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九年级上第16课《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语言构建与运用:积累文中重点词语,梳理小说情节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小说的叙事技巧
文化传承与自信:多角度体会小说主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积累文中重点词语,梳理小说情节
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体会小说的叙事技巧
【教学难点】
多角度体会小说主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PPT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材分析】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最著名的小说名篇之一。这篇文章主要写“我”一家人在去哲尔赛岛途中,巧遇于勒经过,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在发现富于勒变成穷于勒的时候的不同表现和心理,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不同态度揭示并讽刺了在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情形。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了解作者】
莫泊桑 (Guy de Maupassant,1850~1893)法国作家。1850年8月5日生 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省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1870年到巴黎攻读法学,适逢普法战争爆发,遂应证入伍。退伍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职。19世纪70年代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准备阶段,他的舅父和母亲的好友、作家福楼拜是他的文学导师。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美称。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人物语言和故事结尾均有独到之处。除了《羊脂球》(1880)这一短篇文库中的珍品之外,莫泊桑还创作了包括《一家人》(1881)、《我的叔叔于勒》(1883)、《米隆老爹》(1883)、《两个朋友》(1883)、《项链》(1884)等在内的一大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短篇佳作。莫泊桑的长篇小说也达到比较高的成就。
【创作背景】
《我的叔叔于勒》最初发表于1883年8月7日《高卢人日报》,随后被收入短篇小说集《羊脂球》。
19世纪80年代,正是法国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发展的时期。普法战争以后,法国出现了延续二十年的农业危机,工业技术发展缓慢,工业危机也时起时伏。财政寡头为了转嫁危机,一方面向国外大量投资,加紧侵略殖民地;另一方面,在国内加紧盘剥劳动人民,使小资产阶级大量贫困破产,一部分不甘心破产的小资产阶级成员,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同时,在文化思想上更加紧用资产阶级腐朽堕落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蚀毒害广大群众。这篇小说所报写的小资产阶级日益贫闲的境遇和他们海外发财的幻想以及拜金主义的人和人的关系都清晰地反映着时代的面目。
【小说的叙事技巧】
基本技巧有照应、伏笔、过渡、铺垫、点题等。
常用技巧有悬念法、误会法、对比法、突转法、抑扬法等。
【正音正字】
阔绰(chuò) 拟定(nǐ) 栈桥(zhàn) 拮据(jié jū) 牡蛎(mǔ Iì)
别墅(shù) 煞白(shà) 诧异(chà) 褴褛(lǔ)
(gēng)更改 (pù)店铺
更 铺
(gèng) 更加 (pū)铺床
糟(zāo)糟蹋 绰(chuò)阔绰
槽(cáo)水槽 悼(dào)悼念
嘈(cáo)嘈杂 棹(zhào)棹舟
赔(péi)赔偿 褴(Ián)褴褛
陪(péi)陪伴 槛(kǎn)门槛
醅(pēi)醅酒 滥(làn)泛滥
【词语解释】
拮据:缺少钱,经济境况不好。
栈桥:码头上延伸到海面上的长桥,供旅客上下船或装卸货物用。
褴褛;(衣服)破烂。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煞白: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
荒唐:(思想、言行)错误到使人觉得奇怪的程度;(行为)放荡,没有节制。
诧异:觉得奇怪。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十拿九稳:形容很有把握。
狼狈: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难以理解。
郑重其事: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
【初读,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以“菲利普”的角度复述小说的主要内容。
我的弟弟于勒,年轻的时候就是个流氓,他花光了自己那份遗产,还强占了我的一大部分。虽然他已经离开了,但是我不会原谅他。前段时间,他来信说,现在是大富翁,要回来报答我。我觉得,钱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兄弟的感情。为了庆祝这件事,我准备带着全家去哲尔赛岛旅行。可是我竟然见到了于勒,这个骗子,他再一次欺骗了我,我绝不会再原谅他,为了不让我,因为见到他而伤心,我只能带着家人匆匆离开。
小说中,还有那些人物?自选一个人物,站在这个人物的角度,讲述部分内容。
(为什么是部分内容呢?)拮据的菲利普一家,盼望着于勒回来
每个人的角度不一样,看到的人,经历的事情也不一样,因此不能讲述小说的所有内容。
划分文章的层次,以“于勒”为线索,梳理小说的情节。
第一部分(①~④):菲利普一家,盼望着于勒回来 (开端)
第二部分(⑤~ ):故事的发展,插叙于勒的过去及全家急切盼望他归来的原因。(发展)
第一层(⑤~⑨),插叙于勒起初行为不正,后来在美洲发财并寄来了第一封信。
第二层(⑩~ ) ,写于勒的第二封信带给菲利普一家的影响。
第三部分( ~):故事的高潮,写全家在哲尔赛岛旅行时巧遇于勒。(高潮)
第一层( ~) ,写菲利普一家去哲尔赛岛旅行,父亲要请大家吃牡蛎.
