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第12 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课程标准: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以及国际法的发展。
选必一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学习目标:
1.搜寻有关西方中世纪以来王权加强、民族语言形成和法国大革命影响的相关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
2.了解近代以来西方国际法和外交制度的演进历程,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国际法和外交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重点难点:
重点: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产生的背景、标志和特征;国际法形成于发展历程。
难点:民族国家和国际法概念解读。
第12 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16-19世纪,西方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
外交关系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
确立国际法基本原则
1648
1815
系列国际公约
试图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
国际法范围扩大
十月革命
开辟国际法新阶段
1917
1920
国际联盟
第一个政治性国际组织
《非战公约》
宣布和平解决国家争端
1928
《联合国宪章》
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
1945
国际法院建立
国际司法制度发展
二战后国际法发展
范围、领域增多
国际关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雅尔塔体系
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
大批新兴民族国家独立
《战争与和平法》
奠定国家法的基础
1625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欧洲范围内
维也纳体系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兴起
1946
时空坐标
17世纪近代国际法形成,近代外交制度建立
维也纳体系推动外交制度发展
本课导言
1337—1453年,英国和法国之间爆发了百年战争。最后,法国获胜,基本实现了国家统一。在战争中,法国为了赶走英国军队,奋起抗争,涌现出了民族女英雄贞德。这场战争促进了英、法两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 贞德(1412—1431)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PART 01
概念解析
民族国家(Nation State):是指由单一民族或多民族组成的,主权独立,有确定的领土疆域,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国民经济,全民族通用的语言和国民的文化认同等的国家形态。
国际法(International law):指适用主权国家之间以及其他具有国际人格的实体之间的法律规则的总体。是用来解决国家间争端的原则、制度和方法。
国家主权
民族一体性
民族国家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为什么中世纪没有民族国家?
在中世纪的西欧,假如你问一个人的身份,他会首先告诉你他是基督徒,其次是某个地区的居民,比如卢瓦尔河谷人、勃艮第人或者伦敦人,最后才可能是英格兰人、法兰西人或者德意志人。
——余建华《民族主义历史遗产与时代风云的交汇》
1、经济:领主庄园制使中世纪的西欧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淡薄。
2、意识形态(社会领域):中世纪的欧洲是统一由基督教会统治、支配,形成一个统一体——基督教世界。
封君封臣制、领主庄园制
800年教皇利奥三世在罗马圣彼得教堂为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加冕称帝后,每一位国王的登基,都要得到教廷的承认,这就是中世纪的“君权神授”。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近代的西欧是如何形成民族国家的?
中古
封建国家
第一阶段
专制王权国家
第二阶段
近代民族国家
从现代化角度上说,专制王权是民族国家的早期形式,是近代社会的起步点。……在这个阶段上,国家统一了,民族自立了,中世纪的混乱状况得以解除。民族国家的第二个阶段,“民族”与王权发生对抗,最终推翻专制王权,法国大革命就是其中的典型。
——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1.专制王权加强推动民族国家产生
(1)背景:
①经济:欧洲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的兴起,需要强大王权的保护。(根本原因)
②政治:15世纪前后,西欧封建势力削弱,中央集权加强。
③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打击了教会势力,强化各国的世俗权力,有利于国家和民族认同形成。
城市兴起与城市自治的影响《纲要下:第3课》:
①促进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
②与王权相结合,有利于打击贵族割据强化王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③打破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促使大学兴起;人文主义兴起,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创造条件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1.专制王权加强推动民族国家产生
(1)背景:
①经济:欧洲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的兴起,需要强大王权的保护。(根本原因)
②政治:15世纪前后,西欧封建势力削弱,中央集权加强。
③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打击了教会势力,强化各国的世俗权力,有利于国家和民族认同形成。
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年)
发生在金雀花王朝治下的英格兰王国和瓦卢瓦王朝治下的法兰西王国之间,针对法国统治权的战争。战争以英格兰战败告终,法国完成民族统一;百年战争以英国的惨败而告终,英国丢失了它在大陆的所有地盘,但也使英格兰的民族主义兴起。
红白玫瑰战争(1455─1485年)
