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和风带(第2课时)精品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气压带和风带(第2课时)精品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9-14 15:21: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方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和实例,说明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能力)
2.季风环流的影响及成因。(区域认知、综合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教学难点】
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多媒体展示】“三圈环流模型照片”和“七大洲分布”图,思考:真实的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吗?在考虑了海陆分布差异后,理想状态下的气压带和风带会有怎样的变化?
【讲授新课】
(板书)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师: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大气环流实际情况比理想模式要复杂得多。海陆的热力差异影响海陆的气压分布。
【活动】理解海陆差异对气压带的影响
【多媒体展示】“大陆空气柱”图和问题。
请你按下面的步骤分析并解释北半球冬季和夏季高、低气压中心形成的原因。
1.如图所示,冬季和夏季大陆上各有一个空气柱。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在空气柱上标注箭头表示空气垂直运动方向,然后完成下列要求。
(1)冬季,大陆会形成高压还是低压 简述理由。
(2)夏季,大陆会形成高压还是低压 简述理由。
2.如果在图a和图b中,以空气柱为中心各绘几条闭合的等压线,该纬度范围的气压带还呈带状分布吗?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评指导,并展示参考答案。
【多媒体展示参考答案】
1. (冬季下沉,夏季上升。)
(1)冬季: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陆地为高气压。
(2)夏季: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陆地为低气压。
2.从纬度位置看,冬季在陆地上形成的高压位于副极地低气压带上,夏季在陆地上形成的低压处于副热带高气压带上。如果分别以这两个空气柱为中心绘闭合等压线,气压带不呈带状。
由此可推得结论: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使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板书)1.海陆气压中心
【多媒体展示】”冬夏季节陆地与海洋气温、气压高低的比较”空白表格,学生完成。
项目 陆地 海洋
夏季 气温 高 低
气压 低 高
冬季 气温 低 高
气压 高 低
师: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低,出现冷高压。夏季,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高,出现热低压。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比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对气压的影响尤为显著,使纬向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多媒体展示】“1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思考:找出北半球陆地与海洋上的高低压中心。
生: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使副极地低压仅保留在海洋上。大陆的冷高压以亚洲高压(西伯利亚高压)势力最强,控制范围最广。
【多媒体展示】“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思考:找出北半球陆地与海洋上的高低压中心。
生: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大陆上的热低压以亚洲低压(印度低压)最为突出。
【多媒体展示】“1月和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思考:比较南北半球气压分布状况,并分析原因。
生: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比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对气压的影响尤为显著,使纬向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纬向分布的气压带比北半球明显,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拓展】冬、夏季气压中心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多媒体展示】“我国东部锋面雨带移动”图,思考:冬夏季气压中心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生: 冬季: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是冷空气的源地之一,对我国冬季天气影响显著。
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是暖空气的源地之一,对我国夏季天气影响很大。
(板书)2.季风环流
师:全球海陆分布差异最显著的地区在哪里?
生:亚洲东部最显著。
师: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上的高低压中心为什么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生: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师:气压中心的变化会引起海陆间季风风向和冷暖干湿的变化吗?
生:会。
师: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变换,形成季风。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多媒体展示】“1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和“1月东亚季风示意”图,思考:分析图中季风的成因。
生:冬季(1月),强大的亚洲高压与北太平洋副极地低压和赤道低压之间,形成势力强大、干燥寒冷、范围很广的冬季风。随着赤道低气压带南移,东北信风带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左偏转形成西北季风,吹向澳大利亚西北部(夏季)。
【多媒体展示】“1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和“1月东亚季风示意”图,思考:分析图中季风的成因。
生:夏季(7月),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大大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暖湿气流就沿着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即东亚的东南季风。随着赤道低气压带北移,东南信风带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形成南亚的西南季风。澳大利亚为高压,与赤道低气压之间形成夏季风,且处于东南信风带。
师:由此可见,形成季风的原因主要有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即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多媒体展示】“东亚、南亚季风比较”空白表格,学生归纳。
风向 性质 成因
东亚 冬季 西北季风 寒冷干燥 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
夏季 东南季风 温暖湿润 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
南亚 冬季 东北季风 低温干燥 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
夏季 西南季风 高温湿润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探究】按照方位描述地理分布。
【多媒体展示】“中国气候分布”图,思考:试着描述中国气候的分布特征。
生:我国东部为季风气候,西北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为高原山地气候。东部季风气候自南向北依次分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师:试归纳按照方位描述地理分布的常用方法。
生:①有主次:即由人口、城市、经济等密集且所占面积最大的“东部”说起;②分层次:即先描述全国,再描述下一层次的东部;③按顺序:如“自南向北”。
师:常用描述方位的词汇有哪些?举例说明。
生:“中部”“四周”,以及“在……周围(附近”“以……为中心”等。例如,亚洲的高原、山地主要集中在中部,平原多分布在四周。
【课堂小结】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这节课我们在此基础上探究学习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此外,还学习了典型的季风,初步掌握按照方位描述地理分布的方法,练习时要注意应用。
【板书设计】
【随堂练习】
1.下图为“北半球某日02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依据气压分布,该日最接近
A.冬至 B.小满 C.夏至 D.立秋
【答案及解析】1.A 解析: 由图中北半球中高纬陆地受高压影响可知。此时亚洲高压控制亚欧大陆,且势力强盛,应为北半求冬拳。最接近冬至日。
2.(重庆文综)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寒露节气在每年公历10月8日左右。“露气寒冷,将凝结”是寒露时节的天气现象。可引起我国这种天气现象的气压系统是
A.蒙古高压 B.印度低压 C.阿留申低压 D.夏威夷高压
【答案及解析】2.A 解析:寒露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秋季,北方冷空气势力渐强,处在冷高压控制之下。因此引起我国此时天气现象的气压系统是蒙古高压。
读印度洋季风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盛行风①的性质是
A.暖湿 B.冷湿 C.热干 D.冷干
4.与盛行风①形成原因无关的是
A.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B.海陆轮廓
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地转偏向力
【答案及解析】3.A 解析:①为盛行西北风,是从低纬度吹向高纬度,且从海洋吹向陆地,故性质为暖湿。故A项正确。
4.B 解析:盛行风①是北半球东北信风随气压带、风带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左偏转形成的,同时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与海陆轮廓无关。故B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