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项训练九年级上册14《水调歌头》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诗歌鉴赏专项训练九年级上册14《水调歌头》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3 23:05: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水调歌头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同列“唐宋八大家”。文汪洋恣肆,明白晓畅。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文集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苏轼的一生多次被贬,用他字的诗歌总结为: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的一生
出生眉山 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
进京赶考得遇恩师 名动京师 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1057年,进京应试,《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欧阳修误认为此篇文章是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只将其判为第二名,之后在京师声名大噪。
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陷入党争自请外调 政绩突出 1069王安石变法开始,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受到变法派排挤,后请求出京任职,先后在杭州任通判、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徐州任知州、湖州任知州。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他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被新党大做文章,说他是“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后又在他的诗文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朝廷的句子,之后他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在狱中103天,这就是“乌台诗案”。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
再被启用抨击旧党 再请外调 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被召回京,不久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后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再遭旧党诬陷,再度自求外调。
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疏浚西湖,筑西湖的长堤,即“苏公堤”,简称“苏堤”。
被贬惠州流落儋州 卒于常州 1094年,苏轼被贬为远宁军节度副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
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
1101年8月24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
《水调歌头》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当时作者被贬至密州,与弟弟苏辙也已七年不见,政治上不能施展抱负,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遂作此词。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译文】
明亮的圆月什么时候才能出现?举起酒杯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月宫,今晚是哪一年哪一日。我本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去,又恐怕月宫殿太高远,难以承受那里的凄寒。 月光起舞,清影随人,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呢?
月光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又低低地照进雕花的窗户,照着不能入睡的人。月亮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在人们分离的时候圆呢!人总会有悲欢离合,月亮总有阴晴圆缺,这种事情自古难以两全。只希望人们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内容结构】
【赏析】
诗句 赏析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结构 上阙
内容理解 向青天发问,一轮孤月,引发出词人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结构 上阙
内容理解 对月发问,赞美天上的月夜。
炼字 “不知”是对提出的疑惑的思考更进一步。
抒发情感 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结构 上阙
内容理解 写词人既向往“天上宫阙”,又担心“高处不胜寒”的矛盾心理。
抒发情感 表达了词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结构 上阙
手法 此处化用李白的诗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内容理解 词人的遐想愈来愈缥缈,而终不忍绝人世。飞天探月,出尘之思,终于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抒发情感 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结构 下阙
内容理解 这几句直接写月,“转”“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
抒发情感 由月引出人,暗示出词人对亲人的思念。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结构 下阙
内容理解 用反诘的语气、埋怨的口吻向月亮发问。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
抒发情感 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含蓄地表达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结构 下阙
内容理解 词人由怨月到感悟人生,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