英王爱德华三世的两支后裔: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为了争夺英格兰王位而发生断续的内战。战争最终以兰开斯特家族的亨利七世与约克家族的伊丽莎白联姻为结束,也结束了法国金雀花王朝在英格兰的统治,开启了都铎王朝的统治。玫瑰战争消灭了封建领地军事贵族,而这些人正是组建民族国家的最大障碍。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1.专制王权加强推动民族国家产生
(1)背景:
①经济:欧洲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的兴起,需要强大王权的保护。(根本原因)
②政治:15世纪前后,西欧封建势力削弱,中央集权加强。
③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打击了教会势力,强化各国的世俗权力,有利于国家和民族认同形成。
1."因信称义"。
2.信仰的唯一依据是
《圣经》;民族语言
3.简化宗教仪式。
4.王权高于教权。
5.建立本民族教会。
宗教改革:中世纪一千多年的时间中,教权和王权之间争斗不休,相互制约,此消彼长,但总体来看呈现一种教权由弱变强,然后由盛转衰的变化趋势。而世俗王权则一步步加强,最终摆脱教权控制,在15、16世纪开始走向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1.专制王权加强推动民族国家产生
(2)表现:
①英国:1534年,颁布《至尊法案》:
英王亨利八世因离婚案与罗马教廷闹翻,在议会的支持下,他宣布脱离教皇管辖。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英国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王权与教权合一,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
国家的版图常常因为国王的婚姻或继承关系发生改变。
▲亨利八世接过教权
▲亨利八世签署的法案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1.专制王权加强推动民族国家产生
(2)表现:
②法国:1661年—1715,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国王权达到顶峰。
凡尔赛宫 1661年,路易十四在巴黎西郊修建规模宏大、极尽奢华的凡尔赛宫。凡尔赛宫建好后,他把法国各地的贵族邀来居住,进一步削弱了贵族势力。凡尔赛宫也成为法国专制王权的象征。
路易十四加强王权措施:严厉镇压反叛贵族;建造凡尔赛宫,把各地大贵族宣召进宫,侍奉王室。向各省派驻"司法、警察和财政监督官",把各省军队调度权控制在中央手里;要求全体臣民一律信奉天主教;推行重商主义。
◎法王路易十四
朕即国家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1.专制王权加强推动民族国家产生
(2)表现:
③16~17世纪,欧洲国家纷纷成为专制王权国家
(3)专制王权国家的特征:
①国王即国家;国家的版图常常因为国王的婚姻或继承关系发生改变。
②专制王权国家是近代民族国家的雏形。
(4)专制王权国家产生的作用:
①结束封建割据,维护国家统一;②是新兴城市(经济)的保护者;③是早期民族国家的象征和情感纽带,增强民族认同和国家观念。
民族国家产生前提
挑战教皇权力,
维护民族利益。
1
2
3
消除封建割据,
实现政治统一。
排除教会干扰,
维护国王权威。
【教材补充】西欧封建社会政治制度演变历程(11—17世纪)
封建等级制(11世纪):封君封臣。封建主层层分封,各封建主只服从自己上级封建主,与其他封建主没有依附关系,国王权力有限。
等级君主制(13世纪下半叶):世俗王权与基督教会的权力长期并立、合作、冲突(国王借助贵族和市民的力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
路易十四
君主专制(专制王权)(15世纪下半叶):国王实行专制统治,摆脱教会控制,教权开始依附于王权。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2.民族语言形成推动民族国家产生
(1)英国:13世纪,英语出现在英国官方文件中,开始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
(2)法国:16世纪,法国国王签署敕令,规定法国的法律文件必须使用法文撰写。
(3)影响:对民族语言的重视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13世纪,以伦敦方言为基础的英语成为英国官方语言,并为英国人广泛使用。14世纪英国宗教改革先驱威克里夫把《圣经》翻译成英语,主张用本民族语言作礼拜,抵消拉丁语的影响。
—徐志强《近代早期英国民族国家意识的产生与发展》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3.法国大革命推动民族国家产生
(1)起因: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
(2)表现:
①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越来越超过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由对个人的认同变成对国家共同体的认同)
②各国纷纷鼓励和组织对爱国人士的崇拜;
③出现了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
(3)特征: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转变为民族国家。这些民族国家有的由单一民族组成,更多的则是包括了多个民族。
通过革命、军事功绩与政变,拿破仑赶跑了入侵者,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成为了法兰西人的皇帝,同时拿破仑制定《民法典》巩固大革命的成果。但是野心勃勃的他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使欧洲大陆陷入战火之中。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3.法国大革命推动民族国家产生
标志
出现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
▲ 法国国旗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巴黎国民自卫队就以蓝、白、红三色旗为队旗。白色居中,代表国王,象征国王的神圣地位;红、蓝两色分列两边,代表巴黎市民;同时这三色又象征法国王室和巴黎资产阶级联盟。三色旗曾是法国大革命的象征,三色分别代表自由、平等、博爱。
▲ 法国国歌 1795年7月14日法国督政府宣布定此曲为国歌。 1879年、1946年以及1958年通过的三部共和国宪法皆定马赛曲为共和国国歌。
▲ 法国国庆日 每年的7月14日,以纪念在1789年7月14日,巴黎群众攻克了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狱,从而揭开法国大革命序幕。在法国,每年国庆节的阅兵式是庆典活动的重头戏。
16-19世纪,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
专制王权国家
分裂
割据
新兴资产阶级与王权结盟,寻求统一
拥戴国王
专制王权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资产阶级革命
抛弃国王
民族国家
是什么原因推动西欧民族国家产生?
