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市祥符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德之所在,天下归之”,出自《六韬·文韬》,此言意谓:为人之君而有仁德、行道义,天下人见此自然归心。中华文明漫漫长河,孕育了厚德载物、德行天下的优良传统,“重德”作为中国古老的价值观念,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动力。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止于至善”的圣贤境界。《大学》开宗明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儒学历来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价值,“立德”即明明德而完成修身,树立圣人之大德,是“内圣”的功夫,而“立功”“立言”为“外王”的功夫,彰显了儒家一贯主张的“内圣外王”之道。其中,“内圣”为体,是对内塑造君子人格,具备圣人德才,是一种向内的超越;“外王”为用,指对外施行王道,建功立业,是一种向外的超越。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正德厚生”,人从发扬孝悌开始修身,经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达到德明身修。当人有了正德,则可“敬德保民”“以德配天”,使“天下归仁”,进而通达“止于至善”的圣贤境界。儒学“为仁由己”“忠恕之道”“为政以德”“博施济众”等皆是主张正心明道、修身立德,以塑造君子人格、树立家国情怀、涵养圣贤气象。
“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礼记·礼运篇》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系统论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原则,即“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实现定分止争、无诈无虞、和睦太平的美好社会。《论语》提出“仁者爱人”,认为“仁”是人类最高的美德,“爱人”要“推己及人”,即是孔子所云“泛爱众而亲仁”。孟子曰:“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范仲淹将之概括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实现“天下归仁”,仁德之君要为民着想,以“公心”示范天下,形成君民一体、内外和谐、万民富乐而爱戴其君的局面。诚以仁义公心治理天下国家,则人人效仿,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协和万邦”的天下情怀。《论语·里仁》有云:“德不孤,必有邻”。孔子认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故“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良心之人“见其德者,固愈加亲近,闻其风者,亦翕然信从,就似居处之有邻家一般,有不招而自来者矣。故人君修德于上,则万姓归心,四夷向化,而天下为一家”。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儒学思想中有着深厚的渊源。中国人自古就推崇“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等“和合”思想与处世之道。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生息、创造、传承、积累,形成了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美德,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对个人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思维方法、行为模式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我国今天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
大道在人心,是非有公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坚定的文化自信,赋予了中华传统文化新的内涵。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推动建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代表了历史发展大势,体现了大国道义和大国担当。读懂中国,认同中华文化,领悟中国精神,共同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正赢得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支持和赞同。“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中国共产党作为追求人类解放、“天下一家”的政党,朋友圈必将越来越大;中国主张、中国方案势必为世界持续和平与永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助力世界人民一道开创美好未来。
(摘编自王艳峰《德之所在,大下归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重德”的价值观念是从“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中孕育而来的,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动力。
B. 儒家主张“内圣外王”之道,其中“内圣”体,强调“立德”;“外王”为用,强调“立功”“立言”。
C. 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在儒学思想中有着深厚渊源,也是我国今天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
D. 中国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命运,有助于世界的持久和平与永续发展。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中间部分从三个方面介绍了“重德”的内涵,强调了其中圣贤境界的基础性。
B. 文章在论述具体观点时引经据典,突出了观点来源的真实性,也说明中国“重德”是优良传统。
C. 文章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承于孟子,来论证孟子相关思想的重要性。
D. 文章第三段引用《论语》及孟子的话,是为了论证“仁”是人类最高的美德的观点,使论证更有吸引力。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
A. 中华文明厚德载物、德行天下的优良传统已融入中国人的个人修养、社会理想和天下情怀中。
B. 《论语》认为“仁”是人类最高的美德,有“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人而不仁,如礼何”等观点。
C.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正德厚生”,有正心明道、修身立德的主张,认为“正德”的终极目标是使“天下归仁”。
D.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主张不仅体现了大国的道义担当,也是古为今用,彰显了文化自信。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以下简称“香港国安法”)已于2020年6月30日由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正式通过。这部法律的颁布实施,在宪法和香港基本法的轨道上进一步推进维护国家安全法律制度建设,充分体现了良法之治的根本要求,必将有力促进香港发展、保障善治,为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和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政治基础、法治基础和社会基础。
香港国安法坚持法治的人民性,以切实保障香港居民合法利益为根本目的,明确规定尊重和保障人权。对香港广大居民来说,有了这部法律,就能更好保障每个人依法享有的各种权利和自由。这部法律的出台,进一步巩固和增强了切实保障公平正义的法治优势,彰显了正义性的良法价值追求。科学立法的核心在于尊重和体现客观规律。对于香港的发展而言,香港国安法深深植根于香港的现实需要具体情况,充分体现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这个香港最大的宪制现状,符合香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彰显了科学立法的良法根基。
(摘编自周佑勇《香港国安法是一部治港良法)
材料二:
6月30日是香港国安法颁布实施两周年的日子。两年前,中央出手制定香港国安法,填补了香港在维护国家安全上的法律漏洞。
