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记念刘和珍君
鲁 迅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写作背景
1926年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在这一惨案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遇难!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之极,同年四月,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
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花的蔷薇》,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的4-9则,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并指出:“如此残虐险狠的行为,不但在禽兽中所未曾见,便是在人类中也极少有的” ;“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后来,鲁迅又相继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等文。4月1日,写下了著名的《记念刘和珍君》,后收在《华盖集续编》。
徘徊
长歌当哭
菲薄
踌躇
桀骜锋利
黯然
噩耗
肆无忌惮
喋血
攒射
屠戮
浸渍
绯红
和蔼
殒身不恤
páihuái
dàng
fěibó
chóuchú
jié’ào
àn
è
dàn
dié
cuán
lù
zì
fēi
ǎi
yǔn xù
读音
多音字
当
当仁不让
长歌当哭
攒
攒射
积攒
抹
菲
抹布
抹杀
拐弯抹角
芳菲
菲薄
结构思路
思考:
1、课文七部分中哪几部分写了刘和珍?
2、一、二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六、七部分起什么作用?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总体思路
局部思路
思路顺序
悼念刘和珍君
控诉反动政府
痛斥走狗文人
唤醒麻木庸人
爱
恨
逻辑顺序
追述生平事迹
概写遇难经过
详写遇难细节
生前
遇害
时间顺序
劝戒徒手请愿
激励奋然前行
否定
肯定
逻辑顺序
一(1-2节)
交代写作缘由.
二(3-5节)记叙
刘和珍的生平事迹
和遇难经过。
三(6-7节)评述
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刘和珍的形象和
高尚品质
外貌:
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事迹:
毅然预订《莽原》全年
反抗校长
心忧母校
欣然请愿
有爱国热忱,敢于抗争
和蔼善良 坚毅乐观
追求真理 坚定不移
富有斗争精神
有远见,有思想,富有责任感
刘和珍君
结果:
被虐杀、被污蔑
听我的讲义
追求进步
思想感情发展脉络
思考:
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类似的话还有一些,请找出来,结合全文认真体会,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发展脉络?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开篇提及程君劝鲁迅为刘和珍写文章,接着提及刘和珍爱读鲁迅的文章,并订阅《莽原》杂志,因此说了这话,表现出作者对刘和珍这样的进步青年的爱护。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第3段以这话为引子,述说反动派制造流血惨案、流言家在惨案后制造“阴险的论调”,给作者带来的哀痛和愤怒,已经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心意了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在“庸人”世界里,时间会冲淡烈士流血的印迹,而作者觉得有必要撰文纪念烈士,以抗拒遗忘,警醒“庸人”世界保持记性,这话表达了作者的痛苦感和责任感。
紧接着上面“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作者还是忍不住说话了,接下来是揭露事实真相。由不说到说,这话表达了作者揭露黑暗、记录历史的勇气和责任感。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这话重复上一句“必要”的话,同义反复,表达同样的心情,感情似乎更加重了。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这一部分描述了惨案发生的经过,面对惨案过后的沉默无声的社会现实,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表达作者的愤懑之情。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在篇末,作者发出深深的叹息,并悲愤一呼“我说不出话”,一方面,统治者的野蛮,走狗文人的无耻,使鲁迅感到:自己觉得还有许多话要说,但由于现实的黑暗太浓,内心的压抑太重,说不出来了。
于是,就仅仅以这一篇文章来记念刘和珍君吧!——文章以程君“正告”鲁迅要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开头,以点明用这篇文章来作为对刘和珍的记念结束,前后呼应,点明主题。
对烈士的
痛心悼念
对杀人者的满腔仇恨
对敌人的愤怒揭露控诉
对惨案教训的沉痛总结
对烈士死难意义的高度评价
感情发展脉络:
综观全文,作者对学生有爱,对段政府有恨,对流言家也有恨,对大众庸人有失望,这些感情混杂在一起,也就是哀痛的、悲愤的、激昂的、仇恨的、失望的复杂感情,但表达时处于要说又说不出话来之间。他说不出话来,也许是因为太痛苦、太愤怒,有太多的话,不知从何说起,说出来的话只能表达这种心情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但最终还是要说的,责任感、正义感和复仇意识充塞于作者心胸,情不自禁要张口说出。。所以“不说”是假,“说”是真。
总结
鲁迅先生的感情
基调:
悲
愤
(痛惜爱国青年死难)
(愤慨反动政府之残忍、
反动文人之下劣)
思考:
通观全文,作者的“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无处不在燃烧,这种感情触及“真的猛士”“庸人”“无恶意的闲人”“有恶意的闲人”。
三·一八惨案后他们各自的动向如何?
