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
1. 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年6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 )
A.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性作用
B.抗美援朝大大提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D.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答案】B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 “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表明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故B正确;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朝鲜战争,解题的关键是“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
2.(2021·恩施)“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从这首战歌可以看出,抗美援朝战争( )
A.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是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
C.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D.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答案】B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由题干材料中的“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即可看出,抗美援朝战争的目的是保家卫国,选项B符合题意;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抗美援朝战争相关知识的掌握。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掌握。
3.(2022·临沂)“尼克松及夫人急忙走下舷梯,向前去迎接的中国总理周恩来伸出了手。中美两国领导人的手握在一起,结束了20多年的隔绝状态,标志着中美关系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这个“新时代”到来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
C.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D.中国推进全方位外交
【答案】A
【知识点】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尼克松及夫人急忙走下舷梯,向前去迎接的中国总理周恩来伸出了手。中美两国领导人的手握在一起”可知,材料反映的事件是尼克松访华,宣布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A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排除B项;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排除C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推进全方位外交,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美关系正常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4.(2020·安徽)词汇变化反映时代变迁。《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时曾一次性增收了5000多个新词条,如市场经济、超市,电脑、绿色食品、下海等。本次修订可能发生在( )
A.1956年 B.1978年 C.1984年 D.1996年
【答案】D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分析】A.1956年,不符合题意;
B.1978年,不符合题意;
C.1984年,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 市场经济、超市,电脑、绿色食品、下海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我国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这次修订一定会出现在1992年之后,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识记回答,这类题目,其实还是要注意识记基础知识。
5.2022年4月22日,在人民海军成立73周年之际,中国军号、海军政治工作部宣传局联合发布首部航母主题宣传片《深蓝!深蓝!》,片中除了展示海军航空母舰以外,还展示了舰载机、直升机等多种配套装备。回顾我国海军发展的光辉历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建立于( )
A.洋务运动过程中 B.20世纪50年代
C.新中国成立前夕 D.20世纪70年代
【答案】C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析】【分析】A.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建立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不符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建立”,排除A;
B.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建立于1949年,20世纪5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
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泰州宣告成立,故C正确。;
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建立于1949年,20世纪7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建立的相关史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6.(2021·宿迁)经济制度已经顺利地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教导得到改造,国家的政治制度建设也具有了中国特色。这是因为( )
A.土地改革的推行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答案】C
【知识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解析】【分析】A. 土地改革的推行 ,不符合题意;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经济制度已经顺利地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教导得到改造,国家的政治制度建设也具有了中国特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三大改造完成有关,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认为,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7.(2023八下·南安期末) 如图反映了我国某时期公私经济成分比例。与此现象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土地改革全部完成 B.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展
C.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国民经济调整到位
【答案】C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国际化题干材料可知,从公私经济成分比例可以看出,其公有的成分已经占据绝大部分,工业总产值达到100%,这是三大改造的结果,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C项正确;
土地改革全部完成与之无关,排除A项;
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展与之无关,排除B项;
国民经济调整到位与之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三大改造相关知识的掌握。解答本题需要学生重点识记三大改造的内容与影响。
8.如图是某次会议的相关信息。这次会议是 ( )
A.遵义会议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答案】B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
根据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进行全面拨乱反正。故B符合题意;
遵义会议召开于1935年,排除A;
中共十四大召开于1992年,排除C;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1993年11月11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时间、内容以及历史意义。
9.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归纳,学会从不同历史事件中提炼共性。以下对“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同之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 B.都使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C.都纠正了平均主义的做法 D.都实现了私有制向公有制转变
【答案】B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排除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对农业生产迅速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
土地改革没有纠正平均主义的做法,排除C项;
土地改革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是私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的性质,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同之处等知识。
10.外交家凌青诗作:“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国耻家仇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从内容上判断,激发凌青创作这首诗的历史事件是 ( )
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中英联合声明的签署
C.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D.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答案】C
【知识点】香港回归
【解析】【分析】 由材料“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可知,它主要说明了在鸦片战争之后,英国割占了中国的香港岛,而到了今天,我们通过“一国两制”的方针,于1997年7月1日收回了香港,洗雪了百年国耻,其主要原因是中国强大了。由此可知,这首诗创作的背景应是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了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相关史实。中国于1997年7月1日,正式收回香港,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11.(2021·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分别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这一事件表明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是( )