自香港国安法颁布实施以来,香港社会重回正轨。在这个过程中,国安法发挥了“定海神针”的作用,有力地遏制了外部势力及他们的代理人通过香港危害国家安全的企图,也对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香港特区政府保安局局长邓炳强说:“在国安法实施以后,我们采取一个原则就是‘有法必用、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一共拘捕186人,国安法实施以后,我们得到这个成果还是非常丰盛的。”香港国安法不仅让特区政府和警队执法有法可依,国安法第10条还规定,香港特区政府应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提高香港居民的国家安全意识和守法意识。
(摘编自《落实香港国安法确保“一国两制”行稳致远》)
材料三:
香港回归祖国,开启了香港历史新纪元。25年来,在祖国全力支持下,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一国两制”实践在香港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
——回归祖国后,香港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壮阔洪流中,敢为天下先,敢做弄潮儿,发挥连接祖国内地同世界各地的重要桥梁和窗口作用,为祖国创造经济长期平稳快速发展的奇迹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香港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对接国家发展战略,继续保持高度自由开放、同国际规则顺畅衔接的优势,在构建我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发挥着重要功能。香港同内地交流合作领域全面拓展、机制不断完善,香港同胞创业建功的舞台越来越宽广。
——回归祖国后,香港战胜各种风雨挑战,稳步前行。无论是国际金融危机、新冠肺炎疫情,还是一些剧烈的社会动荡,都没有阻挡住香港行进的脚步。25年来,香港经济蓬勃发展,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稳固,创新科技产业迅速兴起,自由开放雄冠全球,营商环境世界一流,包括普通法在内的原有法律得到保持和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大局总体稳定。香港作为国际大都会的勃勃生机令世界为之赞叹。
——回归祖国后,香港同胞实现当家作主,实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香港真正的民主由此开启。25年来,以宪法和基本法为基础的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稳健运行,中央全面管治权得到落实,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正确行使。制定香港国安法,建立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制度规范,修改完善香港选举制度,确保了“爱国者治港”原则得到落实。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民主制度符合“一国两制”方针,符合香港宪制地位,有利于维护香港居民民主权利,有利于保持香港繁荣稳定,展现出光明的前景。
(摘编自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了以切实保障香港居民合法利益为根本目的的香港国安法,就能更好地保障香港居民依法享有的各种权利和自由。
B. 香港国安法充分体现了香港“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这个最大的宪制现状,能够确保“一国两制”行稳致远。
C. 回归祖国的香港作为连接祖国内地同世界各地的重要桥梁和窗口,对国家经济长期平稳快速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D. 香港回归祖国25年来,稳步前行,发展成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自由开放雄冠全球,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香港国安法是一部治港良法,体现了人民性、正义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必将有力促进香港发展、保障善治。
B. 香港能够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对接国家发展战略,缘自它高度自由开放、同国际规则顺畅衔接的优势。
C. 未来香港社会应进一步凝聚维护国家安全的共识,贯彻“爱国者治港”原则,全面准确落实“一国两制”方针。
D. 香港回归祖国前,并没有真正的民主;回归祖国后,实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香港同胞实现当家作主。
6. 颁布实施香港国安法对维护国家安全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材料概括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 河
周立波
十一月十五日在清涧东门外开了一个军人大会,十七日在绥德城外开了一个干部大会,在思想上,行装上,都有了敌后行军的准备。
二十一日,部队陆续到了黄河边上,有的连夜过了河。我们却在螅蜊峪宿营。螅蜊峪是黄河西岸的一个渡口,也是一个镇市。沿河岸有两百家人家。还不到黄河边上,远远地就看见北边两张山的峭壁之间,露出一片迷蒙开豁的水涯,这就是历代诗人最爱歌颂的黄河,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在《黄河大合唱》里谱出了他的雄奇的澎湃之声的黄河。
第一天黎明,从螅蜊峪看黄河,在万道灿烂的阳光之下,黄河里面的无数冰雪的团块射出明亮的反光。这些冰雪的大块,浮泛在黄浊的水浪里,迅急地奔流。
等待渡河的时候,我到镇上去找开水喝,和老百姓聊天。他们说,原先这里的房子要多些。一九三九年和一九四○年,日本鬼子几次打到了河东,在东岸的山上架起大炮,轰击这一边,毁了这里好多的民房。老百姓指出,挨近河滩,还剩几列石头墙脚的地方,原是一条街,全被鬼子用炮轰完了。依靠八路军英勇的守卫,鬼子从来没有渡过河来。我们和鬼子只隔一条水,但是陕甘宁边区始终是一块干净的土地,从来没有被日寇践踏。今天正在渡河东去的王震将军的部队里,就有好多保卫黄河的英雄。
我们挨次下了船。渡船首尾一样宽,不像南方船只的轻巧。每船水手十一人,十个人分站在两边,摇两支大桨。一个人掌舵。船一解缆,水手使劲地荡桨,大声地呼唤。那是一种粗犷的吼声,声音那么大,竟至超越了风声和波浪冲激船头的声音。到了中流,船在奔腾的波涛里,不停地起落,并且一直往下流。水手们使尽力量地摇桨,使尽一切力量地呼叫。这是人和自然斗争的雄伟的场面。河风吹着,我们穿着大衣,还冷得发颤,水手们只穿着单衣,脸上的汗竟像雨点一样地滴落。
到了河东的沙滩上,王首道同志站在那里遥望着河西,有一刻钟之久,不肯走开。我们已经离开抚育我们多年的党中央的所在地——陕甘宁边区了。大家都怀着依恋之情地遥望着河西。王震同志还没有过来。他正在西岸指挥队伍,分拨船只。他要等着亲眼看见最后一个人都平安地渡过了汹涌的黄河,自己才过来。
我们沿着黄河走了十里路,才转入东边的山路。在河边看见的第一间房子的砖墙上,写着“时刻准备反‘扫荡’,坚决保卫抗日民主根据地。”我记起了早晨在螅蜊峪看见有一板墙上写着:“展开赵占魁运动,发展手工业。”隔一条黄河,一边是生产运动,一边是对敌斗争。
在河边上,我们碰见了两个农民。他们都穿着蓝布棉衣和白布棉裤,头上挽着干净的白洁的毛巾。其中一位提着一个大型手榴弹,另外一位腰间插着一支土造的手枪。这是民兵。提着大手榴弹的那个年轻小伙子,仔细打量了我们的制服和武器,于是小声地对那一位佩手枪的同伴说:“咱们的人。”我们要他们带路,他们十分高兴地走在我们的前面,并且告诉我们,这里是临南县的地方。这里的民兵都会使用地雷,每一个村庄的大路和小路都挖了雷坑。敌人一出来,地雷就埋好。我们经过的村庄,果然到处有雷坑。民兵送了我们十来里,我们怕走得远了,耽误了他们自己的事情,请他们回去。但不料他们回去以后,我们经过一个小村庄,碰到了一点麻烦。
我们经过一个名叫马塔的山村,突然被一群孩子包围了。他们手执红缨枪,不让我们走,索看路条。我们说:“咱们是八路军,从河西来的,没有带路条。”一个为首的孩子说:“你们是八路军,咱们欢迎,可是八路军也得有路条。”我们又告诉他:“你们的民兵哥儿还送了我们一程,刚走。”他说:“咱不管,只要路条看一看。”我们被阻拦着,幸亏村里出来一个人,头挽白毛巾,棉衣底下胀得鼓鼓的,一定是藏着武器。他问什么事,知道我们是从河西来的八路军以后,他叫孩子们赶快让开路,让我们前进。
我们走了五十五里路,到了临南县府所在地刘家会。县政府把镇上最好的房子腾出来,让给我们住。晚上,睡在炕上,我们谈起了今天在黄河岸上发生的一件事情。
张米贵是一大队的一个战士。他是山西临南的一个贫民,参加八路军已经有七年。住在临南的他的母亲张老婆,今年六十一岁了。三天以前,她知道儿子要从陕甘宁边区过河,经过自己的家门,上前方去打日寇。她拄着一根拐杖,来到螅蜊峪对岸的黄河边上,等了三天。她不知儿子会从哪里过河来,但是她相信一定能够看见他,今天她真看见儿子了。她没有要他不到前方去,没有要他回家去,只是流眼泪,说不出话来。张米贵抱着枪伴着她坐了一会,要她好好地保重,并且说,自己会很快地回家。那时他要带了枪回来,打兔子给她吃。他不敢多看母亲的流泪的眼睛,因为害怕自己会难过。最后,他站起来说:“打日本鬼子,打那些害民的反动派,是大事。妈,你回去吧。”于是,他赶快走开,怕她看见自己的眼睛。
就是这样,他别了母亲,赶上队伍,把一切经过报告了班长。从家门经过,他没有回家。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从视觉、河岸远观、河上亲历等角度描写黄河景象,重在表现黄河两岸环境的险恶和渡过黄河的艰难。
B. 陕甘宁边区不仅是党中央的所在地,也是抗日民主根据地,广大军民一边生产,一边斗争,保家卫国,积极抗日。
