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商代王城遗址中,以宗庙为中心的祭祀空间和以宫殿为中心的行政空间均分布于城市的中心。而西周王城的祭祀空间和行政空间呈现疏离状态,且前者无论在空间上还是在体量上都处于从属地位。这反映出西周时期( )
A.民本理念影响城市建设 B.高度集中的王权已出现
C.神权淡出政治体系之外 D.国家治理理念出现变化
2.建初元年(公元76年),汉章帝下诏:“比年牛多疾疫,垦田减少,谷价颇贵,人以流亡。”元和元年(公元84年),汉章帝又下诏:“自牛疫以来,谷食连少,良由吏教未至,刺史、二千石不以为负。”这可用于说明( )
A.畜牧业在汉代农业中地位重要 B.封建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
C.东汉的人口迁移引发社会危机 D.汉代的重农政策有所松弛
3.唐太宗时期,曾在凌烟阁为功臣绘制画像,以表彰其功勋。此后一百多年,并未再绘制新的功臣画像。唐中晚期,又多次新增功臣画像,新增者多为武将出身。唐代功臣画像活动缘于( )
A.藩镇割据的出现 B.选官制度的调整
C.尚武风气的盛行 D.政治形势的变化
4.元代,不少城市都按照不同的产品交易置有专门的商业贸易区。据记载,元代初期,杭州城内有各种市、行百余种。“杭州省会,百货所聚,其余各郡邑所出,则湖之丝,嘉之绢,绍之茶之酒,宁之海错……温之漆器……皆以地得名。”这反映出元代( )
A.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形成 B.商业市场分工趋于细化
C.南北方的经济联系加强 D.江南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5.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研究古代典籍的基础上,提出人臣也可称“君”,“万岁”原是“庆幸之通称”,人臣也可使用;并提出"人主欲亲民,必先亲牧民之官",天子要“贵士大夫以自贵,尊士大夫以自尊"。顾炎武的这些主张旨在( )
A.批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B.构建相对平等的君臣关系
C.强调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 D.宣扬人人平等的政治理念
6.图1所示是1851-1863年清朝的地丁银收入情况,导致这一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运动的冲击 B.赋税制度的变革
C.民族危机的加深 D.洋务运动的推动
7.胡适认为要树立新文化,必须在思想领域进行一场除魅行动,那就是清理传统文化,即“整理国故”。“国故”是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整理”是用无成见的态度、精密的科学方法,去寻那以往的文化变迁沿革的条理线索,去组织局部的或全部的中国文化史。这说明胡适( )
A.呼吁增强国人民族意识 B.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C.倡导科学与理性的思想 D.主张以新文学再造文化
8.1938年12月至1939年年底,在陕甘宁边区,国民党军队先后制造摩擦事件150多起;在华北,国民党先后制造“博山惨案”“深县惨案”等;在华中,国民党先后制造“平江惨案”“新集惨案"等。大批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战士、革命群众被捕杀。这说明当时( )
A.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性变化
B.团结抗战的局面出现危机
C.国民党奉行“假和平、真内战”的路线
D.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减缓
9.表1所示为1949年年底中国国营经济在若干行业的占比情况。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
A.工业化的基础初步奠定 B.政府掌握国民经济命脉
C.国民经济得到基本恢复 D.生产关系领域完成变革
10.图2所示为1978年10月7日《内蒙古日报》刊登的文章《全国各地热烈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可用于研究( )
A.拨乱反正时期的思想状况
B.经济体制改革对传统观念的冲击
C.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开启
D.改革开放初期传媒界的思想变迁
11.罗马共和国早期,公民权仅限于罗马城邦居民所有,同盟城邦和被征服地区的居民获得公民权需要满足诸多苛刻的条件;而在帝国时期,获得公民权的难度大大降低,到了帝国后期,几乎所有的自由民都获得了公民权。这一变化( )
A.缓和了贵族和平民间的矛盾 B.扩大了罗马帝国的统治基础
C.使罗马成为地跨三洲的帝国 D.提高了奴隶阶级的政治地位
12.德意志宗教改革期间,马丁·路德为论证自己的主张,曾引用《圣经》的内容“在上有权柄的,人人当顺服他,因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凡掌权的都是神所命的。所以抗拒掌权的,就是抗拒神的命”。马丁·路德的这一做法( )
A.意在建立路德宗的宗教权威 B.否定了罗马教会的精神独裁
C.有利于争取世俗权力的支持 D.推动了德意志帝国统一进程
13.从1700年起,英国议会多次通过法令,或禁止进口印度花布,或提高棉织品的进口关税。仅1797-1798年,英国就把印度布匹的进口税提高了2倍,1802-1819年又提高了9倍。这一举措( )
A.表明英国放弃了重商主义政策 B.强化了英国对印度的殖民侵略
