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初质量检测生物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初质量检测生物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9-14 08:46: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丹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初质量检测
生物学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肠液
B. 人体内环境中的K+浓度高于细胞内液中的K+浓度
C. 氨基酸、神经递质、葡萄糖、呼吸酶等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D. 体液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构成,细胞内液多于细胞外液
2. 下列关于内环境的成分及理化性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会引起组织肿胀
B. 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C.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D. 剧烈运动后,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但正常人体内血浆pH仍能维持在7.35~7.45
3. 神经系统的功能与组成它的细胞特点是密切相关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脑神经和脊神经中有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
B. 外周神经系统指传入(感觉)神经,不包括传出(运动)神经
C. 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都能够接受信息并能传导信息
D. 神经元轴突就是由许多神经纤维被结缔组织包围而成的神经
4. 下列有关自主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
B. 交感神经使支气管平滑肌舒张,副交感神经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C. 人可以通过意识支配自主神经系统以适应不同环境
D. 自主神经系统对同一器官的作用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
5. 下列有关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反射活动具有规律性
B. 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可以由一个神经元完成
C. 反射活动一定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
D. 大脑皮层受损的人也能完成膝跳反射
6. 大脑皮层是高级神经中枢,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覆盖在大脑的表面,主要由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构成
B. 丰富的沟回结构,使得大脑具有更大的表面积
C. 躯干相应部位面积越大,在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的代表区就越大
D. 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中枢主要位于中央前回
7. 人在剧烈运动过程中往往会大量出汗、脸红、乏累,之后还会出现肌肉酸胀,这些都是由剧烈运动时体内发生的多种生理变化所致。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大量出汗导致肾上腺髓质分泌醛固酮增加,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
B. 肌肉酸胀可能与骨骼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积累过多有关
C. 脸红是由于脸部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多所致,属于条件反射
D. 运动后快速饮用大量纯净水和拍打肌肉分别可以缓解口渴和肌肉酸痛感
8. 下图为嗅觉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神经冲动传导时,其电位变化会随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减
B 图示过程体现了膜蛋白具有信息传递、催化和运输功能
C. 气味分子引起Na+通道开放,膜内Na+浓度仍然低于膜外
D. 神经冲动传导至大脑皮层才能产生嗅觉
9. 下图表示反射弧结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兴奋传导到③处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B. 在缩手反射过程中,兴奋沿反射弧传导是单向的
C. 图中能释放神经递质的结构③⑤⑦
D. 图中①②属于神经元的轴突部分
10. 下列有关人体的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当人由温暖环境进入寒冷环境时,机体散热量先增加,随后产热量也增加
B. 当人由安静状态进入运动状态时,机体的产热量先增加,随后散热量也增加
C. 机体在寒冷环境中散热量小于炎热环境中的散热量
D. 体温调节是由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
11. 下列有关人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激素作为信息分子,由血液定向运输到靶细胞起调节作用
B. 体液调节有分级调节,神经调节也有分级调节
C. 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作用广泛的原因是激素没有特异性
D. 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的过程受副交感神经支配
12. 下图是下丘脑及其直接或间接支配的有关腺体之间的关系示意图(“+”表示促进,“-”表示抑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a、b、c中,b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B. b不仅有分泌功能,而且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
C. a与b两者的分泌物在某些生理效应上可表现为协同作用
D. 图示c→a→b轴体现了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机制
13. 正常的生命活动调节关乎人体健康,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垂体功能受损的人可能会出现畏寒怕冷的现象
B. 神经—肌肉接头处长时间维持高浓度的乙酰胆碱可能导致肌肉抽搐
C. 酒精肝患者肝脏合成血浆蛋白过少,可能引发肝腹水(腹腔积液增多)
D. 糖尿病患者体内细胞吸收利用血糖的速率加快,表现为“多食”
14. 以下关于导致ab段和bc段变化的相应叙述正确的是( )
A. 出汗增加和剧烈运动时体温的变化
B. 大量饮水和口渴时抗利尿激素含量的变化
C. 在寒冷的室外和进入温暖室内时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变化
D. 饭后和饥饿时胰高血糖素的含量变化
二、多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4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2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15. 血液生化指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下列有关部分血液生化异常指标的叙述正确的有( )
A. T3(甲状腺激素)含量倍增,可能患有甲亢,导致代谢增强、身体消瘦
B. 空腹血糖为10.8mmol·L-1,可能患有糖尿病,细胞摄糖能力增强
C. 甘油三酯含量明显偏高,可能患有高血脂,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D. 谷丙转氨酶明显偏高,可能与长期熬夜导致肝损伤、急性肝炎等有关
16. 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部血管阻塞而引起的脑部损伤,可发生在脑的不同区域。下列说法错误的有( )
A. 损伤发生在大脑皮层H区时,患者能听到别人说话
B. 损伤发生在下丘脑时,会导致患者呼吸功能受损伤
C. 损伤若导致上肢无感觉,则上肢也将不能自主运动
D. 大脑的损伤可能会影响记忆,但一般不会影响人的情绪
17. 下图为人在情绪压力(如疼痛、恐惧等)下,肾上腺皮质和肾上腺髓质参与的应激反应模式图,其中糖皮质激素的作用之一是能够直接抑制免疫系统细胞与分子的功能,激素a能够升高血糖。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 激素a是肾上腺素,该激素分泌的调控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B. 当人遇到危险时,交感神经直接控制肾上腺髓质分泌激素a