C. 文中写到我们在“名叫马塔的山村,突然被一群孩子包围了”,突出了村民组织的严密,发动群众能够有效地防范敌人。
D. 文中记述了作者在抗日战争时期一次行军中的所见所闻,结构上以行踪为经,以所见为纬,二者交织成文章主体。
8. 文章为什么以“黄河”为题?请简要分析。
9. 文章结尾写张米贵母亲看他这件事,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孔子曰:‘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太申》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信能行此,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公孙丑上》)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恶辱而居A不仁B是犹恶湿C而居下也D如恶之E莫如F贵德而尊士。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能治其国家”与“欲治其国者”(《大学之道》)两句中“治”字含义相同。
B. “由是观之”与“自是者不彰”(《老子》)两句中的“是”字含义相同。
C. “贼其君者也”与“贼爱其身,不爱人”(《墨子》)两句中的“贼”字含义不同。
D. “不足以事父母”与“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两句中的“事”字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用武力假借仁义征伐天下,虽可以称霸,但一定要凭借强大的国力;而用道德来实行仁义却可以使天下归心,不必凭借强大国力。
B. 在国家没有内忧外患时去追求享乐,懒惰游玩,这等于自己找祸上身。“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C. 孟子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前提,推导出“不忍人之政”,进而强调以“不忍人之政”来治理天下,就如“运之掌上”那样容易。
D. 孟子指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心”与仁、义、礼、智的关系,最后用比喻论证强调了“恻隐之心”对国与家的重要性。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 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 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 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15. 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泰伯》中认为,因为“______”,所以君子要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即“______”。
(2)《礼记·大学之道》中,“修其身”的前提是“______”,“诚其意”的前提是“______”。
(3)《(老子)四章》中“______,______”两句,阐明了对战胜别人与战胜自己的看法。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郭老头、耿老头,俩老头,这两个老头,从前面看,像五十岁;从后面看,像三十岁,他们今年都已经做过七十整寿了,身体真好!郭老头能吃饭,斤半烙饼卷成一卷,攥在手里,蘸一点汁,几口就下去了。他这辈子没有牙疼过。耿老头能喝酒。他拿了茶碗上供销社去打酒,一手接酒,一手交钱,售货员找了钱给他,他亮着个空碗:“酒呢?”售货员有点忧伤:记得是打给他了呀!——售货员低头数钱的功夫,二两酒已经进了他的肚了,俩老头非常“要好”——这地方的方言,“要好”是爱干净爱整齐的意思,不论什么时候,上唇的胡子平崭乌黑,下巴的胡子刮得溜光。浑身的衣服,袖子是袖子,领子是领子,一个纽扣也不短。俩老头还都爱穿靸鞋,斜十字实纳帮,皮梁、荡底,是托人在北京步云斋买的。这种鞋过去是专门卖给抬轿的轿夫穿的,后来拉包月车的车夫也爱穿,抱脚,精神!
俩老头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年下办年货,一起去;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一起去;开会,一起到场;送人情出份子,一起进门。生产队有事找他们,队长总是说:“去!找找俩老头!”“俩老头”不是“两个老头”的意思,是说他们特别亲密的关系。类似“哥俩”、“姐俩”,按说应该叫他们“老头俩”,不过没有这么说话的,所以人们只能叫他们“俩老头”。
17. 下列句子中的“能”与文中加点的“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新颁布的控烟条例规定,绝大多数公共场所都不能吸烟。
B. 以前这条小河上没有桥,人们只能涉水而过,非常不便。
C. 我们班同学就数他能说,讲起话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D. 她尽量高高地踮起脚尖,希望车厢里的人能看见她的脸。
18. 下列句子中画横线部分与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句,用法和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说话办事一定要公私分明,公是公,私是私,不能公器私用。
B. 瞧那个小姑娘,眼睛是眼睛,鼻子是鼻子,真是个美人胚子。
C. 稗子的叶很像稻叶,但稻子是稻子,稗子是稗字,要分清楚。
D. 从今以后,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咱们俩井水不犯河水。
19. 他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改成:“年下办年货、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开会、送人情出份子,都一起去。”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的思想核心是“有为”,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表现出一种义无反顾的担当精神。道家的思想核心是“无为”,主张“知其不可而不为”,表现为一种①______。这两家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但②______,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
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其实,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老子的“无为”是以退为进,以柔克刚;庄子的“无为”是保全自我,遵从个性;而汉初采取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其实是与民休养生息,不去扰民,让百姓安心恢复生产,以利于经济复苏和社会稳定。
儒家的“有为”③______。《论语》中不仅有一些赞扬效法天道无为的尧与舜,而且《孟子》《荀子》中也有很多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四、作文(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下列经典语句,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例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指在当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需要有志之士勇担重责,坚定前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指在当今时代,“己所虽欲,也要慎施于人”。请同学们从下列语句中任选其一,准确深刻理解其思想内容,并结合新时代下青年成长的需要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
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致知在格物。
④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⑤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⑦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开封市祥符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答案解析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德之所在,天下归之”,出自《六韬·文韬》,此言意谓:为人之君而有仁德、行道义,天下人见此自然归心。中华文明漫漫长河,孕育了厚德载物、德行天下的优良传统,“重德”作为中国古老的价值观念,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动力。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止于至善”的圣贤境界。《大学》开宗明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儒学历来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价值,“立德”即明明德而完成修身,树立圣人之大德,是“内圣”的功夫,而“立功”“立言”为“外王”的功夫,彰显了儒家一贯主张的“内圣外王”之道。其中,“内圣”为体,是对内塑造君子人格,具备圣人德才,是一种向内的超越;“外王”为用,指对外施行王道,建功立业,是一种向外的超越。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正德厚生”,人从发扬孝悌开始修身,经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达到德明身修。当人有了正德,则可“敬德保民”“以德配天”,使“天下归仁”,进而通达“止于至善”的圣贤境界。儒学“为仁由己”“忠恕之道”“为政以德”“博施济众”等皆是主张正心明道、修身立德,以塑造君子人格、树立家国情怀、涵养圣贤气象。
