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公元202年
公元9年
公元25年
公元前138年
公元前154年
公元184年
七国之乱
黄巾军起义
公元前140年
汉武帝登基
公元105年
蔡伦改进
造纸术
西汉
新朝
东汉
公元220年
割据
混战
名存
实亡
时间轴
刘邦建立
西汉
王莽篡汉
建立新朝
刘秀建立
东汉
张骞首次
出使西域
曹丕称帝
公元前202年
公元前138年
公元9年
公元25年
公元220年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西汉的建立(前202年)
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汉兴,接秦之敝......,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汉书·食货志》
面对如此困境,汉初统治者如何应对?
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面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手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 …… ----《汉书.食货志上》
汉高祖 刘邦
汉景帝 刘启
汉文帝 刘恒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应对措施成效显著。
休养生息
文景之治
夫农,天下之本也,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皇后亲桑以奉祭服,其具礼仪。
--—《汉书·文帝纪第四》
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汉书·景帝纪第五》
①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②减轻赋税和徭役
③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
④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2、汉初经济
(1)形势:
经济凋敝,社会残破,百废待兴
黄老之学,无为而治
(2)指导思想:
(3)政策:
“与民休息”/ 休养生息
(4)具体措施:
罢兵务农,轻徭薄赋;减轻刑罚,弱末强本;
文帝多次颁布诏令,劝课农桑,鼓励发展生产。把田租由高祖时的十五税一改为三十税一,第二年又全免田租。直到景帝时才恢复三十税一。文帝还把算赋由原来的每人每年120钱减为40钱,把原来丁壮每年服徭役一月改为三年服徭役一月。
文帝鼓励大臣进谏议政,文帝废除了以言论治罪的“诽谤妖言法”和株连家族的“相坐法”,还废除了摧残肢体的肉刑制度。
(5)影响:
经济恢复、社会稳定,出现“文景之治”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
找出汉武帝面临的统治困境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诸侯势大
豪强膨胀
丞相权重
思想不一
匈奴犯境
(1)形势:
(2)制度特点:
外:匈奴威胁; 内:巩固统治
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3)地方制度:
郡国并行制
分封制历史影响和吸取秦亡教训
3、汉初政治
①原因: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材料: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
——《汉书·诸侯王表第二》
西汉初异姓王形势图
西汉初同姓王王形势图
刘邦在统一战争中分封了七个异姓功臣为诸侯王,他们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不久,汉高祖将异姓诸侯王逐渐剪除,但又“惩亡秦孤立之败”,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诸王在自已国内拥有较重权力。
文帝在位时,诸候难制的问题日益突出,还发生了数次王国叛乱事件。景帝即位后,用大臣晁错削藩之议,削减一些诸侯国的辖地。于是吴、楚、赵、胶西、胶东、济南、淄川七国于景帝三年(前154)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发动叛乱,史称“吴楚七国之乱”。
(3)地方制度:
郡国并行制
分封制历史影响和吸取秦亡教训
①原因:
②封国概况:
③影响:
引发王国问题,导致“七国之乱”
汉高祖:
封异姓功臣王
威胁中央集权
剪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
给汉朝统治埋下隐患
汉景帝:
削夺诸侯封地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威胁中央集权
到了武帝时期,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一方面,经济恢复与发展以后,土地兼并日盛,豪强势力扩大,而商人资本的发展则加剧了这一过程,使社会矛盾激化;另一方面,匈奴也加强了对边境的压力,而对外战争需要的经济基础却由于诸侯王的存在而难以巩固。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实行自由放任的黄老之术就行不通了,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和改行国家干预政策。
—— 高德步《中国经济简史》
刘彻初名彘,天生聪颖过人,慧悟洞彻,进退自如。三岁时,景帝抱于膝上,试问刘彘:“乐为天子否?”对曰:“由天不由儿。愿每日居宫垣,在陛下前戏弄。”刘彘信口而应的回答,使刘启不得不对这个儿子另眼看待。
刘彘有惊人的记忆力,求知欲特别强,尤爱读书中古代圣贤帝王伟人事迹,过目不忘。景帝深感诧异。刘彘“讼伏羲以来群圣,所录阴阳诊候龙图龟册数万言,无一字遗落。至七岁,圣彻过人”,景帝遂改刘彘名“彻”。
①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
1、加强中央集权
二、西汉的强盛
(1)政治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余子分割剩余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主父偃
②设立中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内外朝制度);
①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
1、加强中央集权
二、西汉的强盛
(1)政治
尚书令
中朝
决策
三公九卿
外朝
执行
皇帝
