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0张PPT)
新课导入
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不仅作为一种导向,更作为一种精神,融入了世代中国人的血脉,随着时代跳动的脉搏,流淌不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论语》十二章。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孔子和《论语》。
11《论语》十二章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01
必备知识
02
必记字词
03
初读课文
04
精读课文
05
教学目录
07 积累拓展
06 课堂小结
学习目标
了解孔子的生平、思想和《论语》,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熟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体会其与现代文的不同。(重点)
正确理解《<论语>十二章》的内容,体会语录体散文语言的特点,以及其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难点)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与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并称“孔孟”,被后世尊为“圣人”。
必备知识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者七十二人。孔子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万世师表”,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
《论语》共20篇,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是记录孔子和他的
弟子言行的一部儒
家经典著作。
《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只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说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和说话的对象;也有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做的回答;还有叙事体,其中有一点情节,但也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论语》首创语录体写法,格言警句,美不胜收。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不耻下问”“温故知新”“学而不厌”“举一反三”“见义勇为”“当仁不让”“尽善尽美”“舍己为人”等都出自其中。
我们今天学习的《〈论语〉十二章》也是格言警句的荟萃,大体可以分为“修身”“治学”两大类。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完成两个目标:熟读成诵,理解文意。我们分三步进行:朗读,解读,吟诵。
读一读
必记字词
论
愠
省
罔
殆
箪
笃
堪
惑
巷
逾
语
一
三
食
不
不
陋
矩
lún
yùn
xǐng
wǎng
dài
dān
dǔ
kān
huò
xiàng
yú
古今异义
吾日三省吾身(古义:泛指多次。今义: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
饭疏食,饮水 (古义:粗糙,粗粝。今义:清除阻塞使通畅;疏通)
饭疏食,饮水 (古义: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今义: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三军可夺帅也 (古义:改变。今义:强取;抢)
一词多义
知
为
人不知而不愠 (动词,了解)
温故而知新 (动词,得到,懂得)
为人谋而不忠乎 (wèi,介词,替,给)
可以为师矣 (wéi,动词,担任,充当)
而
其
人不知而不愠 (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
温故而知新 (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
博学而笃志 (连词,表并列,相当于“和”)
人不堪其忧 (代词,这种)
择其善者而从之 (代词,可译为“他们的”)
词类活用
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旧知识;
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理解和体会)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成语积累
不亦乐乎:原意是不也很快乐吗,现常用来表示程度极深(多用在“得”字后做补语)。
三十而立:三十岁便能够自立于社会。指人开始走向成熟,能在社会上立足。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箪食瓢饮:指清贫的生活。
乐在其中:乐趣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中。形容自得其乐。
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随时随地学习别人的长处。
逝者如斯:意思是时光如同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逝。
不舍昼夜:不分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
初读课文
自主学习
认真阅读课文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探究研读时解决。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初读课文
朗读指导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连词,表顺承
按时温习
通“悦”,愉快
志同道合的人
了解
生气,恼怒
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初读课文
疏通文意
1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并按时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不生气发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孔子的弟子
自我检查,反省
谋划
竭尽自己的心力
诚信
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泛指多次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迷惑,疑惑
上天的意旨
通常指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越过
法度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又不会越出规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复习
新的理解和体会
凭借
旧,这里指学过的知识
做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个做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疑惑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连词,表转折
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表示感叹语气
能忍受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即颜回,孔子的弟子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多么高尚啊,颜回!一竹筐饭,一瓢冷水,住在简陋的街巷里,别人不能忍受这种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乐趣。多么高尚啊,颜回!”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
知道,懂得
喜爱,爱好
代词,……的人
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以……为快乐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懂得某种学问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研究)它为乐的人。”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吃
冷水
弯着胳膊
粗粮
合乎正义,指正当的手段
介词,对,对于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
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好的方面,优点
9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几人同行,其中必然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长处而学习,将他们的不足作为借鉴而改正。”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河边。川,河流
往,离去
停留
代词,这,指河水
10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指军队
改变
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11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坚定
仁德
恳切
12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1.第一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章主要讲的是学习方法、交友乐趣和为人态度。“时习”是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是交友乐趣;“人不知而不愠”是为人态度。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2.第二章“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问句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不能。因为三个句子所针对的对象依次是“他人”“朋友”“自己”,体现了由人及己的关系,同时也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操。互换后就破坏了这种内在逻辑顺序,不能更好地体现曾子的高尚品格。
3.第三章主要强调人的思想境界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升,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学习和提高修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要经过漫长的过程,要循序渐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提升自己。
4.第四章中“温故”和“知新”是并列关系吗?作者强调了什么?