“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礼记·礼运篇》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系统论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原则,即“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实现定分止争、无诈无虞、和睦太平的美好社会。《论语》提出“仁者爱人”,认为“仁”是人类最高的美德,“爱人”要“推己及人”,即是孔子所云“泛爱众而亲仁”。孟子曰:“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范仲淹将之概括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实现“天下归仁”,仁德之君要为民着想,以“公心”示范天下,形成君民一体、内外和谐、万民富乐而爱戴其君的局面。诚以仁义公心治理天下国家,则人人效仿,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协和万邦”的天下情怀。《论语·里仁》有云:“德不孤,必有邻”。孔子认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故“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良心之人“见其德者,固愈加亲近,闻其风者,亦翕然信从,就似居处之有邻家一般,有不招而自来者矣。故人君修德于上,则万姓归心,四夷向化,而天下为一家”。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儒学思想中有着深厚的渊源。中国人自古就推崇“协和万邦”“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远亲不如近邻”“亲望亲好,邻望邻好”等“和合”思想与处世之道。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生息、创造、传承、积累,形成了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美德,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对个人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思维方法、行为模式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我国今天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
大道在人心,是非有公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坚定的文化自信,赋予了中华传统文化新的内涵。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推动建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代表了历史发展大势,体现了大国道义和大国担当。读懂中国,认同中华文化,领悟中国精神,共同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正赢得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支持和赞同。“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中国共产党作为追求人类解放、“天下一家”的政党,朋友圈必将越来越大;中国主张、中国方案势必为世界持续和平与永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助力世界人民一道开创美好未来。
(摘编自王艳峰《德之所在,大下归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重德”的价值观念是从“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中孕育而来的,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动力。
B. 儒家主张“内圣外王”之道,其中“内圣”为体,强调“立德”;“外王”为用,强调“立功”“立言”。
C. 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在儒学思想中有着深厚渊源,也是我国今天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
D. 中国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命运,有助于世界的持久和平与永续发展。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中间部分从三个方面介绍了“重德”的内涵,强调了其中圣贤境界的基础性。
B. 文章在论述具体观点时引经据典,突出了观点来源的真实性,也说明中国“重德”是优良传统。
C. 文章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承于孟子,来论证孟子相关思想的重要性。
D. 文章第三段引用《论语》及孟子的话,是为了论证“仁”是人类最高的美德的观点,使论证更有吸引力。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文明厚德载物、德行天下的优良传统已融入中国人的个人修养、社会理想和天下情怀中。
B. 《论语》认为“仁”是人类最高的美德,有“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人而不仁,如礼何”等观点。
C.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正德厚生”,有正心明道、修身立德的主张,认为“正德”的终极目标是使“天下归仁”。
D.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主张不仅体现了大国的道义担当,也是古为今用,彰显了文化自信。
【答案】1. A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中国‘重德’的价值观念是从‘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中孕育而来的”无中生有。原文是“‘德之所在,天下归之’,出自《六韬·文韬》……中华文明漫漫长河,孕育了厚德载物、德行天下的优良传统,‘重德’作为中国古老的价值观念,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动力”,并未说“重德”是从“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中孕育而来的。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强调了其中圣贤境界的基础性”无中生有。原文介绍了“重德”的内涵包括“‘止于至善’的圣贤境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协和万邦’的天下情怀”,三者是并列关系,并未强调哪个是基础。
C.“来论证孟子相关思想的重要性”错误,原文介绍孟子和范仲淹的观点,是论述儒家“与民同乐”的思想,进而论证“重德”的第二个内涵“‘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
D.“是为了论证‘仁’是人类最高的美德的观点”错误,原文“《论语》提出‘仁者爱人’,认为‘仁’是人类最高的美德”,可见引用《论语》的话的确是为了论证“仁”是人类最高的美德的观点;而“孟子曰:‘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强调的是“与民同乐”“忧民之忧”,而并非论证“仁”是人类最高的美德的观点。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认为‘正德’的终极目标是使‘天下归仁’”曲解文意。原文“当人有了正德,则可‘敬德保民’‘以德配天’,使‘天下归仁’,进而通达‘止于至善’的圣贤境界”,可见终极目标是达到“止于至善”的圣贤境界。
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以下简称“香港国安法”)已于2020年6月30日由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正式通过。这部法律的颁布实施,在宪法和香港基本法的轨道上进一步推进维护国家安全法律制度建设,充分体现了良法之治的根本要求,必将有力促进香港发展、保障善治,为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和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政治基础、法治基础和社会基础。
