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4 15:15: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把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文言句式,熟读成诵。
2.思维发展与提升: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
3.审美鉴赏与创造:领悟烛之武游说秦穆公的外交辞令,理清思路,揣摩人物情态;体会对话语气,把握烛之武说辞的语言艺术和其中蕴含的智慧。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学习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为重的精神品质和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把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文言句式;领悟烛之武游说秦穆公的外交辞令,把握烛之武说辞的语言艺术和其中蕴含的智慧。
【教学方法】引导法、探究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周总理智答记者问
20世纪50年代,有一次周总理接受一位美国记者的采访,这位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只美国产的派克钢笔,便以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
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钢笔。”
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
总理用他的外交智慧挽救了国家的尊严,而在我国古代的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同样用他的外交智慧挽救了国家命运。
1.文体介绍——
《春秋》是孔子据鲁国史书《鲁春秋》修订的,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近24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简称《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榖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史实,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2.文体特点——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技术,人物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适宜。委婉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生动细致,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人物语言富有文学色彩。因此《左传》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3.中国古代史书体例介绍——
编年体:按时间顺序编写。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国别体:分不同的国家编写。如《国语》《战国策》等
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如《史记》《汉书》等
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资治通鉴》。
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二十四史”中,除《史记》外都属于断代史)。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
二、整体感知
1.对照课文正字音
2.知识小测:
(1)以其无礼于晋:以,因为;状语后置句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驻扎;省略句
(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是寡人之过也:之,结构助词“的”;判断句
(5)夜缒而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使……灭亡;状语后置句
(7)敢以烦执事:古今异义词,古义指办事的官员,表尊敬;今义指旧时俗称的仪仗;省略句
(8)越国以鄙远:鄙,意动,把……当做边邑
(9)焉用亡郑以陪邻:陪,使动,使……增加
(10)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今异义,以为,古义:把……当做,今义:认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一般引申为请客的主人;省略句
(11)行李之往来:古今异义词,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带的箱子等物品
(12)夫晋,何厌之有:夫:句首发语词;宾语前置句
(1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没有;夫人:古今异义词,古义指那个人,即秦穆公;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1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因:依靠;敝:损害;判断句
三、文本探究
1.标题:烛之武退秦师
退:使动用法,使……撤退。
师:军队。
思考:退,为什么要退?怎么劝退?结果如何?
2.故事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这就是烛之武退秦师这一事件的缘由。
3.概括文章内容
明确:《烛之武退秦师》:
第一自然段:秦晋围郑,局势危急;
第二自然段:临危受命,舍身救国;
第三自然段:夜缒而出,说退秦君;
第四自然段:晋师亦去,解除危机。
四、合作探究
1.学习活动一:清人林云铭说:“说秦之词,句句悚动,有回天之力,其中无限层折,犹短兵接战,不虑秦不落其彀(gòu)中也。”那么烛之武是如何劝说秦伯的?他究竟说了什么才能打动秦伯放弃围郑并留下三名大将戍守郑国?且看烛之武的说辞艺术。
参考示例: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开头坦白,出其不意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阐明利害,亡郑无益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以利相诱,舍郑无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引史为证,挑拨离间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设想未来,劝秦谨慎
2.归纳小结:烛之武是如何劝退秦君的?
明确:①以退为进,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博得秦君好感。
②抓住秦君趋利的心理,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③抓住秦、晋之间的历史矛盾,挑拨其盟,拉拢秦君。
④推测未来,极言晋贪无厌,毁其盟约。
结果:秦伯与郑人盟,使枸杞子、逢孙、杨孙戍之;晋军亦去之。
这段说辞之所以能成功主要是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伯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即分析利弊,利用矛盾,转移矛盾。也就是司马迁所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3.学习活动二:烛之武劝说秦君时,秦君的反应又该是怎么样的?请同学们试着揣测秦君听到烛之武的说辞时的心理活动。
参考示例: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出乎意料、对烛之武的话产生兴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涉及国土面积,稍微正视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保全郑国没有害处,反而有好处可拿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回想起晋国背信弃义的往事,心中愤慨,产生信任危机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晋国以后可能会对自己产生威胁,还是和郑国结盟有好处
五、课堂总结
“烛之武一言,贤于十万师。”——谢友辉《古文赏音》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刘勰《文心雕龙》
这是前人对烛之武游说之词的评价,不战而屈人之兵是行军打仗的最高境界,这也是烛之武游说技术最高的肯定。我们能够从中学到说理的技巧与言语的智慧,这正是烛之武语言艺术的精妙之处,需要我们慢慢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