A.科技进步 B.民族团结 C.巩固国防 D.祖国统一
【答案】D
【知识点】香港回归;澳门回归
【解析】【分析】A.科技进步,不符合题意;
B.民族团结,不符合题意;
C.巩固国防,不符合题意;
D.据所学可知,20世纪末,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这是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一步,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2.如表为新中国成立后安徽某县水稻种植面积、总产、单产统计表。该表数据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
年份 种植面积 (市亩) 水稻总产 (万斤) 水稻单产 (斤)
1950 1 168 191 43 611 373
1951 1 286 856 49 855 387
1952 1 619 638 74 995 463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A
【知识点】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分析】
如表为新中国成立后安徽某县水稻种植面积、总产、单产统计表。该表数据的变化主要得益于土地改革运动。土地改革发生于1950-1952年。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选项A正确;
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始于1953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于1978年,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土地改革,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2021·南京)新中国成立后,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取得的成果,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西藏和平解放 ②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③澳门回归祖国 ④海峡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
A.①④②③ B.①④③② C.②①③④ D.④①②③
【答案】A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西藏和平解放;香港回归;澳门回归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西藏和平解放发生在1951年;②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在1997年;③澳门回归祖国在1999年;④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因此正确排序①④②③。A正确;
BCD与事实不符。BCD错误。
综上故选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后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取得的成果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西藏和平解放、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澳门回归祖国、海峡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的相关史实。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确立了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阅读下图,在图中序号所标注地区,我国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基层自治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C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
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故C正确;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排除A;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排除B;
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作用。
15.(2022八下·大庆期末)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下列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说法正确的是( )
A.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B.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C.消灭了地主阶级 D.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答案】D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D符合题意;
土地改革,使农民翻了身,成为了土地的主人,获得了土地所有权,排除A;
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排除B;
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本情况即可作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常考考点,需要熟练掌握其背景、目的、方式、影响。
16.如图为“我国与各国建立外交关系情况图(累计)”,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时段是图中的 (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知识点】全方位外交
【解析】【分析】
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据“我国与各国建立外交关系情况简表(累计)”及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时段是图中的①,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相关史实。
17.(2020八下·武城月考)大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指导思想,使广大干部和群众从过去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中解放出来,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恢复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这次大会是( )
A.中共七大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中共八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由材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从过去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中解放出来,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全面恢复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这里评述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拉开序幕。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有关知识。理解和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会议内容、意义等基础知识是答题的关键。
18.(2021·南充)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述。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D.中共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答案】C
【知识点】邓小平理论
【解析】【分析】依据题意可知:
“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对历史史实的陈述,不符合题意,排除A;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对历史史实的陈述,不符合题意,排除B;
“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对邓小平的评价,符合题意;
“中共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对历史史实的陈述,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历史评价的理解。难度不大,理清历史陈述和历史评价即可作答。
19.下面两幅图片反映了新中国的消费变迁,决定这一变迁的根本因素是( )
A.消费习惯 B.互联网普及
C.经济发展 D.智能手机使用
【答案】C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
【解析】【分析】
题干两幅图片反映了新中国的消费变迁,决定这一变迁的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粮票的使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产品日益丰富,粮票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开始出现用微信支付购买商品。这都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原因,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分析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材料叙述的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 )
A.时间 B.背景 C.内容 D.影响
【答案】C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可以判断出来,材料叙述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故C项正确;
题干材料中没有涉及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时间、背景和影响,ABD三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知识。
二、非选择题(共40分,第21题14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2分)
21.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历史会永远铭记这样一群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最美奋斗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最美奋斗者”——王进喜: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1959年国庆,他看到公共汽车上背着的“煤气包”,便下决心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次年,他参加东北石油大会战,发出了“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誓言,仅5天就打完第一口油井,创造了当时最快纪录。有一次发生井喷,他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最终制服井喷,而两腿已血肉模糊。他的英雄行为感动了附近乡亲,称他为“铁人”。
