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测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芜湖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测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4 16:42: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芜湖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测试
语文试卷 2023.9.13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风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古今文人托物言志的重要意象。在我国古诗词中,“东风”一词出现的频率远高于其他几个方向的风。这主要是由于东风意指春风,具有美好寓意,也与我国东临大海的地理位置和季风性气候关系密切。因此,在汉语的文化语境中,东风基本等同于春风。
文学作品中的“东风”是拉开春天序幕的使者。与春天相伴而生的“东风”,在大多数情况下带来的是生机与希望。李白“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此外,“东风”因其季节性与时效性的特点,常被比喻为成就大事的关键因素或重要时机。
然而,古代诗词中,“东风”所到之处并非一概意味着春和景明,其“破坏力”也不容小觑。尤其对于爱花之人,眼见一夜东风后的满地落红,感伤与无奈之情油然而生,如“东风歇,香尘满院花如雪”就表达了作者对“东风”的幽怨之情。更甚者,“东风”会带来一种饱受摧残的境遇。
我国农谚说∶“春雨贵如油。”初春时节,来自我国东南沿海的东(南)风一般会带来丰沛的雨水,对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十分有利,因此是古人所企盼的。人们对“东风”的企盼从全国各地农谚对于“东风”与降水的关联描述中可见一斑∶“春东风,雨祖宗”(江苏)、“四季东风是雨娘”(湖南)、“一日东风三日雨,三日东风一场空”(广西)。这些农谚也反映出先人对于农时重要性的认识,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东风”还是一味中药。东风草具有清热明目等功效。“东风”也是一种菜名。晋左思《吴都赋》中也有“东风”菜的相关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风”一词有了新的时代含义。1958年元旦创刊的光明日报《东风》副刊,名字就取自毛泽东“东风压倒西风”的著名论断。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深圳特区报》发表的新闻通讯,就引用唐朝诗人李贺诗句“东方风来满眼春”作为标题。
东风,是最能勾起中国人无限想象的自然物象之一。“东风夜放花千树”里有中国人独特的浪漫情愫;“等闲识得东风面”中有中国人朴素而深刻的哲思;“东方风来满眼春”则标举着中国人引领风气的文化自信。
(摘编自蒋坎帅《如何“识得东风面”——谈谈“东风”的文化内涵》)
材料二
林黛玉艺术形象研究特别是对其悲剧命运认识的过于政治化,使人们对黛玉诗词活动中的几个相关材料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因此未能全面认识曹雪芹对林黛玉的情感和态度。
这些材料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时黛玉抽的那支诗签∶“只见上面画着一枝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字,那面一句旧诗,道是∶莫怨东风当自嗟。"按"东风"一词有时在诗词戏曲中指代家长,“自嗟”有自我埋怨之意,这就表明曾雪芹对林黛玉既十分同情又婉转地批评她不该埋怨“东风”,应当对自己进行一些反省。
“东风”在《红楼梦》中并非只有这一处喻指家长,还有几处也颇值得注意,其中最集中的要算七十回咏柳絮词那节,而且黛玉和宝钗两人的词中都涉及了“东风”,而态度却大不一样。黛玉的《唐多令》∶“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这里的“嫁”从柳絮而言尚可与“婚嫁”相通,实际上就是“交给”或“托付”之意;而喻人则显然不能喻指“婚嫁”,因为黛玉并未嫁给宝玉。所以这里的“东风”就是指“春”。这首词表现了黛玉对于贾府家长们的不满∶林家将黛玉交给你们,但你们对我的终身大事没有做好安排。