抒发情感 表达洒脱、旷达的襟怀,抒发世间万物都有规律,不应强求,就好像月有阴晴圆缺,不能改变的哲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结构 下阙
内容理解 仰天长叹,代替世人发出美好的祝愿,感情热烈而奔放。
抒发情感 词人推己及人,超越兄弟的界限,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充分表现了词人博大的思想境界和乐观的情怀。
【中心思想】
《水调歌头》这首词的上阕把酒颂月,抒写了由幻想超尘到复归现实的思想过程;下阕对月怀人,阐发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人生哲理。全词意境清远,笔调深婉,表现出作者不为失意、离别所苦的豁达胸襟,也表达了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
【拓展链接】
苏轼与苏辙
【兄弟命名渊源】
宋代文人苏轼和苏辙是亲兄弟。苏轼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苏辙,字子由,号颍滨遗老。哥俩名字都和 “车”有关系。 苏轼之“拭”,指车厢前面供人凭倚的横木;字“子瞻”,源 自 《左传 庄公十年》“登轼而望之”,“瞻 ”就 是“望”。此名此字,和苏轼踌躇满志、俯仰天下、至情至性、豪爽不羁的性格是一致的。苏辙之“辙”,本指车轮碾过留下的痕迹。 《左传 庄公十年》有 “下,视其辙”之句。苏辙字 “子由”,带有仿效和依循的意思,就是萧规曹随、踵武前人、循规蹈矩的意思。苏辙性格与其兄迥然不同,为人沉稳,待人低调,处事求实,性格内敛。(选 自 《语言文字报》)
【兄弟情深,诗词传】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苏辙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 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解析:1077年四月,苏轼离京赴徐州任徐州知州,苏辙与之偕行,兄弟二人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中秋节时,二人一起泛舟赏月,终于得过一个团圆的佳节。然中秋过后,苏辙又要转道赴南都(今河南淮阳)留守签判任,于是在临别前写下此词。
表达出兄弟二人久别重逢后又要分别的难舍之情。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苏轼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 中年亲友难别,丝竹 缓离愁。 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 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 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 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解析:1077年八月,“相从彭门百余日”的苏辙打算离开徐州,赴南都(今河南商丘)留守签判任,临行前作《水调歌头》词告别。苏轼“以其语过悲”,便写下了这首和作。表达出深厚的兄弟情谊及其对弟加以宽慰。
【甲】水调歌头
苏轼
①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③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这首词的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词中“ , ”表达了词人不为离愁别苦所束缚的乐观思想,也表达了词人的美好愿望。
2.默写上下句。
(1) ,今夕是何年。
(2) , ,高处不胜寒。
(3) ,何似在人间。
(4)不应有恨, ?
(5) , ,此事古难全。
3.理解性默写
(1)宋朝的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用“ , ”的诗句,借月亮表达对亲朋好友的美好祝愿。
(2)宋代著名词人苏轼在《水调歌头》的下片开头描写月光流转的名句是“ , , ”。
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词的小序中交代了作词的时间、地点及缘由。
B.词的上阕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
C.词的下阕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D.全词跌宕有致,情景交融,显示了词人浪漫、洒脱、超逸的词风。
5.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上片重点写“望月”。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B.下片重点表达“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
C.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也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
D.全词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去”与“回归”的矛盾和困惑,既表达了词人乐观旷达的心胸,同时也表达了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人生哲理。
6.“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用字精炼,请简要分析。
7.《水调歌头》这首词情感层次丰富细腻,从“我欲乘风归去”到“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词人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8.上阕哪些词语能明显看出来词人矛盾的心情?
9.词中最能治愈心灵的是哪两句?
10.阅读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一】
【乙】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水调歌头》这首词从不同角度写了“月”的特点。“明月几时有”从时间长度写月亘古长悬;“____________”一句不仅从空间距离直接写月距人甚远,也明确表现了月带给人的身体感受;“月有阴晴圆缺”一句则写月的____________,富有哲理意味。
(2)两首诗词都以“月”为主要意象,但所抒发的情感有所差异。请分析两首诗词在情感上的不同。_______
【链接材料二】
月①
杜甫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安史之乱后,杜甫一直在西南一带漂泊。此时正困居夔州。②六上弦,第六次出现上弦月(六月上旬)。
(1)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诗中“时时”二字既写出月的殷勤关切,又写出诗人饱经丧乱,常常夜不成寐的情景。
B.杜诗的尾联写了南飞的鸟急于回归,疲惫地落在江边栖息之景,这里其实也是诗人自况。
C.苏词中“我欲”“又恐”“何似”,细腻地写出了诗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