“最美奋斗者”——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十八枚红手印,映红农民新生活。
1978年冬,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在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实行农业“大包干”。当晚,生产队的土地、耕牛、农具等按人头分到了各家各户,轰轰烈烈的“大包干”由此开启。
“最美奋斗者”——屠呦呦:一株济世草,一颗报国心。
她致力于中医研究实践,在中医古籍《肘后备急方》治疗寒热诸疟的启迪下,带领团队经过数百次实验,历经190次失败,克服了无数困难,研究发现了青蒿素,为人类带来了一种全新结构的抗疟新药,是世界卫生组织推介的最佳疟疾治疗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我们都是奋斗者”——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中学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需要我们接续奋斗,继往开来。
(1)据材料概括,“铁人”有哪些优秀品质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小岗村农民的做法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你怎样看待他们的做法
(3)据材料,屠呦呦取得的成就有何重大意义 她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成就
(4)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认为应怎样践行“最美奋斗者”精神
【答案】(1)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忘我拼搏、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等
(2)影响: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提高。看法:小岗村农民的自我革新、勇于创新、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言之有理即可)
(3)意义:屠呦呦发现的抗疟新药青蒿素,使全球数亿人受益。原因:正确的研究方法,勇于创新、克服困难的执着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4)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要好好学习,勇于创新,与时俱进,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1)据材料:1959年国庆,他看到公共汽车上背着的“煤气包”,便下决心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次年,他参加东北石油大会战,发出了“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誓言,仅5天就打完第一口油井,创造了当时最快纪录。有一次发生井喷,他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最终制服井喷,而两腿已血肉模糊。他的英雄行为感动了附近乡亲,称他为“铁人”。可以看出,“铁人”王进喜身上具有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创业、勇于拼搏的优秀品质。
(2)小岗村农民创造的“大包干”,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小岗村农民的勇于创新,敢为天下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由材料:她致力于中医研究实践,在中医古籍《肘后备急方》治疗寒热诸疟的启迪下,带领团队经过数百次实验,历经190次失败,克服了无数困难,研究发现了青蒿素,为人类带来了一种全新结构的抗疟新药,是世界卫生组织推介的最佳疟疾治疗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可以看出,屠呦呦发现的抗疟新药青蒿素,使全球数亿人受益。她取得成功的原因是:正确的研究方法,勇于创新、克服困难的执着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4)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要好好学习,勇于创新,与时俱进,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故答案为:
(1)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创业、勇于拼搏的优秀品质。
(2)影响: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看法:小岗村农民的勇于创新,敢为天下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意义:屠呦呦发现的抗疟新药青蒿素,使全球数亿人受益;成功原因:正确的研究方法,勇于创新、克服困难的执着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4)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要好好学习,勇于创新,与时俱进,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点评】本题以王进喜、小岗村农民、屠呦呦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2.2014年,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材料二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材料三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更加完善。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当时代行了后来召开的哪一机构的职权 这次会议标志着我国怎样的政党制度正式确立
(2)材料二中的宪法是什么性质的宪法 这次大会确立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该制度具有怎样的地位
(3)任意列举我国建立的三个自治区。早在哪一文件通过时,就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答案】(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2)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任答三个即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知识点】人民政协;“共同纲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及所学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该文件在当时起到了临时宪法作用。这次会议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等各方面代表600余人出席会议,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属于人民,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根据材料“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及所学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材料二中的宪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这次大会确立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结合所学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根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区域自治制度,目前已建立5个省级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这些民族自治区域分别聚居着维吾尔族、藏族、蒙古族、回族、壮族等很多兄弟民族。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了下来。
故答案为: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社会主义性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同纲领》。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共同纲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史实。
23.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按要求回答问题。
【体制创新】
材料一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理论引领】
材料二
【中国道路】
材料三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
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哪次会议上明确提出来的 根据材料一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是要发挥哪一经济手段的作用 为保证这一体制的社会主义性质,对所有制提出了什么要求
(2)科学理论是指导中华民族实践探索的伟大旗帜。①②分别代表中共十五大、中共十九大上确立的科学理论,其具体名称分别是什么 中共十九大指出的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们要走的中国道路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的战略布局是什么
【答案】(1)中共十四大;市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2)①邓小平理论;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时代主题;中共十九大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据材料可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是要发挥市场这一经济手段的作用;为保证这一体制的社会主义性质,我国确立了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2)①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②2017年的中共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17年的中共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3)实现中国梦要走中国道路,“中国道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要“走自己的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的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故答案为:
(1)中共十四大;市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2)①邓小平理论;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道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解答该题需要用全面的观点,善于从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1 / 1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
1. 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年6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 )
A.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性作用