C.旨在维护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D.推动了英国纺织业的技术革新
14.图3所示是一战期间美国军队的宣传海报,画面显示戴着普鲁士头盔的野兽威胁着大西洋彼岸的自由女神。该海报旨在( )
A.为美国战争政策辩护 B.宣传美国的中立政策
C.揭示战争爆发的原因 D.防备来自德国的侵略
15.0世纪50年代,法国与北约的军事合作非常密切,在法国境内分布着多个北约军事基地。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体系,并要求北约将总部从巴黎迁往布鲁塞尔。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美国军事实力相对衰落 B.北约各国合作基础消失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D.北约内部的分歧与摩擦
16.2014年10月,美国宣布退出量化宽松(“QE”),即不再增发美元,反而在国际市场上回收美元。图4是美国退出"QE"的影响示意图。由此可见( )
A.金融国际化给世界经济运行带来风险
B.布雷顿森林体系遭遇严重的挫折
C.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被削弱
D.国际金融变革促进人民币国际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荆襄山区位于湖北、四川、陕西交界处,那里山高林密、地势险峻。明初,荆襄山区人口稀少,明政府遂简化当地治理体系,将州降为县,又将县进行合并。同时实施封禁,除流放的罪犯外,严禁外地移民进入,"若强占官民山场、金银厂,铁冶者,杖一百流三千里"。然而,到了成化年间却是流民“入山就食,势不可止”,总数达150万之多,还酿成了多次流民暴动。明政府出兵镇压,“死者枕藉山谷”。
材料二
成化年间,明政府在荆襄山区设置了郧阳府,下辖六县,并置湖广行都司,增兵设防。同时,清查流民户口,对于居住时间较久且有田产者,允许附籍贯当地。郧阳设府后,附籍人口达43万,垦田14000多顷,不仅“产稻颇佳”,茶叶、药材的种植也相当广泛。部分官员还在当地设置书院,“流人亦遣子孙读书,风俗为之一变”。到了万历年间,郧阳府已经成为三省交界处的商业都会和文化中心。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郑鹏、陈光金《禁山后国家缘何上山:明代荆襄流民的治理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明政府治理荆襄山区策略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政府治理荆襄山区的意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侨批是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渠道以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属于民间的家庭或家族文献。
——摘编自汕头市档案馆
材料二
侨批大规模盛行始于19世纪中叶,止于20世纪70年代。广东是近代以来产生侨批最多、覆盖最广的省份,广东侨批占中国内地已发现侨批总数的80%以上。侨批档案作为中国国际移民的集体记忆文献,从民间的视角,翔实地记录了近代中国移民运动发展的历史,在同类国际移民文献中,具有不可比拟的唯一性,是弥足珍贵的世界记忆遗产,是研究近代中国历史的珍贵档案文献。
——摘编自广东省档案馆编研《海邦剩馥——广东侨批档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侨批的历史价值。
(2)比较材料一、二中的两类史料的不同特点,并据此指出其对历史研究的启示。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流行语的变化往往折射了社会的变迁,表2所示是改革开放不同时期的若干流行语。
——摘编自徐晨《流行语与社会文化心理嬗变研究》
提取材料信息,围绕“流行语与社会变迁”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殖民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与传统的殖民主义不同,新殖民主义主要不是通过直接的武力征服和殖民统治来获取利益,而是利用自身在金融、科技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援助、贸易、投资等手段对落后国家进行经济渗透。同时,新殖民主义通过扶持代理人,控制其内政。当然,新殖民主义并不完全排斥军事手段,在“和平”手段无效时,他们也会诉诸武力。
——摘编自刘青建《试析发展中国家与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
——兼论殖民体系瓦解的经济根源》
材料二
二战后,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老牌的殖民国家英法不得不改头换面。而美国为排挤英法势力,抢占市场,也“支持”某些殖民地的表面独立。新殖民主义遂大为流行。与此同时,虽然新兴独立国家政治上获得了独立,但经济命脉往往仍由原宗主国控制,而其推进工业发展民族经济的意愿,又使其不得不依赖于发达国家的投资与援助。这一时期,跨国公司成为新殖民主义扩张的重要手段。美苏争霸期间,为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美国通过军事同盟、经济援助等手段,在东南亚和非洲扶持亲美反共政权。美国还在一些国家策动、参与政变,甚至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
