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人说“梦”忆前尘—《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文本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节选自《陶庵梦忆》,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一篇小品文。张岱于明亡后遁山著书,此文通过追忆在西湖夜晚乘舟赏雪的一次经历,表达了张岱对西湖的痴爱,对前尘往事的追忆,对故国的眷恋,对亡国之痛的慨叹,体味其痴迷于天人合一的自然之乐与俗世之外的闲情雅致。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能力。通过初读课文,快速寻找文眼“痴”,围绕“痴”进行下一步的探究。
2.培养学生深入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分析两类“痴人”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明确本文是回忆性散文后,分析两个时空张岱不同的心情,体会不同时空的张岱“痴”,从而挖掘作者的情感内涵。
3.培养学生探究写作能力。引导学生了解张岱创作背景及个人经历后,通过对文本的理解,为张岱写一篇简短的墓志铭(格式不限)。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找到文眼“痴”,分析文章两类痴人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难点:明确本文是回忆性散文,分析两个时空张岱不同的心情,体会不同时空的张岱“痴”,从而挖掘作者的情感内涵。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直接导入:
有一种梦是无论多少次的梦见都无法忘记的;有一种梦是无论多少次的醒来都刻骨铭心的;有一种梦是尘世间灵魂的徜徉地,是承载着前尘记忆的宝藏。不知同学们是否有过这样的梦呢?也许有,也许没有,无论你不曾拥有过,我们今天通过学习《湖心亭看雪》,进入张岱的“梦”中,体味这一场痴人梦!
二、整体感知
1、粗读课文:大声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学生朗读,教师巡视;指明学生读,纠正读音。)
2、细读课文:
结合课下注解及工具书,疏通文义,重点检查重点字词与文章的理解,并找到文章文眼(“痴”)
三、深入探究
(一)探究两类“痴人”痴在何处?(横向对比)
请同学们找到文章中的两类“痴人”,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两类“痴人”痴行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明确从具体行为、行为目的、当时心情等角度进行探究)。
预设:
相同之处—具体行为:张岱与两童子都在大雪连下了三天,前往湖心亭。
不同之处1—行为目的不同
张岱: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通过“独”一字可知道张岱一个人去看雪,享受此时的宁静,通过“拥毳衣炉火”一句可猜测张岱或许正是看到连下三天的雪景一时兴起前往湖心亭,寻求自我,这符合文人的气质。)
两童子: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通过两人的行为,可知两童子是相约结伴而来,而且准备充分,或许想在这冰雪天气聊聊家乡,以解相思之苦。)
总结:
通过三个链接材料引导学生理解个性脱俗、不拘俗套的张岱正是寻求一种宁静的雅趣,正值雪夜寂寥之际的西湖就是他的心之向往,这与两童子的追求是不一样的。
不同之处2—眼中之景不同
张岱: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对比分析“与”、量词与倒装语序的使用:
对比1: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与”这个连词将天、云、山、水的景色融为一个整体,整体的自然景色让张岱沉醉其中,而张岱也融入洁净白茫茫的自然之中,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这就是文人笔下的无我之境,在此引导学生联系之前学习的陶渊明《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量词倒装,是为了强调长堤、湖心亭、小舟、人的渺小,突出了在自然之下,万事万物的渺小,营造一种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苍茫之感,更加表现了自然一切都是有机的整体,与上文“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相呼应。“痕、点、芥、粒”名词量化,湖中的景物虚化,表现了湖中倒影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的特点,营造了一种如梦如幻的意境)
不同之处3—当时心情不同
张岱与两童子偶遇情形: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两童子对于雪夜与张岱,欣喜万分之感溢于言表,通过“大喜”“拉”“同饮”等词可表表现两童子偶遇知己的兴奋之情,同时“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中“焉”及感叹号更能表现两童子的惊喜之情。)
(通过链接材料引导学生理解此时张岱的心情,“强”译为尽力,一方面通过链接材料5知道张岱酒量是非常小的,但是在酒量小的情况之下依然与两童子同饮,可见在这冰雪天下能遇到两人,张岱实觉意外,但是通过链接材料4以及上文的景物表现,可知他把西湖当作自己个人私有的“家园眷属”,本想在夜晚独享这自然的一切,享受这天地间只有他的雅趣与纯粹,独赏“冰雪之气”的自在与逍遥,却不巧遇到两童子,此外“拉”这一动词也或隐或现地表现了张岱惊喜之外一点失落的心情。)
总结:
通过对比两类“痴人”的痴行与痴情,不难发现张岱痴于独抒性灵之雅趣。
两个时空张岱的“痴”之不同(纵向对比)
《湖心亭看雪》节选自《陶庵梦忆》明代散文集,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一般回忆性散文有两个时空的“我”(帮助学生回忆之前学习的回忆性散文《背影》、《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请同学们结合链接材料讨论交流两个时空的张岱是否一样“痴”并说明理由?