D.苏词“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转”与“低”都是指诗人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2)“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______
【链接材料三】
【乙】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释】本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之时。
(1)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2)【甲】、【乙】两词同样是写中秋,分别用“人生几度秋凉”的“凉”字和“高处不胜寒”的“寒”字表达情绪意境,试比较这两个字的异同。
试卷第8页,共9页
试卷第1页,共9页
参考答案:
1. 宋(或:北宋); 苏轼(或:苏东坡)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2. 不知天上宫阙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起舞弄清影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3.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4.A 5.D 6.“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 7.词人起初想超脱物外,飞往天上,但又有“高处不胜寒”的抑郁惆怅,最终还是不忍弃绝人世,认为人间更好,选择留在人间。(意思对即可) 8.①“欲”、“又恐”、“何似”等词语传递出词人矛盾的心情。②“欲”是“想”,想乘风归去,飞升到月亮之上,离开人间,可是“又恐怕”月宫的琼楼玉宇太寒冷,哪里(“何似”)有人间的温暖。表达他不想呆在人间是非之地,又留恋人间的温暖。(大意符合即可) 9.示例一: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②人生有悲欢离合,月亮有阴晴圆缺。但是只怨人都在世间,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一轮明月。人生在世应该这样豁达。这句话特别能触动相隔异地不能相见的亲朋,也特别治愈在人生挫折面前低迷的人。
示例二: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②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月亮不可能永远浑圆,就像人生不可能永远圆满,所以我们应该坦然面对现实的残缺并且接受,行成豁达乐观的心态。 10.链接材料一:(1)高处不胜寒 明暗形态变化
(2)《水调歌头》表达词人对朝廷既留恋又恐惧的矛盾心情,在逆境中的自我慰藉,对亲人的思念,对天下人的祝愿,对人生的乐观旷达态度。《月夜忆舍弟》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同时也反映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链接材料二:(1)D
(2)杜诗表达了诗人无处栖身的孤寂凄苦,对时局动荡的忧虑和伤感。苏词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体现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的胸怀。
链接材料三:(1)“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暗含了词人对亲人深深的思念。
(2)相同:都是借景抒情,都渲染出了一个“寒凉”的感情氛围。
不同:《水调歌头》侧重于展现时节、地点的寒凉,“高处不胜寒”反衬出人间的温暖,虽然和亲人相距甚远,但依然互相牵挂。《西江月》侧重于展现人间现实的凄凉,“人生几度秋凉”感叹人生坎坷,世态炎凉。
【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积累及古诗默写能力。
①空,依据题目和诗歌内容可知,《水调歌头》是北宋大诗人苏轼的作品。
②空,依据“表达了词人不为离愁别苦所束缚的乐观思想,也表达了词人的美好愿望”可知,本空应填写“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注意正确书写“婵”“娟”二字。
2.本题考查古诗词背诵默写能力。
(1)——(5)题,属于直接默写。注意“阙”“琼”“舞”正确书写即可。
3.本题考查古诗词背诵默写能力。
(1)依据“《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借月亮表达对亲朋好友的美好祝愿”可知,应依次填写“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注意正确书写“婵”“娟”二字。
(2)依据“宋代著名词人苏轼在《水调歌头》”“下片开头描写月光流转的名句”可知,应依次填写“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注意正确书写“阁”“绮”二字。
4.本题考查理解和辨析古诗词内容的能力。
A.依据“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的可知,本句交代了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在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通宵痛饮直至天明,大醉,趁兴写下这篇文章,同时抒发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经分析,词前的小序仅交待了写词的时间和缘由,但并未体现出作词的地点。
故选A。
5.本题考查理解辨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表达了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人生哲理”表述有误,依据“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知,全词表达了词人乐观旷达的心胸,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的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希望。同时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无论自然还是人生,都不可能完满无缺。面对暂时的磨难,只要坦然面对,不放弃努力,就会有希望。
故选D。
6.本题考查词句赏析的能力。
依据“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可知,本句句意为: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其中“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移动情景,刻画了夜已深沉的自然景象。“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伤心难过,以致于不能入睡的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7.本题考查赏析作者感情的能力。