第二层(~),写菲利普夫妇怀疑又老又穷的水手是于勒。
第三层(~),写父亲从船长那里证实了这个人就是于勒。
第四层(~),写于勒的身份被证实后菲利普夫妇所采取的行动。
第五层(~),写“我”同情于勒叔叔,给了他一笔小费。
第四部分():故事的结局,躲避于勒。(结局)
【跳读,赏析句子】
关注外貌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
“衣冠整齐”,故作体面地去海边栈桥上散步,是菲利普一家每周日的例行活动。这初步表现了菲利普夫妇虚荣的性格特征。
一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撬开牡蛎,递给两位先生,再由他们递给两位太太。
“褴褛”一词是对于勒的外貌描写,表明他生活的贫困,处境的艰难
我也端详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的活儿。
表现于勒历尽生活的磨难,饱经岁月的沧桑,穷困潦倒的现状。此处的细节描写暗示“我”对他的关注与同情,与后文照应
关注细节描写,分析人物特点。
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
句解:运用细节描写揭示了菲利普夫妇欣喜若狂,急于向人炫耀的心理和虚荣的性格特征
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
传神地写出了母亲的恐慌,突出了她的自私、势利。
父亲神 色很狼狈,低声嘟囔着:“出大乱子了!”
“哪囔”一词极为传神地写出了父亲的失魂落魄。
关注语言描写,分析人物心理。
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道出了母亲盼望于勒归来的真正原因——对金钱的渴望,对改善生活的迫切希望。
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
表现了菲利普故作高雅、贪图虚荣的心理,推动故事情节向高潮发展。
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
表现了母亲不愿相信这是真的,因此责怪丈夫“胡说八道”,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害怕的心理。
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小子”一词与上文的“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形成鲜明的对比,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的冷漠、自私、贪婪尽显无遣。
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 ......谢谢您,船长。”
几个省略号表现了父亲语无伦次、惊恐而绝望的心理。]15
母亲马上回答道:应该把孩子们领开。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
从母亲的语言可看出她的冷酷、自私、有心计。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
对母亲的神态、语言进行描写,入木三分地刻画了母亲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的性格。
赏析环境描写的效果。
我们上了轮船, 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得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景色的明丽,烘托了人物“快活而骄傲”的心情。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与刚上船时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紫色的阴影”语意双关,既实指哲尔赛岛,也象征蒙在菲利普夫妇心头的阴影。
【研读,解读语段】
1、第④段写父亲“永不变更的话”有什么作用
父亲急切地盼望于勒归来的心情跃然纸上。父亲的话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知道于勒是谁,他在哪里,为什么父亲急切地盼望他归来。这样的安排使故事情节的发展更有吸引力。
2、⑥~ 段运用的是什么记叙顺序 这部分内容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什么作用
插叙。介绍于勒的经历,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突出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的急切心情,为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3、第段中作者安排“我”给于勒小费的情有何作用
给于勒小费,表明“我”是一个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人。“我”纯真善良的举动与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酷形成鲜明的对比。“我”的身上,寄托着作者的感情和对社会的希望。
4、文章的结尾段有什么作用
结尾既与开头部分“我们”盼于勒叔叔归来相照应,又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盼”与“躲”的对比中体现了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
【拓展延伸】
1、“我”在整篇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我”是一个涉世未深、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我”的行为与父母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串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为,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出发的。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文章以“我”的见闻来展开情节,“我”不是主人公,只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
2、小说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从行文看.对于勒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着墨,对菲利普夫妇的刻画却用了很多篇幅。那么,本文的主人公到底是谁
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略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和未来。他的出现只是在轮船上卖牡蛎的短短一幕。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们”一家在去哲尔赛岛旅游的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件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从而刻画出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来寄予自己的情感评判。因此,小说的主人公应是菲利普夫妇。
【作业布置】
在《我的叔叔于勒》中,作者对菲利普夫妇的描写可谓入木三分。请你也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一个你熟悉的人物,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150字左右)
【板书设计】
盼望于勒
有钱
夸赞于勒
钱大于情
巧遇于勒
没钱
躲避于勒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