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8月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子路向孔子请教怎么样才是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以至能认真谨慎地面对一切。”“修养自己,以至能安顿四周的人。”“修养自己,以至能安顿所有的百姓。”孔子的“君子说”( )
A.强调统治者应加强道德修养 B.维护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C.希望伦理纲常成为社会主流 D.蕴含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西汉时,江南地区还处于地广人稀、农业落后的状况。东汉时,江南地区的水稻亩产量从西汉时的四石提高到约六石。据考古资料显示,湖南、江西等地出土了大量东汉时期的陶罐、陶仓等物品。江南郡县明显增多,垦田多辟,耕地面积扩大。这一变化( )
A.说明江南农业经济得到了发展 B.得益于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C.表明南北经济形势出现了逆转 D.形成了江南经济开发新格局
3.494年,韩显宗上言魏孝文帝:“今闻洛邑居民之制,专以官位相从,不分族类……然则使工伎之家习士人风礼,百年难成;士人之子效工伎容态,一朝而就。是以仲尼称里仁之美,孟母勤三徙之训。此乃风俗之原,不可不察。”韩显宗这一主张( )
A.沿袭传统社会风气习俗 B.有利于北魏民族间交融
C.反对北魏进行汉化改革 D.极力维护儒家正统地位
4.表1 唐宋家训主要内容归类(涉及篇数)
序号 内容归类 唐 北宋 米 南宋
1 创己(修身、励志) 5 19 18
2 数学、治学 3 14 15
3 胶条(包括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团结兄弟) 3 6 8
4 洽家(包括理财、管理仆人、居所安全、节葬) 6 14 10
5 处址(包括交友、尊师、礼仪) 5 16 10
6 从政 11 11 6
7. 治国 2 4 0
女诫 5 2 0
教子原则 2 4 2
分析上表,唐宋家训( )
A.反映出儒家教化深入到乡村 B.表明儒学随时代的变化而演变
C.体现了儒家的传统价值追求 D.说明理学形成影响儒家伦理观
5.清朝定鼎北京后,大力推行以休养生息、轻徭薄赋为基本内容的经济政策。同时实行圈地政策,强制推行投充法(允许八旗贵族“收充贫民为役使用”)和逃人法(惩治投充旗下逃亡者)。这表明,清初( )
A.经济发展区域化趋势明显 B.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
C.执政者喜好影响经济发展 D.统治政策具有两重性
6.《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人要求在五口“市廛”“自择地基”。耆英等认为口岸界址“断难任其自择”“随意混指”,经多次交涉,终于争取到英国人同意“议定界址”并写入《虎门条约》。这表明,清廷( )
A.外交从传统向近代转型 B.反外来侵略的民族意识增强
C.固守传统朝贡体系思维 D.善于利用近代条约外交体系
7.从清末到民初,中央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减免茶税的条文。1904年,随着清政府颁布《公司法》等,迎来了一个引进制茶机器、兴办茶叶公司的小高潮。有些地方还设立茶叶检验所,对出口茶叶进行质量检验,并加强广告及包装等环节。这表明,近代茶叶贸易的兴盛( )
A.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茶企发展
B.得益于中央到地方振兴茶业的努力
C.反映出实业救国成为历史潮流
D.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经济侵略
8.1941年7月,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成立;1942年10月,晋西北临时参议会召开第一届临时参议会;1943年1月,晋察冀边区首届参议会开幕,包括山东、华中、苏南、苏北等根据地的参议会,从内容到形式均以陕甘宁边区“三三制”参议会制度为样本。据此可知,“三三制”参议会制度的实行( )
A.表明抗日民主转权有各根据地建立
B.适应了民族解放战争形势的需要
C.扩大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
D.体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治原则
9.1049 -1952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对包括城市贫民在内的社会弱势群体实行了必要的社会救助:解放和接管期间开展的紧急救济;定都之后,围绕首都的稳定而开展的贫民救济;面对恢复和发展生产的任务而开展的失业救济。这主要是基于( )
A.调动市民恢复国民经济积极性 B.履行政府发展经济的责任
C.建立新型社会体育制度的尝试 D.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需要
10.十一届三中全会冲倒了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批评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据此可知,这次会议( )