香港国安法坚持法治的人民性,以切实保障香港居民合法利益为根本目的,明确规定尊重和保障人权。对香港广大居民来说,有了这部法律,就能更好保障每个人依法享有的各种权利和自由。这部法律的出台,进一步巩固和增强了切实保障公平正义的法治优势,彰显了正义性的良法价值追求。科学立法的核心在于尊重和体现客观规律。对于香港的发展而言,香港国安法深深植根于香港的现实需要具体情况,充分体现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这个香港最大的宪制现状,符合香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彰显了科学立法的良法根基。
(摘编自周佑勇《香港国安法是一部治港良法)
材料二:
6月30日是香港国安法颁布实施两周年的日子。两年前,中央出手制定香港国安法,填补了香港在维护国家安全上的法律漏洞。
自香港国安法颁布实施以来,香港社会重回正轨。在这个过程中,国安法发挥了“定海神针”的作用,有力地遏制了外部势力及他们的代理人通过香港危害国家安全的企图,也对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香港特区政府保安局局长邓炳强说:“在国安法实施以后,我们采取一个原则就是‘有法必用、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一共拘捕186人,国安法实施以后,我们得到这个成果还是非常丰盛的。”香港国安法不仅让特区政府和警队执法有法可依,国安法第10条还规定,香港特区政府应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提高香港居民的国家安全意识和守法意识。
(摘编自《落实香港国安法确保“一国两制”行稳致远》)
材料三:
香港回归祖国,开启了香港历史新纪元。25年来,在祖国全力支持下,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一国两制”实践在香港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
——回归祖国后,香港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壮阔洪流中,敢为天下先,敢做弄潮儿,发挥连接祖国内地同世界各地的重要桥梁和窗口作用,为祖国创造经济长期平稳快速发展的奇迹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香港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对接国家发展战略,继续保持高度自由开放、同国际规则顺畅衔接的优势,在构建我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发挥着重要功能。香港同内地交流合作领域全面拓展、机制不断完善,香港同胞创业建功的舞台越来越宽广。
——回归祖国后,香港战胜各种风雨挑战,稳步前行。无论是国际金融危机、新冠肺炎疫情,还是一些剧烈的社会动荡,都没有阻挡住香港行进的脚步。25年来,香港经济蓬勃发展,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稳固,创新科技产业迅速兴起,自由开放雄冠全球,营商环境世界一流,包括普通法在内的原有法律得到保持和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大局总体稳定。香港作为国际大都会的勃勃生机令世界为之赞叹。
——回归祖国后,香港同胞实现当家作主,实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香港真正的民主由此开启。25年来,以宪法和基本法为基础的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稳健运行,中央全面管治权得到落实,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正确行使。制定香港国安法,建立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制度规范,修改完善香港选举制度,确保了“爱国者治港”原则得到落实。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民主制度符合“一国两制”方针,符合香港宪制地位,有利于维护香港居民民主权利,有利于保持香港繁荣稳定,展现出光明的前景。
(摘编自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的讲话》)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了以切实保障香港居民合法利益为根本目的的香港国安法,就能更好地保障香港居民依法享有的各种权利和自由。
B. 香港国安法充分体现了香港“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这个最大的宪制现状,能够确保“一国两制”行稳致远。
C. 回归祖国的香港作为连接祖国内地同世界各地的重要桥梁和窗口,对国家经济长期平稳快速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D. 香港回归祖国25年来,稳步前行,发展成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自由开放雄冠全球,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香港国安法是一部治港良法,体现了人民性、正义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必将有力促进香港发展、保障善治。
B. 香港能够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对接国家发展战略,缘自它高度自由开放、同国际规则顺畅衔接的优势。
C. 未来香港社会应进一步凝聚维护国家安全的共识,贯彻“爱国者治港”原则,全面准确落实“一国两制”方针。
D. 香港回归祖国前,并没有真正的民主;回归祖国后,实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香港同胞实现当家作主。
6. 颁布实施香港国安法对维护国家安全有哪些作用?请结合材料概括。
【答案】4. D 5. B
6. ①进一步推进维护国家安全法律制度建设,为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和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政治基础、法治基础和社会基础。②填补了香港在维护国家安全上的法律漏洞,有力地遏制了外部势力及他们的代理人通过香港危害国家安全的企图。③在打击违法上成果丰盛,还规定香港特区政府应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提高香港居民的国家安全意识和守法意识。④建立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制度规范,修改完善香港选举制度,确保了“爱国者治港”原则得到落实。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发展成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错误,原文为“25年来,香港经济蓬勃发展,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稳固”,是地位稳固,不是“发展为……中心”。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
B.“缘自它……”错误,原文为“香港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对接国家发展战略,继续保持高度自由开放、同国际规则顺畅衔接的优势,在构建我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发挥着重要功能”,可知二者是并列关系,选项强加因果。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结合“这部法律的颁布实施,在宪法和香港基本法的轨道上进一步推进维护国家安全法律制度建设,充分体现了良法之治的根本要求,必将有力促进香港发展、保障善治,为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和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政治基础、法治基础和社会基础”可概括出,进一步推进维护国家安全法律制度建设,为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和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政治基础、法治基础和社会基础。
结合“中央出手制定香港国安法,填补了香港在维护国家安全上的法律漏洞……有力地遏制了外部势力及他们的代理人通过香港危害国家安全的企图”可概括出,填补了香港在维护国家安全上的法律漏洞,有力地遏制了外部势力及他们的代理人通过香港危害国家安全的企图。
结合“……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一共拘捕186人,国安法实施以后,我们得到这个成果还是非常丰盛的……香港国安法不仅让特区政府和警队执法有法可依,国安法第10条还规定,香港特区政府应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提高香港居民的国家安全意识和守法意识”可概括出,在打击违法上成果丰盛,还规定香港特区政府应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提高香港居民的国家安全意识和守法意识。
