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14 10:47: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的学说。
3、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公元前771年
犬戎攻破镐京
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
东周建立
春秋开始
公元前476年
春秋结束
公元前475年
战国开始
公元前221年
秦朝建立
战国结束
公元前256年
东周灭亡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东周

社会之变
春秋时期
时间:公元前770-前476年
标志:自周平王东迁洛邑至周敬王卒
(与孔子编订《春秋》一书时间大体相
当,故得名)
特点:争霸
春秋五霸(先后):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
(另一说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争霸战争:春秋时期的战争是一种贵族式的战争,各国以尊王为旗帜,目的是要求对方屈服,建立霸业,而非以消灭对方、获取对方财富为主要目的。
春秋列国形势图(BC.770-BC.476)
(一)政治之变—列国纷争
战国时期
时间:公元前475-前221年
标志: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各国混战不休,故称战国,把战国作为时代名称,始于汉代刘向的《战国策》)
特点:兼并、局部统一
战国七雄(并存):齐、楚、秦、燕、赵、魏、韩
兼并战争:主要目的是扩大地盘、掠夺人口;战争规模大、持续时间长、战争残酷,各国以统一为目标,攻城灭国。
战国列国形势图(BC.475-BC.221)
(一)政治之变—列国纷争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诸侯伐郑,郑伯击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中肩。 ——《左传·桓公五年》
据鲁春秋记载,从公元前 722年~前 479年,诸侯朝齐晋者达 33 次,而朝周者仅3次;列国间军事行动凡483次。 ——《中国历史十五讲》
西汉学者刘向概括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说: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
——刘向《战国策(书录)》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与西周统治相比,春秋战国时期在政治局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
国家分裂,列国纷争,政治动荡;
权力下移(周天子→诸侯→卿大夫)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一)政治之变—列国纷争
②北方部族数量减少
融入华夏
春秋列国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②北部民族政权数量之变化,说明了什么?
(二)民族之变—华夏认同
①诸侯国数量减少
局部统一扩大
①诸侯国的数量之变化,说明了什么?
(二)民族之变—华夏认同
中原
南蛮
北狄
西戎
东夷
中原各国社会
发展比较先进
华夏族
频繁往来
密切联系
民族走向融合
国家走向统一
华夏意识延续
华夏认同:唐朝孔颖达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意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华夏与蛮夷的分别,并非在于种族,而在于是否认同华夏文化。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为何而变
考古出土的春秋时期穿有鼻环的牛尊
春秋时期的铁制农具
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
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等,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1、农业的发展
材料三: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迟也。
——《吕氏春秋·审分》
(1)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为什么会出现上述历史现象?
这一历史现象的出现又会带来哪些连锁反应呢?
生产力较低(木石骨蚌等)
井田制(奴隶主土地国有)
形成奴隶主贵族、奴隶
经济基础决定
上层建筑
生产力决定
生产关系
奴隶社会
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出现)
井田瓦解私田出现
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形成新兴地主、自耕农阶级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铁犁牛耕
生产力提高
公田抛废、私田开辟
生产力
土地制度
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阶级关系
新兴地主、农民两大阶级
政治
贵族政治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渐建立
生产力
决定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决定
上层建筑
生产力: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其中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主要包含三个内容: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
材料: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迟也。
——《吕氏春秋·审分》
(1)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为什么会出现上述历史现象?
这一历史现象的出现又会带来哪些连锁反应呢?
2、工商业的发展
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货币流通广泛
出现一批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
不少工商业者富比王侯
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攻之工五,抟埴[tuán zhí]之工二。
—《考工记》
▲ 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
手工业
商业
工商食官
西周时期, 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管的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主要顾客是贵族统治阶级。

变革之象
应对之策
政局之变: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分封制瓦解
夷夏之变:华夏认同,民族交融
经济之变:铁器牛耕、生产力大发展、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阶级之变:奴隶主贵族阶级没落;
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经济之变
农业
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
兴建水利灌溉工程
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工商业
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民营手工业崛起
货币流通广泛
涌现一批中心城市
工商业主阶层兴起
奴隶主贵族没落,封建地主阶级崛起
要求建立封建政治、经济新秩序
政治之变
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权力更迭、宗法制和礼乐制遭到破坏
礼崩乐坏
如何应对
阶级之变