A.思 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B.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C.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路线
D.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成果
11.据阿拉伯史料记载,倭马亚王朝出现早期文化译介活动,但未形成规模。到阿拔斯帝国,出现大规模有组织的译介活动,并以巴格达为中心的学术研究,形成了巴格达学派。它取代了早期的亚历山大学派,并引发了西班牙科尔多瓦文化中心和埃及开罗文化中心。这说明阿拉伯文化( )
A.善于兼收并蓄并泽被后世 B.成为东西方优秀文化的综合体
C.推动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 D.具有汲取与创新相结合的特点
12.城市最初坐落于封建领地内,11世纪前后,欧洲城市开始了争取自治的斗争,建立新城市既符合国王眼前的经济利益,又符合削弱诸侯势力的政治考虑。国王成为城市和商人的长期盟友,城市也往往利用王室的庇护,抵制领主的剥削,扩大自身权利。这表明,欧洲城市自治( )
A.有利于中世纪城市的发展 B.摆脱了封建领主的束缚
C.是教权与王权斗争的结果 D.逐步成为社会各界共识
13.有学者指出,在17 世纪中期英国内战背景下,“革命”不是发动革命,而是阻止革命:没有损害君主制,而是大大强化了它。革命最重要的后果同时也是革命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国家政权、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等各方面发生的全面的彻底的、剧烈的变革。这说明,英国“革命”( )
A.使西方政治制度逐渐走向成熟 B.强化了君主立宪制的权威
C.以温和的形式实现了社会转型 D.形成了议会与王权的制衡
14.图1中的三幅图,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下列最符合的是( )
A.社会主义运动走向国际联合 B.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C.欧洲1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15. 表2
波罗的海地区 莫斯科中部工业区
中部黑土区
1904年 1901万 8393万 1353万 757万
1908年 468万 5960万 1 100万 500万
1912年 707万 6866万 1552万 689万
表2为20世纪和俄国不同地区的石油消费需求量(单位:普特),这( )
A.说明俄国重任工业迅速发展
B.反映了该地区的工业发展的程度
C.得益于政府能源政策的转型
D.表明石油成为工业生产主要能源
16. 分析图2,据此可以佐证( )
A.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亟需建立
B.经济全球化对西方国家弊大于利
C.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
D.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动力强劲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 大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表3 中国古代人口变化情况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万户).
人口(万户)
西汉 2470.685 9985785
唐代 3920410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摘编自葛剑雄等《中国人口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有三次大的人口迁徙,第一次是南北朝时期的“永嘉南迁”,第二次是唐朝时的“安史之乱”,第三次是“靖康之变”。这几次南迁都是因为北方战乱不止,在求生的欲望下,北方人民纷纷向南迁徙。 而南迁带给中国历史的影响不只是人口重心的变化,更导致了文化和经济重心的变化。优秀的北方人去到南方,不仅带去了优秀的文化,而且将那块未开化的地方变成了经济的重心,直到今日还处于中国经济的领先地位。
————摘编自刘建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中国古代南北方人口变化的观点。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8年3月,钱玄同化名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之反响》,故意攻击新文化运动。刘半农用读者来信一问一答的形式撰写《复王敬轩书》,驳斥了王敬轩所提出的所有观点。赵世炎、邓中夏、陈延年等人利用活报剧的形式将这一问一答的书信给百姓们演出来,定名为《红楼钟声》。以下是《红楼钟声》的部分剧情:
王敬轩:贵刊名曰《新青年》,理当扶持大教,昌明圣道。然尔等却鼓吹新学,以狂吠之谈,致纪纲扫地,名教沦胥。贵刊诸子,岂犹以青年之沦于夷狄为未足,必欲使之违禽兽不远乎!