结合“制定香港国安法,建立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制度规范,修改完善香港选举制度,确保了‘爱国者治港’原则得到落实”可概括出,建立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制度规范,修改完善香港选举制度,确保了“爱国者治港”原则得到落实。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 河
周立波
十一月十五日在清涧东门外开了一个军人大会,十七日在绥德城外开了一个干部大会,在思想上,行装上,都有了敌后行军的准备。
二十一日,部队陆续到了黄河边上,有的连夜过了河。我们却在螅蜊峪宿营。螅蜊峪是黄河西岸的一个渡口,也是一个镇市。沿河岸有两百家人家。还不到黄河边上,远远地就看见北边两张山的峭壁之间,露出一片迷蒙开豁的水涯,这就是历代诗人最爱歌颂的黄河,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在《黄河大合唱》里谱出了他的雄奇的澎湃之声的黄河。
第一天黎明,从螅蜊峪看黄河,在万道灿烂的阳光之下,黄河里面的无数冰雪的团块射出明亮的反光。这些冰雪的大块,浮泛在黄浊的水浪里,迅急地奔流。
等待渡河的时候,我到镇上去找开水喝,和老百姓聊天。他们说,原先这里的房子要多些。一九三九年和一九四○年,日本鬼子几次打到了河东,在东岸的山上架起大炮,轰击这一边,毁了这里好多的民房。老百姓指出,挨近河滩,还剩几列石头墙脚的地方,原是一条街,全被鬼子用炮轰完了。依靠八路军英勇的守卫,鬼子从来没有渡过河来。我们和鬼子只隔一条水,但是陕甘宁边区始终是一块干净的土地,从来没有被日寇践踏。今天正在渡河东去的王震将军的部队里,就有好多保卫黄河的英雄。
我们挨次下了船。渡船首尾一样宽,不像南方船只的轻巧。每船水手十一人,十个人分站在两边,摇两支大桨。一个人掌舵。船一解缆,水手使劲地荡桨,大声地呼唤。那是一种粗犷的吼声,声音那么大,竟至超越了风声和波浪冲激船头的声音。到了中流,船在奔腾的波涛里,不停地起落,并且一直往下流。水手们使尽力量地摇桨,使尽一切力量地呼叫。这是人和自然斗争的雄伟的场面。河风吹着,我们穿着大衣,还冷得发颤,水手们只穿着单衣,脸上的汗竟像雨点一样地滴落。
到了河东的沙滩上,王首道同志站在那里遥望着河西,有一刻钟之久,不肯走开。我们已经离开抚育我们多年的党中央的所在地——陕甘宁边区了。大家都怀着依恋之情地遥望着河西。王震同志还没有过来。他正在西岸指挥队伍,分拨船只。他要等着亲眼看见最后一个人都平安地渡过了汹涌的黄河,自己才过来。
我们沿着黄河走了十里路,才转入东边的山路。在河边看见的第一间房子的砖墙上,写着“时刻准备反‘扫荡’,坚决保卫抗日民主根据地。”我记起了早晨在螅蜊峪看见有一板墙上写着:“展开赵占魁运动,发展手工业。”隔一条黄河,一边是生产运动,一边是对敌斗争。
在河边上,我们碰见了两个农民。他们都穿着蓝布棉衣和白布棉裤,头上挽着干净的白洁的毛巾。其中一位提着一个大型手榴弹,另外一位腰间插着一支土造的手枪。这是民兵。提着大手榴弹的那个年轻小伙子,仔细打量了我们的制服和武器,于是小声地对那一位佩手枪的同伴说:“咱们的人。”我们要他们带路,他们十分高兴地走在我们的前面,并且告诉我们,这里是临南县的地方。这里的民兵都会使用地雷,每一个村庄的大路和小路都挖了雷坑。敌人一出来,地雷就埋好。我们经过的村庄,果然到处有雷坑。民兵送了我们十来里,我们怕走得远了,耽误了他们自己的事情,请他们回去。但不料他们回去以后,我们经过一个小村庄,碰到了一点麻烦。
我们经过一个名叫马塔的山村,突然被一群孩子包围了。他们手执红缨枪,不让我们走,索看路条。我们说:“咱们是八路军,从河西来的,没有带路条。”一个为首的孩子说:“你们是八路军,咱们欢迎,可是八路军也得有路条。”我们又告诉他:“你们的民兵哥儿还送了我们一程,刚走。”他说:“咱不管,只要路条看一看。”我们被阻拦着,幸亏村里出来一个人,头挽白毛巾,棉衣底下胀得鼓鼓的,一定是藏着武器。他问什么事,知道我们是从河西来的八路军以后,他叫孩子们赶快让开路,让我们前进。
我们走了五十五里路,到了临南县府所在地刘家会。县政府把镇上最好的房子腾出来,让给我们住。晚上,睡在炕上,我们谈起了今天在黄河岸上发生的一件事情。
张米贵是一大队的一个战士。他是山西临南的一个贫民,参加八路军已经有七年。住在临南的他的母亲张老婆,今年六十一岁了。三天以前,她知道儿子要从陕甘宁边区过河,经过自己的家门,上前方去打日寇。她拄着一根拐杖,来到螅蜊峪对岸的黄河边上,等了三天。她不知儿子会从哪里过河来,但是她相信一定能够看见他,今天她真看见儿子了。她没有要他不到前方去,没有要他回家去,只是流眼泪,说不出话来。张米贵抱着枪伴着她坐了一会,要她好好地保重,并且说,自己会很快地回家。那时他要带了枪回来,打兔子给她吃。他不敢多看母亲的流泪的眼睛,因为害怕自己会难过。最后,他站起来说:“打日本鬼子,打那些害民的反动派,是大事。妈,你回去吧。”于是,他赶快走开,怕她看见自己的眼睛。
就是这样,他别了母亲,赶上队伍,把一切经过报告了班长。从家门经过,他没有回家。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从视觉、河岸远观、河上亲历等角度描写黄河景象,重在表现黄河两岸环境的险恶和渡过黄河的艰难。
B. 陕甘宁边区不仅是党中央的所在地,也是抗日民主根据地,广大军民一边生产,一边斗争,保家卫国,积极抗日。
C. 文中写到我们在“名叫马塔的山村,突然被一群孩子包围了”,突出了村民组织的严密,发动群众能够有效地防范敌人。
D. 文中记述了作者在抗日战争时期一次行军中的所见所闻,结构上以行踪为经,以所见为纬,二者交织成文章主体。
8. 文章什么以“黄河”为题?请简要分析。
9. 文章结尾写张米贵母亲看他这件事,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7. A 8. ①故事发生在黄河及两岸边,有关“黄河”内容贯穿全文。②黄河象征中华民族不屈的力量,寄寓黄河儿女勇于反抗侵略的民族精神。③表达了作者看到黄河的激动心情和对黄河的热爱之情。
9. ①以小见大,通过张米贵母子来表现出中国人民遭受的深重苦难和付出的巨大牺牲。②赞扬了中国人民为抗战胜利舍小家为国家的奉献精神。③体现了军民团结、保家卫国的全民族抗战的浓厚氛围。④表现了永不屈服、坚毅勇敢的民族精神和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A.“重在表现黄河两岸环境的险恶和渡过黄河的艰难”错,作者从多角度描写黄河景象,重在表现黄河象征中华民族不屈的力量,寄寓黄河儿女勇于反抗侵略的民族精神。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结构上,“部队陆续到了黄河边上,有的连夜过了河”“从螅蜊峪看黄河……”“等待渡河的时候”“到了河东的沙滩上,王首道同志站在那里遥望着河西”“在河边上,我们碰见了两个农民”,文章主要描写黄河儿女在革命战争年代反抗侵略者的斗争生活,“黄河”是文章的线索,有关“黄河”的内容贯穿全文。
主题上,“在万道灿烂的阳光之下,黄河里面的无数冰雪的团块射出明亮的反光。这些冰雪的大块,浮泛在黄浊的水浪里,迅急地奔流”黄河象征中华民族不屈的力量,“那是一种粗犷的吼声,声音那么大,竟至超越了风声和波浪冲激船头的声音。到了中流,船在奔腾的波涛里,不停地起落,并且一直往下流。水手们使尽力量地摇桨,使尽一切力量地呼叫。这是人和自然斗争的雄伟的场面”渡过黄河时,水手使劲地荡桨,大声地呼唤,寄寓黄河儿女勇于反抗侵略的民族精神。
情感上,“还不到黄河边上,远远地就看见北边两张山的峭壁之间,露出一片迷蒙开豁的水涯,这就是历代诗人最爱歌颂的黄河,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在《黄河大合唱》里谱出了他的雄奇的澎湃之声的黄河”来到黄河边,作者感慨万端,表达了作者看到黄河的激动心情和对黄河的热爱之情。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她拄着一根拐杖,来到螅蜊峪对岸的黄河边上,等了三天”“她没有要他不到前方去,没有要他回家去,只是流眼泪,说不出话来”“他不敢多看母亲的流泪的眼睛,因为害怕自己会难过”文章写一对母子在黄河边短暂的相聚,以小见大,折射出战争年代亲人不能相守的悲痛,从而表现战争带给中国人民的苦难,人民表现出来的牺牲精神。
“她没有要他不到前方去,没有要他回家去,只是流眼泪,说不出话来”“他不敢多看母亲的流泪的眼睛,因为害怕自己会难过”“打日本鬼子,打那些害民的反动派,是大事”写张米贵母子的忍耐和坚持,赞扬了中国人民为抗战胜利舍小家为国家的奉献精神。
张米贵和母亲分别代表了军与民,互相理解和支持,无数军民为了革命而甘愿承受分离甚至牺牲,体现了军民团结、保家卫国的全民族抗战的浓厚氛围。
“要她好好地保重,并且说,自己会很快地回家”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牺牲和奉献,革命胜利才有了保障,表现了永不屈服、坚毅勇敢的民族精神和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孔子曰:‘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太申》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信能行此,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公孙丑上》)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恶辱而居A不仁B是犹恶湿C而居下也D如恶之E莫如F贵德而尊士。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能治其国家”与“欲治其国者”(《大学之道》)两句中“治”字含义相同。
B. “由是观之”与“自是者不彰”(《老子》)两句中的“是”字含义相同。