运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唯物
史观
中世纪教权强大,分裂割据
资本主义萌芽
宗教改革
王权强化
启蒙运动
民族语言的使用
资产阶级革命
注重国家利益,民族
意识觉醒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合作探究】民族主义对欧洲历史发展的影响
民族主义作为资产阶级进行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和精神武器,是一面革命的旗帜,具有很大历史进步性……
但是,民族主义本身却带有不可克服的狭隘性和排他性,使它的“视野”无法越出本民族(利益)的范围,往往把本民族的利益和文化建立在践踏其他民族利益和文化的基础之上;同时,民族主义还具有潜在的、强烈的扩张性,一旦国家间有矛盾,民族主义便会膨胀为大民族主义。如泛日尔曼主义、泛斯拉夫主义等,帝国主义(包括殖民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军国主义等,一定程度上是其衍生物。
正因如此,“当西欧民族国家建成之后,民族主义就转化成为一种带有侵略性的殖民侵略和扩张的学说”。民族主义逐渐蜕变为欧美列强对外扩张、争夺霸权的理论根据和精神动力。
——摘编自赵文亮《民族主义与二十世纪的战争》
积极:民族主义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
消极:①民族主义的狭隘性和排他性,会导致对其他民族利益和文化的践踏。
②民族主义带有扩张性,会导致欧洲列强对外殖民扩张和争夺。
阅读材料,归纳民族主义对欧洲历史发展的影响。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1、16-19世纪,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
专制王权国家 民族国家
认同主体 国王(个人) 国家(共同体)
国民身份 臣民 公民
政体 专制 民主
2、西方近代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
(1)冲击中世纪神权浓厚、分裂割据的局面,奠定新的欧洲政治格局的基础。
(2)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欧洲社会转型创造条件。
(3)增强国家主权意识,加剧了国家利益的纷争。
(4)推动现代世界和现代国际关系的形成。
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PART 02
概念解析
国际法(International law):“即国际社会之法,或者是在国家之间的相互交往关系中所接受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习惯和条约规则。简单说来,是有关国家之间的法律,是调节两个以上国家之间相互关系、有一定均束力的法律系统。
——牛津法律大辞典
外交制度(Diplomatic system):指适用主权国家之间以及其他具有国际人格的实体之间的法律规则的总体。是用来解决国家间争端的原则、制度和方法。
思考:从概念来看,国际法具有哪些特征?
1、适用主体是国家。
2、它是各国通过协议共同制定的。
3、具有一定约束力。
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1、国际法的背景:
阅读教材思考:
①根据教材,思考国与国之间冲突的本质是什么?
②近代民族国家诞生之初,解决国家间冲突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国际法的背景:
(1)欧洲众多主权国家的建立,主权意识的加强;
(2)国家众多,常年征战,频繁缔约;
(3)古罗马自然法精神的历史渊源;
(4)地理大发现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与交往;
(5)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国家利益至上
武力
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2、国际法形成过程:
(1)奠基:1625年,荷兰人格劳秀斯出版了《战争与和平法》:
①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
②主权国家间的关系也适用于契约原则。
格劳秀斯(1583~1645年)荷兰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先驱,著作《战争与和平法》,奠定国际法学基础,也开创了近代自然权利理论。另作《海洋自由论》主张公海自由航行,是近代海洋法的基础。
答:
A.国家的主要特征就是拥有主权(对内最高,对外独立),主权属于君主。
B.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理论基础。
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2、国际法形成过程:
(2)初步形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①原因:1618年,德意志的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之间爆发战争,为了争夺领土、王位和霸权,欧洲各国纷纷卷入其中。“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欧洲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
②标志:1648年交战各方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③内容:
A以国际会议和谈判确定协议解决国际争端;
B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原则;
C对违约国集体制裁。
德意志新教诸侯和瑞典、丹麦、法国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
奠定近代欧洲国际关系的基础,标志国际法的初步形成
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2、国际法形成过程:
(3)范围扩大:外交制度的建立与维也纳体系
①含义:指主权国家通过对话与谈判来解决国家间分歧。
②过程:
A 建立:17世纪,欧洲国家的君主们派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
B 进一步发展:1815年,维也纳体系建立,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
第一等级
大使和教皇使节
或教廷大使
第二等级
特使
第三等级
常驻公使
第四等级
代办
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2、国际法形成过程:
维也纳体系:
①背景: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崩溃后,以英、俄、普、奥为首的战胜国通过维也的会议在欧洲大陆上建立起新均势体系。
②特征:大国协调,欧洲均势。
③评价:
积极:为国际关系确立了一些规则,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战争开辟了新途径。
局限:西方各国在国际法应用中实行双重标准,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损害中小国家的利益;为了谋取利益经常违反国际法,导致国际冲突不断,最终引发了一战。
④瓦解:19世纪50年代,克里米亚战争爆发后,维也纳体系彻底瓦解。
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PART 03
二、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
一战:使国际法遭到严重破坏
一战后发展: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国际联盟《非战公约》
二战后破坏: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活动使国际法再次遭到极大破坏