皇帝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丞相为首三公九卿组成
主父偃
察举制选官过程:
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进行考察,选取合适的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最后经考核再任命。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
③推行察举制(征辟制),选拔人才(孝、廉);
②设立中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内外朝制度);
①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
1、加强中央集权
二、西汉的强盛
(1)政治
汉武帝刘彻
④设刺史,用酷吏,抑制豪强,加强对地方控制(加强中央集权)。
材料:(酷吏义纵)迁为河内都尉,至则族灭其豪穰氏之属,河内道不拾遗。……(酷吏王温舒)捕郡中豪猾,郡中豪猾相连坐千余家。
——《史记·酷吏列传》
③推行察举制(征辟制),选拔人才(孝、廉);
②设立中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内外朝制度);
①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
1、加强中央集权
二、西汉的强盛
(1)政治
主父偃
改革币制,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抑制工商,加强对经济控制。
均输:各地设均输官。
将郡国须上交中央而中央充裕的物资,从出产地直接运到所需地贩卖,减少郡国与中央往来的运输费用。
平淮:京师设平淮官。
接受均输货物,贱买贵卖,平抑物价,调剂供需。
实行均输和平准使得京师所掌握的物资大大增加,平抑了市场的物价,打击富商大贾囤积居奇,垄断市场的行为。
秦半两
西汉五铢钱
1、加强中央集权
二、西汉的强盛
(2)经济
稳定物价,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算缗(mín):向大商人、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
告缗:是鼓励知情者揭发瞒报不报或自报不实者。凡揭发属实,即没收被告者全部财产并罚戍边一年,奖励告发者一半财产。
尊崇儒术,加强思想控制,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思形态。
材料:《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课本史料阅读
同样是统一思想,谈谈汉武帝与秦始皇的做法。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
1、加强中央集权
二、西汉的强盛
(3)思想
解读:通过阅读材料内容可以看出,董仲舒认为汉代“百家殊方”“法制数变”,导致人们“不知所守”,并认为《春秋》这样的儒家学说是“天地之常经”行孔孟之道,可统纪法度,使民“知所从”。
【史料阅读】分析董仲舒尊崇儒术的原因及实质目的(教材第22页)
原因:各种学说盛行,扰乱人们的思想,妨碍“大一统”的实现。
实质目的:用思想的统一来巩固政治和国家的统一。
2.(2022·辽宁·2)《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文献中常见有“四海之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方内安宁”“日月所照”等类似表述。这反映了汉代( )
A.边疆治理趋于完善
B.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
C.“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D.“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
知识拓展:董仲舒新儒学
董仲舒改造先秦儒学,适应了政治需要(经过自我调整和改造,整合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春秋大一统;尊崇儒术;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施行仁政”“德刑并用”
——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君权;限制君权
——稳定统治秩序
——缓和阶级矛盾
特点:
以儒学为基,外儒内法,兼采各家,具有神学色彩。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合阴阳家、道家、法家思想形成的一个新的思想体系。
措施:设五经博士,兴办太学
(5)对外: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促进中西交流。
1、加强中央集权
二、西汉的强盛
(4)民族
出击匈奴、设立河西四郡、设置西域都护府,治理东南、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汉武帝开疆拓土,中国版图向北、向南、向东、向西都大幅扩大为后世中华版图奠定了基本格局
中央政府首次在新疆地区设置管理机构
2、大一统意义
(1)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2)进一步巩固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文化心理。
材料: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交融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据《汉书》《后汉书》等整理
二、西汉的强盛
武帝
昭帝
宣帝
元帝
成帝
哀帝
平帝
孺子刘婴
王莽
篡夺
昭宣中兴
社会危机日益严重
殆苛暴深刻之吏未息,元元冤失职者众。
——《汉书·成帝纪》
这可能是苛刻残暴的官吏不停息地结怨于百姓,百姓遭受冤屈而失去常业的很多,因而造成这些讹言伪语。
鲍宣上书哀帝:
民流亡,去城郭,盗贼并起,吏为残贼,岁增于前。 ——《汉书·王贡两龚鲍传》
人民流亡,离开城郭,盗贼蜂拥而起,官吏残害百姓,一年比一年严重。
汉平帝时,申屠刚举贤良方正的对策指出:
苛吏夺其时,贪夫侵其财,百姓困乏,疾疫夭命。——《后汉书·申屠刚鲍永郅恽列传》
苛暴的官吏侵夺农时,贪婪的豪强侵夺财产,百姓因此而困苦疲乏,疾病又使他们短命。
材料体现了西汉后期怎样的社会情形?
吏治腐败黑暗
西汉走上衰亡
汉成帝时:
外戚王立在南阳占垦草田达几百顷 ——见《汉书·孙宝传》
丞相张禹占泾渭之间良田400顷 ——见《汉书·张禹传》
汉哀帝时:
宠臣董贤得赐田2000余顷 ——见《汉书·王嘉传》
材料体现了西汉后期怎样的社会情形?
