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六国论
宋 苏洵
东周战国时期六国为什么被灭?
汉代贾谊说因为“仁义不施”!
唐代杜牧说因为“不爱其民”!
北宋苏洵提出了一个新的角度。
他认为六国败亡的关键是“弊在赂秦”!
他为什么这么说?他说的有道理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
课堂导入
学习目标:
1、梳理文章的结构和论述思路
2、总结文中的论证方法
3、理解并背诵全文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重点字词
率赂秦耶
诸侯之所亡
当与秦相较
始速祸焉
洎牧以谗诛
革灭殆尽之际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全都,一概
失去
“当”通“倘”,读“t ng”,如果
及,等到;因为;被杀。
近于,几乎
招致
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挟持
亲近,亲附
课堂检测
古今异义词
1、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父辈。今义:爷爷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义:以致,以至于。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3、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智谋,力量。今义:指人理解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后秦击赵者再
古义:两次,今义:第二次
1.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整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第二段哪句话可以概括本段的中心意思?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哪句话?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第三段齐、燕、赵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4、第四五段写了什么内容?得出了什么结论?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总领全文。作者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在结构上具有提领下文、统摄全篇的作用。
1.第一段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整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段四句的关系怎样?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不赂者以赂者丧
分论点一
分论点二
中心论点
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跟。
总
分
总
故曰:弊在赂秦也
事实论证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对比论证
引用论证
比喻论证
2.第二段哪句话可以概括本段的中心意思?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哪句话?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本段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体现在什么地方?
小邑
数量上
程度上
道理上
对比
大城
得百倍
失百倍
大欲
大患
不尽
得难
献易
有限
无厌
奉繁
侵急
不灭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把城池比作草芥——比喻论证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引用论证中比喻生动形象
事实论证(列举历史事实)
祖先创业的艰难
子孙割地之轻易
“一夕安寝”与“秦兵又至”的鲜明对比
继续揭示赂秦
政策的失败
赂秦对比
战胜而得——受赂而得
战败而亡——赂秦所亡
数量上
得难
献易
奉繁
侵急
程度上
道理上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引用古语小结
第二段
“赂秦”损失远超战争损失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3.分析第三段:齐、燕、赵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诸侯国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感彩
齐国
燕国
赵国
与嬴而不助五国
以荆卿为计
牧以谗诛
鄙夷
赞美
惋惜
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印证第1段哪句话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第三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齐
与嬴不助五国
燕
以荆为计速祸
赵
诛良将,用武不终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不赂者以赂者丧
勿附于秦
刺客不行
良将犹在
(假设论证)
事实论证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并力西向。
第四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承上启下——由“谈古”到“论今”
结构上
开药方:
论证方法:假设论证
重用谋士,
礼贤下士,
团结一致。
①以重金激励人才,以诚心礼敬人才,
这是内政之要;
②“并力西向”,即加强六国之间的团结,建立同盟,
这是外交之要。
第四段中,苏洵提出了两条极富启示意义的治国方略:
第5段:得出了什么结论?
借古讽今,讽谏北宋王朝要以古为鉴,不要对契丹和西夏屈辱求和。
借古
(六国破亡)
讽今
(在六国下)
结论:
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第五段中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比警示当朝的?
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结论
谈古论今,纵横对比,讽喻现实
对
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在六国下
六国与秦:诸侯
古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北宋:天下之大
今
比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赂 秦 力 亏
不赂者以赂者丧
数量上
程度上
道理上
齐亡之事实
燕亡之教训
赵亡之悲剧
(总 分)
(第一段)
(总分)
(第二段)
(总分)
(第三段)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第四段)
(引古)
(递 进)
毋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第五段)
(讽今)
(并 列)
不战胜负判
智力孤危败亡
中心论点
分论点
事 实
论 断
结 论
(分 总)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办
1. (2020新高考Ⅱ卷)苏洵在《六国论》中分析道,秦国战争以外所得土地远远多于战争所得,因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2. 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六国论》中表现列国先人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贿赂的危害,言简意赅,要言不烦。
5.《六国论》中认为“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用古人的一个譬喻,准确形象地说明了贿赂秦国的严重危害和根本错误。
秦之所大欲
诸侯之所大患
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暴霜露
斩荆棘
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
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