有意思的是,宝钗《临江仙》的“东风”却完全是另一种作用与评价∶“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这里的“春”也和“东风”一样,都是喻指那种可以决定“柳絮”们命运的力量。曹雪芹在这里写出了她在潜意识中对现在这种处境的满意,而且禁不住流露出希望能借助外界的这一主导力量使自己梦想成真。曹雪芹也暗示,在对待黛玉和宝钗这两个少女的态度方面,贾府老一辈还是公平的∶“卷得均匀”。
这次咏柳絮的诗词活动中薛宝琴的《西江月》也有“东风”二字∶“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从薛宝琴本人来说,这里的“东风”是就事论事。但我以为曹芹可能暗示贾府的三位小姐(“三春”)的终身大事都由老一辈(“东风”)来做主,命运都十分不幸。所以这次诗词活动中的“东风”的含义是统一的。
看来林黛玉意识或潜意识中总是将“东风”这个意象作为一种能主宰花草命运的力量来表现的,而她自称是“草木之人”,所以在她的诗词中就常以“东风”这个意象来喻指贾府长辈,表达自己的希望、失望、烦闷以及悲愁。七十回《桃花行》中“风”当然也是指“东风”,一共是五处。当然不能每一处都对号入座式地将“东风”翻译成“长辈”,那样诗味就全消失了。我认为,这些东风意象的兴、比作用有所不同,其中第十五句的“凭栏人向东风泣”一句颇可玩味。林黛玉在这里表现了对某种能操纵他人命运的力量的期盼和寻求理解的心情,因此这个“东风”象征贾府长辈的意义比较明显。
“东风”喻指贾府长辈还可以从探春的判词和灯谜中得到印证。探春判词中有“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两句,这里的“梦”无论是探春梦家人,还是家人梦她,皆可通。“东风”当指家人,首先是指长辈。
当然,也不可将《红楼梦》中的所有“东风”都一一坐实,还是应当从实际的语言环境出发作具体分析。比如五十回芦雪庵邢岫烟的《咏红梅花》诗“桃花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就看不出喻指家长之意。
(节选自周思源《莫怨东风当自嗟——林黛玉形象研究的一个盲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风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古今文人托物言志的关键意象,在汉语的文化语境中,东风基本等于春风。
B.在古诗词中,与春天相伴而生的“东风”大多数情况下带来了生机与希望,但也会带来不能轻视的“破坏力”。
C.材料二中黛玉的《唐多令》和宝钗的《临江仙》里“东风”都有“贾府长辈”之意,但是黛钗对其态度并不相同。
D.材料二曹雪芹借《西江月》中“东风”一词,可能暗示了“三春”命运十分不幸,终身大事都由“东风”来做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3分)
A.材料一中古人对东风的期盼,可以从东风与降水的相关农谚中看出,这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B.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变迁,"东风"一词的内涵也与时俱进,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
C.材料二中曹雪芹借诗签中“莫怨东风空自嗟”委婉表示希望林黛玉不要一味埋怨贾府家长,也应自省。
D.材料一中作者引用诗句阐述“东风”的丰富内涵;材料二中作者则着力阐释“东风”所喻指的“家长”之意。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陆游《钗头凤·红酥手》)
B.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杜牧《金谷园》)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D.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碑 匠 崖
张 港
“那个……那啥,你问碑匠崖呀?那你算是问对人了,这我知道。在早呀,这儿不叫碑匠崖,叫白砬子。”
“砬子?”
“砬子就是陡立高耸的大石头,石头山。”
“昨叫的碑匠屋呢?”
“说这话呀,那是小鬼子进东北的第十二个年头。俺们这儿呀,来了抗联五团。抗联打仗厉害,这不奇,奇的是啥呢?奇的是五团有个碑匠。我说大记者,你经多见广,你听说过部队有碑匠的吗?”