C.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互协调配合,大大提高机体应激反应能力
D. 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分泌的糖皮质激素为类固醇激素
18. 图1表示电表的两个电极(a,b)置于蛙的坐骨神经纤维上,左侧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图2表示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内外两侧,左侧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观察电表的指针偏转情况,图3,4表示电位变化波形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A. 图1电表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图4基本相同
B. 图2电表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图3基本相同
C. 图1在受刺激后,电表指针偏转2次且偏转方向相反
D. 图2在未受刺激时,电表测量的数据表示静息电位
三、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5小题,共计60分。
19. 人体血液中成熟的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富含血红蛋白,能运输O2和CO2,其部分结构和功能如图,①~⑤表示相关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血液主要由________和血细胞组成,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当血液流经肌肉组织时,图中气体A和B分别是当血液流经肺泡组织时,图中气体A和B分别是________。
(2)图中④过程表示红细胞吸收葡萄糖,再经________(填“有氧”或“无氧”)呼吸过程释放能量、合成ATP为③提供能量,图示①②跨膜运输方式是________,水分子除了图示⑤过程进入细胞,还可以通过________方式跨膜运输。
(3)红细胞内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________(是/否)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当氧气进入肌肉细胞,最终在细胞的________(填场所)被利用,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尿素需经过________系统、________系统运输到体外。
(4)红细胞内液渗透压的维持主要与________(填“Na+”或“K+”)以及血红蛋白等含量有关。
20. 下图1表示缩手反射反射弧,图2、图3分别表示图1虚线框内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表示效应器的是________(填字母),由________组成。
(2)图2中,突触的结构包括________(填字母),d结构的名称是________ ,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________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此过程涉及到的细胞器有________,神经递质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此时神经元膜外电位的变化是________。
(3)图3中,表示兴奋部位的是________(填字母),该兴奋状态的形成是Na+内流的结果,其跨膜运输的方式为________。
(4)突触一般是依赖神经递质传递信号的化学突触但在甲壳类、鱼类以及哺乳类动物的某些部位还存在着电突触,电突触以电流为信息载体(如下图所示,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紧密接触,以离子通道相通),与化学突触相比,电突触传递的两个主要特点是________和________。
21. 痛觉和痒觉是人体常见的两种保护性躯体感觉。不善吃辣的人在吃辣(如芥末)时,强大的辣感刺激也会使人产生类似疼痛的感觉。痛觉形成的机理如下图1所示,TRPV1是一种通道蛋白。人体内存在天然的镇痛系统,起重要作用的是可释放脑啡肽的神经元。请回答下列问题:
(1)痛觉的产生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原因是________。Ca2+进入神经元的过程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能量。
(2)图1中③表示的结构是_____,兴奋在该处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_______。
(3)疼痛时,机体内的脑啡肽神经元会释放脑啡肽,与感觉神经元细胞膜上的________结合后,使得动作电位无法产生,从而抑制感觉神经元释放痛觉神经递质,实现镇痛。毒品海洛因一开始是作为强效镇痛药研发出来的,其具有极强的成瘾性,一旦停用,患者会承受巨大的痛苦。研究发现海洛因的结构与脑啡肽相似,海洛因代替脑啡肽长时间起作用后,自身脑啡肽释放量或脑啡肽受体数量________(填“减少”或“增加”),对感觉神经元释放痛觉神经递质的________(填“抑制”或“促进”)作用减弱,若不吸食海洛因,疼痛的感觉就会_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
(4)夏季蚊虫叮咬后会引起“抓挠行为”,其产生的疼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痒觉。研究发现痛觉和痒觉既存在各自特定的传导通路,也存在一些共同的信号通路,如下图3所示是痛觉对痒觉产生影响的部分神经调节机制,已知GABA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且GRPR神经元兴奋后能传递痒觉信号,试据图分析“抓挠止痒”的原理可能是________。
22. 下图1为正常人体进食后血糖浓度变化图,图2为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B细胞相关过程图,图3为胰岛素降血糖的机理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M点时激素甲、乙分泌量分别是________,血糖调节中枢位于________。
(2)据图2分析可知,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氧化分解后产生ATP,ATP/ADP比率上升,导致ATP敏感的K+通道关闭。随胞内K+浓度________,细胞膜电位发生变化,进而引起Ca2+通道打开,Ca2+以________方式进入胰岛B细胞,使该细胞兴奋,促进胰岛素的释放。
(3)据图3分析,胰岛素经________运输后,与位于靶细胞的________(部位)的特异性受体结合,经过细胞内信号传递,一方面促进________。从而提高了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另一方面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________与转化为甘油三酯和某些氨基酸等物质,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岛素的作用效果反过来又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叫调节。
(4)体外实验研究发现,γ-氨基丁酸持续作用于胰岛A细胞,可诱导其转化为胰岛B细胞。胰岛A细胞转化为胰岛B细胞是________的结果。
(5)Ⅱ糖尿病患者的靶细胞对胰岛素作用不敏感,原因可能有________。
A. 体内产生能与蛋白M结合的物质 B. 体内产生能与胰岛素结合的物质
C. 胰岛B细胞损伤 D. 胰岛素受体表达下降
23. 正常人感染病原体会引起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下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是为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激素a为________(填名称),作用于垂体,垂体释放激素b作用于甲状腺,这种调节方式为________,其意义是可以________,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图中的甲细胞接受的信息分子为________。
(2)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是________,高温持续期人体有时会出现脱水现象,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该激素的作用是________,从而减少尿量。人体中多种激素需要不断地合成和分泌,原因是________。
(3)体温下降期,体温调定点下降到正常,机体增加散热的途径有汗液分泌增多和________。