预设:
过去之张岱与此时之张岱的“痴”是不同的,过去之张岱痴于独抒性灵之雅趣,此时之张岱痴于故国往事之深情。(引导学生抓住细节分析)
细节1:崇祯五年十二月。
明朝灭亡于崇祯十七年,两年后张岱回忆旧事,集成《陶庵梦忆》,写下《湖心亭看雪》,经历了国破家亡,江山易主的悲痛,“崇祯”对于此时的张岱而言不仅仅是年号,更是抹不去的故国之思。
细节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多年之后作者在回忆其西湖往事时,对于偶遇两童子的姓氏已经全然忘记,只记得是金陵人,客居在此。“金陵”乃明朝旧都,承载大明的希望与未来,作为一个曾参与反清复明、拥有崇高民族气节的张岱来说,“金陵”二字承载着对故国无尽的思恋。一个“客”字又立刻引发张岱沦为亡国游子,客居他乡他朝,又无奈隐入烟尘的悲愤心事。
细节3: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为何是“看雪”而不是“赏雪”,既然是“看雪”为何描写雪的句子却寥寥几句呢?
《湖心亭看雪》是写于明朝灭亡之后,虽是回忆西湖之旧景,但是此时的心情却已经没有了当时的雪夜出行赏雪的雅趣了,过去之事对于此时张岱而言已成为一场梦,而“看”更能表现此时的张岱已经成为梦中的局外人,正如张岱在《陶庵梦忆序》中写道:“余今大梦将寤。”人生就如一场大梦,如今回望往事,置身其外,自己已经成为恍如隔世的梦中人。
此时的张岱痴于故国往事之深情,抒发自己亡国之悲之外,同学们你认为你还读出了什么呢?
结合链接材料说说你的分析(预设:离群孤独之下,对自己心灵的解剖,更有一份理性与淡然。)
翻译:功名无所成就,连已有的富贵也成为烟云;做为国而死的忠臣没有勇气,做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又没有能力;辛勤笔耕二十年,所著之书却只能拿来盖酱罐,毫无价值。张岱其人到底有用没用
总结:
在过去之“我”情感与此时之“我”情感巨大的反差之下,我们看到了一纸离别泪、一幅淡雅的写意画,看到了一个痴梦人,亦体会到了满腔的故国情。
他们“痴”说
张岱是痴梦人,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景色,痴迷于超凡脱俗的高雅情致,痴迷于怀念故国的伤感梦忆,中国历史上还有众多像张岱这样痴梦人,他们被现实所桎梏,只能寄情山水,在自然中舒展身心,天地是他们的归宿,结合之前学习过的文章,请同学们说说还有哪些痴梦人?并以第二人称为他们写一段话。
【布置作业】
利用课后资料(搜索张岱的经历或者阅读张岱《陶庵梦忆》《西湖梦录》)为张岱做一张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