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论语》十二章
一、知人论世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
奴隶制 封建制
过渡
司马迁:“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计其数。”
“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史记》
春秋
初期 诸侯国 春秋五霸
140
十几个
饥荒 人吃野兽,野兽吃人?
礼乐崩坏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取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与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并称"孔孟”,被后世尊为“圣人”。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者七十二人。孔子知识渊博,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万世师表”,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追记孔子言行思想的著作,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
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南宋朱熹修订合成《孟子》、《大学》、《中庸》、《论语》
二、整体感知
八佾(yì) 自省(x ng) 如乐(yuè)何
文质彬彬(bin) 譬(pì)如 未成一篑(kuì)
第一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食:动词,吃饭
敏:勤勉
慎:小心,谨慎
而:表并列
正:动词,修正
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勉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而:表递进
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过分的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精神。有了这样的理想,就不应沉溺于物质的欲望。通过不断地去接近有道之人来匡正自己。
越王勾践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第二章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而:表假设,如果
如……何?:固定句式,怎么…….呢?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乐呢?
探索 三者关系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仁”
“礼”
“乐”
“仁”处于核心地位,是礼乐的基础。仁是人内心的道德规范。
礼乐是外部的规章制度,是仁的外在表现。
仁
礼乐
第三章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已。”(《里仁》)
朝:在早上,名词做状语。 夕:在晚上,名词做状语。
孔子说:“早晨得知道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道”只是指普通的道理吗?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已。”(《里仁》)
“道”,特指人决定一生坚持的真理,用生命去捍卫的真理。
孔子坚持的是“仁义之道”。
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凸显出孔子对“仁义”的重视。
第四章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喻:明白,通晓,懂得
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君子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求上的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
君子建立起了自己的内心标准——义,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小人以外在的东西作标准、作参照,并且主要以利来衡量。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
为自由开路者, 不可使其困顿于荆棘!
第五章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里仁》)
贤:形作名,有德行的人。
齐:形作动,看齐。
孔子说:“看见有德行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心里反省自己是否有这样的缺点。”
加强“仁”——道德修养的方法见贤思齐。
看见有德行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到道德不端的人,反省自己改正或警惕。这样就能完善自己。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里仁》)
第六章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质:质朴、朴实
文:华美,文采
野:粗鄙、粗俗
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适当配合的样子。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质”是指什么?“文”是指什么?
质:先天的,未经培养的本性。
文:后天的,经过培养的,例如着装,文采谈吐等。
质胜文:先天本性多余后天培养,显得粗野
文胜质:矫枉过正,显得虚伪、浮夸。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
“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所以孔子提倡"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要不迷失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即“礼”与“仁”的关系。
第七章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士:读书人。
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毅,坚强。
已:停止。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责任重大,而且路程遥远。把仁作为自己担当的责任,不是也很重大吗?到死才停止,不也很遥远吗?”
而:表示并列
以:把
为:作为
而:因果关系
运用双重否定和反问句的形式,增强语气。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点明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和远大的志向,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实现仁道是漫长而艰巨的。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第八章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平地:填平洼地
未成一篑: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
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定去做,是我自己要坚持的。”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孔子用“堆土成山”和“平整土地”的比喻,说明做事不可以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而进退的责任在自己而不在别人。
“坚持,结果没成功”“坚持如果错了呢?”
————犹豫,在判断
死而后已
坚持做好自己能做到的事
尽人事,听天命
第九章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知:同“智”
者:……的人
孔子说:“聪明的人不会迷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一个人要达到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
知者谨慎且善于找到最有利的行为,仁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和自身背负的责任相比,其他的事不足为虑,勇者自觉守公正,斥邪恶,刚毅不屈。
第十章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克己复礼:约束自我
一日:一旦
归:称赞
由:听命,顺从
目:条目,细则
敏:聪慧
事:实践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要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克己复礼的细则。”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看,不合于礼的不听,不合于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颖,愿意实践这些话。”
阐述了孔子对“仁”的理解以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其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类似水纹波纹向外扩张。去撼动水面的是“己”,通过“克己”即修身——通过外部规章制度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制造出波纹,来带动家,国直至天下都遵守“礼”。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第十一章
一言:一个字 其:大概,表示推测、估计。
恕:宽恕 于:介词,可以翻译成“给”
子贡问孔子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生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恕————宽恕
换位思考,推己及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
————对人诚恳,尽心竭力
第十二章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兴:激发人的感情 怨:讽刺时政
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迩:近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莫:副词表示否定,不
点出《诗经》的重要价值。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孔子很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这段文字全面而精确地概括了《诗经》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认识价值
安居乐道,敏而好学 虚心学习,自我反省
学习《诗经》的重要性 文质彬彬
推己及人 持之以恒
克己复礼 仁为己任
智、仁、勇兼备 追求理想不惧牺牲
仁而懂礼
重义轻利
君子?
《论语》
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
总结
君子食无求饱
见贤思齐
食:动词,吃饭
贤:形作名,贤明的人。
齐:形作动,看齐。
古今异意
古 今
仁以为己任 以为: 认为
虽覆一篑 虽:虽然
一日克己复礼 一日:一天
以:把 为:作为
虽:即使
一日:一旦
虚词
敏于事而慎于言
而:表并列
人而不仁
而:表假设,如果
任重而道远
而:表并列
死而后已
而:因果关系
其“恕”乎!
其:表示推测、估计
特殊句式
克己复礼为仁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判断句
定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仁
人与人相处
和善
亻
二
与人相关
和他人相处
治国措施
仁?
2
10
品格
7
为人处世的方法
11
忍耐和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