宜先刻苦 宜__________
③特汝不应若是耳 是__________
④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 作__________
离开
应当
这样
奋起
二、虚词
常考文言虚词梳理
考情分析
知识点睛
真题演练
课程总结
之
①代词 译作“他(她)(他们)”“(它们)”
例: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②助词 译作“的”,有的可不议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③动词 译作:到……去
例: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二、虚词
常考文言虚词梳理
考情分析
知识点睛
真题演练
课程总结
以
①介词 表示工具、凭借、时间、处所、原因
下列选项中与例句用法相同的是哪一项( )
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A.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B.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C.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D.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D
二、虚词
常考文言虚词梳理
考情分析
知识点睛
真题演练
课程总结
以
②连词 表示目的、结果、修饰、并列等
下列选项中“以”表示目的关系的是哪一项( )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B.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C.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D.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动词 可译为“认为”
例: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C
二、虚词
常考文言虚词梳理
考情分析
知识点睛
真题演练
课程总结
然
①代词 起指示作用,译作“然而”“但是”等。
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②助词 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
例: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二、虚词
常考文言虚词梳理
考情分析
知识点睛
真题演练
课程总结
而
主要作连词,可以表示并列关系,承接关系,转折关系,递进关系等
下列选项中“而”表示承接关系的是哪一项( )
A.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B.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C.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D.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B
二、虚词
常考文言虚词梳理
考情分析
知识点睛
真题演练
课程总结
其
①代词 可作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
例: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副词 表示疑问、愿望、反诘等语气,可译为“大概”“或许”
例: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
二、虚词
常考文言虚词梳理
考情分析
知识点睛
真题演练
课程总结
其
③连词 表示假设,可译作“如果”
例: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
(《孟子见梁襄王》)
二、虚词
常考文言虚词梳理
考情分析
知识点睛
真题演练
课程总结
于
①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
例:乃设九宾礼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③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
例: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④表示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例: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考情分析
知识点睛
真题演练
课程总结
小试牛刀
(1)下列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欣然起行 然则何时而乐耶
B.念无与为乐者 莲,花之君子者也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与外人间隔
D.相与步于中庭 皆以美于徐公
C
真题演练
考情分析
知识点睛
真题演练
课程总结
(1)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刻舟求剑》
B.湖中焉得有此人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C.念无与乐者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孟子》二章)
D.相与步于中庭 战于长勺《曹列论战》
D
三、划分句子节奏/断句
考情分析
知识点睛
真题演练
课程总结
①借助名词(或代词)、介宾短语断句
②借助动词,特别是表说话的动词断句
③借助虚词位置断句
④借助句式断句
⑤借助修辞断句
方法:
小试牛刀
考情分析
知识点睛
真题演练
课程总结
(1)请用“/”标示出下面文言文语句的停顿(只标示一处)。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请用“/”标示出下面文言文语句的停顿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四、翻译
考情分析
知识点睛
真题演练
课程总结
①保留法
②引申法
③替换法
方法:
④增补法
⑤调整法
⑥删减法
考情分析
知识点睛
真题演练
课程总结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小试牛刀
五、内容与主旨理解题
解题方法:
考情分析
知识点睛
真题演练
课程总结
①整体感知
②勾画重点
③研读题干
④确定答题区域
⑤组织语言解答
真题演练
考情分析
知识点睛
真题演练
课程总结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考情分析
知识点睛
真题演练
课程总结
【乙】秦王怫然怒,谓唐且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且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且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且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节选自《唐且不辱使命》)
考情分析
知识点睛
真题演练
课程总结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中,邹忌和唐且都不畏强权,坚持真理,是古代臣子忠君爱国的代表。
B.【甲】【乙】两文中,邹忌婉言进谏,唐且化险为夷,他们的机智善辩告诉我们说话要看对象,讲究方式。
C.【甲】文运用设喻的方法,以事喻理,以小喻大,形象生动。
D.【乙】文最引人注目的是人物的对白,步步紧逼,针锋相对,扣人心弦。
A
考情分析
知识点睛
真题演练
课程总结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真题演练
考情分析
知识点睛
真题演练
课程总结
【乙】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 ”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诗》云 :‘人而无良,相怨一方。’民怨其上①,不遂亡者,未之有也。
(选(节选自《说苑》)
【注释】①上:君王
考情分析
知识点睛
真题演练
课程总结
(2)下列对【甲】【乙】两段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陈胜假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目的是表达对二人的思念,推翻统治,为他们报仇。
B.【乙】文通过齐桓公与管仲的对话,表现管仲的民本思想。人民是国家的基石,只有巩固基石,国家才能安宁。
C.【甲】文中陈胜以“天下苦秦久矣”揭示起义的根本原因,正是【乙】文管仲所说的“民怨其上”。
D.【甲】【乙】选文都是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了陈胜、管仲卓越的洞察力。
A
课程总结
本课重点
重点词语
重点句子
考情分析
知识点睛
真题演练
课程总结
常考实词
常考虚词
理解
及
间
名
……
之
以
然
……
断句
翻译
内容理解
主旨理解
课后作业
晋文公攻原
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②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注释】①原:原国 ②卫:卫国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遂与大夫期十日/ 陈太丘与友期行
B.原三日即下矣/ 令初下,群臣进谏
C.夫原之食竭力尽矣/ 一食或尽粟一石
D.可无归乎/ 男有分,女有归
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3. 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