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作者介绍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仁宗庆历二年登进土第。仁宗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宗熙宁二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在神宗的支持下,制定并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在这次变法中,以王安石为代表的革新派跟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发生过激烈的斗争。司马光执政后尽废新法(除置将法外),王安石忧愤去世。因封荆国公,故称“王荆公”。谥号“文”,故又称“王文公”。
政治上,主张改革除弊,强调“权时之变”,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文学上,主张“以适用为本”“有补于世”。其散文逻辑谨严,析理深透,笔力雄健,语言简练,后世尊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善于说理,精于修辞,俊健峭拔,偶有情韵深婉、清新明丽之作。其词不多,但风格高俊,“一洗五代旧习”。主要作品有《答司马谏议书》《伤仲永》《游套禅山记》等散文名篇;诗歌《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二首》等。有《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临川先生文集》等存世。
写作背景
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实行变法,力图通过整军理财以求富国强兵。于是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新法推行了十几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用人不当,变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而且新法的实行,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强的特权,因而激起了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保守派代表人物司马光一再致书王安石,要求罢黜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以此信作答,信中逐条驳斥对方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达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
三、挖空训练
某( )启( ):昨日蒙( )教,窃( )以为( )与君实游处( )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 )不合,所操( )之术( )多异故也。虽( )欲强聒( ),终必不蒙见( )察( ),故略 上报( ),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 )蒙君实视遇( )厚,于反覆( )不宜卤莽( ),故今具道( )所以,冀( )君实或见( )恕也。
盖儒者( )所争,尤在名实,名实( )已明,而天下之理得( )矣。今君实所以( )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 )也。某则( )以谓( )受命于人主( ),议法度而修( )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不为侵官;举( )先王之政,以( )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 )邪说,难( )壬人( ),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 )前 ( ) 知其如此也。
人习( )于苟且( )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 )国事、同俗自媚于( )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 )然?盘庚之( )迁,胥怨( )者民也,非特( )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度义( )而后动,是( )而不见可悔( )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 )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 )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
无由会晤( ),不任( )区区( )向往之至。
知识总结
通假字
不复一一自辨( )
不宜卤莽( )
(二)易写错字填空并翻译句子
1.所操之( )多异故也。
翻译:
2.名实已( ),而天下之理得矣。
翻译:
3.至于怨( )之多,则( )前知其如此也。
翻译:
4. 故今具道所以,( )君实或见恕也。
翻译:
5. 重念蒙君实( )( )厚,于反( )不宜( )( ),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翻译:
6. ( )邪说,难( )人,不为拒谏。
翻译:
7. 盘庚之迁,( )怨者民也。
翻译:
8.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翻译:
(三)指出文言句式
(1)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2) 终必不蒙见察
(3)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4)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5)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6)至于怨诽之多
(四)一词多义
见:
①冀君实或见恕也( )
②见渔人,乃大惊( )
③于是人朝见威王( )
④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
⑤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
⑥风吹草低见牛羊( )
修:
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
②乃重修岳阳楼( )
③诌忌修八尺有余( )
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韩非子》)( )
⑤臣修身洁行数十年(魏公子列传)( )
以:
① 以致天下怨谤也( )
② 以授之于有司( )
③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
④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
⑤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 )
为:
①不为侵官( )
②为天下理财( )
③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
④未能助上大有为( )
⑤守前所为而已 ( )
⑥ 邯郸为郡 ( )
(五) 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 )
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
2.形容词的活用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 )
(六)情境式名句默写
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
5、作者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
7、作者对“怨诽”的来历作了一针见血的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举了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面对群起而怨恨的老百姓盘庚是如何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尝试梳理本文的论证特点