(4)若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损毁,机体体温不能维持稳定,已知药物A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现获得A的结构类似物M,为探究M是否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将A、M分别用生理盐水溶解后,用发热家兔模型进行了以下实验,请完善实验方案并写出实验结论。
分组 处理方式 结果
甲 ①________ 发热
乙 发热家兔模型+A溶液 退热
丙 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 退热
丁 ②________ 发热
甲、乙、丙、丁四组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为________。
丹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初质量检测
生物学 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肠液
B. 人体内环境中的K+浓度高于细胞内液中的K+浓度
C. 氨基酸、神经递质、葡萄糖、呼吸酶等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D. 体液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构成,细胞内液多于细胞外液
【答案】D
【解析】
【分析】内环境中的物质: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细胞代谢产物:水分、尿素等。
【详解】A、肠液不属于内环境,小肠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A错误;
B、人体内环境中的K+浓度低于细胞内液中的K+浓度,B错误;
C、呼吸酶分布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
D、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内液大约占2/3,细胞外液大约占1/3,即细胞内液多于细胞外液,D正确。
故选D。
2. 下列关于内环境的成分及理化性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会引起组织肿胀
B. 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C.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D. 剧烈运动后,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但正常人体内血浆pH仍能维持在7.35~7.45
【答案】B
【解析】
【分析】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溶液渗透压越高。
【详解】A、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从血浆中吸水,引起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肿胀,A正确;
B、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B错误;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C正确;
D、剧烈运动后,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但由于血浆中有缓冲物质,正常人体内血浆pH仍能维持在7.35~7.45,D正确。
故选B。
3. 神经系统的功能与组成它的细胞特点是密切相关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脑神经和脊神经中有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
B. 外周神经系统指传入(感觉)神经,不包括传出(运动)神经
C. 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都能够接受信息并能传导信息
D. 神经元的轴突就是由许多神经纤维被结缔组织包围而成的神经
【答案】A
【解析】
【分析】1、外周神经系统分布在全身各处,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它们都含有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和传出神经(运动神经)。传入神经将接受到的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经过分析和处理,发出指令信息,再由传出神经将指令信息传输到相应器官,从而使机体对刺激作出反应。传出神经又可分为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躯体运动神经)和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内脏运动神经)。
2、神经系统的功能与组成它的细胞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两大类。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等部分构成。细胞体是神经元的膨大部分,里面含有细胞核。树突是细胞体向外伸出的树枝状的突起,通常短而粗,用来接受信息并将其传导到细胞体。轴突是神经元的长而较细的突起,它将信息从细胞体传向其他神经元、肌肉或腺体。轴突呈纤维状,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髓鞘,构成神经纤维。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有一层包膜,构成一条神经。树突和轴突末端的细小分支叫作神经末梢,它们分布在全身各处。神经胶质细胞广泛分布于神经元之间,其数量为神经元数量的10~50倍,是对神经元起辅助作用的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在外周神经系中,神经胶质细胞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一起,共同完成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详解】AB、外周神经系统分布在全身各处,包括与脑相连的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它们都含有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和传出神经(运动神经),传出神经又可分为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躯体运动神经)和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内脏运动神经),因此,脑神经和脊神经中有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外周神经系统含有传入(感觉)神经和传出(运动)神经,A正确,B错误;
C、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主要包括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两大类,神经胶质细胞是对神经元起辅助作用的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营养和修复神经元等多种功能,在外周神经系中,神经胶质细胞参与构成神经纤维表面的髓鞘。神经胶质细胞不能接受信息并能传导信息,C错误;
D、轴突是神经元的长而较细的突起,它将信息从细胞体传向其他神经元、肌肉或腺体。轴突呈纤维状,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髓鞘,构成神经纤维。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有一层包膜,构成一条神经,D错误。
故选A。
4. 下列有关自主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
B. 交感神经使支气管平滑肌舒张,副交感神经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C. 人可以通过意识支配自主神经系统以适应不同环境
D. 自主神经系统对同一器官的作用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
【详解】A、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A正确;
B、交感神经使支气管平滑肌舒张,副交感神经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B正确;
C、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不受人意识支配,C错误;
D、组成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D正确。
故选C。
5. 下列有关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反射活动具有规律性
B. 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可以由一个神经元完成
C. 反射活动一定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