记者:可笑! 先生将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的一切罪恶完全归到本志所倡导的新文化上,实在是荒谬。我倒要问问,辛亥国变以前,扶持大教,昌明圣道那套老曲子已经唱了两千多年了,为什么会闹到朝政不纲、强邻虎视、国土沦丧的地步
王敬轩:这……国之不昌,实乃西洋邪教所为,但贵刊对西洋邪说从不排斥,尔等同人编辑多为西教信徒,崇洋媚外,不失为尔等本性。
记者:本志记者并非西教信徒,本志所信仰和倡导的是陈独秀先生竖起的科学和民主两面大旗,用科学和民主的精神提升我们的国民性,这难道就不是抵御外辱、振兴中华的根本之道吗
王敬轩:尔等提倡新学流弊甚多! 特别是妇女,一入学堂,尤喜摭拾新学之口头禅,语以贤母良妻为不足学,以自由恋爱为正理,以再嫁失节为当然,甚至,剪发髻,曳革履,高视阔步,恬不知耻!
记者:孔教三纲统治中国两千多年了,受害最甚者莫过于是妇女,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夫为妻纲、饿死事小,失节事太 女子,无才便是德等等这样的封建教条,像一张张血盆大口,无情地吞噬了妇女的尊严、情趣、自由,甚至是生命,造成了多少灭绝人寰的人间悲剧!请问,这样罪恶的,难道就不应该被废除吗
————摘编自龙平平《觉醒年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青年》记者与王敬轩的论战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遂公盟(xǔ)是西周中期遂国的某一代国君所铸的青铜礼器。礼器内底铭文10行98字。首句“天命禹敷土,随山壑川(天命禹平治水土,凿山以疏流)”是目前所知关于大禹治水的最早记录。
=
史料二 《山海经·海内经》(战国)中有“洪水滔天,稣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刍羽郊。〔系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岛”。
材料二
———摘编自鲍丽倩、许斌等《普通高中历史地图册(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三 古风时代希腊社会的变革,直接影响着希腊文化的发展。一方面,希腊人继承了印欧人的遗产,并在新的环境下进行全方位的创造,给后世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神话。 由神话中诞生的希腊文学和哲学,也都随着城邦制度的发展经历着改造和变化,希腊人开始对政治统治方式进行思考,出现了梭伦等重要的哲学家。 另一方面,希腊人的殖民以及他们与东方和外界的接触,让他们认识到世界的多样性 从东方学到的字母文字,成为思想表达的基本媒介。哲学、文学和艺术都深受东方因素的影响,从而创造出希腊历史上文化异常繁荣的时期。
———摘编自晏绍祥《古代希腊(世界史丛书)》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两则史料的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判断。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文字的传播与演进”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虫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孔子及其思想主张
2.【答案】A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3.【答案】A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4.【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5.【答案】D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6.【答案】C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7.【答案】B
【知识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8.【答案】B
【知识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9.【答案】D
【知识点】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10.【答案】A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意义
11.【答案】D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
12.【答案】A
【知识点】西欧的城市
13.【答案】C
【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权利法案》
14.【答案】B
【知识点】早期工人运动;“第一国际”;巴黎公社
15.【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16.【答案】C
【知识点】20世纪以来的世界经济
17.【答案】(1)趋势:人口总量虽有波动,整体上呈增长趋势;南方人口数量及比重持续增长,北方人口比重不断下降;南方比重逐渐超过北方。
原因:西汉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总体相对稳定,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及人口增长。北方战乱动荡,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北民南迁;江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2)评析:材料认为,北民南迁促进了中国古代人口重心的变化,更导致了文化和经济重心的变化。这一观点有一定道理。
三次大的北民南迁给南方带来了优秀的人才、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优秀的文化,这不但直接增加了南方的人口数量,也有利于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但是,南方成为文化和经济重心,北民南迁只是重要原因之一。南方民族交融与共同努力、统治者对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视、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和北方的战乱、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南方自然条件优势显现等因素共同促成了中国古代经济文化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材料中的观点并不能全面解释经济文化重心的南迁。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经济重心南移
