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23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2023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历史试题(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13 23:18:19

文档简介

2023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1.5分,共18分)
1.(1.5分)“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两段话反映的是(  )
A.夏朝的“家天下” B.西周的分封制
C.秦朝的郡县制 D.西汉的“大一统”
2.(1.5分)下列人物、时间和科技文化成果的排列,完全正确的是(  )
A.蔡伦——东汉——纸的发明和使用
B.张仲景——西汉——开创中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
C.司马迁——西汉——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D.张骞——东汉——佛教传入中国内地
3.(1.5分)如表是一本中国简史类图书的目录(节选)。判断第三章的题目应该是(  )
导言 中国的诞生第一章 先秦:中华文明的气质来源第二章 秦汉:中华帝国的框架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______……
A.民族与思想大融合
B.帝国的盛放与凋残
C.现代的“拂晓时辰”
D.没能进入的“大航海时代”
4.(1.5分)从下面“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中,可以直接获得的信息是(  )

A.南方经济水平远超北方 B.农民实际收入稳定增长
C.经济作物品种不断增加 D.高产粮食种植得到推广
5.(1.5分)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基本脉络,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始,值得加以肯定。他是要肯定洋务运动的(  )
A.指导思想 B.目的 C.历史地位 D.性质
6.(1.5分)近代,一位著名人物病逝,世人纷纷赠送挽联纪念,其中一幅是:“是实业大家,是教育专家,中外咸钦,岂仅鸿胪传第一;有文章翼世,有道德淑世,江淮共仰,永怀国士叹无双!”该挽联纪念的人物是(  )
A.谭嗣同 B.张謇 C.宋教仁 D.胡适
7.(1.5分)20世纪20年代,爆发了国共两党共同推动的国民大革命,北伐战争的胜利推进,给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带来了新希望。此时随北伐一起传遍全国的口号是(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C.打倒列强,除军阀 D.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8.(1.5分)一次会议上,毛泽东指出,要把中国逐渐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号召全党要学会管理和建设城市,将恢复与发展生产作为城市工作的中心。这表明党正致力于(  )
A.纠正组织和军事上的错误
B.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C.创造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D.把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
9.(1.5分)古代亚非文明成就辉煌。其中,楔形文字和《汉谟拉比法典》出现在(  )
A.美索不达米亚 B.非洲东北角
C.小亚细亚半岛 D.南亚次大陆
10.(1.5分)在中世纪的欧洲,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他们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领地内行使权力。这一情形在政治上导致了(  )
A.基督教的兴起 B.不同程度割据的形成
C.自由城市出现 D.大学自治权利的加强
11.(1.5分)有人说,上帝创造了世界,而牛顿发现了上帝创造世界的法则;牛顿没有否定上帝,但从此理性替代或接管了上帝行使权力。“理性替代上帝”是因为牛顿发现了(  )
A.人文的理念 B.科学的奥秘 C.上帝的意旨 D.工业的力量
12.(1.5分)如图描绘的是一个会议场景,时间是1787年,地点在费城,在场的55人,平均年龄43岁,时人称这是一场“半神大会”。据此判断他们是在(  )
A.制定《权利法案》 B.起草《独立宣言》
C.讨论《人权宣言》 D.签署美国宪法
二、材料题(第13题10分,14题6分,15题6分,共22分)
13.(10分)进入历史时空,传承家国情怀。
材料一【通向繁荣开放之桥】
赵州桥建于隋代,由匠师李春设计建造。它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久、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拱桥,体现了我国古人高超的技艺和创造力,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桥身雕饰显示了隋代浑厚、严整、俊逸的石雕风貌。赵州桥在中国造桥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世界桥梁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
根据材料一图文,概括赵州桥的特点。通过赵州桥你能发现什么有关隋朝的信息,请举例说明。
材料二【肩负民族精神之桥】
1192年卢沟桥建成,因跨芦沟河(即永定河)得名。1751年,乾隆帝手书“卢沟晓月”刻碑立于桥头。1961年,它被定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卢沟桥正式退役。1997年,政府开始对石狮和望柱进行修救。2021年,卢沟桥被确定为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
(2)根据材料二图文,简答卢沟桥成为革命文物的原因,谈一谈今天保护卢沟桥的意义。
14.(6分)回顾奋斗历程,感受时代发展。
材料一 1955年4月,亚非29个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会议。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在会上鲜明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呼吁各国撇开分歧,为反对殖民主义的共同利益而加强团结合作,受到了与会各国的赞同。会议最终对各项议题达成一致,形成了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回答周恩来率代表团出席会议的目的,解释上述方针中“同”和“异”的含义。
材料二 邓小平指出:世界上一系列争端都面临着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还是用非和平方式来解决的问题。邓小平按照求同存异这种新方法的基本要求提出两种具体模式:“一国两制”和“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在当今这个充满矛盾斗争和“很多疙瘩”的世界,选择和平方式解决争议的好办法、新办法,极具中国特色。
——摘编自何成刚《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丛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回答邓小平用“好办法、新办法”取得的成果。列举当今求同存异原则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事例。
15.(6分)联系历史事件,纵论世界形势。

——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根据材料,以“我眼中的战后世界”为线索,选取相关事件得出一个结论,最后结合所学加以论证。(要求:结论观点明确,论从史出;表述条理清晰,史论结合)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023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1.5分,共18分)
1.(1.5分)“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两段话反映的是(  )
A.夏朝的“家天下” B.西周的分封制
C.秦朝的郡县制 D.西汉的“大一统”