C. “贼其君者也”与“贼爱其身,不爱人”(《墨子》)两句中的“贼”字含义不同。
D. “不足以事父母”与“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两句中的“事”字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用武力假借仁义征伐天下,虽可以称霸,但一定要凭借强大的国力;而用道德来实行仁义却可以使天下归心,不必凭借强大国力。
B. 在国家没有内忧外患时去追求享乐,懒惰游玩,这等于自己找祸上身。“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C. 孟子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前提,推导出“不忍人之政”,进而强调以“不忍人之政”来治理天下,就如“运之掌上”那样容易。
D. 孟子指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心”与仁、义、礼、智的关系,最后用比喻论证强调了“恻隐之心”对国与家的重要性。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答案】10. BDE 11. B 12. D
13. (1)用武力使人服从(征服人),人家不是心中诚服,是因为他实力不够;用道德使人服从(征服人)的,人家才会内心高兴而真诚归服。
(2)这不是因为要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想要在同乡中博取名誉,也并非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的。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今讨厌耻辱却和不仁义在一起,这就好像讨厌湿却居住在比较低洼的地方一样。假如真的厌恶耻辱,不如以仁德为贵,尊敬读书人。
第一个“而”字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连接“恶辱”和“居不仁”,中间不能断开,故第一处断在B处;
“是……也”是判断句的标志,且“恶湿而居下”与前文“恶辱而居不仁”句式结构一致,中间不能断开,故第二处应在D处断开;
“之”是代词,是“恶”的宾语,应在“之”后断开,故第三处应在E处断开。
故在BDE三处断句。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两个“治”都是“治理”的意思。句意:能治理好他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治”字含义相同。
B.“含义相同”错误。代词,这、此/认为正确、对。句意:由此看来。/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能显明。
C.正确。损害、伤害/盗贼。句意:是损害君主的人。/盗贼只爱他自己,不爱别人。
D.正确。侍奉/做事。句意:就连侍奉父母都成问题。/做事勤勉,说话谨慎。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D.“强调了‘恻隐之心’对国与家的重要性”错误,原文是“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用比喻论证强调了“四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的重要性。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第一个“服”,使动用法,使……服从;“赡”,足;“非心服也,力不赡也”,判断句。
(2)“所以”,表原因;“内”,同“纳”,结交;“要”,求取;“然”,这样;“非……也”,判断句。
参考译文:
孟子说:“依靠武力假借仁义之名而统一天下的叫做‘霸’,要称霸,一定得有强大的国力。依靠道德,施行仁义而统一天下的叫做‘王’,要称王,不一定得有强大的国家;商汤凭借七十里的土地(创王业),文王凭借百里的土地(创王业)。靠武力使人服从,并不是真心服从,只是力量不足以(反抗);凭借道德使人信服,(百姓)心悦诚服。”孟子说:“有仁义就会光荣,没有仁义就会耻辱。如今讨厌耻辱却和不仁义在一起,这就好像讨厌湿却居住在比较低洼的地方一样。假如真的厌恶耻辱,那最好是以仁德为贵,尊敬读书人,使有贤德的人处于一定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的职务。并且趁国家无内忧外患的时候修明政治法律制度。这样做了即使是大国也会畏惧你。孔子说:‘能治理好他的国家,谁敢侮辱他?’如今国家没有内忧外患,追求享乐,懒惰游玩,这等于自己找祸上身。《太申》也说:‘天造作的罪孽,还可以逃掉;自己造作的罪孽,却无处可逃。’正是这个意思。”
孟子说:“尊重贤德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让优秀的杰出的人有职位,那么天下的读书人就会都很高兴而愿意在这样的社会供职。对于耕田的人,只要他按井田制出人力助耕公田,就不必再交田税,那么天下的农民就会都很高兴而愿意在这样的田野里耕种。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邻国的人民,就会像对父母一样敬仰。像这样,就会无敌于天下。天下无敌的人,是代表上天管理人民的官员,若是还不能称王行王道,那是没有的事。”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并非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损害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都知道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侍奉父母都成问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 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 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 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15. 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4. A 15. 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②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
A.“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错误,“学转难”表明用“逐字笺”的学习方法难以理解经典真谛,且“逢人个个说曾颜”也并非指努力学习圣人之道,而是讽刺当下人们对圣人之道的学习流于表面。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涵,把握诗歌主题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首先要把握魏了翁名言的意思。“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是说在树头枝底观赏桃李才能体会到其活泼泼的精神状态。
接着把握本诗尾联的内容并结合诗歌的主题来谈自己的理解。“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是说大家在肩挑的担子上观看鲜花,在喧闹的酒楼上欣赏音乐,根本想象不到桃李绽放的盛况,也不可能体会到丝竹管弦的精妙。结合诗歌的标题“答友人论学”可知,此处用“看桃李”来喻指做学问,以“树头枝底”来喻指学问的本源,诗人以此说明要想获得学问的真谛需要回归本源,这就如同观赏桃李,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美,但离开“树头枝底”,没有了活力,唯有到树头枝底才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状态。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泰伯》中认为,因为“______”,所以君子要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即“______”。
(2)《礼记·大学之道》中,“修其身”的前提是“______”,“诚其意”的前提是“______”。
(3)《(老子)四章》中“______,______”两句,阐明了对战胜别人与战胜自己的看法。
【答案】 ①. 士不可以不弘毅 ②. 任重而道远 ③. 先正其心 ④. 先致其知 ⑤. 胜人者有力 ⑥. 自胜者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弘”“致”“胜”。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郭老头、耿老头,俩老头,这两个老头,从前面看,像五十岁;从后面看,像三十岁,他们今年都已经做过七十整寿了,身体真好!郭老头能吃饭,斤半烙饼卷成一卷,攥在手里,蘸一点汁,几口就下去了。他这辈子没有牙疼过。耿老头能喝酒。他拿了茶碗上供销社去打酒,一手接酒,一手交钱,售货员找了钱给他,他亮着个空碗:“酒呢?”售货员有点忧伤:记得是打给他了呀!——售货员低头数钱的功夫,二两酒已经进了他的肚了,俩老头非常“要好”——这地方的方言,“要好”是爱干净爱整齐的意思,不论什么时候,上唇的胡子平崭乌黑,下巴的胡子刮得溜光。浑身的衣服,袖子是袖子,领子是领子,一个纽扣也不短。俩老头还都爱穿靸鞋,斜十字实纳帮,皮梁、荡底,是托人在北京步云斋买的。这种鞋过去是专门卖给抬轿的轿夫穿的,后来拉包月车的车夫也爱穿,抱脚,精神!