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和感情怎样?
由此推断作者的写作目的.
哪类人 动向 作者态度和感情 写作目的
爱国青年:
反动派:
麻木的民众:
悼念
尊敬 激励
悼念、鼓励
污蔑
控诉 抨击
揭露
淡漠
哀伤 唤醒
唤醒
悲痛
愤慨
哀伤、愤怒
请愿群众、
猛士、
苟活者(“我”)
当局者,
流言家,
有恶意的闲人
庸人,
无恶意的闲人
写作目的
悼念烈士,揭露敌人,唤醒庸人,激励生者。
语言篇
各言所疑,各言所悟。
许广平曾说:“《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泪,是用血泪写出了心坎里的同声一哭。”
就让我们用心去解读下面的句子,感受先生的悲愤之情吧!
词语品味
深入了解
1、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尤:副词,更加,惨案已使鲁迅感到悲哀,流言家的无耻才真正使鲁迅奋起反击。“出离愤怒”,愤怒到了极点。无法忍受了。“深味”,深深地体味。“非人间”:充满血腥和暴力的黑暗统治。“奉献”,恭敬地呈现。
这句话有三层意思:一是表示更深入地体会这浓黑的悲凉的“非人间”;二是因为不能用更好的形式来纪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疚;三是警告“非人间”的魑魅魍魉,不要因为肆无忌惮地杀人而高兴得太早,血债一定要以同物来偿还的。
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真的猛士”:真正的革命者。“直面”,直接面对。“ 正视”,正眼看,不回避。“哀痛者”,“以……为哀痛的人”:“幸福者”:以……为幸福的人。
这是对烈士的热情讴歌。真正勇猛的革命志士,能严肃对待反动统治下的血腥屠杀,毫不回避,奋然而起,前仆后继,为推翻黑暗的反动统治而英勇斗争。他们 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们的悲惨命运 而哀痛,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这是何等的伟大,何等的崇高!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惨象”指反动军阀的血腥镇压。“流言”指走狗文人的无耻诬蔑。这两个词回答了“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反动者血腥镇压,走狗文人无耻诬蔑(思想的愚弄蒙蔽) ,有形的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就是这样中国式的专制统治,使得民族默无声息。
作者对此愤怒到极点。
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出路。“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一选择复句,既是对反动派的警告:杀人者别得意,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刻,更是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鼓动。全句感情高度激昂。
语言形式上是互文:意思是“中国军人和八国联军的屠戮妇婴惩创学生的伟绩武功”。“屠戮妇婴惩创学生”指屠戮刘和珍等女学生。 ”
内容上: 其中“文明人”“伟绩”“武功”都是明显的反语,讽刺中外反动派的暴行;“惊心动魄的伟大”,是对三个女子的大无畏精神的高度赞扬。
综观全句,其主要意思是指中国军阀与八国联军相勾结,幕前幕后屠戮妇婴惩创学生。这里是善与恶的两极,在三个女子从容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反衬下,中外杀人者显得更加卑劣凶残。“伟绩”“武功”是他们自己的夸耀。
4、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答:“大量的木材”喻指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 “一小块煤”比喻社会的一点进步,作者以“煤的形成”作比喻,深刻阐明社会进步一小步往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然后指出请愿不能带来任何进步,由此,沉痛地指出这次惨案的经验教训,意在告诉国民认清反动统治者“吃人”的本性,吸取血的教训,改变战斗方法。
5、“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如何理解?
6、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依稀”,模模糊糊。“微茫”,隐约,不清晰。“更”,表示程度的加深或进一步。这个并列复句,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尽管在这“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但即使是“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希望,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激励、鼓舞他们,更加 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
总结: 作者愤怒地控诉了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谎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了自己的悲哀与尊敬。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的方式,另一方面高度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前行”。文章表现的一个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爱憎分明的态度和深邃独到的思想,能够激励我们青年的爱国热情。
长歌当哭 控诉卑劣之徒
热血为证 鼓舞奋勇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