如何应变
春秋:改革初潮
战国:变法主流
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在许多国家掌握政权。他们为了打击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建立封建政治和经济秩序,巩固新生政权,增强竞争实力,纷纷开展变法运动。
(一)变法运动
经济
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出现。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出现。
政治
战国兼并战争日益剧烈,
实现大一统的要求。
必然性
阶级
奴隶主贵族衰落,封建地主阶级崛起,要求变法。
受法家变革思想影响。
思想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要性?
基础梳理
相关史料
变法的结果
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
诸侯国 统治者 变法
齐国 齐威王 邹忌改革
楚国 楚悼王 吴起变法
韩国 韩昭侯 申不害变法
赵国 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
魏国 魏文侯 李悝变法
秦国 秦孝公 商鞅变法
(一)变法运动
基础梳理
商鞅变法 (1)内容
内容 作用
政治
经济
社会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废分封,行县制,君主任免
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定程度上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官僚政治建立
“废井田,开阡陌”推行土地私有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农业的发展(小农经济) (富国)
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实行什伍连坐制,互相纠察告发。
有利于增加赋税;
加强了户籍管理。(弱民)
(一)变法运动
强兵
集权
重点探讨
相关史料
商鞅变法
(1)内容:
(2)性质:
(3)特点:
(4)影响:
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听信谗言抓捕商鞅。商鞅在逃亡中投宿旅店遭到拒绝,理由是“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商鞅只得黯然离去,最后商鞅被车裂而死。
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
①积极:
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②消极:
刑法严酷、赋税沉重、加重人民剥削与压迫
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
(一)变法运动
重点探讨
相关史料
(二)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争鸣出现背景
1、含义:
2、背景
学习聚焦:
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纲要上·12页
(1)经济:
(2)政治:
(3)阶级:
(4)文化:
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根本原因)
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士阶层崛起,并受到诸侯重用。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百家争鸣的典型代表——儒家学派
孔子(春秋后期)
创始人
思想核心:
“仁”——关爱他人
政治思想:
“为政以德”
恢复周礼
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兴办私学
整理六经
《论语》
文献整理:
观点辑录:
代表奴隶主贵族阶级利益
代表阶级:
打破贵族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推动私学的发展。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论语》: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
儒家·孔子画像
百家争鸣的典型代表——道家学派
老子(春秋时期)
创始人:
天地本原:
“道”
朴素唯物史观: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
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
政治主张:
《老子》(《道德经》)
观点辑录:
朴素辩证法: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家·老子画像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儒家 孟子 性善论,提倡仁政;《孟子》
荀子 性恶论,主张隆礼重法
道家 庄子 崇尚逍遥自由;《庄子》
阴阳家 邹衍 提出“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墨家 墨子 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法家 韩非子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




·




·




·





·




·


意义: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的反映,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②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
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其主张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课堂总结

变革之象
应对之策
政局之变
夷夏之变
经济之变
阶级之变
百家争鸣(思想家)
变法运动(政治家)
决定
反作用
生产力提高
经济发展
1.某中学课题组在探究春秋战国历史的过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这些信
息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
政治:商鞅变法
经济:铁犁牛耕的使用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
A.社会大变革时代 B.思想解放的时
C.繁荣开放的社会 D.民族关系的发
2.据考古资料显示,河北石家庄赵国遗址考古中出土了大量农具,其中
铁农具占全部出土农具的65%;在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中出土的铁农
具占全部出土农具的90%以上。这说明( )
B
A.我国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已经成熟
B.铁农具已在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
C.东北地区耕作技术超过河北地区
D.战国时期铁农具已在全国普遍使用
【课堂演练】
随堂检测
3.在有关惩治腐败问题上,甲说:“不用管腐败问题,生产力
水平提高了,腐败现象就自然没有了。”乙说:“一定要依法
严惩严管腐败问题,抓一个腐败分子就杀一个。”丙说:“对
腐败分子,要用‘德’和‘礼’来教育感化。”丁说:“要从
平民百姓中挑选有能力的人去治理腐败。”上述四位同学的说
C
法对应的思想流派正确的是( )
A. 甲—墨、乙-法、丙-儒、丁-道
B. 甲—儒、乙-法、丙-道、丁-墨
C. 甲—道、乙-法、丙-儒、丁-墨
D. 甲—墨、乙-法、丙-道、丁-儒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