“碑匠,就是石匠呗。”
“不不不,那可不对。碑匠是碑匠,石匠是石匠,两码事儿。石匠打个碾子錾个磨,抠个马槽子啥的。碑匠可不是。碑匠,头一样得力气大,能把大石头翻得来倒得去。二是识文断字,跟你们记者一样,是识字分子。不识字咋刻字?三是能攀山,为得块好石料,什么悬崖绝壁都得上去。”
“你问部队要碑匠干啥?那用处可大了。打仗哪能不死人有人牺牲了,碑匠就打个石碑,记下姓名。五团有大事,碑匠也錾出文字,埋地下留给后人。”
“没有碑可錾时,碑匠就骑上马,跑出几十里,刻块石头,再跑回来。这可热闹了!日本鬼子大队人马冲那一块石头去了。你说咋的,石头上的字是‘中国人一齐打日本’。末了的字是‘五团’。团长说∶‘一个碑匠,顶得一支队伍,调得日本兵满山瞎跑。’”
“啥?他叫啥名呀?别打岔,你听我说呀。”
“有这么一天呀,碑匠正琢磨事儿,团长、政委走来了,二人争吵得厉害。碑匠听明白了。啥事呢?上边下了令,要打下白石镇。白石镇石头墙,日本兵多,不扔百八十条人命是拿不下来的,可军令如山。怎么打?他们争的是这个。”
“第二天一早,碑匠不见了。有人想起,昨晚吃饭就没见这人。”
“团长到碑匠的窝棚,见立柱上刻着白茬字∶天黑打白石镇,必胜。”
“啥意思呢?不管啥意思,备马备枪,打白石镇。”
“水往东西流,话分两头说。撂下五团说碑匠。这头呢,碑匠爬上白砬子顶上,用大绳把自己顺下。就挥大锤,使大钎,刻出两个大字,一个字有一铺炕大。”
“白砬子下就是俺们屯。人人抬头仰脸看新鲜,慢慢看明白了,俩字∶抗日。”
“嚯——这家伙,厉害,抗日抗上了白石砬子。”
“‘抗日’俩大字刻得了,大绳上吊着的碑匠冲屯里反复喊‘全来瞧全来看——打走日本王八蛋——’”
“人人抿嘴笑,相互嘱咐着∶‘可不能让日本人知道。’”
“白石壁上的碑匠,一边把字往深处扩,一边唱上了二人转‘刘为大来关某我为二呀,涿州范阳你是老三哪……’”
“这么折腾,日本人能不知道吗日本兵用迫击炮,照白砬子就是猛轰,可是,炮弹上去,打个出溜儿滑就掉地上了,碰子上只留个白点儿。”
“炮弹打得火星子乱迸,碑匠照样扩字,还唱∶‘想当年大哥无食他把草鞋卖呀哈——二哥我身担着且腐盘——’”
“炮这么打,人还有个活命有敢看的说,人肉一块一块往下掉,掉了大腿掉胳膊。不说了,不说了。——白崖壁成了红崖壁。”
“别哭呀丫头。你一哭,我不好往下讲了。”
“怎么打炮,‘抗日’两个字还在。你想想,有这么俩大字明晃晃立着,日本鬼子哪受得了?镇里的日本兵全调来了,一齐开枪,子弹一打一个白点儿,跟碑匠的錾子似的。子弹打光了,算是看不出字了。”
“再说五团这边。老乡跑来报告石崖刻字的事,团长心痛得一脚踢翻一块大石头,就掏枪喊人要给碑匠报仇。政委说∶‘碑匠这是引出镇里的鬼子,让咱们打空城,拿下白石镇。’”
“后来?后来那还用说?拿下了白石镇呗。子弹、炮弹全打石头砬子了。没子弹的日本兵,那还扛收拾”
“完了?没完。没过多长时间,你说咋的,白碰子上又出字了比上回的‘抗日’还大。这回刻的是‘消灭小日本’。”
“打哈尔滨来了日本工兵,吊绳子打上炮眼,一炮一炮,炸掉了‘消灭’和‘小’。‘日本’俩字不敢炸了——炸‘日本’,那不成了自己炸自己?”