D. 大脑皮层受损的人也能完成膝跳反射
【答案】B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
【详解】AC、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AC正确;
B、一个反射活动需由完整的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元、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元和效应器)完成,所以至少有2个神经元,B错误;
D、膝跳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位于脊髓,大脑皮层受损患者膝跳反射可以完成,D正确。
故选B。
6. 大脑皮层是高级神经中枢,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覆盖在大脑的表面,主要由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构成
B. 丰富的沟回结构,使得大脑具有更大的表面积
C. 躯干相应部位面积越大,在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的代表区就越大
D. 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中枢主要位于中央前回
【答案】C
【解析】
【分析】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顶部,可以引起下肢的运动;刺激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下部,可以引起头部器官的运动。躯体的运动受大脑皮层以及脑干、脊髓等的共同调控,脊髓是机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大脑皮层是最高级中枢,脑干等连接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
【详解】A、大脑皮层是指大脑的表面覆盖着主要由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构成的薄层结构,A正确;
B、丰富的沟回结构,使得大脑具有更大的表面积,B正确;
C、大脑皮层运动大小区域和躯体中大小不成比例,与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成正比,C错误;
D、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中枢主要位于中央前回,D正确。
故选C。
7. 人在剧烈运动过程中往往会大量出汗、脸红、乏累,之后还会出现肌肉酸胀,这些都是由剧烈运动时体内发生的多种生理变化所致。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大量出汗导致肾上腺髓质分泌醛固酮增加,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
B. 肌肉酸胀可能与骨骼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积累过多有关
C. 脸红是由于脸部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多所致,属于条件反射
D. 运动后快速饮用大量纯净水和拍打肌肉分别可以缓解口渴和肌肉酸痛感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液减少。
【详解】A、醛固酮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可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A错误;
B、骨骼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如果积累过多,造成肌肉酸胀,B正确;
C、脸红是由于脸部毛细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多所致,属于非条件反射,C错误;
D、当我们因运动强度大而排汗较多时,导致身体盐分过多,应及时饮入淡盐水,而不是通过饮用大量的纯净水,D错误。
故选B。
8. 下图为嗅觉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神经冲动传导时,其电位变化会随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减
B. 图示过程体现了膜蛋白具有信息传递、催化和运输功能
C. 气味分子引起Na+通道开放,膜内Na+浓度仍然低于膜外
D. 神经冲动传导至大脑皮层才能产生嗅觉
【答案】A
【解析】
【分析】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产生原因: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受到刺激后,细胞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产生原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
【详解】A、动作电位沿着神经纤维传导时,其电位变化总是一样的,不会随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减,A错误;
B、图示过程体现了膜蛋白具有信息交流(接受气味分子)、催化(将ATP转变为cAMP)和运输(运输Na+)功能,B正确;
C、气味分子引起Na+通道开放,导致Na+大量内流,但是膜内Na+浓度仍然低于膜外,C正确;
D、嗅觉中枢存在于大脑皮层,所以神经冲动传导至大脑皮层才能产生嗅觉,D正确。
故选A。
9. 下图表示反射弧结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兴奋传导到③处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B. 在缩手反射过程中,兴奋沿反射弧的传导是单向的
C. 图中能释放神经递质的结构③⑤⑦
D. 图中①②属于神经元的轴突部分
【答案】D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④是神经中枢,⑥是传出神经,⑦是效应器。③⑤表示突触。
【详解】A、③表示突触,兴奋传导到突触处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A正确;
B、由于在神经中枢中存在突触,所以在缩手反射过程中,兴奋沿反射弧的传导是单向的,B正确;
C、③⑤表示突触,突触前膜会释放神经递质;⑦是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传出神经末梢会释放神经递质。因此图中能释放神经递质的结构③⑤⑦,C正确;
D、树突是用来接受信息并将其传导到细胞体。轴突可以将信息从细胞体传向其他神经元、肌肉或腺体。可见,图中①②属于神经元的树突部分,D错误。
故选D。
10. 下列有关人体的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当人由温暖环境进入寒冷环境时,机体的散热量先增加,随后产热量也增加
B. 当人由安静状态进入运动状态时,机体的产热量先增加,随后散热量也增加
C. 机体在寒冷环境中散热量小于炎热环境中的散热量
D. 体温调节是由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人体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
(2)机理:产热量和散热量处于动态平衡;
(3)调节方式:神经-体液调节
(4)过程: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一方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另一方面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4)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A、人从温暖环境进入寒冷环境,由于机体与环境的温差增大,机体的散热量先增加,此时皮肤的冷觉感受器兴奋,经过神经—体液的调节,随后产热增加,A正确;
B、当人由安静状态进入运动状态时,骨骼肌产热增加,体温上升,此时皮肤的热觉感受器兴奋,经过神经—体液的调节,使得散热增加,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B正确;
C、机体在寒冷环境中产热量增加,散热量也增加,而在炎热环境中产热量减少,散热量也减少,所以寒冷环境中的散热量大于炎热环境中的散热量,C错误;
D、体温调节过程既有神经调节(反射弧),又有体液调节(如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引起的调节),是由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D正确。
故选C。
11. 下列有关人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激素作为信息分子,由血液定向运输到靶细胞起调节作用
B. 体液调节有分级调节,神经调节也有分级调节
C. 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作用广泛的原因是激素没有特异性
D. 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的过程受副交感神经支配
