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课件(共4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4.1《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课件(共41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4 09:19: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第二课时)
高一—部编版—语文—第二单元
学习目标
结合文本分析,探讨在人物通讯中塑造人物的方法。
主标题:
副标题: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毛泽东《七律·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标题:主标题+副标题。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点明通讯人物、身份及其对国家社会的重大贡献。
2.引用诗句,增强文采性。
3.暗示主旨:隐含着对未来农业更广阔前景的展望,以及作者对袁隆平突出贡献的赞叹。
躯干四肢:以小标题形式串起通讯人物的典型事例,结构清晰严谨:
1.“曾记否,到中流击水”:袁隆平发现、护理、研究“天然杂交稻株”的过程。
2.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袁隆平勇敢地向“无优势论”这一传统观念挑战。
3.“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袁隆平以平和的语气,无可辩驳的事实回应贬斥杂交水稻是“三无稻”的文章。
4.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从袁隆平参加电视台活动时提及的梦想写起,引出他对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
一丝不苟,敢于实践
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
实事求是,捍卫真理
不断进取,心怀天下
躯干四肢:以小标题形式串起通讯人物的典型事例,结构清晰严谨:
本文作者紧紧抓住袁隆平身为农业科学家及作为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的身份,其主要成就是他成功培育杂交水稻。作者以追述杂交水稻研究过程为线索,辅以几件典型事例,文章的框架就产生了。
躯干四肢:以小标题形式串起通讯人物的典型事例,结构清晰严谨:
文章为了要突出人物是真理的捍卫者,是事实的追随者,在第三部分的选材上有个性,重点落在袁隆平回应“三不稻”这个情节,突出袁隆平对培育杂交水稻认知的与众不同,选材典型精致而不庞杂。
全身皮肤:细节彰显人物(真实性)。
全身皮肤:细节彰显人物(真实性)。
课文片段一: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湖南长沙马坡岭笼罩在薄雾之中,空中不时飘下雨点。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我跟随在他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这难道就是几天后就要赴京,领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的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吗?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
人们常提出的一个疑问是: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
神态,动作细节
对科研工作一丝不苟,深入实践
惊讶与赞美
全身皮肤:细节彰显人物(真实性)。
课文片段二:
他在1961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那是1961年7月的一天,下课铃声响过之后,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采用常规法培育出来的早稻常规品种正在勾头撒籽,呈现一派丰收景象。袁隆平把讲义夹放在田埂上,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起来。“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强烈的使命感
欣喜激动
全身皮肤:细节彰显人物(真实性)。
课文片段三:
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4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棵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艰辛的科研过程,坚定的信念
欣喜
全身皮肤:细节彰显人物(真实性)。
作者采访袁隆平撰写通讯,展现人物形象,特别擅长以采访过程中的亲身感受及访谈中得到的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当时并没有目击者,所描写的袁隆平的动作和心情应该来源于采访中袁隆平的回忆。这些借助文学手法的表现,不仅具有现场感,而且更有利于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全身衣服:在叙述中适当加入些议论,使得通讯人物形象得到画龙点睛的评价和深化。
全身衣服:在叙述中适当加入些议论,使得通讯人物形象得到画龙点睛的评价和深化。
课文片段一:
有人说,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他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
全身衣服:在叙述中适当加入些议论,使得通讯人物形象得到画龙点睛的评价和深化。
课文片段三:
袁隆平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科学家之一,他正在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