“还没完。过了些日子,‘日本’俩字上头,又刻出字来,成了‘打倒日本’。’“日本人还是得炸呀,这回连‘日本’俩字一块堆儿炸个利索。”
“人人传说,‘日本’都炸了,小鬼子要完蛋了。真的,没过多长时间,日本鬼子投降了。”
“你问碑匠叫啥名呀?让我咋说呢?头一个,后来知道是姓耿,名就不知道了。第二个是谁,都不知道,第三个就更不知道了。反正是中国人,没留下姓名呀,你就记这事吧。”
“没完,没完,还有事?我说呀,你们记者说话顶用,跟大领导说说,这碑匠崖,老这么光着板儿也不中呀,还得刻上字呀还得刻上字呀……”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中老人说,碑匠与石匠并不相同,原因在于碑匠能识文断字,一个碑匠,顶得上一支队伍,调得日本兵满山瞎跑。
B.文本中团长、政委之所以争吵,是因为白石镇石头墙,日本兵又多,会造成大量的伤亡,又不得不打,却不知怎么打。
C.文本中团长到碑匠的窝棚见立柱上刻着白茬字,当即决定备马备枪攻打白石镇,这说明团长对碑匠的信任。
D.文本中碑匠悬吊在石崖上,唱着二人转,刻着抗日口号,目的就是为了吸引日本兵,为大部队攻打白石镇赢得时间。
5.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别哭呀丫头”这处描写,一方面说明老人故事讲述得很生动,另一方面也说明在这场战斗中碑匠牺牲的惨烈。
B.小说主要写了抗联队伍中特殊的战士——碑匠。他们身上展现的高贵的品质,对生活在当下的我们仍有启发意义。
C.小说中碑匠并未正面出场,而是借助老人的讲述,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式,让读者认识到碑匠鲜活的形象特征。
D.文中老人在讲述白石镇情节时,采用平叙方式详细叙述五团如何打下白石镇,意在表明作战的艰难。
6.怎样评价小说中多次出现的在石碑和石崖上“錾字”或“想要刻字”的行为?(6分)
7.小说的艺术就是讲故事的艺术,请简要分析本文在讲述故事上有何特点及其作用。(6分)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逼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甘茂对曰∶“请之魏,约伐韩。”王令向寿辅行。
甘茂至魏,谓向寿曰“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
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臣闻张仪西并巴、蜀之地,北取西河之外,南取上庸,天下不以为多张仪而贤先王。魏文侯令乐羊将,攻中山,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乐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是王欺魏,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
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
甘茂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秦之右将向寿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我以宜阳饵王。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樗里疾挫我于内,而公仲侈以韩穷我于外,是无茂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
B.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
C.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
D.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
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问其故”与“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故”字含义相同。
B.“则慈母不能信也”与“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第八一章》)两句中的“信”字含义不同。
C.“疑臣者不适三人”与“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适”字含义相同。
D.“息壤在彼”与“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两句中的“彼”字含义相同。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武王想使车直通三川,觊觎周王室,甘茂提出联魏攻韩的计策,秦武王派向寿做甘茂的副使,出使魏国。