【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献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故B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不是夏朝的“家天下”、秦朝的郡县制、西汉的“大一统”,排除AC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
2.(1.5分)下列人物、时间和科技文化成果的排列,完全正确的是(  )
A.蔡伦——东汉——纸的发明和使用
B.张仲景——西汉——开创中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
C.司马迁——西汉——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D.张骞——东汉——佛教传入中国内地
【分析】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故D符合题意;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排除A;张仲景是东汉医学家,排除B;张謇生活在西汉时期,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1.5分)如表是一本中国简史类图书的目录(节选)。判断第三章的题目应该是(  )
导言 中国的诞生第一章 先秦:中华文明的气质来源第二章 秦汉:中华帝国的框架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______……
A.民族与思想大融合
B.帝国的盛放与凋残
C.现代的“拂晓时辰”
D.没能进入的“大航海时代”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材料“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但正是在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思想领域呈现三教并行,相互吸收融合的趋势,A项正确;帝国的盛放与凋残对应隋唐时期,排除B项;现代的“拂晓时辰”对应宋朝,排除C项;没能进入的“大航海时代”对应明朝,排除D项。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1.5分)从下面“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中,可以直接获得的信息是(  )

A.南方经济水平远超北方 B.农民实际收入稳定增长
C.经济作物品种不断增加 D.高产粮食种植得到推广
【分析】本题考查明清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解答】A.材料体现不出南方经济水平远超北方的信息,排除A。
B.材料无法得出农民实际收入稳定增长的信息,排除B。
C.材料仅涉及玉米、甘薯的传播信息,无法得出经济作物品种不断增加的信息,排除C。
D.据材料“清朝前期玉米、甘薯推广种植图”及所学可知,图示描述的是清朝时期高产农作物推广的相关信息,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明清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5.(1.5分)有学者认为,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基本脉络,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始,值得加以肯定。他是要肯定洋务运动的(  )
A.指导思想 B.目的 C.历史地位 D.性质
【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解答】A.材料未涉及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排除A。
B.材料未涉及洋务运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排除B。
C.据材料“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始,值得加以肯定”及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故C正确。
D.洋务运动是一场地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洋务运动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6.(1.5分)近代,一位著名人物病逝,世人纷纷赠送挽联纪念,其中一幅是:“是实业大家,是教育专家,中外咸钦,岂仅鸿胪传第一;有文章翼世,有道德淑世,江淮共仰,永怀国士叹无双!”该挽联纪念的人物是(  )
A.谭嗣同 B.张謇 C.宋教仁 D.胡适
【分析】本题考查张謇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解答】A.谭嗣同是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排除A。
B.根据材料“是实业大家,是教育专家,中外咸钦,岂仅鸿胪传第一;有文章翼世,有道德淑世,江淮共仰,永怀国士叹无双”及所学可知,甲午战争后,张謇弃政从商,他鲜明地提出了“实业救国”的主张,他从筹办南通大生纱厂始,陆续兴办了数十个企业,堪称中国近代第一实业家,发展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发展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故B正确。
C.宋教仁是中国近代革命先驱者之一,被称作为“中国宪政之父”,排除C。
D.胡适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代表者,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的治学方法,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张謇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7.(1.5分)20世纪20年代,爆发了国共两党共同推动的国民大革命,北伐战争的胜利推进,给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带来了新希望。此时随北伐一起传遍全国的口号是(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C.打倒列强,除军阀 D.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分析】本题考查北伐战争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解答】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排除A。
B.“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是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排除B。
C.“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北伐战争时期的口号,故C正确。
D.“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口号,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北伐战争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8.(1.5分)一次会议上,毛泽东指出,要把中国逐渐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号召全党要学会管理和建设城市,将恢复与发展生产作为城市工作的中心。这表明党正致力于(  )
A.纠正组织和军事上的错误
B.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C.创造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D.把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
【分析】本题考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解答】A.“纠正组织和军事上的错误”属于遵义会议的相关信息,排除A。
B.中共七大提出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排除B。
C.1927年毛泽东率领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排除C。