【答案】B
【解析】
【分析】激素调节的特点是:①通过体液进行运输,没有导管直接弥散到体液中,内分泌细胞产生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传递着各种信息;②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选择靶细胞,是通过与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相互识别,并发生特异性结合实现的;③作为信使传递信息,靶细胞发生一系列的代谢变化,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失活了;④微量和高效。
【详解】A、激素通过体液进行运输,没有导管直接弥散到体液中,内分泌细胞产生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只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A错误;
B、体液调节通过下丘脑-垂体-腺体轴进行分级调节,神经调节通过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的控制实现分级调节,B正确;
C、体液调节作用广泛是因为激素可分布于全身,且有的激素可作用于多种靶细胞,激素具有特异性,C错误;
D、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的过程受交感神经支配,D错误。
故选B。
12. 下图是下丘脑及其直接或间接支配的有关腺体之间的关系示意图(“+”表示促进,“-”表示抑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a、b、c中,b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B. b不仅有分泌功能,而且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
C. a与b两者的分泌物在某些生理效应上可表现为协同作用
D. 图示c→a→b轴体现了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机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寒冷环境中,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代谢,抵抗寒冷。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存在负反馈调节。甲状腺、肾上腺皮质、性腺都存在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详解】A、图中b产生的激素能抑制a、c,b是相关腺体,a是垂体,c是下丘脑,a、b、c中,c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A错误;
B、b是相关腺体,只具有分泌功能,B错误;
C、a是垂体,b是相关腺体,若b是甲状腺,则b产生的甲状腺激素和a产生的生长激素都能促进生长发育,C正确;
D、图示c→a→b轴即下丘脑→垂体→腺体轴体现了激素的分级调节,没有体现激素的反馈调节,D错误。
故选C。
13. 正常的生命活动调节关乎人体健康,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垂体功能受损的人可能会出现畏寒怕冷的现象
B. 神经—肌肉接头处长时间维持高浓度的乙酰胆碱可能导致肌肉抽搐
C. 酒精肝患者肝脏合成血浆蛋白过少,可能引发肝腹水(腹腔积液增多)
D. 糖尿病患者体内细胞吸收利用血糖的速率加快,表现为“多食”
【答案】D
【解析】
【分析】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并抑制糖原的分解和糖原异生,进而降低血糖浓度。
【详解】A、垂体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因此垂体功能受损的人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A正确;
B、乙酰胆碱是兴奋性神经递质,神经—肌肉接头处若长时间维持高浓度的乙酰胆碱,则可能导致肌肉抽搐,B正确;
C、酒精肝患者肝脏合成血浆蛋白过少,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过低,导致肝腹水,C正确;
D、糖尿病患者体内缺少胰岛素或对胰岛素不敏感,因此组织细胞吸收利用血糖的速率减慢,D错误。
故选D。
14. 以下关于导致ab段和bc段变化的相应叙述正确的是( )
A. 出汗增加和剧烈运动时体温的变化
B. 大量饮水和口渴时抗利尿激素含量的变化
C. 在寒冷的室外和进入温暖室内时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变化
D. 饭后和饥饿时胰高血糖素的含量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血糖调节、体温调节和渗透压调节的中枢都是下丘脑,而且三者都是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血糖调节的主要激素有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体温调节的主要激素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渗透压调节的主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
【详解】A、出汗后导致热量散失使体温降低,对应bc段;剧烈运动时,产热增加导致体温暂时升高,对应ab段,A错误;
B、大量饮水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对应bc段;口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对应ab段),以促进水分的重吸收来降低渗透压,B错误;
C、寒冷的室外,人体需要增加产热来维持体温的恒定,因此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来促进产热,对应ab段;进入温暖室内时,人体需要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恒定因此甲状腺激素分泌应减少,对应bc段,C正确;
D、饭后人体内血糖含量较高,此时胰高血糖素含量应该降低,对应bc段;饥饿时人体血糖含量降低,此时胰高血糖素含量应该升高,对应ab段,D错误。
故选C。
二、多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4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2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15. 血液生化指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下列有关部分血液生化异常指标的叙述正确的有( )
A. T3(甲状腺激素)含量倍增,可能患有甲亢,导致代谢增强、身体消瘦
B. 空腹血糖为10.8mmol·L-1,可能患有糖尿病,细胞摄糖能力增强
C. 甘油三酯含量明显偏高,可能患有高血脂,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D. 谷丙转氨酶明显偏高,可能与长期熬夜导致肝损伤、急性肝炎等有关
【答案】ACD
【解析】
【分析】1、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如血浆 )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
2、健康人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如血糖、血脂,以及渗透压等理化性质都是不断变化的,但都处于一定的范围内。若某种成分含量高于或低于参考值,则预示机体可能处于不健康状态。内环境的这种动态平衡是通过机体的调节作用实现的。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作稳态。
【详解】A、甲状腺激素含量倍增可引起代谢增强、有机物消耗增多、身体消瘦,可能患有甲亢,A正确;
B、空腹血糖应为3.9~6.1mmol·L-1,若空腹血糖为10.8mmol·L-1,可能患有糖尿病,细胞摄糖能力减弱,B错误;
C、甘油三酯含量明显偏高,可能患有高血脂,易并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C正确;
D、谷丙转氨酶主要存在于肝脏细胞中,长期熬夜导致肝损伤、急性肝炎等会使细胞破裂,使血液中谷丙转氨酶明显偏高,D正确。
故选ACD。
16. 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部血管阻塞而引起的脑部损伤,可发生在脑的不同区域。下列说法错误的有( )
A. 损伤发生在大脑皮层H区时,患者能听到别人说话
B. 损伤发生在下丘脑时,会导致患者呼吸功能受损伤
C. 损伤若导致上肢无感觉,则上肢也将不能自主运动
D. 大脑的损伤可能会影响记忆,但一般不会影响人的情绪
【答案】BCD
【解析】