《答司马谏议书》参考答案
某(自称)启(写信说明事情):昨日蒙(承蒙)教,窃(私下。这里用作谦词)以为( 认为 )与君实游处(交游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常常)不合,所操(持,坚持)之术(方法、主张)多异故也。虽(虽然)欲强聒(勉强作解释),终必不蒙见(表被动 )察( 理解 ),故略 上报( 简略/给您写信回复),不复一一自辨(通“辩”,分辩)。重念(又考虑到)蒙君实视遇(看待)厚,于反覆(书信往来)不宜卤莽(粗疏草率),故今具道(详细说明)所以,冀(希望)君实或见(我)恕也。
盖儒者(这里泛指一般封建士大夫)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名义和实际 )已明,而天下之理得(清楚)矣。今君实所以(......的原因)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怨恨,指责)也。某则(却 )以谓(认为)受命于人主(皇帝),议法度而修(修正)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负有专责的官吏),不为侵官;举(施行)先王之政,以(用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批驳)邪说,难(排斥)壬人(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本来)前 (预先) 知其如此也。
人习(习惯)于苟且 (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顾念,忧虑)国事、同俗自媚于(向)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形容声势盛大或者凶猛)然?盘庚之(主谓之间取独)迁,胥怨(相怨)者民也,非特(不仅)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改变他原来的计划 ),度义(考虑到(事情)适宜。义,适宜。 )而后动,是(认为正确)而不见可悔(值得反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施恩惠)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做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领教 )。
无由会晤(没有机会见面 ),不任(不胜)区区(小,谦辞,用于自称)向往之至。
三、知识总结
(一)通假字
不复一一自辨(“辨”同“辩”,分辩 )
不宜卤莽( “卤”同“” )
(二)易写错字填空并翻译句子
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翻译:(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大多不同的缘故啊。
2.名实已( 明 ),而天下之理得矣。
翻译: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根本道理就清楚了。
3.至于怨( 诽)之多,则(固 )前知其如此也。
翻译: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预先就料到它会这样的。
4. 故今具道所以,( 冀 )君实或见恕也。
翻译: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
5. 重念蒙君实( 视 )( 遇 )厚,于反( 覆 )不宜(卤 )( 莽 ),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翻译:又想到您对待我一向优厚 ,在书信往来上不应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或许会宽恕我。
6. ( 辟 )邪说,难(壬 )人,不为拒谏。
翻译:批驳不正确的言论,责难巧言谄媚的佞人,这不算是拒绝他人的意见。
7. 盘庚之迁,( 胥 )怨者民也。
翻译:盘庚迁都的时候,满怀怨恨的是老百姓啊。
8.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翻译: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而改变他的计划。
(三)指出文言句式
(1)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也”表判断)判断句
(2) 终必不蒙见察(“见”表被动)被动句
(3)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正常语序应为“议法度而于朝廷修之”)状语后置句
以谓受命于人主(正常语序应为“以谓于人主受命”)状语后置句
(4)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何”作“为”的宾语,前置,应为“为何”)宾语前置句
(5)至于怨诽之多(“多”作“怨诽”的定语,后置,应为“至于多怨诽”)定语后置
(四)一词多义
见:
①冀君实或见恕也(第一人称代词,我)
②见渔人,乃大惊(动词,看见)
③于是人朝见威王(动词,拜见)
④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动词,召见)
⑤众人皆解面我独醒,是以见放(介词,表被动,译为“被”)
⑥风吹草低见牛羊(见通“现”出现)
修:
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动词,修改)
②乃重修岳阳楼(动词,修建)
③诌忌修八尺有余(形容词,长)
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韩非子》)(动词,学习)
⑤臣修身洁行数十年(魏公子列传) (动词,修养)
以:
① 以致天下怨谤也(连词,表结果,译为“因而”)
② 以授之于有司(连词,表目的,译为“来,以便”)
③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介词,把)
④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介词,表原因,因为)
⑤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动词,认为)
为:
①不为侵官(判断动词,是)
②为天下理财(介词,替,给)
③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动词,当作)
④未能助上大有为(名词,作为)
⑤守前所为而已 (动词,做)
⑥邯郸为郡(动词,变成)
(五) 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名词用作动词,办(事)]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名词用作动词,施恩惠)
2.形容词的活用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形容词用作动词,献媚)
(六)情境式名句默写巩固练习
1.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2.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3.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4、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
5、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6、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7、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8、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9、“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10、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补充阅读:
游褒禅山记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