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说“木叶”》教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说“木叶”》教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4 16:38: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说木叶》 的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学会通过把握关键句,快速理清文章结构的方法。
2、理解“树木”和“木叶”、“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思考古代诗人为何喜用“木叶”而不用“树叶”。
3、把握“木叶”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蕴,理解体会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4、探讨诗歌语言暗示性的利弊,培养批判思维。
二、重点难点
1.了解文艺理论性文章从文学现象入手,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
2.理解体会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3.探讨诗歌语言暗示性的利弊,培养批判思维。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1、导语:回顾杜甫的《登高》,思考“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为何诗人不用“落叶”而用“落木”呢?
环节一:了解作家作品
林庚:(1910— )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解题:“说” ,一种文体。这里是动词,“谈谈”的意思,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大多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写法比较灵活。
环节二:自读,思考一下问题,从而理清文章思路。
问题:第一段的重点在哪里,主要讲述的是什么?
第二段主要论述对象有几个,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第三段的主要对象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第四段开始探究上文中提出的问题,作者在这里是如何人回答的?
第五段和上一段是什么关系,作者主要讲了什么?
第六段和第五段的关系如何,主要意思是什么?
通过分析,梳理文章的思路:
(1-3)发现问题:“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关键在“木”字。
(4-6)分析问题: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7)总结全文:“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任务三:读4——6段,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
问题1:“木叶”一般用在什么场合,是什么形象?
袅袅兮来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谢庄《月赋》
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柳恽《捣衣诗》
九月寒玷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 ——沈佺期《古意》
明确:秋风叶落的季节,秋天里的落叶形象
问题2:关于“树”“叶”的诗句:是什么形象?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屈原《橘颂》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淮南小山《招隐士》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无名氏
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
明确:春夏之交,描写枝繁叶茂的形象
通过分析,得出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问题3:“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得出:“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小结:所谓“暗示性”是指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即它带给人的联想,构成了诗歌含蓄蕴藉、意蕴丰富而难以言说的美感。
任务四:拓展延伸,培养读者批判意识
林庚先生在文中提出“木”含有微黄、干燥的艺术特征,按照这个理论把“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换成“病木前头万树春”似乎更恰当,你认为如何 请说出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