18.【答案】评析:在论战中,王敬轩罗织新文化运动的种种罪状,攻击主张新文化的人是不要祖宗;《新青年》记者对王敬轩提出的所有观点一一加以驳斥,把王敬轩批驳得体无完肤。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1917 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纷纷到北大任教,并成为《新青年》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同时《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这样,《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在这一背景下,有了钱、刘二人的《文学革命之反响》和《复王敬轩书》,有了北大新青年的《红楼钟声》。
《新青年》记者代表主张新文化的人,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特别是主张男女平等、妇女解放;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王敬轩代表复古派,不愿舍弃旧文化,固守三从四德、男尊女卑、三纲五常、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封建礼教,主张旧文学,罗织新文化运动种种罪状,攻击主张新文化的人。
《新青年》记者与王敬轩的论战,实际上是钱、刘二人演出的一场“双簧”戏,故意制造一场论战,以便把问题引向深入,唤起社会尤其是青年人的注意,推动新文化运动的进一步开展。当时的新旧之争,说到底,是传统与现实的冲突,是农耕社会与工业文明的冲突,是东西方文明的冲突。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19.【答案】(1)史料价值:遂公盈是出土文物,是实物史料,为一手史料,史料价值大,作为西周中期遂国国君所铸的青铜礼器,可用于研究西周中期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等政治制度;内底铭文记载可用于研究中国早期社会变迁、先民与洪水抗争(大禹治水)的史实。《山海经·海内经》是战国时期的一篇散文,作为文学作品,不能作为信史,但它反映了作者生活的时代特征,保留了远古信息,具有一定史料价值,但需要注意甄别。遂公盗内底铭文与《山海经·海内经》的记载相互印证,可进一步为考证大禹治水这一史实提供证据。
(2)示例:
论题:古代文字的传播与演进是各地区文明交流与融合的见证。
阐述: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和影响,古代文字的传播与演进见证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明交流与融合。如起源于西亚地区的腓尼基字母文字具有书写简捷、易于记忆、有固定顺序和每个字母都有固定读音等优点,逐渐流行开来。它在东方演化为阿拉马字母,由阿拉马字母发展出古代西亚、埃及以及印度等地的多种字母;它向西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成为今天欧洲几乎所有字母文字的祖先。这些字母文字成为思想表达的基本媒介,为希腊历史文化的繁荣乃至欧亚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特别是中近东国家大多在政治、文化、风俗上或多或少地受到古希腊文明的影响,并与当地原有文化交流融合,这些国家被称为希腊化国家。
总之,古代世界各地区文字的传播与演进是文明交流的重要表现,促进了文明的发展
【知识点】古代世界文明的扩展;古代世界文明的交流
1 / 1湖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8月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子路向孔子请教怎么样才是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以至能认真谨慎地面对一切。”“修养自己,以至能安顿四周的人。”“修养自己,以至能安顿所有的百姓。”孔子的“君子说”( )
A.强调统治者应加强道德修养 B.维护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C.希望伦理纲常成为社会主流 D.蕴含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答案】D
【知识点】孔子及其思想主张
2.西汉时,江南地区还处于地广人稀、农业落后的状况。东汉时,江南地区的水稻亩产量从西汉时的四石提高到约六石。据考古资料显示,湖南、江西等地出土了大量东汉时期的陶罐、陶仓等物品。江南郡县明显增多,垦田多辟,耕地面积扩大。这一变化( )
A.说明江南农业经济得到了发展 B.得益于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C.表明南北经济形势出现了逆转 D.形成了江南经济开发新格局
【答案】A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3.494年,韩显宗上言魏孝文帝:“今闻洛邑居民之制,专以官位相从,不分族类……然则使工伎之家习士人风礼,百年难成;士人之子效工伎容态,一朝而就。是以仲尼称里仁之美,孟母勤三徙之训。此乃风俗之原,不可不察。”韩显宗这一主张( )
A.沿袭传统社会风气习俗 B.有利于北魏民族间交融
C.反对北魏进行汉化改革 D.极力维护儒家正统地位
【答案】A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4.表1 唐宋家训主要内容归类(涉及篇数)
序号 内容归类 唐 北宋 米 南宋
1 创己(修身、励志) 5 19 18
2 数学、治学 3 14 15
3 胶条(包括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团结兄弟) 3 6 8
4 洽家(包括理财、管理仆人、居所安全、节葬) 6 14 10
5 处址(包括交友、尊师、礼仪) 5 16 10
6 从政 11 11 6
7. 治国 2 4 0
女诫 5 2 0
教子原则 2 4 2
分析上表,唐宋家训( )
A.反映出儒家教化深入到乡村 B.表明儒学随时代的变化而演变
C.体现了儒家的传统价值追求 D.说明理学形成影响儒家伦理观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5.清朝定鼎北京后,大力推行以休养生息、轻徭薄赋为基本内容的经济政策。同时实行圈地政策,强制推行投充法(允许八旗贵族“收充贫民为役使用”)和逃人法(惩治投充旗下逃亡者)。这表明,清初( )
A.经济发展区域化趋势明显 B.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
C.执政者喜好影响经济发展 D.统治政策具有两重性
【答案】D
【知识点】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
6.《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人要求在五口“市廛”“自择地基”。耆英等认为口岸界址“断难任其自择”“随意混指”,经多次交涉,终于争取到英国人同意“议定界址”并写入《虎门条约》。这表明,清廷( )