课文片段二:
凡是涉及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他都能挺身而出毫不含糊地阐明事实,至于是不是得担风险,袁隆平在所不计。
全身衣服:在叙述中适当加入些议论,使得通讯人物形象得到画龙点睛的评价和深化。
课文片段一:
有人说,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他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
赏析:这段议论高度赞美了袁隆平有胆识有眼光,坚持真理的创新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
脚部:引用数据,增加真实性。
脚部:引用数据,增加真实性。
课文片段一:
我想用事实来回答: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1976年──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由此可见,杂交水稻的推广,对解决我国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水稻良种“汕优63”是杂交稻。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1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
脚部:引用数据,增加真实性。
课文片段二:
有人统计过,由于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开辟了粮食大幅度增产的新途径,大面积的推广给我国水稻生产带来了一次飞跃,杂交稻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自给自足难题做出了重大贡献。1976年──1999年,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养活6000万人口。
脚部:引用数据,增加真实性。
课文片段三:
1997年,袁隆平提出了超级杂交稻选育的指标、株型模式和技术路线,选育出一批具有超高产潜力、米质优良的亚种间苗头组合,小面积最高产量达每亩1139千克(每公顷日产107.4千克),达到了日产量100千克/公顷的超级稻产量指标。如果按年推广2亿亩计,年增粮食可养活7000多万人口。袁隆平对我说,这是对看上去表情显得十分深沉的美国经济学家布朗“未来谁来养活中国”疑问的有说服力的回答。
脚部:引用数据,增加真实性。
课文片段一:
我想用事实来回答: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1976年──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由此可见,杂交水稻的推广,对解决我国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水稻良种“汕优63”是杂交稻。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1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
赏析:面对贬斥杂交稻、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谣言,袁隆平心平气和,写了一封信刊登在《人民日报》上,他用具体的数据进行说明,充分地否定了谣言,以事实捍卫了科学原则。这些数据更能体现通讯要求的真实性。
躯干四肢:以小标题形式串起通讯人物的典型事例。
标题亮眼。
全身皮肤:细节彰显人物(采访真实性)。
总结
全身衣装:在叙述中适当加入些议论,使得通讯人物形象得到画龙点睛的评价和深化。
脚部:引用数据,增加真实性。
拓展训练
请同学们打开习题包,用五分钟时间快速阅读文章《“樵夫”的魔力——追记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运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结合文本来分析这篇人物通讯塑造人物的方法。
主标题:
副标题:
“樵夫”的魔力
——追记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
课文片段一:
廖俊波给自己的微信昵称取名为“樵夫”。这个看似相貌普通的“砍柴人”,到底拥有着怎样的魔力,竟如此令人念念不忘,如此深得人心,如此声名远扬?
赏析: “樵夫”一词,借主人公微信昵称,巧妙喻示县委书记甘当“砍柴人”,突出了通讯人物将一生奉献给国家和人民的无私与崇高。
拓展训练
标题巧妙亮眼
躯干四肢:以小标题形式串起通讯人物的典型事例,结构清晰严谨:
1.创业的魔力:他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大变样;
2.凝聚人心的魔力:他总能让人变“要我干”为“我要干;
3.爱民的魔力:他像群众的亲人,处处为群众着想;
4. 扶贫的魔力:赚钱的事让群众干,不赚钱的事让党委政府干;
5. “亲”“清”的魔力:他为企业家排忧解难,却始终严守廉洁底线;
6.快乐的魔力:他始终笑对人生,给人们带来正能量。
樵夫的“魔力”
拓展训练
躯干四肢:典型事例塑造典型人物,片段式呈现:
出钱为灾民代建房;
推进产业化专业平台建设;
积极招商引资;
大力投入基础设施建设;
加班累时给别人唱歌;
每逢生日都记得给妻子送礼物……
樵夫的“魔力”
拓展训练
躯干四肢:典型事例塑造典型人物,在矛盾冲突中塑造通讯人物形象:
国之大爱与家之小爱之间、
百姓上访与解决上访之间、
用地纠纷与解决纠纷之间、
垃圾村与美丽乡村之间……
樵夫的“魔力”
拓展训练
全身皮肤:细节彰显通讯人物(真实性)。
课文片段一:
“廖市长的声音特别温暖,多次利用周末时间向我了解情况。”2016年“五一”假期,廖俊波冒着大雨,打出租车过来察看被泥石流掩埋的旧厂房,浑身淋透了。很快,廖俊波帮她拿到了新拍土地的使用证,在他去世前不久,还一直在过问开工许可证拿到了没有。
拓展训练
引用大量数据凸显通讯人物真实性:
樵夫的“魔力”
拓展训练
课文片段一:
他四年间驱车36万公里,常年奔波在浙江、广东等地。四年间,完成征地7000多亩,招商引资签约项目51个,开工项目23个,总投资28.03亿元。浦城人惊呆了,直呼廖俊波创造了奇迹!