——摘编自薛晓光《新殖民主义刍议》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新殖民主义流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新殖民主义流行的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2.【答案】B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3.【答案】D
【知识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五代十国
4.【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5.【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6.【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赋税制度与“一条鞭法”
7.【答案】C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8.【答案】B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9.【答案】B
【知识点】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10.【答案】A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意义
11.【答案】B
【知识点】罗马帝国
12.【答案】C
【知识点】宗教改革
13.【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14.【答案】A
【知识点】“一战”的主要战线与进程
15.【答案】D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16.【答案】A
【知识点】国际金融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7.【答案】(1)变化, 从撤州并县到设置府、司、县;从封禁流民到接纳流民" 从武力镇压到文治教化。
(2)意义:完善了当地的行政机构;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当地的秩序;推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18.【答案】(1)历史价值:是弥足珍贵的世界记忆遗产;有助于研究近代中国华侨的家族史;有助于研究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历史;有助于研究近代中国的邮政史与交通史;有助于佐证华侨对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的贡献;有助于研究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概貌。
(2)不同特点:材料一中的信件、档案是实物史料,属于一手史料,真实性与可靠性较高,但内容繁多杂乱,质量参差不齐,需进行整理和加工,有选择地使用;材料二是后世学者的学术著作,属于二手史料,因经过整理加工,真实性不如一手史料,但出自专业学者之手,内容清晰有条理,专业性与理论性较强。
启示:历史研究应注重从多角度选取研究史料;历史研究应进行史料的甄别;注重不同类型史料的相互印证;历史研究要与时俱进,注重拓宽研究视角等。
【知识点】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19.【答案】示例
论题:改革开放时期流行语的变化折射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论述: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 80年代初,我国改革要集中在农业领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落实包产到户、自主经营。流行语“大包干”“一号文件”等反映了农村的改革以及中央对农村改革的关注。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实行承包制,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流行语“厂长负责制”“承包责任制”等反映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状况。1992 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国有企业逐渐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参与者。流行语“宏观调控”“下海”“奖金”等就是这一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反映。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的流行语是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体现了改革的内容和成果。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0.【答案】(1)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旧殖民主义的破产;发达国家的经济优势以及新兴独立国家对发达国家的经济依赖;美国的经济扩张及与苏联争霸的需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2)影响:适应了发达国家经济扩张的需要;一定程度上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造成了某些国家的政治动荡和经济困难,加剧了国际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局面;加剧了国际关系的紧张局面。