【分析】1、人脑的组成及功能: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维持身体平衡。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呼吸中枢。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书写性语言中枢→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运动性语言中枢→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听觉性语言中枢→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视觉性语言中枢→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
【详解】A、大脑皮层言语区的H区受损,能听见但不能听懂别人讲话,A正确;
B、损伤发生在下丘脑时,患者可能生物节律失调;由于呼吸中枢在脑干,损伤发生在脑干时,会导致患者呼吸功能受损伤,B错误;
C、损伤若导致上肢无感觉,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中枢受损,但缩手反射还能进行,因为缩手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C错误;
D、大脑的损伤可能会影响记忆,也会影响人的情绪,D错误。
故选BCD。
17. 下图为人在情绪压力(如疼痛、恐惧等)下,肾上腺皮质和肾上腺髓质参与应激反应模式图,其中糖皮质激素的作用之一是能够直接抑制免疫系统细胞与分子的功能,激素a能够升高血糖。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 激素a是肾上腺素,该激素分泌的调控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B. 当人遇到危险时,交感神经直接控制肾上腺髓质分泌激素a
C.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互协调配合,大大提高机体应激反应能力
D. 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分泌的糖皮质激素为类固醇激素
【答案】BCD
【解析】
【分析】情绪压力可以刺激下丘脑,在神经调节方面,下丘脑通过可以控制肾上腺髓质分泌激素a肾上腺素,引起压力的短期效应;在体液调节方面,下丘脑会分泌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引起压力的长期效应。
【详解】A、通过下丘脑直接支配肾上腺髓质释放的激素a为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的分泌调节途径是:情绪压力刺激相应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肾上腺细胞→肾上腺素,在此过程中,肾上腺属于效应器的组成部分,肾上腺素分泌的调控属于神经调节,A错误;
B、下丘脑通过可以控制肾上腺髓质分泌激素a肾上腺素,引起压力的短期效应,故当人遇到危险时,交感神经直接控制肾上腺髓质分泌激素a,B正确;
C、机体受到恐惧及剧烈运动刺激时的警觉性提高、反应灵敏和物质代谢加快等应激反应过程受到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调控,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互协调配合,大大提高了机体应激反应能力,C正确;
D、糖皮质激素为类固醇激素,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分泌,D正确。
故选BCD。
18. 图1表示电表的两个电极(a,b)置于蛙的坐骨神经纤维上,左侧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图2表示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内外两侧,左侧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观察电表的指针偏转情况,图3,4表示电位变化波形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A. 图1电表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图4基本相同
B. 图2电表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图3基本相同
C. 图1在受刺激后,电表指针偏转2次且偏转方向相反
D. 图2在未受刺激时,电表测量的数据表示静息电位
【答案】CD
【解析】
【分析】在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这时,由于细胞膜内外特异性的离子分布特点,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这称为静息电位。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这个部位的膜两侧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
【详解】A、图1中左侧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a点先兴奋,电流表指针向左偏,b点后兴奋,电流表指针向右偏转,故电流表发生两次相反偏转,会有两个方向不同的峰值,因此电表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图3基本相同,A错误;
B、图2中左侧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电流表发生一次偏转,因此电表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图4基本相同,B错误;
C、图1中左侧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a点先兴奋,电流表指针向左偏,b点后兴奋,电流表指针向右偏转,故电流表发生两次相反偏转,C正确;
D、图2在未受刺激时,电表测量的数据表示静息电位,D正确。
故选CD。
三、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5小题,共计60分。
19. 人体血液中成熟的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细胞中没有细胞核,富含血红蛋白,能运输O2和CO2,其部分结构和功能如图,①~⑤表示相关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血液主要由________和血细胞组成,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当血液流经肌肉组织时,图中气体A和B分别是当血液流经肺泡组织时,图中气体A和B分别是________。
(2)图中④过程表示红细胞吸收葡萄糖,再经________(填“有氧”或“无氧”)呼吸过程释放能量、合成ATP为③提供能量,图示①②跨膜运输方式是________,水分子除了图示⑤过程进入细胞,还可以通过________方式跨膜运输。
(3)红细胞内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________(是/否)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当氧气进入肌肉细胞,最终在细胞的________(填场所)被利用,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尿素需经过________系统、________系统运输到体外。
(4)红细胞内液渗透压的维持主要与________(填“Na+”或“K+”)以及血红蛋白等含量有关。
【答案】(1) ①. 血浆 ②. 血浆和组织液 ③. O2和CO2
(2) ①. 无氧 ②. 自由扩散 ③. 自由扩散
(3) ①. 否 ②. 线粒体内膜 ③. 循环 ④. 泌尿
(4)K+
【解析】
【分析】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了内环境;内环境中包含水、激素、神经递质、缓冲物质、小分子有机物、无机盐等成分;只存在于细胞内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如呼吸酶和血红蛋白等,不能进入细胞的大分子不属于内环境,如纤维素等,消化酶不存在于内环境,细胞膜上的载体不属于内环境。
【小问1详解】
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是血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包括血浆和组织液;根据图示分析,若图示为肌细胞,气体A进入细胞,是O2,气体B是细胞呼吸产生的气体—CO2。
【小问2详解】
红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利用无氧呼吸过程释放能量;气体分子进出细胞通过自由扩散方式,①和②都属于自由扩散;水分子通过⑤水通道蛋白进入细胞属于协助扩散,水分子也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
【小问3详解】
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最终在细胞的线粒体内膜被利用;组织细胞产生的尿素先进入血浆,通过血环系统运输到肾脏,通过泌尿系统运输体外。
【小问4详解】
渗透压与蛋白质无机盐有关,对于红细胞的细胞内液来说,渗透压主要与K+以及血红蛋白有关。
20. 下图1表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图2、图3分别表示图1虚线框内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表示效应器的是________(填字母),由________组成。