二战后发展:
①《联合国宪章》
②国际法院成立,发展了国际司法制度
③国际组织数量激增,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
④国际法的领域扩展
凡是把一个弱小民族合并入一个强大国家而没有得到这个民族的同意合并、希望合并的明确而自愿的表示,就是兼并或侵犯别国领土的行为……各富强国家为了如何瓜分它们所侵占的弱小民族而继续进行战争,是反人类的滔天罪行。
——1917年苏俄《和平法令》
1、20世纪国际法发展历程:
【课堂探究】从对国际法的发展所起作用方面,比较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异同。
国际联盟 联合国
不 同 点 原则 全体一致原则,不利于国际法的实施 大国一致原则,有助于国际法的实施
参与国 会员国不具有普遍性,参与国家少,主要集中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 联合国较之国联更具有普遍性,因此,联合国对国际法在更大范围内实施具有更大作用。
作用 国联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发展上无所建树,而且在30年代实行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集团的侵略。 联合国推动世界和平,对维护世界和平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相同点 ①两者都宣称其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发展,有利于国际法的发展 ②都是普遍性的国际组织,有助于国际法实施范围的扩大 ③都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干扰了国际法的实施
二、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二、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2、对国际法的评价:
(1)积极性:国际法的领域大大扩展,在裁军、防止核武器及生化武器扩散、人权等方面,颁布了一系列具有国际法性质的公约或宣言,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局限性:一些大国为了一己私利,不惜退出国际条约,甚至不经联合国授权 就进行制裁或发动战争,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
1946年海牙
国际法院
1968年美苏代表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1982年联合国
海洋法公约
二、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1982年,日本大阪高等法院在中日已建交的情况下,称台湾当局为"被承认的事实上的政府"。
1987年,美国参议院通过“西藏问题”修正案。
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发动科索沃战争。
2001年,美国宣布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
2015年,菲律宾无视中国对南海的主权,发起南海仲裁案。
2017年——至今,美国退出《巴黎协定》、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世卫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移民协议。
面对国际法遭遇的挑战,你认为应该如何应对?
面对强权政治、霸凌行径、双重标准、单边主义,各国应凝聚共识、携手合作,坚守国际法,维护公平正义、促进和平发展的核心价值,建立以联合国为中心、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
【知识拓展】世界体系的演变
时期 体系名称 背景 内容 局限
17世纪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民族国家初步形成、 三十年战争 ①国家领土、主权原则 ②国际法出现与原则(国际会议与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家战争;遵守条约与集体制裁) ③近代外交制度出现
19世纪 维也纳体系 拿破仑战争 ①大国协调、欧洲均势(集体安全初创) ②国际法向美亚扩展 西方国家采用双重标准,引发一战
20世纪 一战后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战、十月革命 ①国际联盟(全体一致) ②《非战公约》 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未能实现和平安全
二战后 雅尔塔体系 二战、国际组织激增 经济、科技发展带来的新需求和新问题 ①联合国(大国一致、集体安全) ②国际法领域大为扩展 时有大国违约行为(威胁世界和平)
【知识拓展】近代中国与国际法的“交往”
近代外交的尝试,正是中国蹒跚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写照,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艰难曲折
1793年马嘎尔尼使华事件
坚守天下观而无世界观
1861年,清政府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外交上逐步与国际接轨
丁韪良
1864年,美国人丁韪良将《国际法原理》一书翻译成中文,名为《万国公法》
郭嵩焘
1876年,郭嵩焘率随员出使英国,在伦敦设立使馆,成为中国首位驻外使节。
【真题研析】
(2023·北京卷)196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第1522号决议,倡议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与投资应达到发达国家国民收入的1%。此举符合联合国
A.托管制度 B.“大国一致”的原则
C.安理会投票程序 D.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1960年(联合国)。据材料“倡议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与投资应达到发达国家国民收入的1%”,可知联合国倡议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进行援助和投资,以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进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符合其维护世界,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D项正确;托管制度的主要目标是促进托管领土居民的进展以及托管领土朝自治或独立方向的逐渐发展,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大国一致”的原则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表决程序原则,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安理会的投票程序体现了大国一致的原则,其主要的意义是想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第12 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课程标准: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以及国际法的发展。
选必一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课堂小结
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历史的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