B.张仪帮助秦国攻取巴、蜀、上庸等地之后,天下人并没有因此认为是张仪做得更多,反而称颂先王的贤明。
C.甘茂想通过“曾参杀人”的事例,向武王说明“人言可畏、三人成虎”的道理,为下文实现君主定盟奠定基础。
D.甘茂认为,现在攻不下宜阳,公孙衍和樗里疾在国内挫败他,公仲侈在国外逼迫他,这时就是他的殒命之日了。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青年承担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应当志向远大,正如《论语·泰伯》篇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
(2)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具体表现为“_________”和“_________”。
(3)《论语》中说做事要勤勉,说话要谨慎,做人要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4)《大学》讲“大学之道”,论述如何成就崇高的品德和人格,怎样成为经国济世的人才,其中提出人人都要修养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①理解我们的宏伟目标就必须联系中华5000年文明史、1840年以来的近代史和90多年党的奋斗史,我们要敬畏和感恩历史,不可数典忘祖。
②现在人生活压力很大,于是很多人周末纷纷结伴走出家门,到乡野间寻找乐趣,过起了求田问舍的惬意生活。
③一群打扮时尚的大妈在火车车厢的过道中互飙广场舞,他们跟着节拍翩翩起舞,而车上的其他乘客也跟随着扭动腰肢,拍手称快,气氛很热烈。
④在物联网生态元年即将结束之际,很庆幸能见证人类历史上又一次伟大变革,相信2017年物联网生态的发展将迎来更多精彩,让我们拭目以待。
⑤祖宗诗文,在旁人观之,不过行云流水,我们后辈视之,吉光片羽,皆金玉珠贝。
⑥数以亿计的共享单车押金确实是一笔庞大资金,不过我们没有必要求全责备共享单车押金以及相应的收取押金行为本身。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 )
A.医院在接到投诉后高度重视,立即调查,在弄清原委后向患者家属当即道歉,承诺将严肃处理该事件,并告知家属处理结果。
B. “一带一路”的宏伟构想,融通古今、连接中外,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
C.社区工作人员表示,困难再多再大,越要想方设法努力搞好社区活动,让活动成为激活社区活力的载体,成为邻里之间快乐相识、融洽相处的平台。
D.要认真落实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整合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完善对举报人的奖励和保护措施,减轻消费者的维权成本和举证难度。
1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恩施大峡谷是全球最长、最美丽的大峡谷之一,这里千丈飞瀑流芳,百座独峰矗立,十里深壑幽长,秀色可餐,堪称生态游、休闲游的好去处。
②曾经一文不名的马云,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创办了阿里巴巴,并且凭借他的毅力和才智,成为了中国年轻一代创业者的楷模。
③与做人一样,李天来对待实验同样谨小慎微。他说:“实验中获得的数据是要用来指导生产的,不能有‘差不多’等情况出现。”
④2017年5月23日朴槿惠首登审判台庭审,与朴槿惠一同受审的还有乐天韩国会长辛东彬,以及与朴槿惠有着40年交情、“亲信门”事件的始作俑者崔顺实。
⑤在《楚乔传》的拍摄过程中,有工作人员表示,赵丽颖几乎不用替身。其中在拍和狼群搏斗的场景时,她身体多处受伤,人们对此不吝充满赞颂的溢美之词。
⑥这个新建的小区,高楼林立,环境优雅,地上草坪泛着绿意,可是一些人贪图方便,行不由径,常常踩着草坪横穿而过,实在辜负了植草者的美意。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③⑤⑥ D.③④⑤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当前,苹果公司、通用电气等企业已经首开软性制造的先河,中国应当抓住制造业软性变革的历史机遇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打开更广阔的空间。
B.各国领导人决心把厦门会晤为新起点,共同打造更紧密、更广泛、更全面的战略伙伴关系,开创金砖合作第二个“金色十年”。
C.在这个内容“速食”的年代,《收获》至今还以每期十多页的篇幅,不疾不徐地连载着黄永玉的《无愁河的浪荡汉子》,而这也坚持几年成为很多读者买杂志的理由。