(2)图2中,突触的结构包括________(填字母),d结构的名称是________ ,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________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此过程涉及到的细胞器有________,神经递质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此时神经元膜外电位的变化是________。
(3)图3中,表示兴奋部位的是________(填字母),该兴奋状态的形成是Na+内流的结果,其跨膜运输的方式为________。
(4)突触一般是依赖神经递质传递信号的化学突触但在甲壳类、鱼类以及哺乳类动物的某些部位还存在着电突触,电突触以电流为信息载体(如下图所示,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紧密接触,以离子通道相通),与化学突触相比,电突触传递的两个主要特点是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1) ①. B ②. 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
(2) ①. a、b、c ②. 突触小泡
③. 胞吐 ④. 高尔基体、线粒体 ⑤. 由正变负
(3) ①. h ②. 协助扩散
(4) ①. 传递速度快 ②. 双向传递
【解析】
【分析】反射弧通常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的。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
【小问1详解】
分析图1可知,靠上方,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A是感受器,B是效应器,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组成。
【小问2详解】
图2中,a是突触前膜,b是突触间隙,c是突触后膜,d是突触小泡,e是神经递质,f是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即突触的结构包括a、b、c,d结构的名称是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向突触前膜移动并与它融合,同时释放神经递质,释放神经递质的这种方式是胞吐。此过程中的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经过高尔基体包装、加工形成小囊泡,神经递质从合成到通过胞吐方式释放都需要消耗能量,综上所述,该过程涉及到的细胞器有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神经递质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膜电位由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此时神经元膜外电位的变化是由正变负。
小问3详解】
静息电位为内负外正(如图3中g和i所示),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这个部位的膜两侧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表现为内正外负的兴奋状态(如图3中h所示)。图3中,表示兴奋部位的是h,该兴奋状态的形成是Na+内流的结果,其跨膜运输的方式为协助扩散。
【小问4详解】
电突触的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紧密接触,电突触以电流为信息载体,化学突触依赖神经递质传递信号,需要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因此,电突触的信号传递速度比化学突触的信号传递速度快;化学突触中,在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处,才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向突触前膜移动并与它融合,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关受体结合,所以,具有单向性,而在电突触中,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紧密接触,以离子通道相通,结合图示可知,兴奋在电突触的传递具有双向性。因此,与化学突触相比,电突触传递的两个主要特点是传递速度快和双向传递。       
21. 痛觉和痒觉是人体常见的两种保护性躯体感觉。不善吃辣的人在吃辣(如芥末)时,强大的辣感刺激也会使人产生类似疼痛的感觉。痛觉形成的机理如下图1所示,TRPV1是一种通道蛋白。人体内存在天然的镇痛系统,起重要作用的是可释放脑啡肽的神经元。请回答下列问题:
(1)痛觉的产生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原因是________。Ca2+进入神经元的过程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能量。
(2)图1中③表示的结构是_____,兴奋在该处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_______。
(3)疼痛时,机体内的脑啡肽神经元会释放脑啡肽,与感觉神经元细胞膜上的________结合后,使得动作电位无法产生,从而抑制感觉神经元释放痛觉神经递质,实现镇痛。毒品海洛因一开始是作为强效镇痛药研发出来的,其具有极强的成瘾性,一旦停用,患者会承受巨大的痛苦。研究发现海洛因的结构与脑啡肽相似,海洛因代替脑啡肽长时间起作用后,自身脑啡肽释放量或脑啡肽受体数量________(填“减少”或“增加”),对感觉神经元释放痛觉神经递质的________(填“抑制”或“促进”)作用减弱,若不吸食海洛因,疼痛的感觉就会_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
(4)夏季蚊虫叮咬后会引起“抓挠行为”,其产生的疼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痒觉。研究发现痛觉和痒觉既存在各自特定的传导通路,也存在一些共同的信号通路,如下图3所示是痛觉对痒觉产生影响的部分神经调节机制,已知GABA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且GRPR神经元兴奋后能传递痒觉信号,试据图分析“抓挠止痒”的原理可能是________。
【答案】(1) ①. 不属于 ②. 兴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③. 不需要
(2) ①. 突触 ②. 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3) ①. 特异性受体
②. 减少 ③. 抑制 ④. 增强
(4)抓挠使痛觉感受器兴奋,B5-1神经元释放GABA,使GRPR神经元被抑制,不能传递痒觉信号
【解析】
【分析】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通过反射弧来完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
【小问1详解】
反射是通过反射弧实现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痛觉产生时只是把痛的感觉传递到大脑皮层,没有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即反射弧结构不完整,不属于反射。据图可知,Ca2+进入神经元需要TRPV1的协助,而TRPV1是一种通道蛋白,因此Ca2+进入神经元属于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
【小问2详解】
图1中③表示的结构是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处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小问3详解】
由题图分析可知,脑啡肽具有镇痛作用,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脑啡肽神经元与感觉神经元之间会形成一种“轴突-轴突”突触结构,脑啡肽神经元释放脑啡肽,与感觉神经元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后,使得膜电位无法形成动作电位,从而抑制感觉神经元释放痛觉神经递质,实现镇痛作用。研究发现海洛因的结构与脑啡肽相似,具有镇痛作用,吸毒成瘾者由于海洛因代替脑啡肽长时间起作用后,自身脑啡肽释放减少或脑啡肽受体减少,对感觉神经元释放致痛递质的抑制作用减弱,若不吸食海洛因,疼痛的感觉就会增加,故成瘾者毒瘾发作时痛不欲生。
【小问4详解】
据题意可知,GABA是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CRPR神经元后,神经元细胞两侧的电位仍为外正内负,不会产生兴奋,抓挠会使痛觉感受器兴奋,从而 B5-1神经元兴奋,释放GABA使GRPR神经元被抑制,无法传递痒觉信号。
22. 下图1为正常人体进食后血糖浓度变化图,图2为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B细胞相关过程图,图3为胰岛素降血糖的机理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M点时激素甲、乙分泌量分别是________,血糖调节中枢位于________。