俩老头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年下办年货,一起去;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一起去;开会,一起到场;送人情出份子,一起进门。生产队有事找他们,队长总是说:“去!找找俩老头!”“俩老头”不是“两个老头”的意思,是说他们特别亲密的关系。类似“哥俩”、“姐俩”,按说应该叫他们“老头俩”,不过没有这么说话的,所以人们只能叫他们“俩老头”。
17. 下列句子中的“能”与文中加点的“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新颁布的控烟条例规定,绝大多数公共场所都不能吸烟。
B. 以前这条小河上没有桥,人们只能涉水而过,非常不便。
C. 我们班同学就数他能说,讲起话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D. 她尽量高高地踮起脚尖,希望车厢里的人能看见她的脸。
18. 下列句子中画横线部分与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句,用法和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说话办事一定要公私分明,公是公,私是私,不能公器私用。
B. 瞧那个小姑娘,眼睛是眼睛,鼻子是鼻子,真是个美人胚子。
C. 稗子的叶很像稻叶,但稻子是稻子,稗子是稗字,要分清楚。
D. 从今以后,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咱们俩井水不犯河水。
19. 他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改成:“年下办年货、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开会、送人情出份子,都一起去。”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案】17. C 18. B
19. ①原句使用排比和反复修辞,原句四句结构相似,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并且“一起”共出现四次,更能突出俩人关系密切,形影不离;改句没有排比、反复修辞,不能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
②原句为短句,改句是长单句,原句使用短句更符合整个文段口语化的特点。
③原句使用“到场”“进门”这样的动词,让描写更细腻,更有画面感;改句只用“去”则没有这种效果。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文中的“能”含义是“擅长”。
A.“能”,动词,“能够,可以”;
B.“能”,动词,“能够,可以”;
C.“能”,动词,“擅长,善于”;
D.“能”,动词,“能够,可以”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的用法和作用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句属于描写性语句,突出强调描写对象“俩老头”穿的衣服干净整齐的特点;
A.“公是公,私是私”属于议论性语言,突出强调应公私分明的观点。
B.“眼睛是眼睛,鼻子是鼻子”属于描写性语句,突出强调描写对象“小姑娘”长得漂亮的特点。
C.“稻子是稻子,稗子是稗子”属于说明性语言,突出强调“稻子和稗子”是有本质区别的,应该分清楚。
D.“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属于人物语言描写,突出强调与对方划清界限。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从修辞角度分析,原句“年下办年货,一起去;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一起去;开会,一起到场;送人情出份子,一起进门”使用了排比修辞;“一起”反复出现四次,运用反复修辞。改句没有运用修辞,原句的排比和反复修辞使描写的性语句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突出强调了俩老头关系密切,形影不离。
从句式和语体色彩分析,结合“郭老头、耿老头,俩老头”“攥在手里”“几口就下去了”等语言特点来看,整个文段运用的是口语化的语言。划线句原文为短句,改句为长单句,短句属于口语的一种特点,这与整个文段短句化的口语特点相符,而改句为一般的长单句,与整个文段的语体不协调。
从用词角度分析,原句比改句多使用了“到场”“进门”这样的动词,动词的加入,让描写性语言更生动,生动地描写了俩老头一起来开会,一起去送人情出份子的事件,让语言更有画面感。改句没有使用这样生动的动词,因此没有这样的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的思想核心是“有为”,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表现出一种义无反顾的担当精神。道家的思想核心是“无为”,主张“知其不可而不为”,表现为一种①______。这两家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但②______,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
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其实,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老子的“无为”是以退为进,以柔克刚;庄子的“无为”是保全自我,遵从个性;而汉初采取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其实是与民休养生息,不去扰民,让百姓安心恢复生产,以利于经济复苏和社会稳定。
儒家的“有为”③______。《论语》中不仅有一些赞扬效法天道无为的尧与舜,而且《孟子》《荀子》中也有很多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20. ①顺应自然的退避精神
②事实证明
③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
21. 不仅《论语》中有一些赞扬效法天道无为的尧与舜的言论,而且《孟子》《荀子》中也有很多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语境对比儒家与道家思想的不同,此处形式和内容上照应前文儒家“义无反顾的担当精神”一句,再结合道家“无为”“知其不可而不为”概括其精神特点,应填:顺应自然的退避精神。
②处,上句说“这两家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强调思想不同,下句“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强调两家在历史上是互补的,“但”表转折,过渡到下句,应填:事实证明。
③处,此句位于句首,具有概括性,下文是举例,指出儒家的思想中也有对道家“无为”思想的肯定,据此应填: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有:
一是语序不当,“不仅……而且”连接的递进分句,主语不同,关联词“不仅”应放在主语“《论语》”后;
二是成分残缺,“有一些赞扬效法天道无为的尧与舜”后缺少宾语中心语,在句后加“的言论”。
四、作文(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下列经典语句,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例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指在当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需要有志之士勇担重责,坚定前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指在当今时代,“己所虽欲,也要慎施于人”。请同学们从下列语句中任选其一,准确深刻理解其思想内容,并结合新时代下青年成长的需要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
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致知在格物。
④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⑤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⑦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题目要求从给出的名言警句中选择一句,准确深刻理解其思想内容,并结合新时代下青年成长的需要写一篇文章。首先要理解各句的内涵。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意思是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责任重大而且路途遥远。立意方向:勇于担当,砥砺前行。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对方。这句话所揭示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立意方向: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
3.“致知在格物”意思是归纳或探究事物的本相和彼此关系,从而引导开启自己的智慧,获得更深层的领悟。立意方向:对待真理要有敬畏之心,要有探索真理的精神,才能最终解决问题。
4.“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意思是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立意方向:关爱他人。
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能了解他人的人聪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智慧。立意方向:认清自我,树立适当的人生目标。
6.“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事情是从头做起,从点滴的小事做起,逐步进行。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成功是逐渐积累起来的。立意方向: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逐步积累才能成功。
7.“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意思是:天下人能彼此相爱才会太平,互相仇恨就会混乱。立意方向:相互关爱,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社会才会安定,人民才会幸福。
然后,写作时,从中任意选择一句,结合青年学习生活展开论述即可。
构思行为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士不可以不弘毅。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士不可以不弘毅”,离不开吃苦不言苦、知难不畏难的进取精神,既要志向远大,也要意志坚强。二、“士不可以不弘毅”,还当砥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学术精神,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三、“士不可以不弘毅”,需要有面向现实问题、砥砺实践的精神,将知行合一落在实处。
立意:
1.追梦路上勇担责任。
2.万事莫强求,理解最重要。
3.学习穷究物理,成长方可久远。
4.社会发展,道德先行。
5.人贵自知,方为大智。
6.量变要质变,积累不可断。
7.人人奉献爱心,构建和谐社会。
8.以弘毅之行,铸青春本色。
9.勇担时代责任,做新时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