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说 “ 木 叶 ”
林 庚
袅袅
照浦
褒扬
灼灼
亭皋
寒砧
涔阳
万能锭
言筌
窸窣
迢远
niǎo
pǔ
bāo
zhuó
gāo
zhēn
cén
dìng
quán
xī sū
tiáo
预习检查
读 准 字 音
1、“枯藤老树昏鸦”(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在我国诗歌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审美习惯。
1、在中国诗词中“乌鸦”不仅是一种动物,它带有衰败荒凉之意。
2、“菊花”不仅是颜色淡雅的多年草本生植物,它摇身一变,象征隐士君子,蕴含着淡泊名利、不求闻达的精神。
3、这里的“水”不仅仅是山水之“水”,它还能表达绵绵愁思,离愁别恨的丰富的情感。
在我国诗歌中,诗歌形象不仅是它的概念意义,还有一定的暗示性,从而使诗歌语言富有感染性启发性。今天,我们看看林庚先生的《说“木叶”》,就能更深刻的体会这个道理了。
导入
学习目标
1、抓关键语句,把握全文大意。
2、概括“木” 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理解“木叶” 与“树叶”、“落木”与“落叶”的不同意味,深入体会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作者简介
林庚(1910-2006),字静希。福建福州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由诗人而学者,林庚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独树一帜,其中楚辞和唐诗研究是他的“双璧”。他对唐诗作出了“盛唐气象”、“少年精神”等经典概括,被学界广为接受。他曾三度撰写中国文学史,其《中国文学简史》作为高校教材流传至今.
阅读全文,勾画重要句子(开头总起句,过渡句,结尾总结句,议论句,语段中心句,主旨句),完成下题。
1、第一段。作者举例说明 , 引出话题。
2、第二段。“木叶”,按字面解释,即 。但我国古代诗歌中却 用“树叶”,作者首先将此原因归结为: ,继而又通过实例 这一理由,并且在“木叶”之后又提到了另外一个词 。
3、第三段。从概念上来说,“木叶”和“树叶”,“落木”和“落叶”,没有 ;但作为 ,二者则差很多。其中的关键,就在一个 字。作者由此引出了下文关于 的探讨。
4、第四到六段。作者指出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分别是
和 。“木”之所以会有这两个特征,都是缘于 。
5、第七段。这是作者对上文的 ,指出“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去无几,但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金。
第一教学板块 梳理文章思路
第一教学板块 梳理文章思路
1、第一段。作者举例说明
引出话题。
2、第二段。“木叶”,按字面解释,即 。但我国古
代诗歌中却 用“树叶”,作者首先将此原因归结为:
,继而又通过实例 这一理由,并且在
“木叶”之后又提到了另外一个词 。
3、第三段。从概念上来说,“木叶”和“树叶”,“落木”
和“落叶”,没有 ;但作为 ,二者则差很多。
其中的关键,就在一个 字。作者由此引出了下文关
于 的探讨。
“木叶”是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树叶”
很少
为了文字洗练
否定了
“落木”
区别
“木”
诗歌语言
“木”的艺术特征
4、第四到六段。作者指出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分别是
和
。“木”之所以会有这两个特征,都是缘于
。
5、第七段。这是作者对上文的 ,指出“木叶”与“树
叶”在概念上相去无几,但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
字千金。
含有落叶的因素
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总结
第一教学板块 梳理文章思路
第二教学板块 问题探究
1、学习任务:
①研读四、五、六段,试概括“木”与“树”的不同意味。
②研读五、六段,试概括“木叶”与“树叶(树与叶)”的不同意味。
③根据第六段,试概括“落木”与“落叶”的不同意味。
2、学习要求:在文中勾画出相关短语或句子。
二、学生学习、交流、展示(1、小组交流学习成果。2、小组代表展示成果,学生补充。)
“木”与“树”、“木叶”与“树叶(树与叶)”、 “落木”与“落叶”在概念上相去无几,然而在诗歌中的意蕴迥然不同,这就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特质。
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第二教学板块 问题探究
练一练,品一品,在下面的一组诗歌中填补“树” 或“木”,并说明其中意味。
碧玉妆成一( )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绿( )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 )落雁南飞,北风江山寒。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 )深。
树
树
木
木
“木” :空阔,单纯,包含落叶因素;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使人常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颜色上可能是透着黄色,触觉上可能是干燥的。
“树”:饱满;具有繁茂的枝叶,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与叶相近。
第三教学板块 课堂巩固