B.抗美援朝大大提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D.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2021·恩施)“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从这首战歌可以看出,抗美援朝战争( )
A.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是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
C.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D.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3.(2022·临沂)“尼克松及夫人急忙走下舷梯,向前去迎接的中国总理周恩来伸出了手。中美两国领导人的手握在一起,结束了20多年的隔绝状态,标志着中美关系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这个“新时代”到来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
C.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D.中国推进全方位外交
4.(2020·安徽)词汇变化反映时代变迁。《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时曾一次性增收了5000多个新词条,如市场经济、超市,电脑、绿色食品、下海等。本次修订可能发生在( )
A.1956年 B.1978年 C.1984年 D.1996年
5.2022年4月22日,在人民海军成立73周年之际,中国军号、海军政治工作部宣传局联合发布首部航母主题宣传片《深蓝!深蓝!》,片中除了展示海军航空母舰以外,还展示了舰载机、直升机等多种配套装备。回顾我国海军发展的光辉历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建立于( )
A.洋务运动过程中 B.20世纪50年代
C.新中国成立前夕 D.20世纪70年代
6.(2021·宿迁)经济制度已经顺利地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教导得到改造,国家的政治制度建设也具有了中国特色。这是因为( )
A.土地改革的推行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7.(2023八下·南安期末) 如图反映了我国某时期公私经济成分比例。与此现象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土地改革全部完成 B.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展
C.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国民经济调整到位
8.如图是某次会议的相关信息。这次会议是 ( )
A.遵义会议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9.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归纳,学会从不同历史事件中提炼共性。以下对“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同之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 B.都使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C.都纠正了平均主义的做法 D.都实现了私有制向公有制转变
10.外交家凌青诗作:“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国耻家仇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从内容上判断,激发凌青创作这首诗的历史事件是 ( )
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中英联合声明的签署
C.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D.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11.(2021·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分别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这一事件表明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是( )
A.科技进步 B.民族团结 C.巩固国防 D.祖国统一
12.如表为新中国成立后安徽某县水稻种植面积、总产、单产统计表。该表数据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
年份 种植面积 (市亩) 水稻总产 (万斤) 水稻单产 (斤)
1950 1 168 191 43 611 373
1951 1 286 856 49 855 387
1952 1 619 638 74 995 463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3.(2021·南京)新中国成立后,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取得的成果,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西藏和平解放 ②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③澳门回归祖国 ④海峡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
A.①④②③ B.①④③② C.②①③④ D.④①②③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确立了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阅读下图,在图中序号所标注地区,我国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基层自治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
15.(2022八下·大庆期末)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下列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说法正确的是( )
A.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B.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C.消灭了地主阶级 D.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16.如图为“我国与各国建立外交关系情况图(累计)”,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时段是图中的 ( )
A.① B.② C.③ D.④
17.(2020八下·武城月考)大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指导思想,使广大干部和群众从过去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中解放出来,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恢复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这次大会是( )
A.中共七大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中共八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8.(2021·南充)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述。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D.中共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9.下面两幅图片反映了新中国的消费变迁,决定这一变迁的根本因素是( )
A.消费习惯 B.互联网普及
C.经济发展 D.智能手机使用
20.“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材料叙述的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 )
A.时间 B.背景 C.内容 D.影响
二、非选择题(共40分,第21题14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2分)
21.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历史会永远铭记这样一群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最美奋斗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最美奋斗者”——王进喜: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1959年国庆,他看到公共汽车上背着的“煤气包”,便下决心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次年,他参加东北石油大会战,发出了“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誓言,仅5天就打完第一口油井,创造了当时最快纪录。有一次发生井喷,他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最终制服井喷,而两腿已血肉模糊。他的英雄行为感动了附近乡亲,称他为“铁人”。
“最美奋斗者”——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十八枚红手印,映红农民新生活。
1978年冬,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在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实行农业“大包干”。当晚,生产队的土地、耕牛、农具等按人头分到了各家各户,轰轰烈烈的“大包干”由此开启。
“最美奋斗者”——屠呦呦:一株济世草,一颗报国心。
她致力于中医研究实践,在中医古籍《肘后备急方》治疗寒热诸疟的启迪下,带领团队经过数百次实验,历经190次失败,克服了无数困难,研究发现了青蒿素,为人类带来了一种全新结构的抗疟新药,是世界卫生组织推介的最佳疟疾治疗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我们都是奋斗者”——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中学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需要我们接续奋斗,继往开来。
(1)据材料概括,“铁人”有哪些优秀品质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小岗村农民的做法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你怎样看待他们的做法
(3)据材料,屠呦呦取得的成就有何重大意义 她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成就
(4)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认为应怎样践行“最美奋斗者”精神
22.2014年,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材料二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材料三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更加完善。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当时代行了后来召开的哪一机构的职权 这次会议标志着我国怎样的政党制度正式确立
(2)材料二中的宪法是什么性质的宪法 这次大会确立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该制度具有怎样的地位
(3)任意列举我国建立的三个自治区。早在哪一文件通过时,就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23.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要一棒接着一棒跑下去。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按要求回答问题。
【体制创新】