【知识点】20世纪以来的世界经济
1 / 1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商代王城遗址中,以宗庙为中心的祭祀空间和以宫殿为中心的行政空间均分布于城市的中心。而西周王城的祭祀空间和行政空间呈现疏离状态,且前者无论在空间上还是在体量上都处于从属地位。这反映出西周时期( )
A.民本理念影响城市建设 B.高度集中的王权已出现
C.神权淡出政治体系之外 D.国家治理理念出现变化
【答案】D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2.建初元年(公元76年),汉章帝下诏:“比年牛多疾疫,垦田减少,谷价颇贵,人以流亡。”元和元年(公元84年),汉章帝又下诏:“自牛疫以来,谷食连少,良由吏教未至,刺史、二千石不以为负。”这可用于说明( )
A.畜牧业在汉代农业中地位重要 B.封建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
C.东汉的人口迁移引发社会危机 D.汉代的重农政策有所松弛
【答案】B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3.唐太宗时期,曾在凌烟阁为功臣绘制画像,以表彰其功勋。此后一百多年,并未再绘制新的功臣画像。唐中晚期,又多次新增功臣画像,新增者多为武将出身。唐代功臣画像活动缘于( )
A.藩镇割据的出现 B.选官制度的调整
C.尚武风气的盛行 D.政治形势的变化
【答案】D
【知识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五代十国
4.元代,不少城市都按照不同的产品交易置有专门的商业贸易区。据记载,元代初期,杭州城内有各种市、行百余种。“杭州省会,百货所聚,其余各郡邑所出,则湖之丝,嘉之绢,绍之茶之酒,宁之海错……温之漆器……皆以地得名。”这反映出元代( )
A.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形成 B.商业市场分工趋于细化
C.南北方的经济联系加强 D.江南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
5.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研究古代典籍的基础上,提出人臣也可称“君”,“万岁”原是“庆幸之通称”,人臣也可使用;并提出"人主欲亲民,必先亲牧民之官",天子要“贵士大夫以自贵,尊士大夫以自尊"。顾炎武的这些主张旨在( )
A.批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B.构建相对平等的君臣关系
C.强调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 D.宣扬人人平等的政治理念
【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6.图1所示是1851-1863年清朝的地丁银收入情况,导致这一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运动的冲击 B.赋税制度的变革
C.民族危机的加深 D.洋务运动的推动
【答案】A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赋税制度与“一条鞭法”
7.胡适认为要树立新文化,必须在思想领域进行一场除魅行动,那就是清理传统文化,即“整理国故”。“国故”是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整理”是用无成见的态度、精密的科学方法,去寻那以往的文化变迁沿革的条理线索,去组织局部的或全部的中国文化史。这说明胡适( )
A.呼吁增强国人民族意识 B.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C.倡导科学与理性的思想 D.主张以新文学再造文化
【答案】C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8.1938年12月至1939年年底,在陕甘宁边区,国民党军队先后制造摩擦事件150多起;在华北,国民党先后制造“博山惨案”“深县惨案”等;在华中,国民党先后制造“平江惨案”“新集惨案"等。大批中国共产党的干部、战士、革命群众被捕杀。这说明当时( )
A.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性变化
B.团结抗战的局面出现危机
C.国民党奉行“假和平、真内战”的路线
D.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减缓
【答案】B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9.表1所示为1949年年底中国国营经济在若干行业的占比情况。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
A.工业化的基础初步奠定 B.政府掌握国民经济命脉
C.国民经济得到基本恢复 D.生产关系领域完成变革
【答案】B
【知识点】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10.图2所示为1978年10月7日《内蒙古日报》刊登的文章《全国各地热烈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可用于研究( )
A.拨乱反正时期的思想状况
B.经济体制改革对传统观念的冲击
C.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开启