贵族官僚豪强侵占土地
土地兼并严重
西汉走上衰亡
鲍宣(前30-3年)
西汉哀帝时,为谏大夫
敢于上书直言,抨击时政
民“有七亡而无一得”“有七死而无一生”
阴阳不和,水旱为灾
县官重责更赋租
贪吏并公,受取不已
豪强大姓蚕食亡厌
苛吏徭役,失农桑时
部落鼓鸣,男女遮列
盗贼劫略,取民财物
七亡
酷吏殴杀
治狱深刻
冤陷亡辜
盗贼横发
怨雠相残
岁恶饥饿
时气疾疫
七死
盗贼并起
吏治腐败
天灾
租赋沉重
土地兼并
徭役沉重
天灾
盗贼并起
吏治腐败
社会失序
材料体现了西汉后期哪些社会问题?
吏治腐败
租赋沉重
土地兼并
徭役沉重
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
盗贼蜂起,社会失序
西汉走上衰亡
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
盗贼蜂起,社会失序
吏治腐败
租赋沉重
土地兼并
徭役沉重
天灾
+
王莽篡汉
提供可能
根本
直接
西汉灭亡
目的
内容
结果
灭亡
挽救社会危机
附会儒家经书,托古改制
土地国有,复古井田,释放奴婢;
官营工商,多次改革币制;
措施不切实际,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爆发了绿林、赤眉农民大起义
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政权被推翻
建立: 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1、王莽改制、绿林赤眉起义
三、东汉的兴衰
措施 作用
政治 增强尚书台的作用
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
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经济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
释放奴婢 文化 重视儒学
加强皇权
加强中央集权,
稳定社会秩序
限制土地兼并,缓和社会矛盾,推动经济发展
儒学继续发展
结果:政局稳定,经济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延续。
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史称东汉),定都洛阳
2、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三、东汉的兴衰
宦官专权
政治黑暗
皇帝 殇帝 安帝 前少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即位 1 13 ? 11 2 8
去世 2 32 ? 30 3 9
豪强地主:刘秀在南阳和河北两地豪强地主的支持下实现了全国统一,建立东汉王朝。东汉中后期,一方面皇权旁落,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另一方面豪强地主因是东汉王朝建立的基础,因此几乎不受限制地发展壮大。豪强地主逐渐转化为割据势力,成为瓦解东汉王朝统治的力量。
3、东汉的衰亡
①衰落原因:外戚、宦官专权;豪强地主势力发展
三、东汉的兴衰
政治上——影响地方行政、选官
经济上——规模大,自给自足
军事上——私人武装
严重破坏自耕农经济,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地方势力坐大,严重削弱中央集权,影响国家统一
生活上——聚族而居
②东汉灭亡:黄巾起义、军阀割据
184年,黄巾起义
3、东汉的衰亡
①衰落原因:外戚、宦官专权;豪强地主势力发展
三、东汉的兴衰
苍天已死,
黄天当立,
岁在甲子,
天下大吉。
1、王莽改制、绿林赤眉起义
2、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184年,张角率“黄巾军”爆发黄巾起义,历时9个月,以失败告终。
各地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西北军阀董卓火烧洛阳,废立皇帝,此后各路诸侯佣兵自立,后逐渐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比较西汉与东汉衰亡的原因,给后世留下怎样的历史教训?
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外戚王莽篡汉改新
西汉
外戚宦官轮流专政政治,黑暗腐败,正直官员被镇压;豪强势力强大,土地兼并严重
东汉
重视民生
保障
民生
抑制兼并
选贤任能
民
类别 代表性成就 特点或评价
史学 司马迁《史记》
班固《汉书》
文学 汉赋
乐府诗
五言诗 东汉民间流行,语言朴实、生动
科技 医学
数学
造纸术
其他 西汉
东汉
1、成就及特点
纪传体通史体裁,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介于韵文和散文,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气势恢宏
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反映当时社会真实情况
《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基础
《神农本草经》: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九章算术》: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完整的体系
促进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周脾算经》:勾股定理。 《氾胜之书》
①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 ②华佗:外科手术、麻沸散、五禽戏; ③“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四、两汉的文化
2、主要原因
(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2)社会经济发展;
(3)国内外经济、文化交流;
(4)对前代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5)统治阶级重视与文化工作者的努力
司马迁
班固
四、两汉的文化
本课小结
大汉初建,重归一统(西汉前期)
回望两汉,文化留光(两汉文化)
汉初经济
汉初政治
武帝大一统
大一统意义
——政治;经济;思想;对外
大展经纶,抚定内外(西汉强盛)
新生东汉,延续统一(东汉兴衰)
西汉灭亡
光武中兴
东汉衰亡
成就及特点
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