材料一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理论引领】
材料二
【中国道路】
材料三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
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哪次会议上明确提出来的 根据材料一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是要发挥哪一经济手段的作用 为保证这一体制的社会主义性质,对所有制提出了什么要求
(2)科学理论是指导中华民族实践探索的伟大旗帜。①②分别代表中共十五大、中共十九大上确立的科学理论,其具体名称分别是什么 中共十九大指出的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们要走的中国道路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的战略布局是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 “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表明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故B正确;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朝鲜战争,解题的关键是“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
2.【答案】B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由题干材料中的“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即可看出,抗美援朝战争的目的是保家卫国,选项B符合题意;
选项AC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抗美援朝战争相关知识的掌握。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掌握。
3.【答案】A
【知识点】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尼克松及夫人急忙走下舷梯,向前去迎接的中国总理周恩来伸出了手。中美两国领导人的手握在一起”可知,材料反映的事件是尼克松访华,宣布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A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排除B项;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排除C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推进全方位外交,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美关系正常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4.【答案】D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分析】A.1956年,不符合题意;
B.1978年,不符合题意;
C.1984年,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 市场经济、超市,电脑、绿色食品、下海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我国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这次修订一定会出现在1992年之后,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识记回答,这类题目,其实还是要注意识记基础知识。
5.【答案】C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析】【分析】A.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建立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不符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建立”,排除A;
B.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建立于1949年,20世纪5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
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泰州宣告成立,故C正确。;
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建立于1949年,20世纪7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建立的相关史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6.【答案】C
【知识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解析】【分析】A. 土地改革的推行 ,不符合题意;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经济制度已经顺利地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教导得到改造,国家的政治制度建设也具有了中国特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三大改造完成有关,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认为,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选项C符合题意;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课本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个备选项与题干信息对照,细心辨别比对,找到最恰当的选项,这样简单有效。
7.【答案】C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国际化题干材料可知,从公私经济成分比例可以看出,其公有的成分已经占据绝大部分,工业总产值达到100%,这是三大改造的结果,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C项正确;
土地改革全部完成与之无关,排除A项;
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展与之无关,排除B项;
国民经济调整到位与之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三大改造相关知识的掌握。解答本题需要学生重点识记三大改造的内容与影响。
8.【答案】B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
根据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进行全面拨乱反正。故B符合题意;
遵义会议召开于1935年,排除A;
中共十四大召开于1992年,排除C;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1993年11月11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时间、内容以及历史意义。
9.【答案】B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排除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对农业生产迅速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
土地改革没有纠正平均主义的做法,排除C项;
土地改革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是私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的性质,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同之处等知识。
10.【答案】C
【知识点】香港回归
【解析】【分析】 由材料“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可知,它主要说明了在鸦片战争之后,英国割占了中国的香港岛,而到了今天,我们通过“一国两制”的方针,于1997年7月1日收回了香港,洗雪了百年国耻,其主要原因是中国强大了。由此可知,这首诗创作的背景应是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了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相关史实。中国于1997年7月1日,正式收回香港,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11.【答案】D
【知识点】香港回归;澳门回归
【解析】【分析】A.科技进步,不符合题意;
B.民族团结,不符合题意;
C.巩固国防,不符合题意;
D.据所学可知,20世纪末,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这是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一步,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夙愿,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回答,这类题目,就是要紧贴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2.【答案】A
【知识点】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分析】
如表为新中国成立后安徽某县水稻种植面积、总产、单产统计表。该表数据的变化主要得益于土地改革运动。土地改革发生于1950-1952年。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选项A正确;
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始于1953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于1978年,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土地改革,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答案】A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西藏和平解放;香港回归;澳门回归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西藏和平解放发生在1951年;②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在1997年;③澳门回归祖国在1999年;④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因此正确排序①④②③。A正确;
BCD与事实不符。BCD错误。
综上故选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成立后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取得的成果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西藏和平解放、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澳门回归祖国、海峡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的相关史实。
14.【答案】C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
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故C正确;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排除A;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排除B;
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作用。
15.【答案】D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D符合题意;
土地改革,使农民翻了身,成为了土地的主人,获得了土地所有权,排除A;