D.改革开放初期传媒界的思想变迁
【答案】A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意义
11.罗马共和国早期,公民权仅限于罗马城邦居民所有,同盟城邦和被征服地区的居民获得公民权需要满足诸多苛刻的条件;而在帝国时期,获得公民权的难度大大降低,到了帝国后期,几乎所有的自由民都获得了公民权。这一变化( )
A.缓和了贵族和平民间的矛盾 B.扩大了罗马帝国的统治基础
C.使罗马成为地跨三洲的帝国 D.提高了奴隶阶级的政治地位
【答案】B
【知识点】罗马帝国
12.德意志宗教改革期间,马丁·路德为论证自己的主张,曾引用《圣经》的内容“在上有权柄的,人人当顺服他,因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凡掌权的都是神所命的。所以抗拒掌权的,就是抗拒神的命”。马丁·路德的这一做法( )
A.意在建立路德宗的宗教权威 B.否定了罗马教会的精神独裁
C.有利于争取世俗权力的支持 D.推动了德意志帝国统一进程
【答案】C
【知识点】宗教改革
13.从1700年起,英国议会多次通过法令,或禁止进口印度花布,或提高棉织品的进口关税。仅1797-1798年,英国就把印度布匹的进口税提高了2倍,1802-1819年又提高了9倍。这一举措( )
A.表明英国放弃了重商主义政策 B.强化了英国对印度的殖民侵略
C.旨在维护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D.推动了英国纺织业的技术革新
【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14.图3所示是一战期间美国军队的宣传海报,画面显示戴着普鲁士头盔的野兽威胁着大西洋彼岸的自由女神。该海报旨在( )
A.为美国战争政策辩护 B.宣传美国的中立政策
C.揭示战争爆发的原因 D.防备来自德国的侵略
【答案】A
【知识点】“一战”的主要战线与进程
15.0世纪50年代,法国与北约的军事合作非常密切,在法国境内分布着多个北约军事基地。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体系,并要求北约将总部从巴黎迁往布鲁塞尔。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美国军事实力相对衰落 B.北约各国合作基础消失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D.北约内部的分歧与摩擦
【答案】D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16.2014年10月,美国宣布退出量化宽松(“QE”),即不再增发美元,反而在国际市场上回收美元。图4是美国退出"QE"的影响示意图。由此可见( )
A.金融国际化给世界经济运行带来风险
B.布雷顿森林体系遭遇严重的挫折
C.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被削弱
D.国际金融变革促进人民币国际化
【答案】A
【知识点】国际金融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荆襄山区位于湖北、四川、陕西交界处,那里山高林密、地势险峻。明初,荆襄山区人口稀少,明政府遂简化当地治理体系,将州降为县,又将县进行合并。同时实施封禁,除流放的罪犯外,严禁外地移民进入,"若强占官民山场、金银厂,铁冶者,杖一百流三千里"。然而,到了成化年间却是流民“入山就食,势不可止”,总数达150万之多,还酿成了多次流民暴动。明政府出兵镇压,“死者枕藉山谷”。
材料二
成化年间,明政府在荆襄山区设置了郧阳府,下辖六县,并置湖广行都司,增兵设防。同时,清查流民户口,对于居住时间较久且有田产者,允许附籍贯当地。郧阳设府后,附籍人口达43万,垦田14000多顷,不仅“产稻颇佳”,茶叶、药材的种植也相当广泛。部分官员还在当地设置书院,“流人亦遣子孙读书,风俗为之一变”。到了万历年间,郧阳府已经成为三省交界处的商业都会和文化中心。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郑鹏、陈光金《禁山后国家缘何上山:明代荆襄流民的治理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明政府治理荆襄山区策略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政府治理荆襄山区的意义。
【答案】(1)变化, 从撤州并县到设置府、司、县;从封禁流民到接纳流民" 从武力镇压到文治教化。
(2)意义:完善了当地的行政机构;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当地的秩序;推动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侨批是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渠道以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属于民间的家庭或家族文献。
——摘编自汕头市档案馆
材料二
侨批大规模盛行始于19世纪中叶,止于20世纪70年代。广东是近代以来产生侨批最多、覆盖最广的省份,广东侨批占中国内地已发现侨批总数的80%以上。侨批档案作为中国国际移民的集体记忆文献,从民间的视角,翔实地记录了近代中国移民运动发展的历史,在同类国际移民文献中,具有不可比拟的唯一性,是弥足珍贵的世界记忆遗产,是研究近代中国历史的珍贵档案文献。
——摘编自广东省档案馆编研《海邦剩馥——广东侨批档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侨批的历史价值。
(2)比较材料一、二中的两类史料的不同特点,并据此指出其对历史研究的启示。
