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一年春好处,美哉!——《春》教学设计
【文本分析】
本文写的不是某一特定地方的春景,而是作为季节的“春”,充满浓烈的情感,写春天到来时的那些最富有特点也最能体现春之新鲜、美好、生机盎然的场面,以优美的语言,描与春回大地的景象,表现春天里目然力物勃发的生命力,表达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文章除了富于诗意和情感,还带有对春的思考和哲思,但这种哲思又是融汇在全文里面,与写景抒情交融着,十分自然。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音和停连的朗读技巧。
2.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3.感知课文内容,激发联想和想象,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感受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笔下春天的语言之美。
教学难点:整体感知文章,概括文意,体会散文的结构之美,体会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入
一年一轮回,一季一变换。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一年四季,不同的光阴,都有独特的色彩,同学们,你们分享一下你们最喜欢什么季节,并说说理由。
二、初读课文,感受美
1.了解作者
资料助读: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之一,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0余种,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
《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笔触清新,文辞优美,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对春天的憧憬,大声地朗读课文,注意在朗读的过程中,圈出文中的四次词语和易错甚至,对于不会或者易错的生字要注上拼音。
提示:四字词语和易错字词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写在黑板上,集中订正强调,全班学习。
2.请同学示范朗读第一二段,其他同学用心听的同时,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任务一:作者对春怀揣着什么样的情感,哪些词语能明确告诉我们作者的心情?
预设:作者期盼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盼望着,盼望着”通过反复的手法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通过补充主语:(我)盼望着,(我)盼望着,让学生通过朗读深切感受到“我”是朱自清,也是朗读者,切身体会作者盼望春天到来的喜悦心情。
任务二:“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说说这句话中作者用什么的景物告诉春天快到了?
预设:
“东风”“东城渐觉风光好”来自宋代词人宋祁《木兰花》的诗句,周汝昌先生解释:寒神退位,春自东来,故东城得气为先,古代春游,踏青寻胜,必出东郊,民族的传统认识
任务三:作者盼望的春天来了吗?找一找动作的词语。
预设:
“脚步近了、睡醒、张开了眼、朗润起来了、涨起来了 、红起来了” 这些短语的运用将春天无声无息的到来具体化,“近”“张开”“睡醒”动词把春天拟人化,将春赋予了人的情态,写出了春天的美好,“起来”趋向的动词,写出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过程,描写了作者心情的愉悦。5个“了”也充分表达了作者欣喜的情感强烈(可对比朗读让学生体会情感)
三、细读课文,体会美
1.小组讨论交流:作者如此期盼急切看到的春天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我想一定是一幅优美的春景图,下面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用“春天美在 ,你看/听/闻, ”的句式,来说说春到底美在何处?
预设:
2.春天的美原来是如此充满生命力,调动了我们所有的感官,让我们感觉得这幅生动的春景图就在我们面前,既然如此美好,同学们请你们发挥自己的充满才智,认真阅读3-7段为我们为每一段的春景图取名吧!
预设:
“浅草才能没马蹄”春草图、“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春花图、“春风送暖入屠苏”的春风图、“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图、“奋烈自有时”的迎春图
林非曾说:“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同学们,因此细心观察身边的事情是学习语文的方法之一!
3.大声地读一读最后三段:说一说最后三段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天什么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最后三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和健壮的青年,写出了春天新、美、力的三个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四、速读课文,划分美
刚刚通过同学的分析,我相信大家对文章的把握已经没有任何问题了,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为美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各部分意思。
预设:
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
第二部分(第2—7段):绘春。
第三部分(第8—10段):颂春。
五、再读课文,读出美
朗读比赛: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情感脉搏,调动起我们对春天的热爱之情去朗读,给每小组5分钟的时间准备,选择最喜欢的段落朗读,最后选出最佳朗读者!
小结:本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颂春三个部分,这三部分的顺序,与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春天尚未来临,热切盼望它的到来;待它降临后,则尽情地欣赏这美好的大地回春的景象;最后以赞美作结,用三个比喻句颂扬春天,深化主旨。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
对朱自清其人其文的评价:
郁达夫:“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
朱德熙:“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绝不放松。可是他的注重语言,绝不是堆砌辞藻。”。
春之美,离不开语言,下面我们跟随朱自清一起品味《春》的语言之美吧!
二、品味春之美
1.请同学们朗读春草图,思考下面问题:
(1)这段文字写出了春草什么样的特点
预设:
嫩、绿、多。
(2)为了体现春草的特点,作者用了哪些词语?
预设:
“偷偷地”“嫩嫩的”“绿绿的”“一大片”等三个字词语写出了春草生机勃勃的特点,同时三个词语是使得文段读起来具有音乐美,更加突出了春草的活力。动词“钻”,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及其顽强的生命力。
(3)除了直接写春草的句子,还有描写了什么?
预设:
作者将小草生长的画面和小孩子在草地嬉戏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侧面反映出来春草的绵软舒服,流露出作者对春草的喜爱之情。
(4)这段文字按什么样的顺序描绘美景的?
预设:
由点到面,由近及远,由正面到侧面。
2.以小组形式进行活动,每一组为一幅春景图代言,15分钟后,我们请小组代表分享你们的代言词。
示例:
格式:我为 代言,因为我最喜欢这句话写得很美,这句话运用了 手法,写出了 的特点。
示例:
我嫩草图代言,因为最喜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句话,这句话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草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特点。
(在小组发言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帮助学生发现每幅春景图的语言之精心,抓住重点字词、景物特点及描写顺序。)
三、品味春之情
如此用心的观察,如此优美的语言,我想朱自清对于春的情感一定是热烈地、炙热地、那么带着这份情感,大声地朗读最后三段,思考下面问题:
(1)最后这三段,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预设:
比喻、排比。
(2)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写出了春天的哪三个发展阶段?这三个发展阶段的春分别有什么特点?
预设:
初春——“新”(万物复苏,新的生命开始);仲春——“美”(百花争艳,景色动人);
暮春——“力”( 充满活力)。
这三个句子组成了一组排比句,比喻精巧,意义深远。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不仅形象地写出春天走向盛大的过程,还是,点明了全文的中心。尤其是最后说“领着我们上前去”,更是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文章用“去”字结尾,正与开头“东风来了”的“来”字相呼应,一来一去,一呼一应,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3)除了对春天的赞美与喜爱,你还读出来朱自清的什么情感?为什么朱自清写的是四季中的《春》呢?
预设:
昂扬乐观的精神、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
有所期待,才能勇往直前:心怀热忱,方能乘风破浪。我希望每一位学生保持对生活的热情,拥有积极进取的心态,有追求、有希望,你只管保持热爱,向光而行,自会有水到渠成的惊喜,向上吧!少年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