D.接待特朗普时,习近平应询向他介绍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刚刚闭幕的中共十九大重要成果,并表示将按照中共十九大作出的战略部署,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五、写作(40分)
17. 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60分)
两只青蛙相邻而居。一只住在远离大路的深水池塘里,另一只却住在大路上的小水坑中。住在池塘里的青蛙友好地劝住水坑的邻居搬到他那里去,说那将会生活得更好、更安全,可是邻居却说舍不得离开习惯了的地方,不想搬来搬去。结果,住在小水坑里的青蛙被过路的车子轧死了。
对于以上寓言,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和同学们分享下你的感悟与联想。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学校、班级,不少于800字。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答案】D【解析】D项中“曹雪芹借《西江月》‘东风’一词,可能暗示了‘三春’命运十分不幸。”文中的表述是此文作者的观点,并非曹雪芹的观点。故选D。
2.【答案】A【解析】A项有一定科学意义的主语是“农谚”。故选A。
3.【答案】C【解析】C项中“东风”比喻“成就大事的关键因素或重要时机”,符合材料一第二段的观点。故选C。
4.【答案】A【解析】A项“原因在于……”以偏概全,还有其他原因。故选A。
5.【答案】D【解析】D项中“意在表明作战的艰难”错,是为了衬托碑匠。故选D。
6.【答案】①小说中部队要碑匠在石碑上錾出文字是为了留给后人当作纪念。
②小说中抗日战争期间几位碑匠多次在石壁上刻字是在积极抗日,彰显了碑匠们的爱国精神。③小说结尾处老人要求在碑匠崖上刻字,表明在当下也要传承他们的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7.【答案】①作者并没有直接写碑匠,而是通过一个老人的回忆,将碑匠形象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同时在现实和回忆的交织中更有利于揭示和深化主题。
②小说采用对话的形式讲述故事,通过女记者与老人的问答讲述碑匠的经历,使叙事节奏紧凑情节集中,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③小说从对“碑匠崖”的询问切入,引出碑匠的故事,入题新颖。
④讲故事时设置悬念,营造紧张气氛,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吸引读者注意力。
⑤讲故事的语言风趣幽默,以口语和说书性的语言讲述紧张的抗日故事,行文张弛有度,极具感染力。(每点2分,三点可得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8.【答案】B【解析】结合上下文,通览全句,在整体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表示人名、对话等关键词以及词语间搭配关系和句式特点等判断。
标点如下∶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故选B。
9.【答案】C【解析】A项,均解释为“缘故”。B项,前者解释为“相信”,后者解释为“真实的”。C项,前者解释为“仅仅、只有,同'啻'",后者解释为"女子出嫁"。D项,均解释为"指示代词,那"。故选C。
10.【答案】B【解析】B项中“天下人并没有因此认为是张仪做得更多”不正确。应是“天下人并没有称赞张仪”。故选B。
11.【答案】三年就灭掉了中山,乐羊返回魏国,称道自己的战功,魏文侯拿出一箱诽谤乐羊的意见书给他看。(“语”“示”和定语后置各1分,句意通顺2分)
12.【答案】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②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③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④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参考译文】
秦武王对甘茂说∶“我想把战车通到三川,灭掉周室,这样,我死后就可永垂不朽了。”甘茂回答说∶“我要求出使魏国,约他们共同攻打韩国。”武王派亲信向寿,作为甘茂的副使。
甘茂来到魏国,便对向寿说∶“您回去告诉大王说∶‘魏王已同意我的约定,但希望大王不要进攻韩国。'事成之后,一切功劳全归于您。"向寿回到秦国,把这话告诉了武王,武王便在息壤迎接甘茂。