A.外交从传统向近代转型 B.反外来侵略的民族意识增强
C.固守传统朝贡体系思维 D.善于利用近代条约外交体系
【答案】C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7.从清末到民初,中央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减免茶税的条文。1904年,随着清政府颁布《公司法》等,迎来了一个引进制茶机器、兴办茶叶公司的小高潮。有些地方还设立茶叶检验所,对出口茶叶进行质量检验,并加强广告及包装等环节。这表明,近代茶叶贸易的兴盛( )
A.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茶企发展
B.得益于中央到地方振兴茶业的努力
C.反映出实业救国成为历史潮流
D.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经济侵略
【答案】B
【知识点】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8.1941年7月,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成立;1942年10月,晋西北临时参议会召开第一届临时参议会;1943年1月,晋察冀边区首届参议会开幕,包括山东、华中、苏南、苏北等根据地的参议会,从内容到形式均以陕甘宁边区“三三制”参议会制度为样本。据此可知,“三三制”参议会制度的实行( )
A.表明抗日民主转权有各根据地建立
B.适应了民族解放战争形势的需要
C.扩大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
D.体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政治原则
【答案】B
【知识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9.1049 -1952年,北京市委、市政府对包括城市贫民在内的社会弱势群体实行了必要的社会救助:解放和接管期间开展的紧急救济;定都之后,围绕首都的稳定而开展的贫民救济;面对恢复和发展生产的任务而开展的失业救济。这主要是基于( )
A.调动市民恢复国民经济积极性 B.履行政府发展经济的责任
C.建立新型社会体育制度的尝试 D.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需要
【答案】D
【知识点】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10.十一届三中全会冲倒了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批评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据此可知,这次会议( )
A.思 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B.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C.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路线
D.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成果
【答案】A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意义
11.据阿拉伯史料记载,倭马亚王朝出现早期文化译介活动,但未形成规模。到阿拔斯帝国,出现大规模有组织的译介活动,并以巴格达为中心的学术研究,形成了巴格达学派。它取代了早期的亚历山大学派,并引发了西班牙科尔多瓦文化中心和埃及开罗文化中心。这说明阿拉伯文化( )
A.善于兼收并蓄并泽被后世 B.成为东西方优秀文化的综合体
C.推动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 D.具有汲取与创新相结合的特点
【答案】D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
12.城市最初坐落于封建领地内,11世纪前后,欧洲城市开始了争取自治的斗争,建立新城市既符合国王眼前的经济利益,又符合削弱诸侯势力的政治考虑。国王成为城市和商人的长期盟友,城市也往往利用王室的庇护,抵制领主的剥削,扩大自身权利。这表明,欧洲城市自治( )
A.有利于中世纪城市的发展 B.摆脱了封建领主的束缚
C.是教权与王权斗争的结果 D.逐步成为社会各界共识
【答案】A
【知识点】西欧的城市
13.有学者指出,在17 世纪中期英国内战背景下,“革命”不是发动革命,而是阻止革命:没有损害君主制,而是大大强化了它。革命最重要的后果同时也是革命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国家政权、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等各方面发生的全面的彻底的、剧烈的变革。这说明,英国“革命”( )
A.使西方政治制度逐渐走向成熟 B.强化了君主立宪制的权威
C.以温和的形式实现了社会转型 D.形成了议会与王权的制衡
【答案】C
【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权利法案》
14.图1中的三幅图,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下列最符合的是( )
A.社会主义运动走向国际联合 B.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C.欧洲1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答案】B
【知识点】早期工人运动;“第一国际”;巴黎公社
15. 表2
波罗的海地区 莫斯科中部工业区
中部黑土区
1904年 1901万 8393万 1353万 757万
1908年 468万 5960万 1 100万 500万
1912年 707万 6866万 1552万 689万
表2为20世纪和俄国不同地区的石油消费需求量(单位:普特),这( )
A.说明俄国重任工业迅速发展
B.反映了该地区的工业发展的程度
C.得益于政府能源政策的转型
D.表明石油成为工业生产主要能源
【答案】B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16. 分析图2,据此可以佐证( )
A.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亟需建立
B.经济全球化对西方国家弊大于利
C.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
D.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动力强劲
【答案】C
【知识点】20世纪以来的世界经济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 大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表3 中国古代人口变化情况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万户).