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排除B;
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知识。难度适中,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本情况即可作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常考考点,需要熟练掌握其背景、目的、方式、影响。
16.【答案】A
【知识点】全方位外交
【解析】【分析】
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据“我国与各国建立外交关系情况简表(累计)”及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时段是图中的①,排除BCD,选项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相关史实。
17.【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由材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从过去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中解放出来,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全面恢复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这里评述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拉开序幕。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有关知识。理解和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会议内容、意义等基础知识是答题的关键。
18.【答案】C
【知识点】邓小平理论
【解析】【分析】依据题意可知:
“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对历史史实的陈述,不符合题意,排除A;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对历史史实的陈述,不符合题意,排除B;
“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对邓小平的评价,符合题意;
“中共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对历史史实的陈述,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历史评价的理解。难度不大,理清历史陈述和历史评价即可作答。
19.【答案】C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
【解析】【分析】
题干两幅图片反映了新中国的消费变迁,决定这一变迁的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粮票的使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产品日益丰富,粮票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开始出现用微信支付购买商品。这都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原因,排除ABD,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分析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答案】C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
根据材料“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可以判断出来,材料叙述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故C项正确;
题干材料中没有涉及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时间、背景和影响,ABD三项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知识。
21.【答案】(1)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忘我拼搏、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等
(2)影响: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提高。看法:小岗村农民的自我革新、勇于创新、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言之有理即可)
(3)意义:屠呦呦发现的抗疟新药青蒿素,使全球数亿人受益。原因:正确的研究方法,勇于创新、克服困难的执着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4)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要好好学习,勇于创新,与时俱进,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1)据材料:1959年国庆,他看到公共汽车上背着的“煤气包”,便下决心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次年,他参加东北石油大会战,发出了“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誓言,仅5天就打完第一口油井,创造了当时最快纪录。有一次发生井喷,他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最终制服井喷,而两腿已血肉模糊。他的英雄行为感动了附近乡亲,称他为“铁人”。可以看出,“铁人”王进喜身上具有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创业、勇于拼搏的优秀品质。
(2)小岗村农民创造的“大包干”,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小岗村农民的勇于创新,敢为天下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由材料:她致力于中医研究实践,在中医古籍《肘后备急方》治疗寒热诸疟的启迪下,带领团队经过数百次实验,历经190次失败,克服了无数困难,研究发现了青蒿素,为人类带来了一种全新结构的抗疟新药,是世界卫生组织推介的最佳疟疾治疗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可以看出,屠呦呦发现的抗疟新药青蒿素,使全球数亿人受益。她取得成功的原因是:正确的研究方法,勇于创新、克服困难的执着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4)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要好好学习,勇于创新,与时俱进,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故答案为:
(1)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创业、勇于拼搏的优秀品质。
(2)影响: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看法:小岗村农民的勇于创新,敢为天下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意义:屠呦呦发现的抗疟新药青蒿素,使全球数亿人受益;成功原因:正确的研究方法,勇于创新、克服困难的执着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4)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要好好学习,勇于创新,与时俱进,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点评】本题以王进喜、小岗村农民、屠呦呦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2.【答案】(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2)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任答三个即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知识点】人民政协;“共同纲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及所学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该文件在当时起到了临时宪法作用。这次会议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等各方面代表600余人出席会议,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属于人民,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根据材料“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及所学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材料二中的宪法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这次大会确立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结合所学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根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区域自治制度,目前已建立5个省级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这些民族自治区域分别聚居着维吾尔族、藏族、蒙古族、回族、壮族等很多兄弟民族。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了下来。
故答案为: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社会主义性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同纲领》。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共同纲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史实。
23.【答案】(1)中共十四大;市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2)①邓小平理论;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时代主题;中共十九大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据材料可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是要发挥市场这一经济手段的作用;为保证这一体制的社会主义性质,我国确立了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2)①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②2017年的中共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17年的中共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3)实现中国梦要走中国道路,“中国道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要“走自己的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的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故答案为:
(1)中共十四大;市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2)①邓小平理论;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道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解答该题需要用全面的观点,善于从多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