甘茂到了息壤,武王问他其中的原因?甘茂回答∶“宜阳是韩国的大县,上党和南阳两郡的财富都聚积在这里,它名义上是县,实际上相当一个郡。现在大王穿越重重险阻,要跋涉千里去进攻韩国,实在太难。我听说,张仪西并巴、蜀,北取西河之外,南占上庸,天下人并不因此赞扬张仪的能力,却称颂先王的贤明。“魏文侯派乐羊为将,进攻中山国,三年就灭掉了中山,乐羊返回魏国,称道自己的战功,魏文侯拿出一箱诽谤乐羊的意见书给他看。乐羊拜了两拜并行了稽首礼,说道∶‘这不是我的功劳,全是主上的力量。’我现在只不过是客居在秦国的人,樗里疾和公孙衍他们二人,抱着对韩国的偏心,非议攻韩的不当,大王定会听从,岂不是大王欺骗了魏国,而我又要受到韩国相国公仲侈的怨恨了。从前,曾子居住在费地,贾地有个与曾子同名同姓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子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曾子的母亲说∶‘我的儿子不会杀人。’她照样织布。过了一会儿,又有人来说∶‘曾参杀了人。’曾子的母亲仍然照样织布。又过了一会儿,一人跑来说∶‘曾参杀了人。’曾子的母亲就惊恐万状,扔掉梭子,翻过垣墙,仓皇逃跑了。像曾参这样贤德的人,而曾参的母亲又对他那样信任,可是三个人不实的话,就使曾参的慈母也不能信任他。现在我不如曾参贤能,大王相信我又不如曾子的母亲相信曾参,猜疑我的更不止三人,我担心大王会因为我而扔掉梭子啊。”武王说∶“我不会听信别人的议论,让我们订立盟约吧。”于是武王与甘茂在息壤订下了盟约。
果然攻打宜阳,五个月却未能攻下。樗里疾、公孙衍二人便在武王面前议论进攻宜阳不恰当,武王打算听从他们的意见,就召见甘茂,把情况告诉他。甘茂说∶“息壤的盟誓就摆在那里。”武王说∶“是有这回事。”于是调动全部兵力,又让甘茂攻打宜阳。
甘茂攻打韩国的宜阳,擂罢了三通鼓,战士仍然不肯冲锋。秦国的右将军向寿说∶“您如果不论士气如何而进行强攻,定会陷入严重的困境。”甘茂说∶“我客居秦国却担任秦相,因率兵攻打宜阳才使秦王喜欢。现在宜阳不能攻下,在国内,公孙衍、樗里疾会挫败我,在国外,公仲侈用韩国的力量来逼迫我,这是我的末日到了!请允许我第二天击鼓进军,如果还攻不下来,你们就把宜阳的城郊当作我的坟墓。”于是拿出自己的钱加在公家的赏金里。第二天击鼓进军,宜阳就被攻下了。
C ①数典忘祖:比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②求田问舍:出钱买田地、房子。比喻只知谋置家产,不以国事为念,胸无大志。望文生义。③拍手称快:拍着手喊痛快,多指仇恨得到消除。褒贬误用。④拭目以待:擦亮眼睛等待着,形容殷切期望或密切关注事态的动向及结果。⑤吉光片羽:比喻残存的珍贵的文物。⑥求全责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不能带宾语。
B A项,语序不当,“向患者家属当即道歉”,应改为“当即向患者家属道歉”。C项,句式杂糅,混杂了“再……也……”和“越……越……”两种句式。D项,搭配不当,“减轻消费者的维权成本和举证难度”不能完全搭配。
C ①秀色可餐:形容女子姿容非常美丽或景物非常优美。②一文不名:不占有一分钱。形容一个人创业时没有经济基础。③谨小慎微:对琐细的事情过分小心谨慎,以至流于畏缩。④始作俑者:恶劣风气的创始者。⑤溢美之词:过分赞美的话语,多为贬义。⑥行不由径:只走大路,不走小路。比喻为人做事规矩、正派。望文生义。
D A项,搭配不当,“抓住”和“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不能搭配,应改成“中国应当抓住制造业软性变革的历史机遇,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B项,句式杂糅,“把”和“为起点”杂糅。应将“把”改为“以” 。C项,语序不当,“坚持几年成为很多读者买杂志的理由”,顺序混乱。应将“坚持几年”放在“读者”后面。
审题立意:挖掘这则寓言故事的深刻寓意,可从不同角度切入。从住在水坑里的青蛙的角度来看,他最终被路过的车子轧死的结局,正是因为它安逸于自己的生存习惯,缺乏忧患意识;也可以从他的固执己见的态度获得启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要善于理性听取他人善意的忠告;要防止惰性,要锐意革新。从住在池塘里的青蛙的角度来看,要善于选择适宜的生存环境,要有前瞻意识。还可立足寓言故事整体的角度来立意:寻求诗意的栖居,要有居安思危的理性;幸福的生活源于变通的思维等。类比联想到社会现实,比如很多大学毕业生纷纷向北上广等大城市结集,茫然漂泊,苦苦挣扎而不堪重负的现象;比如很多大学毕业生厌弃农村,拒绝下到基层的潮流,从而反思、探讨年轻一代应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生存环境,寻求怎样的用武之地,这样贴近生活,贴近自我,来阐发启迪与感悟,自由发挥的空间会更为宽广。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