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2.记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口号,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3.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习目标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辛亥革命后的巨大希望,同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黑暗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就产生了巨大的浪潮,于是就有了新文化运动。
背景
书愤·蔡济民
风云变幻感沧桑,
拒虎谁知又进狼。
无量头颅无量血,
可怜购得假共和。
孔子之道,亘古常新,与天无极……本大总统躬膺重任,早作夜思,以为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
——1914年《大总统发布亲临祀孔典礼令》
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中华民国人,我非中华民国人。”
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陈独秀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
画家沈嘉蔚 1988年 油画《北大钟声》
一本激情洋溢的刊物,
一座激情四射的大学,
一群激情飞扬的人物,
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恶之答辩书》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烂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化革命军”大旗,以为吾友之声援。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断句: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
后期:宣传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
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 一批受过新思想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抗婚、逃婚、离婚等现象。
中国第一桩西式离婚案:徐志摩和张幼仪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
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当我在师范学校做学生的时候,我就开始读这一本杂志”“有很长一段时间……看书,看《新青年》;谈话,谈《新青年》;思考,也思考《新青年》上所提出的问题。” ——毛泽东
1919年12月4日记云:“看《新青年》杂志。”
1919年12月5日记云:“上午看《新青年》。下午看《新青年》。”
1919年12月7日记云:“看《新青年》,定课程表。
1919年12月10日记云:“看《新青年》,易卜生号”
1920年4月9日记云:“在船中看《新青年》杂志。”
——蒋介石
三、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聚集在《新青年》的知识分子的重要性是很难估价的。他们铸成了一代年轻学生的信仰和态度,1919年五四运动后,这些学生是政治上的生力军,并成为现代中国革命的领导者。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北大中文系学生杨振声说:《新青年》“像春雷初动一般,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他们首先发现自己是青年,又粗略地认识了自己的时代,再来看旧道德,旧文学,心中就生出了叛逆的种子。一些青年逐渐地以至于突然地打碎了身上的枷锁,歌唱着冲出了封建的堡垒”。
绝对否定或肯定东西方文化,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陈独秀: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钱玄同:将所有的古籍束之高阁,废除汉字,采用“世界语”。
鲁迅: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者无意的骗子,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李时岳: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新思想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陈寅恪:同情之理解,理解之同情。
在中国,刚刚提起文学革新,就有反动了。不过白话文却渐渐风行起来,不大受阻碍。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就因为当时又有钱玄同先生提倡废止汉字,用罗马字母来替代……被不喜欢改革的中国人听见,就大不得了了,于是便放过了比较的平和的文学革命,而竭力来骂钱玄同。白话乘了这一个机会,居然减去了许多敌人,反而没有阻碍,能够流行了。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
——鲁迅《无声的中国》
百余年再回首,思考我们应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东西方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批判继承,与时俱进;
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一个人物创办一份杂志;
一份杂志掀起一场运动;
一场运动唤醒一群国人;
一群国人影响一个国家。
课堂小结
1.有人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认为洋务运动只是剪短了其枝叶,辛亥革命是砍断了树干,但树墩还在,还会萌发。为了不让“树墩”萌发,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 )
A.戊戌变法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北伐战争
2.关于新文化运动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在思想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背景下发起的
B.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是宣传马克思主义
C.《青年杂志》的创办,标志着这场运动的开始
D.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随堂检测
B
B
3.1916年5月,李大钊在《民彝与政治》一文中疾呼:“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材料表明李大钊主张( )
A.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B.提倡人性,反对神学
C.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D.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C
4.某历史课本剧中有一场景如下:1917年的某天,陈独秀挥舞《岩声》,向青年学生宣传“民主”和“科学”思想。对该场景小历和小史有不同的看法(下图),谁的看法是错误的?理由是什么?
4.错误:小历的看法错误。
理由:陈独秀是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进行宣传的,本剧中“陈独秀挥舞《岩声》”不符合史实。(或答《岩声》出版于19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