人口(万户)
西汉 2470.685 9985785
唐代 3920410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摘编自葛剑雄等《中国人口史》
材料二 中国古代有三次大的人口迁徙,第一次是南北朝时期的“永嘉南迁”,第二次是唐朝时的“安史之乱”,第三次是“靖康之变”。这几次南迁都是因为北方战乱不止,在求生的欲望下,北方人民纷纷向南迁徙。 而南迁带给中国历史的影响不只是人口重心的变化,更导致了文化和经济重心的变化。优秀的北方人去到南方,不仅带去了优秀的文化,而且将那块未开化的地方变成了经济的重心,直到今日还处于中国经济的领先地位。
————摘编自刘建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中国古代南北方人口变化的观点。
【答案】(1)趋势:人口总量虽有波动,整体上呈增长趋势;南方人口数量及比重持续增长,北方人口比重不断下降;南方比重逐渐超过北方。
原因:西汉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总体相对稳定,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及人口增长。北方战乱动荡,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北民南迁;江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2)评析:材料认为,北民南迁促进了中国古代人口重心的变化,更导致了文化和经济重心的变化。这一观点有一定道理。
三次大的北民南迁给南方带来了优秀的人才、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优秀的文化,这不但直接增加了南方的人口数量,也有利于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但是,南方成为文化和经济重心,北民南迁只是重要原因之一。南方民族交融与共同努力、统治者对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视、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和北方的战乱、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南方自然条件优势显现等因素共同促成了中国古代经济文化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材料中的观点并不能全面解释经济文化重心的南迁。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经济重心南移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8年3月,钱玄同化名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之反响》,故意攻击新文化运动。刘半农用读者来信一问一答的形式撰写《复王敬轩书》,驳斥了王敬轩所提出的所有观点。赵世炎、邓中夏、陈延年等人利用活报剧的形式将这一问一答的书信给百姓们演出来,定名为《红楼钟声》。以下是《红楼钟声》的部分剧情:
王敬轩:贵刊名曰《新青年》,理当扶持大教,昌明圣道。然尔等却鼓吹新学,以狂吠之谈,致纪纲扫地,名教沦胥。贵刊诸子,岂犹以青年之沦于夷狄为未足,必欲使之违禽兽不远乎!
记者:可笑! 先生将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的一切罪恶完全归到本志所倡导的新文化上,实在是荒谬。我倒要问问,辛亥国变以前,扶持大教,昌明圣道那套老曲子已经唱了两千多年了,为什么会闹到朝政不纲、强邻虎视、国土沦丧的地步
王敬轩:这……国之不昌,实乃西洋邪教所为,但贵刊对西洋邪说从不排斥,尔等同人编辑多为西教信徒,崇洋媚外,不失为尔等本性。
记者:本志记者并非西教信徒,本志所信仰和倡导的是陈独秀先生竖起的科学和民主两面大旗,用科学和民主的精神提升我们的国民性,这难道就不是抵御外辱、振兴中华的根本之道吗
王敬轩:尔等提倡新学流弊甚多! 特别是妇女,一入学堂,尤喜摭拾新学之口头禅,语以贤母良妻为不足学,以自由恋爱为正理,以再嫁失节为当然,甚至,剪发髻,曳革履,高视阔步,恬不知耻!