D.根据材料“要把中国逐渐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号召全党要学会管理和建设城市,将恢复与发展生产作为城市工作的中心。”及所学可知,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把中国逐渐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将工作中心由乡村转向城市,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应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9.(1.5分)古代亚非文明成就辉煌。其中,楔形文字和《汉谟拉比法典》出现在(  )
A.美索不达米亚 B.非洲东北角
C.小亚细亚半岛 D.南亚次大陆
【分析】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中东地区的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约公元前1792一公元前1750年在位)大约在公元前1776年 颁布的法律汇编,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也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古巴比伦王国(约公元前3500年左右﹣公元前729年)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大致在当今的伊拉克共和国版图内。故A正确;“非洲东北角、小亚细亚半岛、南亚次大陆”与题干不符,排除BCD。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0.(1.5分)在中世纪的欧洲,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他们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领地内行使权力。这一情形在政治上导致了(  )
A.基督教的兴起 B.不同程度割据的形成
C.自由城市出现 D.大学自治权利的加强
【分析】本题考查西欧封建社会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解答】A.材料未涉及基督教兴起的相关内容,排除A。
B.据材料“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他们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领地内行使权力”可知,封君封臣制下,封建领主掌控自己领地,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严重威胁中央集权,故B正确。
C.随着中世纪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产生了自由城市,排除C。
D.材料未涉及中世纪大学自治权利加强的相关信息,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1.(1.5分)有人说,上帝创造了世界,而牛顿发现了上帝创造世界的法则;牛顿没有否定上帝,但从此理性替代或接管了上帝行使权力。“理性替代上帝”是因为牛顿发现了(  )
A.人文的理念 B.科学的奥秘 C.上帝的意旨 D.工业的力量
【分析】本题考查牛顿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解答】A.材料未涉及人文主义的相关信息,排除A。
B.根据材料“上帝创造了世界,而牛顿发现了上帝创造世界的法则;牛顿没有否定上帝,但从此理性替代或接管了上帝行使权力”及所学可知,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体现了科学对宗教的影响,故B正确。
C.“上帝的意旨”与牛顿无关,排除C。
D.此时还未进入工业革命时期,排除D。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牛顿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2.(1.5分)如图描绘的是一个会议场景,时间是1787年,地点在费城,在场的55人,平均年龄43岁,时人称这是一场“半神大会”。据此判断他们是在(  )
A.制定《权利法案》 B.起草《独立宣言》
C.讨论《人权宣言》 D.签署美国宪法
【分析】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解答】A.1689年英国制定了《权利法案》,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排除A。
B.1776年美国制定了《独立宣言》,标志着美国的诞生,排除B。
C.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了《人权宣言》,排除C。
D.根据材料“时间是1787年,地点在费城,在场的55人,平均年龄43岁,时人称这是一场‘半神大会’。”及所学可知,题干描述的是1787年美国制定宪法的相关信息,规定美国是联邦共和制国家,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美国1787年宪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二、材料题(13题10分,14题6分,15题6分,共22分)
13.(10分)进入历史时空,传承家国情怀。
材料一【通向繁荣开放之桥】
赵州桥建于隋代,由匠师李春设计建造。它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久、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拱桥,体现了我国古人高超的技艺和创造力,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桥身雕饰显示了隋代浑厚、严整、俊逸的石雕风貌。赵州桥在中国造桥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世界桥梁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图文,概括赵州桥的特点。通过赵州桥你能发现什么有关隋朝的信息,请举例说明。
材料二【肩负民族精神之桥】
1192年卢沟桥建成,因跨芦沟河(即永定河)得名。1751年,乾隆帝手书“卢沟晓月”刻碑立于桥头。1961年,它被定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卢沟桥正式退役。1997年,政府开始对石狮和望柱进行修救。2021年,卢沟桥被确定为北京市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
(2)根据材料二图文,简答卢沟桥成为革命文物的原因,谈一谈今天保护卢沟桥的意义。
【分析】本题考查赵州桥、七七事变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1)根据材料一图文“赵州桥建于隋代,由匠师李春设计建造。它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久、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拱桥,体现了我国古人高超的技艺和创造力,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桥身雕饰显示了隋代浑厚、严整、俊逸的石雕风貌。赵州桥在中国造桥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世界桥梁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可知,赵州桥的特点有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久、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拱桥;在中国造桥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世界桥梁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赵州桥我能发现的有关隋朝的信息有由匠师李春设计建造;桥身雕饰显示了隋代浑厚、严整、俊逸的石雕风貌。
(2)根据材料二图文可知,卢沟桥成为革命文物的原因是1937年7月7日,日军炮轰卢沟桥,发动“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今天保护卢沟桥的意义是警钟长鸣,勿忘国耻等。
故答案为:
(1)世界上现存年代最久、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拱桥;在中国造桥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世界桥梁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由匠师李春设计建造;桥身雕饰显示了隋代浑厚、严整、俊逸的石雕风貌。
(2)1937年7月7日,日军炮轰卢沟桥,发动“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警钟长鸣,勿忘国耻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赵州桥、七七事变等相关史实。