引用大量数据凸显通讯人物真实性:
樵夫的“魔力”
拓展训练
课文片段二:
2011年6月至2016年4月,廖俊波担任县委书记期间,将政和县城的城镇化率从31%提高到46%,迎宾大道建起来了,主街改造好了,政和广场、文化中心投入使用了,9座市政桥梁竣工了,宁武、松建高速公路通车了!25年高考没有人考上北大清华的历史结束了,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工业园区已经开发完毕3600亩了!
引用大量数据凸显通讯人物真实性:
樵夫的“魔力”
拓展训练
课文片段三:
2012年政和县域经济发展指数提升35位,上升幅度全省最大;2013—2015年县域经济蝉联全省发展十佳;全县财政总收入从2011年的1.6亿元上升到2016年的4.5亿元,实现了巨变。
个性化语言塑造通讯人物形象:
课文片段一:
“政和只能有一个声音,就是政和好声音;政和只能有一个目标,就是一切为了政和的光荣与梦想。”
课文片段二:
“赚钱的事你们来干,不赚钱的事让我们来干。”
课文片段三:
“我不累,工作是快乐的哟!”
拓展训练
他人的评价中塑造通讯人物形象:
课文片段一:
“他从不以怒生威、以官压人,他真的是春风化雨、以诚化人。”曾经与廖俊波共事的顺昌县县长余向红说。
课文片段二:
时任县政协副主席的刘斌原想“退居二线”,没想到廖俊波几次找他谈话,希望他任项目组组长。“我的心被他焐热了,感觉自己焕发了第二春。”
课文片段三:
“廖市长是一个非常乐观、幽默的人,你们千万不要把他写成一个工作狂。”
拓展训练
总结
在人物通讯中塑造精彩真实人物形象的方法:
1.标题亮眼,彰显人物特点;
2.紧扣主线,选取典型事件以小标题串联展示严谨结构;
3.用细节塑造人物;
4.善用叙述、议论及抒情多种表达方式;
5.引用大量数据,增强真实性;
6.个性化语言;
7.引用他人评价。
答疑环节
一、如何理解新闻通讯的主副标题。
主标题:喜看稻菽千重浪
副标题:——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答疑环节
一、如何理解新闻通讯的主副标题。
引标题:又名肩题、眉题,放在主标题之前的辅助性标题,用简明文字引出主标题。
主标题:标题中最主要的部分,用来提出文章中心或主旨。
副标题:又名子题,位于主标题之后的辅助性标题,主要用事实对主题作补充和揭示,引申文章主要内容,使读者能在尽短时间内领略文章大致内容。
答疑环节
一、如何理解新闻通讯的主副标题。
主标题必不可少;
引标题和副标题可以省略。
答疑环节
一、如何理解新闻通讯的主副标题。
例一:
主标题:海吸长河远,天包大地圆
副标题:记著名油画家靳尚谊
例二:
主标题:2小时54分:才饮广州茶,又食武昌鱼
副标题:武广客运专用“陆地飞行”,开出394公里/小时的世界高铁运营速度
例三:
引标题:文明城市面临重要课题
主标题:哈尔滨:距全国文明城市还有多远
副标题:关于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调查与思考
答疑环节
二、关于小标题的作用。
1.概括各部分内容。
2.使结构严谨清晰,引起下文等作用。
答疑环节
三、消息与通讯的异同
相同点:都是新闻体裁,都有真实性和时效性的 要求。
答疑环节
三、消息与通讯的异同
不同点:
(一)消息内容广泛,高度概括;不求细节反映;
通讯选择典型事例全面深入报道,要求细节描写。
(二)消息多用叙述;通讯以叙述为主,兼用多种表达方式及修辞手法。
(三)消息时效性要求高于通讯。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