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并列关系,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因此,孔子在这里强调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5.第五章中孔子认为“学”与“思”是什么关系
孔子认为,读书学习时,“学”与“思”缺一不可。“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两者相辅相成,相互结合,才能真正地掌握知识,不可偏废其一。
6.第六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塑造了颜回怎样的形象
写孔子赞扬颜回吃着简单的饭食,住在简陋的小巷,却能忍受贫困,不改变自己的乐趣的品质。塑造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
7.第七章主要写了学习的哪三种境界?强调了什么的重要性?
写了学习的三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突出强调了兴趣的重要性。
8.第八章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请联系实际,说说孔子的“义利观”对我们有何指导意义。
孔子认为,在“富贵”与“义”发生矛盾时,宁愿贫贱也要坚守“义”。现代社会物欲横流,充斥着诱惑。面对利益时,我们要以孔子的话为原则,以“义”为先,不义之财虽贫不取。
孔子强调正确的学习态度应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
9.第九章强调了怎样的学习态度?
10.阅读第十章,怎样理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流逝的时光如河水一样不分昼夜地流去,说明了时间的宝贵和一去不复返的特点,表达了惜时如金的人生感悟,勉励弟子一定要加倍珍惜时间。
11.阅读第十一章,如何理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以三军之帅与匹夫之志作对比,一个“可”一个“不可”,态度鲜明地强调了志向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告诉人们一个人要有志向并要坚守志向。
这一章阐述了治学之道,“博学”和“笃志”是基础,“切问”和“近思”是方法,能够做到这四点,就可以达到儒家所提倡、追求的“仁”了。这一章意在勉励人们要广泛地学习,专心致志地探求真理,勤学好问,联系当前实际去思考。
12.第十二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13.文章主要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学习态度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传不习乎?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学习方法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逾矩
④一箪食,一瓢饮……回也不改其乐。
⑤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品德修养
14.在学习和做人方面,本文给了你怎样的启迪?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章,说说你的感悟。
示例:我最喜欢第九章。这一章是讲学习态度的,即要善于向别人学习,随时随地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发现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在日常学习中,我也要保持这种谦虚的心态,努力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
概括主题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师徒对话或借题发挥,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贫贱不移、求学为乐的精神,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的思想品德。
写作特色
课文选取的这几章语录虽然都是寥寥数语,但多次运用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甚至使说话人的神态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句式的变化也很生动,有的是排比句、反问句,对弟子进行耐心的启发;有的是对偶句,从正反两个方面道出学和思的辩证关系;有的是用感叹句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和追求。
语言精练,生动传神。
写作特色
课文选取的这几章语录阐述了谦虚好学的学习态度,贫贱不移、求学为乐的乐学精神,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诚实守信、厚道仁义、坚守节操的个人修养,至今仍是人们学习和做人的基本准则。这十二章都可以算作格言,具有简练晓畅、语意含蓄、富有哲理的特点。
思想深刻,富含哲理。
板书设计
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
修身做人
《论语》十二章
第七章
第九章
第四章
第一章
第五章
第十二章
第一章
第六章
第二章
第八章
第三章
第十一章
勤奋自勉、谦虚进取、机敏好学、加强修养
孔子学琴
积累拓展
孔子向乐师襄子学鼓琴,连学了十天都不换曲子(进,增加之义。);这时,学生不急,倒是老师急了,就说:你做得挺好,可以换曲子学习(益,增加,加练)了;孔子说:我只是把握了曲调(曲),还没掌握乐理(数,规律,即乐理。)呢;过了一段时间,老师又说:乐理你已经掌握了,可以换曲子学习了;孔子说:我还没有弄清楚这个曲作者的创作思想(志)呢!又过了一段时间,老师又说:你已经理解了曲作者的创作思想啦,可以换曲子学习了;孔子说:我还没搞清这位曲作者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为人)呢!再过了一段时间,孔子一副有所穆然深思的样子,又是一副愉悦地望向高空而又意志深远的样子。
孔子说:“我知道这位曲作者是怎么样一个人了,这人黑黑的,高高的,眼晴深邃苍茫,有一种超越一切、惠及万民的王者气度!除了周文王,谁还能作得出这样的乐曲呢?”老师听了这番话,向这个不凡的学生行了一个大礼,(“避席再拜”),并说:“您说的正是《文王操》啊!”
拓展探究
◎《论语》名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卫灵公》)
工匠想把他的活儿干好,一定要先磨快他的工具。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述而》)
努力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疲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公冶长》)
聪敏而又好学,向不及自己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自己不想要的任何事物,不要施加给别人。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卫灵公》)
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颜渊》)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
早晨若得到了真理,当晚死去都可以啊。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泰伯》)
士不可以不刚强坚毅,因为他们责任重大,路途遥远。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罕》)
不凭空揣测,不主观臆断,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