【答案】(1)历史价值:是弥足珍贵的世界记忆遗产;有助于研究近代中国华侨的家族史;有助于研究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历史;有助于研究近代中国的邮政史与交通史;有助于佐证华侨对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的贡献;有助于研究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概貌。
(2)不同特点:材料一中的信件、档案是实物史料,属于一手史料,真实性与可靠性较高,但内容繁多杂乱,质量参差不齐,需进行整理和加工,有选择地使用;材料二是后世学者的学术著作,属于二手史料,因经过整理加工,真实性不如一手史料,但出自专业学者之手,内容清晰有条理,专业性与理论性较强。
启示:历史研究应注重从多角度选取研究史料;历史研究应进行史料的甄别;注重不同类型史料的相互印证;历史研究要与时俱进,注重拓宽研究视角等。
【知识点】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流行语的变化往往折射了社会的变迁,表2所示是改革开放不同时期的若干流行语。
——摘编自徐晨《流行语与社会文化心理嬗变研究》
提取材料信息,围绕“流行语与社会变迁”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
论题:改革开放时期流行语的变化折射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论述: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 80年代初,我国改革要集中在农业领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落实包产到户、自主经营。流行语“大包干”“一号文件”等反映了农村的改革以及中央对农村改革的关注。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实行承包制,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流行语“厂长负责制”“承包责任制”等反映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状况。1992 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国有企业逐渐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参与者。流行语“宏观调控”“下海”“奖金”等就是这一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反映。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的流行语是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体现了改革的内容和成果。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殖民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与传统的殖民主义不同,新殖民主义主要不是通过直接的武力征服和殖民统治来获取利益,而是利用自身在金融、科技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援助、贸易、投资等手段对落后国家进行经济渗透。同时,新殖民主义通过扶持代理人,控制其内政。当然,新殖民主义并不完全排斥军事手段,在“和平”手段无效时,他们也会诉诸武力。
——摘编自刘青建《试析发展中国家与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
——兼论殖民体系瓦解的经济根源》
材料二
二战后,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老牌的殖民国家英法不得不改头换面。而美国为排挤英法势力,抢占市场,也“支持”某些殖民地的表面独立。新殖民主义遂大为流行。与此同时,虽然新兴独立国家政治上获得了独立,但经济命脉往往仍由原宗主国控制,而其推进工业发展民族经济的意愿,又使其不得不依赖于发达国家的投资与援助。这一时期,跨国公司成为新殖民主义扩张的重要手段。美苏争霸期间,为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美国通过军事同盟、经济援助等手段,在东南亚和非洲扶持亲美反共政权。美国还在一些国家策动、参与政变,甚至发动侵略越南的战争。
——摘编自薛晓光《新殖民主义刍议》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新殖民主义流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新殖民主义流行的影响。
【答案】(1)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旧殖民主义的破产;发达国家的经济优势以及新兴独立国家对发达国家的经济依赖;美国的经济扩张及与苏联争霸的需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2)影响:适应了发达国家经济扩张的需要;一定程度上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造成了某些国家的政治动荡和经济困难,加剧了国际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局面;加剧了国际关系的紧张局面。
【知识点】20世纪以来的世界经济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