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
林庚
学习目标
1、学会通过把握关键句,快速理清文章结构的方法。
2、理解“树木”和“木叶”、“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思考古代诗人为何喜用“木叶”而不用“树叶”。
3、把握其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蕴;理解体会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4、探讨诗歌语言暗示性的利弊,培养批判思维。
任务一:了解作家作品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此处添加内容标题
林庚(1910-2006)
字静希。
原籍福建闽侯,生于北京。
现代诗人、
古代文学学者、
文学史家。
在文学、哲学、佛学、书画
等诸方面都极具造诣。
著名国学大师。
北京大学教授。
知人论世
“说” ,一种文体。
这里是动词,“谈谈”的意思,
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
大多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
写法比较灵活。
说“木叶”
2.解题
谈谈古代诗歌中的“木叶”这个形象。
任务二:理清结构、把握主旨
1、第一段的重点在哪里,主要讲述的是什么?
2、第二段主要论述对象有几个,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3、第三段的主要对象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4、第四段开始探究上文中提出的问题,作者在这里是如何人回答的?
5、第五段和上一段是什么关系,作者主要讲了什么?
6、第六段和第五段的关系如何,主要意思是什么?
屈原《九歌》“袅袅兮来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谢庄《月赋》“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
王褒《渡河北》“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作者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笔下所钟爱的形象。
01
第一段的重点在哪里,主要讲述的是什么?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屈原《橘颂》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淮南小山《招隐士》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无名氏
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
九月寒玷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沈佺期《古意》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庾信《哀江南》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
“树叶”不常见
简称“叶”
文字洗练
02
第二段主要论述对象有几个,它们在诗词中运用如何?
“树”倒是常见,
“木叶”
一用再用,不断发展
“落木”
“木叶”就是“树叶 ”,诗人少用“树叶”,常用“树”“叶”及“木叶”甚至“落木”。
归纳起来就是用“木叶”舍“树叶”
02
第二段主要论述对象有几个,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03
第三段主要对象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等,其实主要是承接上面所提到的几个对象,它们的主要区别,关键在“木”字。
归纳起来就是用“木叶”舍“树叶”,它的目的是引导我们注意“木”字为诗人们所喜爱的原因。
关 键 点
在“木”字
4、第四段开始探究上文中提出的问题,作者在这里是如何人回答的?
5、第五段和上一段是什么关系,作者主要讲了什么?
6、第六段和第五段的关系如何,主要意思是什么?
本段主要研究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因素
木何以有这个特征,,即对上一段提出的第一个艺术特征进行解释,阐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
注意上一段的最后一句“这里又需要说道‘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的暗示,这一段就是总结“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在颜色上具有暗示性
1.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2.“木叶”就是“树叶”,但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叶”的,甚至于“木叶”“落木”,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
3.“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
4.“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5.“木”有这样的艺术特征的原因:暗示性。
6.“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在颜色上具有暗示性,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的秋天气息。
7.“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摆出现象,提出问题
探究原因,由表及里
得出结论,水到渠成
小结
发现问题(1—3)
分析问题
(4—6)
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总结全文
(7)
艺术领域:
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
全文思路
“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关键在“木”字
任务三:读4——6段,
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
袅袅兮来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谢庄《月赋》
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柳恽《捣衣诗》
九月寒玷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 ——沈佺期《古意》
“木叶”一般用在什么场合,是什么形象?
秋风叶落的季节
秋天里的落叶形象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屈原《橘颂》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淮南小山《招隐士》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无名氏
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
关于“树”“叶”的诗句:是什么形象?
春夏之交
描写枝繁叶茂的形象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落木千山的画面
感觉到的是空阔
给人以一种饱满感
想象到层层树叶在波动。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VS
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哪种树叶更能代表秋天?
树叶
木叶
“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飘零中透些微黄
春夏之交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意
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树
满树的叶子
浓荫
水分很充足
浓绿
木板/木料
树干
秋天
微黄
干燥
木
落叶
所谓“暗示性”是指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即它带给人的联想,构成了诗歌含蓄蕴藉、意蕴丰富而难以言说的美感。
经典意象
本文所说的“暗示性”在古诗文中并不罕见,甚至有的成为了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五段,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下面诗句中“雁”的形象为什么可以表现思念故乡和亲人的情感?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大雁是候鸟,定期南飞北返,春秋迁移。秋天,大雁仿佛正在奋力飞回故巢,这就容易使那些滞留外乡、不能按期定时回家的游子,对比自己,每每牵动起思乡之情,生发出无尽的乡思乡情。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我国古代一般有“鸿雁传书”“鸿足传书”的说法,因为古人与外出的亲人之间难通音讯,所以就让“大雁”承担了“信使”的使命。所以,诗句传达出作者思念远方的亲人,期盼亲人的信息的情感。
任务四:拓展延申,培养批判思维
林庚先生在文中提出“木”含有微黄、干燥的艺术特征,按照这个理论把“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换成“病木前头万树春”似乎更恰当,你认为如何 请说出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