它们在概念上相去无几,然而在诗歌中的意蕴迥然不同,这就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特质。
黄花就是菊花,为什么陶渊明的诗中用了“菊”而李清照的词中却用了“黄花”?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2、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裛yì 古同“浥”,沾湿。掇,采摘。)
3、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4、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菊:暗示在百花早已凋谢的秋日,惟独它不畏严霜,粲然独放。陶渊明心境悠然,采菊,赏菊,所以此菊必是傲然绽放之花。
黄花:黄,暗示着颜色枯黄,启发人联想到花之衰败枯萎。李清照心境凄然,堆积之菊必是枯萎在枝头的憔悴之菊;西风中的菊必是萧瑟的秋风中摇撼着的羸弱的瘦菊。
第三教学板块 课堂巩固
它们在概念上相去无几,然而在诗歌中的意蕴迥然不同,这就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特质。
都是“月” ,在不同的诗中诗人却使用了不同的概念?体会以下诗句,具体说说“月”不同的意蕴。
1、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苏轼的《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中秋月 苏轼
4、玉轮卧兔初升魄,铁网珊瑚未有枝。李商隐《碧城》
5、只从昨夜十分满,渐觉冰轮出海迟”苏轼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 待月台》
6、“玉镜飞空天地白”(许谦)
第三教学板块 课堂巩固
1、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营造出清寒孤寂的意境氛围 。
2、“婵娟”本指人的姿态美好。这里用来称呼月亮,从而使诗词更显形象,给人以美感。
3、“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因中秋月亮圆如盘,故称玉盘。
4、月亮初升,由于它刚离地面受大气层的折射显得特别大,象车轮,故称之为“玉轮”、“冰轮”。
5、月亮高悬犹如明镜,故称“玉镜”。
许多诗词称呼月亮都离不开一个“玉”字呢?这同“玉”本身特性分不开,玉是一种晶莹的美石,人们往往用它来比喻洁白、美好 。
它们在概念上相去无几,然而在诗歌中的意蕴迥然不同,这就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特质。
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忧愁情绪
离别之情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期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怨恨之情
思念之情
淡泊名利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圣洁 坚贞
体味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潜在暗含的意义,把它们各自表达的情感连线起来。
拓展练习
布置作业
本文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也是一位畅游诗歌
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人诗句,这有什么作用?
答: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引子,引出议论话题;
二是例证,可使对道理的分析有根有据;
三是增强文气,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
作者为什么以“说‘木叶’”为题?
1.以“说‘木叶’”为题,就可以把古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展开全文;
2.从现象谈到本质,从具体谈到抽象,以小见大,深入浅出。
思念
之情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静夜思》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月夜忆舍弟》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望月怀远》张九龄
知识拓展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朱雀桥边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草
喻离恨
衬荒凉
关于“梅”的意象: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表现了梅的高贵品格,我国古代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是高贵圣洁的象征,这首诗表现的就是我国这种传统文化精神。
柳
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什么是关键词句呢?
关键句:开头总起句、中间过渡句、结尾总结句、语段的中心句、体现文章的主旨句、独立成段的句子、反复出现的句、抒情句、议论句。
关键词:序列词、指示代词、反复出现的词、重点关联词(不但……而且…… 因为 何况 但是 然而 因此),分离材料和观点的词(例如、像、好像、假如、由此可见)
均可视为理清思路的关键词句。
概括文意要舍否定取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