14.(6分)回顾奋斗历程,感受时代发展。
材料一 1955年4月,亚非29个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会议。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在会上鲜明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呼吁各国撇开分歧,为反对殖民主义的共同利益而加强团结合作,受到了与会各国的赞同。会议最终对各项议题达成一致,形成了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回答周恩来率代表团出席会议的目的,解释上述方针中“同”和“异”的含义。
材料二 邓小平指出:世界上一系列争端都面临着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还是用非和平方式来解决的问题。邓小平按照求同存异这种新方法的基本要求提出两种具体模式:“一国两制”和“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在当今这个充满矛盾斗争和“很多疙瘩”的世界,选择和平方式解决争议的好办法、新办法,极具中国特色。
——摘编自何成刚《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丛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回答邓小平用“好办法、新办法”取得的成果。列举当今求同存异原则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事例。
【分析】本题考查“求同存异”方针的相关内容,一国两制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解答】(1)根据材料“1955年4月,亚非29个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会议。……呼吁各国撇开分歧,为反对殖民主义的共同利益而加强团结合作,受到了与会各国的赞同。”及所学可知,周恩来率代表团出席会议的目的是反对殖民主义,加强团结合作。根据材料“在会上鲜明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呼吁各国撇开分歧,为反对殖民主义的共同利益而加强团结合作,受到了与会各国的赞同。会议最终对各项议题达成一致,形成了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及所学可知,“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而不是社会意识形态相同;“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
(2)根据材料“邓小平按照求同存异这种新方法的基本要求提出两种具体模式:‘一国两制’和‘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及所学可知,邓小平用“好办法、新办法”取得的成果是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结合所学可知,当今求同存异原则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事例包括:构建人民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等。
故答案为:
(1)目的:反对殖民主义,加强团结合作。“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而不是社会意识形态相同;“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
(2)成果: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事例:构建人民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求同存异”方针的相关内容,识记一国两制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5.(6分)联系历史事件,纵论世界形势。

——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根据材料,以“我眼中的战后世界”为线索,选取相关事件得出一个结论,最后结合所学加以论证。(要求:结论观点明确,论从史出;表述条理清晰,史论结合)
【分析】本题考查二战后的世界,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掌握基础知识。
【解答】根据材料“1945年,德、日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联合国成立;苏联解体”及所学可得出观点:人类维护世界和平的意识和能力大大提高。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上半叶,接连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伤害。1945年,苏、美、英召开雅尔塔会议,此次会议对战后和平稳定局面的形成起到重要积极作用,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二战结束后,联合国随即成立,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经济发展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二战结束后不久便进入冷战时期,但世界在整体上保持着相对和平状态。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社会主义力量尤其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殖民体系在民族民主运动的冲击下最终崩溃。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是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绝大多数人民的共识。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结束,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但是和平和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成为世界人民的共识和追求,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并不大。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最后明确结论,二战后,人类维护世界和平的意识和能力大大提高。
故答案为:
观点:人类维护世界和平的意识和能力大大提高。
论述:20世纪上半叶,接连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伤害。1945年,苏、美、英召开雅尔塔会议,此次会议对战后和平稳定局面的形成起到重要积极作用,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二战结束后,联合国随即成立,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球经济发展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二战结束后不久便进入冷战时期,但世界在整体上保持着相对和平状态。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社会主义力量尤其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殖民体系在民族民主运动的冲击下最终崩溃。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是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绝大多数人民的共识。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结束,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但是和平和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成为世界人民的共识和追求,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并不大。由此可见,人类维护世界和平的意识和能力大大提高。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二战后的世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