(2)据图2分析可知,葡萄糖进入胰岛B细胞,氧化分解后产生ATP,ATP/ADP比率上升,导致ATP敏感的K+通道关闭。随胞内K+浓度________,细胞膜电位发生变化,进而引起Ca2+通道打开,Ca2+以________方式进入胰岛B细胞,使该细胞兴奋,促进胰岛素的释放。
(3)据图3分析,胰岛素经________运输后,与位于靶细胞的________(部位)的特异性受体结合,经过细胞内信号传递,一方面促进________。从而提高了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另一方面促进葡萄糖的氧化分解、________与转化为甘油三酯和某些氨基酸等物质,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岛素的作用效果反过来又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这种调节方式叫调节。
(4)体外实验研究发现,γ-氨基丁酸持续作用于胰岛A细胞,可诱导其转化为胰岛B细胞。胰岛A细胞转化为胰岛B细胞是________的结果。
(5)Ⅱ糖尿病患者的靶细胞对胰岛素作用不敏感,原因可能有________。
A. 体内产生能与蛋白M结合的物质 B. 体内产生能与胰岛素结合的物质
C. 胰岛B细胞损伤 D. 胰岛素受体表达下降
【答案】(1) ①. 增加、减少
②. 下丘脑
(2) ①. 升高 ②. 协助扩散
(3) ①. 体液 ②. 细胞膜上 ③. 含GLUT-4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增加了细胞膜上GLUT-4的数量 ④. 合成糖原 (4)基因选择性表达 (5)AD
【解析】
【分析】1、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能升高血糖,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2、据图分析:图1中,激素甲表示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激素乙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
【小问1详解】
激素甲表示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激素乙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素分泌量增多,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减少。血糖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小问2详解】
据图2分析可知,葡萄糖通过载体蛋白的协助,顺浓度梯度进入胰岛B细胞,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葡萄糖在细胞内氧化分解后产生ATP,ATP作为信号分子,与ATP敏感的K+通道蛋白上的识别位点结合,导致ATP敏感的K+通道关闭,进而触发Ca2+通道打开,使胰岛B细胞兴奋,此时细胞膜由静息电位转变为动作电位,即膜外电位发生的变化为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小问3详解】
分析示意图3,胰岛素经体液运输后,作用于靶细胞膜表面的特异性受体(蛋白M),经过细胞内信号转导,引起含GLUT-4的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通过囊泡的活动增加了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GLUT-4的含量,从而提高了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储存和利用能力。进入细胞的葡萄糖主要的去向是氧化分解供能,另外还可以在肝脏或肌肉细胞中合成糖原或在细胞内转化形成非糖物质。
小问4详解】
体外实验研究发现,γ-氨基丁酸持续作用于胰岛A细胞,可诱导其转化为胰岛B细胞。胰岛A细胞转化为胰岛B细胞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小问5详解】
Ⅱ糖尿病患者的靶细胞对胰岛素作用不敏感,并不缺乏胰岛素,是胰岛素受体减少或者体内产生能与蛋白M结合的物质导致胰岛素无法与受体结合,BC错误,AD正确。
故选AD。
23. 正常人感染病原体会引起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下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是为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激素a为________(填名称),作用于垂体,垂体释放激素b作用于甲状腺,这种调节方式为________,其意义是可以________,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图中的甲细胞接受的信息分子为________。
(2)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是________,高温持续期人体有时会出现脱水现象,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该激素的作用是________,从而减少尿量。人体中多种激素需要不断地合成和分泌,原因是________。
(3)体温下降期,体温调定点下降到正常,机体增加散热的途径有汗液分泌增多和________。
(4)若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损毁,机体体温不能维持稳定,已知药物A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现获得A的结构类似物M,为探究M是否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将A、M分别用生理盐水溶解后,用发热家兔模型进行了以下实验,请完善实验方案并写出实验结论。
分组 处理方式 结果
甲 ①________ 发热
乙 发热家兔模型+A溶液 退热
丙 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 退热
丁 ②________ 发热
甲、乙、丙、丁四组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为________。
【答案】(1) ①.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②. 分级调节 ③. 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 ④. 神经递质
(2) ①. 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热能
②.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③. 激素发挥作用后被灭活
(3)皮肤毛细血管舒张
(4) ①. 发热家兔模型+生理盐水
②. 损毁下丘脑的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
③. M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
【解析】
【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寒冷环境中,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代谢,抵抗寒冷。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存在负反馈调节。甲状腺、肾上腺皮质、性腺都存在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下丘脑能合成抗利尿激素,然后在垂体部位释放到血液中,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小问1详解】
图中下丘脑分泌激素a,激素a作用于垂体,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下丘脑调节垂体分泌,垂体调节甲状腺分泌,此调节方式是分级调节。由于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特点,此方式能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图中甲细胞接受神经末梢的调控,神经末梢释放的是神经递质。
【小问2详解】
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是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的热能。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激素发挥作用后被灭活,故激素需要不断合成和分泌。
【小问3详解】
机体增加散热的途径有汗液分泌增多和皮肤毛细血管舒张,能增加散热。
【小问4详解】
实验目的是探究M是否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自变量是处理方式,①是空白对照,②是损毁下丘脑的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丁组结果是发热,丙丁组对照说明M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