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伤仲永[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6-02-28 18:4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伤仲永》
王安石
教材分析:本课在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这个单元安排的就是以成长为主题的课文。本文通过讲述由“神童”变为常人的故事引起人深深的思考。
简介《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议论文。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化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然后由此引发议论,表达了对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
教学本文,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方仲永会有这样的转变?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哪些教训?可以让学生就方仲永的故事本身谈自己的想法。理解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备课反思:本文以前放入教材时,只节选了前两段,没有第三段的议论,学后也会有所领悟,但可能体会要肤浅。加上本段,学生学习有难度,但结合学生的成长教育极有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与方仲永年龄相仿,是进行教育的好教材。很多学生喜欢学习古文,尤其对情节有趣的文章更感兴趣。教学中注意调动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并给予学法指导。
学习目标:
知识: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
能力:能够顺畅朗读课文,提高准确翻译课文的能力。
德育: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投影仪。
教学内容和活动过程:
教学准备阶段:
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解决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用《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整体感知(自读课文,掌握以下内容。)
题解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痛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补充课文注释
1.“世隶耕” 隶:
2.“未尝识书具” 尝:
3.“父异焉” 焉:
4.“即书诗四句” 书:
5.“并自为其名”自: 为:
6.“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 是: 就:
7.“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
8.“或以钱币丐之” 或:
9.“父利其然也” 然:
10.“从先人还家”从:
11.“还自扬州”:
12.“贤手材人远矣” 贤:
13.“卒之为众人” 卒:
14.“且为众人” 且:
15.“固众人” 固:
16."得为众人而已耶?"
分析本文
简叙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年作诗表现出非凡的才华与天赋。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大不如先前。
第三阶段:写成年之后的仲永才能泯灭。
这三个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 写仲永少时天资聪明,是以“闻”的形式。
2. 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是以“见”的式。
3.写仲永最终沦为平庸,又是以“闻”的形式。
(见闻结合,使叙事显得真实可信)
1.课文详写第一阶段。铺陈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贪利导致他才能衰退。
2.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其沦为平庸的原因,引人深思。
(这样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伤”这一主题)
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何作用?
(形象具体地表现了仲永才思敏捷,天资非凡)
分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邑人,不使学”一句。
本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竭,天资尽丧的原因。
“利”:表现了其父贪求钱财、鼠目寸光的性格特点。
“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
“不使学”:暗示了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果

第二部分:( 3)
本段以议论为主,讲了两层意思
第一层:从“王子曰”到“不至也”
揭示了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
第二层:从“彼其”到文末
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将更可悲。
(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这一段中,“受于天”指什么? “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受于人”是指人的后天学习和所受到的教育。
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
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3.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