依据“我欲乘风归去”可知,这表达了作者渴望回到朝廷的思想感情;依据“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知,这又表达了诗人害怕再次遭遇贬谪,因而内心抑郁惆怅,痛苦不能自拔,心里及其矛盾。依据“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可知,诗人最终决定留在“人间”,表现了诗人表现了作者豁达的情怀。
8.本题考查词语赏析的能力。
依据表现词人矛盾心情的句子是“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知,其中“我欲乘风归去”写词人想要乘风而去,离开人间,会到那天宫,“欲”是想要的意思,突出表现了词人对天宫的向往之情;依据“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知,这写出词人害怕天宫寒冷,不敢前去。“恐”字写出了词人对天宫寒冷的担忧,表达一种犹豫之情。所以,词中的故“欲”、“又恐”、“何似”等词语传递出词人矛盾的心情,表现出诗人既向往回到朝廷,有担忧自身在此遭遇贬谪的处境的矛盾复杂的思想感情。
9.本题考查诗句赏析的能力。最能治愈心灵的句子,一般这样的句子都是具有乐观、豁达、积极等情绪的句子。
示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诗揭示了人生常理,就是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这是自然常理,也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此句蕴含哲理,表露了词人积极乐观、豁达的思想感情。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这句诗是作者想象丰富,描绘出亲人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够共享这美好的月光的美好愿望,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祝福和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
10.链接材料一: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理解。
①空,依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意思可知,这句从空间距离角度写出距离之远。依据“高处不胜寒”可知,这写出了月的清冷给作者带来的凄凉的感受。所以,本空应填写“高处不胜寒”。
②空,依据“月有阴晴圆缺”意思可知,“阴晴”写出了月的明暗变化,阴则暗,明则晴;“圆缺”则写出了月的形态变化,月初月末则缺,月中则满。据此,可填写“明暗形态变化”。
(2)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依据【甲】诗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可知,这表达词人回到朝廷而又担忧恐惧的矛盾心情;依据“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可知,这两句是说,既然天上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好,体现出诗人自我安慰的人生态度;依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诗人用美好的月亮意象,表达了诗人在逆境中的自我慰藉的心情;依据“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知,这句也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对天下人的祝愿,对人生的乐观旷达态度。依据【乙】诗中的“露从今夜白”交代时令,即“白露节”可知,诗句表明天气渐凉,地面水气凝结,使人顿生凄凉之感。“月是故乡明”融入诗人主观想象,点明主旨,突出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依据“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意思可知,这也反映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据此填写此空即可。
链接材料二:
(1)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辨析。
D.表述有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意思是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转”“低”二字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对比阅读能力。
依据“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的意思可知,写出有一只南飞的乌鹊,在月下盘旋良久,无枝可依,只好落在江边。这一句写南飞的鸟急于回归,疲倦的落在江边栖息的情景。可以看做诗人的自况: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漂泊不定。这句诗抒发了诗人无处栖身的孤寂凄苦。依据诗歌内容和写作北京可知,这表现了诗人对时局动荡的担忧,对遭遇战乱的悲伤之情。据此概括即可。
链接材料三:
(1)本题考查词语赏析的能力。
依据“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句意可知,这写出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的情景。“转”表明了月亮的移动,暗示时间的变化。“低”表面写月的位置,实则也是暗示时间,说明月已西落。“转”“低”两个词都描绘了月光的移动,表现夜已很深。“无眠”意思是难以入眠。夜已深,词人还是难入眠,表现了词人当时思念亲人的忧伤心情。据此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的能力。
相同之处:【甲】诗,依据“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和“兼怀子由”可知,这是作者借写中秋之夜的景象,表达思念亲人的感受;依据【乙】诗“人生几度秋凉”不仅指自然节候的变化,同时也是指人生命运的起伏不定、变幻莫测。这句话把自然与人生结合起来,以自然的变幻来反衬出词人对人生命运的无奈谓叹。所以。两首诗歌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进而都渲染出了一个“寒凉”的感情氛围。据此总结概括。
不同点:依据【甲】诗中的“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和全诗内容可知,作者写作的内容侧重刻画时节、地点的情景。依次“高处不胜寒”“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反衬出人间的温暖和虽然和亲人相距甚远,但依然互相牵挂,从而烘托作者的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依据【乙】诗“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可知,这是写出人间现实的凄凉的真是感受,依据写作背景和“人生几度秋凉”可知,这是作者感叹人生坎坷,世态炎凉。据此总结概括。
答案第4页,共5页
答案第5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