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所记住的。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于是,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也就只有她一人。但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在朝为官,是学者兼文学家。母亲也是名门闺秀,善文学。 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濡染,使她视界开阔,气质高贵。而文学艺术的熏陶,又让她能更深切细微地感知生活,体验美感。虽然我们现在无从知道她的相貌,但据这出身的推测,再参考她以后诗词所流露的神韵,她该天生就是一个美人坯子。
——梁衡《乱世中的美神》节选
一、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朝著名女词人。山东济南人。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书画,是位才华出众的女词人。十八岁嫁给太学士赵明诚为妻。早期生活优裕,夫妻和谐,情趣相投,家庭美满,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二、公元1127年,金兵南下,北宋亡。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被迫逃离,辗转南渡到建康。赵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被金兵洗劫一空。公元1129年8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方四十六岁。
三、四十七岁时寄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四十八岁再嫁张汝舟不足百日便诉讼离婚。
四、五十岁时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晚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我们可以这样来概括李清照的一生: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李清照生平
一、在创作上,李清照生动地展现了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其词善用白描手法,状物抒情,细腻精巧,曲折尽意,语言清新自然,音律谐和优美,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被称为“易安体”,把婉约词推向高峰,对后世影响很大。
二、李清照在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提出了词“别是一家”之说。
词学概况
词学概况
李清照不同时期词作的不同特点
这首词语言清新明快,于自然活泼的画面中表现了词人开朗欢乐的心情和轻松悠闲的生活。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学概况
李清照不同时期词作的不同特点
《醉花阴 重阳》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通过描述作者重阳节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寂寞的心情。上片咏节令,写别愁;下片写赏菊情景。结尾三句,用黄花比喻人的憔悴,以瘦暗示相思之深,含蓄深沉,言有尽而意无穷。
词学概况
李清照不同时期词作的不同特点
少女时期: 少女的天真烂漫
词风不同:
南渡前:清丽柔媚 南渡后:凄婉哀怨
少妇时期:闺怨、离别的相思
南渡后: 怀旧悼亡
闲适幸福的生活 是闲愁
漂泊凄苦的生活,是深沉凝重之愁
此词作于南渡后,孤身一人的李清照同南渡的难民一样,到处流亡,还曾被人诬陷通敌,险些入狱;随身携带的凝聚了他们夫妻两人毕生心血的十余车金石古玩书画,也在颠沛流离的逃亡途中丧失殆尽。
《声声慢》的写作背景
赏析词作
请听朗诵,整体感知,思考以下问题
1.这首词哪一句最能表达词人的情感?
2.词人通过什么手法抒发这种愁?
3.请从词中找出其它直接抒情的句子。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赏析词作
开头七组叠字赏析
思考:“凄凄惨惨戚戚”这种感觉是如何产生的?开头七组叠字的运用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词人早起百无聊赖,东张西望,想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的空虚,找的也许是丈夫、也许是以前美好生活的点滴,可是什么都没找到,更显孤苦无依、若有所失。这时环顾四周更觉肃杀、凄清,只有她自己冷冷清清孤孤单单的身影,从而产生凄然寡欢、惨然不乐的情感。
赏析词作
开头七组叠字赏析
思考:“凄凄惨惨戚戚”这种感觉是如何产生的?开头七组叠字的运用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1.巧用叠词,渲染了女词人当时孤单凄凉无助的心境,为全词奠定了哀怨凄凉的感情基调。
2.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并起到了突出情感的作用。
如何理解“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表面埋怨天气冷暖不定,令人身体不适;
实际上指生活的变故,人生的起伏令人悲欢难测,忧喜不定。
赏析词作
全词景景含愁,字字写愁,通过系列的经典意象抒发了深沉、复杂的愁情。
赏析诗歌——间接抒情
赏析词作
淡酒 秋风
过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为何说是“淡酒”?
“淡”是主观感受,是与“浓”相对而言的,如果觉得酒淡,那什么是“浓”的呢?结合语境,词人意在突出愁情的浓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淡”字表明了词人晚景的凄凉惨淡。
三杯两盏淡酒
赏析词作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
酒是“愁”的象征
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
——杜甫《登高》
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秋风
秋风渲染愁情
“过雁”象征离愁
为什么作者看到“雁”会伤心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1.“雁”是传递信息的使者,作者正愁苦时看到曾为她和丈夫传递相思的大雁,如今大雁依旧而收信的丈夫却不在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亡夫之痛)
2.北雁南飞人难归,词人也是从北方流落南方,所以是“旧时相识”。但雁可以回到北方,而人只能客居江南,这便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国破家亡之苦)
这是无人惜花的叙写。写菊花憔悴更是写人的憔悴,以前肯定会摘花打扮自己,现在“悦己者”已逝,已无心情摘花。满地堆积的黄花,写尽了词人无人关怀、怜爱,只有自叹自怜的悲愁。
黄花喻女子容颜憔悴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梧桐”两句,承袭“守着窗儿”句,秋雨梧桐只能更添愁绪。“细雨”的“点点滴滴”正是在极其寂静的环境中只有“守着窗儿”才能听到的声音,这种“细雨”的“点点滴滴”只能让词人更苦闷、更孤独、更凄凉。这些点滴不是滴在耳里,而是滴在了心里和孤寂的灵魂里。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雨是哀伤、愁思的象征
亡国之痛
孀居之苦
飘零之悲
晚景之凄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残秋景象,间接抒情:急风、过雁、黄花、细雨、梧桐等。
直接抒情: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3.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小结
抒发一种孤寂、凄凉、哀愁的感情(凄厉之美)
作业
作业1
作业2
背诵全词。
以李清照词中的意象为关键词,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写景抒情短文。
要求:题目自拟,不得翻译原词,要自创情境,短文中要出现六个意象的关键词(淡酒、急风、过雁、黄花、细雨、梧桐)。
1.《一剪梅》和《声声慢》在意象上都选择了“雁”和“花”,那么两首词在情感的表达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一剪梅》中的“花自飘零水自流”,虽然写到“落花流水”,为闺中少妇之独守寂寞,满含相思之愁;但“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大雁还有回来的时候,离愁中含有甜蜜的回忆和相逢的希望。
《声声慢》中的“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大雁是过雁,有“过去”的意思;堆积的黄花更呈现一种衰败景象,为晚年孀居者之独品凄苦,诉不尽的国愁、家愁、情愁;悲愁中满是绝望和极度的伤心。
1.《一剪梅》和《声声慢》在意象上都选择了“雁”和“花”,那么两首词在情感的表达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2.《声声慢》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从中可以体现出婉约词哪些特点?
特点有:意象具体细腻,以阴柔为美;意境具有凄凉、萧瑟、静寂的特点;内容多是闺情羁旅、离怨相思;情感多是抒发离情别绪、表达哀愁或闲愁。
3.《声声慢》的语言特点是什么?
①仄声韵脚的使用。这首词每句末字均为入声字,押仄声韵,这是李清照对《声声慢》曲调创造性的变革,适宜于表现哀惋凄厉之情调。
②口语化的语言风格。如“时候”“点点滴滴”“次第”“了得”……读来仿佛面对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妇人,听她在絮絮叨叨自己的悲凉与痛苦。正契合了作直抒胸臆的表达诉求。
③无疑而问的反诘句。如“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把愁苦凄凉的情感渐次推向高潮,产生了直逼人心的审美力度。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