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14 15:40: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民族交融
华夏认同
地理空间的认同
文化认同
精神凝聚
中华文明多元起源
早期国家的形成
社会大变革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主题2: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主题1: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基本概念
石器时代: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有着决定性意义,依据人类制造工具的历程,考古学家一般将人类早期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石器时代一般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阶段。一般认为这段时期在距今约250万年-约1万年前。
新石器时代: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叫做新石器时代 ,年代大约从1.8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1.1旧石器时代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元谋人
云南元谋,170万年前,打制石器,渔猎采集
北京人
原始群居生活,使用打制石器,自然火
蓝田人
陕西蓝田,距今80万年
山顶洞人
磨制石器,钻孔技术,人工取火,渔猎活动
◎旧石器时代的特征?
◎旧石器时代的特征?
2
过着群居生活
1
从事采集和渔猎
3
学会了用火
4
打制石器、出现了骨器
时代 大致时间 区分标准 生活方式 文化遗存及出土 社会形态
旧石器 时代 约200万年前—约1万年前 打制石器 渔猎、采集 群居、用火 元谋人 北京人 晚期:母系氏族社会
新石器 时代 约1万年前—约5000年前 磨制石器 原始农业、陶器玉器、氏族社会、阶级分化、 早中期: 仰韶文化:彩绘陶器、____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_____/养蚕缫丝 晚期: 龙山文化:______________ 红山文化、良渚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 晚期:__________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4页,填写下列表格部分内容

水稻
黑陶“蛋壳陶”
玉器、祭坛、神庙
父系氏族社会
分布特点:时间早,源远流长:分布广泛;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多元:分布广泛,各具特色
一体:相互融合、相互影响
◎观察以下地图,指出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
材料一 姜寨遗址内有氏族公共墓地,各个墓葬随葬品不多,差别不大。 ——《中外历史纲要上》
贫富差距不大,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材料二 在良渚文化遗址中,上层贵族葬在专门的墓地里,并发现有大量的宗教性玉器、祭坛和豪华的丧葬行为;中小贵族虽然没有专用墓地,但他们的墓葬中也有棺椁和精美的随葬品,只是数量较少而已。至于一般的社会大众的墓葬里,往往只有若干日常生活用具。——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
出现贫富差距分化、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
◎阅读材料,思考母系氏族社会与父系氏族社会的特点?
新石器时代
磨制石器
原始农业
饲养家畜
生产力提高
部落战争
掠夺资源
走向定居
私有制产生
贫富分化
阶级分化
公共权力
国家雏形
部落
唯物史观: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从部落到国家
1.三皇时代
2.五帝时代
华夏族的传说
黄帝
炎帝
阪泉之战
炎黄联盟
华夏族
蚩尤
其他部落
涿鹿之战
3.奴隶制国家的产生
背景:禹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概况: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族首领汤,发兵讨桀,大败夏兵,夏朝灭亡。
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按地区来管理的,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地方长官)去管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职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此外,禹死之后,由他的儿子启以世袭制而不是“禅让制”的形式继承了王位。
1
2
3
权力继承方式:禹传启,传子代替______,世袭制代替禅让制,________代替公天下。
中央机构: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地方官理:夏王_________夏王(最高统治者称谓)氏部落,其他部族实行___________。
夏 朝
夏禹
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
3.奴隶制国家的产生
直接统治
间接统治
传贤
家天下
“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史记·夏本纪》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战国策·燕策一》
◎阅读史料,思考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说法?
客观条件限制:记载内容无可靠的史料佐证。
主观条件限制:史书记载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因人物立场、能力水平而产生不同。
三、商和西周
内服
外服(四方)
内外服制:松散联盟
约公元前2070年
夏朝建立
约公元前1600年
商朝建立
甲骨文
1.商朝
约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1046年
商朝建立
西周建立
(周武王)
公元前771年
西周灭亡
(周幽王)
利簋铭文记载了武王伐纣事件
三、商和西周
2.西周(定都镐京)
公元前 841 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诸侯共伯和被推举摄政,史称共和行政。
三、商和西周
2.西周之政治制度
——分封制
▲分封制示意图
(1)分封的对象:
同姓贵族、异姓功臣和旧贵族
(2)特点:尚未集权,森严的等级制度
实质:以周王室为中心的、统一的地方分权制度。
◎阅读材料,分析分封制的作用。
周王将自己家族子弟、亲戚和功臣分派到外服地区做诸侯,由这些人所率领的氏族,混合被征服地区的土著氏族,组成新的族体,改变了过去外服全部由土著首领担任领导的格局。这打破了原有氏族血缘的壁垒,造就了按地区划分居民的前提条件。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据任世江《我国早期国家的起源、形成与发展》和高考题
1、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2、边远地区得到开发,扩大西周统治区域
3、促进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交融
三、商和西周
2.西周之政治制度
——宗法制
·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性质:宗法制是用父系________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核心:_____________。
·内容:确立相对的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与团结。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从而实现“国”和“家”一体化。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齐家治国”“家国一体”,即起源于此。
血缘关系
嫡长子继承制
◎思考: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三者之间的联系。
分封制-权力分配
政治关系等级化
天下归周(姬)
宗法制-权力继承
权力继承血缘化
天下归宗(嫡)
礼乐制度-权力认同
等级观念生活化
天下归序(心)
互为表里,互相依存
家国同构
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三、商和西周
3.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土地制度:
井田制(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生产工具:
主要有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青铜铸造是主要部门,绢帛是贵族的主要衣料。
商朝“商人”产生,官府控制商业,以贝作货币;西周出现“工商食官”政策。
文化
◎思考: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神秘色彩浓厚(甲骨文、祭祀)
②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家国同构(分封制、宗法制)
③最高权利尚未实现集权(从内外服到分封)
政治
①使用石、木、骨器等;土地国有,集体劳作(井田制)
②青铜铸造发达(大量青铜器)
经济
①成熟文字(甲骨文,金文)
②礼乐文化(礼乐制)
③开始形成多元一体的心理认同(华夏子孙)
170万年前
元谋人
70-50万年前
北京人
7000
-5000年前
大汶口文化
仰韶文化
河姆渡文化
5000年前
红山文化
龙山文化
良渚文化
三皇
五帝
夏朝
建立
BC2070
BC1600
商朝
建立
BC1046
西周
建立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
生产力
水平
社会
形态
社会
组织
时空坐标
感谢参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