记者:孔教三纲统治中国两千多年了,受害最甚者莫过于是妇女,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夫为妻纲、饿死事小,失节事太 女子,无才便是德等等这样的封建教条,像一张张血盆大口,无情地吞噬了妇女的尊严、情趣、自由,甚至是生命,造成了多少灭绝人寰的人间悲剧!请问,这样罪恶的,难道就不应该被废除吗
————摘编自龙平平《觉醒年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青年》记者与王敬轩的论战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答案】评析:在论战中,王敬轩罗织新文化运动的种种罪状,攻击主张新文化的人是不要祖宗;《新青年》记者对王敬轩提出的所有观点一一加以驳斥,把王敬轩批驳得体无完肤。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1917 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纷纷到北大任教,并成为《新青年》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同时《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这样,《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在这一背景下,有了钱、刘二人的《文学革命之反响》和《复王敬轩书》,有了北大新青年的《红楼钟声》。
《新青年》记者代表主张新文化的人,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特别是主张男女平等、妇女解放;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王敬轩代表复古派,不愿舍弃旧文化,固守三从四德、男尊女卑、三纲五常、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封建礼教,主张旧文学,罗织新文化运动种种罪状,攻击主张新文化的人。
《新青年》记者与王敬轩的论战,实际上是钱、刘二人演出的一场“双簧”戏,故意制造一场论战,以便把问题引向深入,唤起社会尤其是青年人的注意,推动新文化运动的进一步开展。当时的新旧之争,说到底,是传统与现实的冲突,是农耕社会与工业文明的冲突,是东西方文明的冲突。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遂公盟(xǔ)是西周中期遂国的某一代国君所铸的青铜礼器。礼器内底铭文10行98字。首句“天命禹敷土,随山壑川(天命禹平治水土,凿山以疏流)”是目前所知关于大禹治水的最早记录。
=
史料二 《山海经·海内经》(战国)中有“洪水滔天,稣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刍羽郊。〔系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岛”。
材料二
———摘编自鲍丽倩、许斌等《普通高中历史地图册(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三 古风时代希腊社会的变革,直接影响着希腊文化的发展。一方面,希腊人继承了印欧人的遗产,并在新的环境下进行全方位的创造,给后世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神话。 由神话中诞生的希腊文学和哲学,也都随着城邦制度的发展经历着改造和变化,希腊人开始对政治统治方式进行思考,出现了梭伦等重要的哲学家。 另一方面,希腊人的殖民以及他们与东方和外界的接触,让他们认识到世界的多样性 从东方学到的字母文字,成为思想表达的基本媒介。哲学、文学和艺术都深受东方因素的影响,从而创造出希腊历史上文化异常繁荣的时期。
———摘编自晏绍祥《古代希腊(世界史丛书)》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两则史料的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判断。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文字的传播与演进”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虫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1)史料价值:遂公盈是出土文物,是实物史料,为一手史料,史料价值大,作为西周中期遂国国君所铸的青铜礼器,可用于研究西周中期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等政治制度;内底铭文记载可用于研究中国早期社会变迁、先民与洪水抗争(大禹治水)的史实。《山海经·海内经》是战国时期的一篇散文,作为文学作品,不能作为信史,但它反映了作者生活的时代特征,保留了远古信息,具有一定史料价值,但需要注意甄别。遂公盗内底铭文与《山海经·海内经》的记载相互印证,可进一步为考证大禹治水这一史实提供证据。
(2)示例:
论题:古代文字的传播与演进是各地区文明交流与融合的见证。
阐述: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和影响,古代文字的传播与演进见证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明交流与融合。如起源于西亚地区的腓尼基字母文字具有书写简捷、易于记忆、有固定顺序和每个字母都有固定读音等优点,逐渐流行开来。它在东方演化为阿拉马字母,由阿拉马字母发展出古代西亚、埃及以及印度等地的多种字母;它向西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成为今天欧洲几乎所有字母文字的祖先。这些字母文字成为思想表达的基本媒介,为希腊历史文化的繁荣乃至欧亚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特别是中近东国家大多在政治、文化、风俗上或多或少地受到古希腊文明的影响,并与当地原有文化交流融合,这些国家被称为希腊化国家。
总之,古代世界各地区文字的传播与演进是文明交流的重要表现,促进了文明的发展
【知识点】古代世界文明的扩展;古代世界文明的交流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