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古诗三首 同步练习(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 古诗三首 同步练习(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5 10:32: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诗三首
看拼音,写词语。
1.
hán shān ( ) cán jú ( ) shuānɡ yè( )
zènɡ sònɡ( ) chénɡ sè( ) shí jìnɡ( )
二、形近字辨析
2.比一比,再组词。
盖( ) 径( ) 挑( ) 君( )
益( ) 经( ) 逃( ) 群( )
三、选择题
3.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妈妈做的榆(yù)钱饭很香。
B.三更(gēng)半夜的时候,他听见有人敲隔壁的门。
C.这里的环境非常聒(guō)噪。
D.爷爷喜欢沿着湖畔(pàn)散步。
四、诗词曲鉴赏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4.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 。
5.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擎: 傲霜:
6.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 、 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 的形象。
7.上联描写残秋景象,诗人要表达什么情意?联系全诗看,写荷、菊的作用是什么?
8.这首诗告诉我们的人生哲理是:
夜书所见
萧萧____________送寒声,江上____________动客情。
知有儿童______________,夜深篱落______________。
9.补全古诗。
10.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诗人 ,题目的意思是 。
11.这首诗描写的季节是 。
12.诗句中“ ”字体现了诗人漂泊异乡,“ ”字体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13.对“江上秋风动客情”一句,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江上的秋风感动了在外漂泊的游子
B.江上美景令诗人欣慰
C.江上的秋风让客居在外的诗人想起了自己的家乡
山行
[唐]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 。
14.补全古诗和作者。
15.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6.诗人笔下的山林景色图,都写到了哪些景物?
17.诗人停下车来的原因是什么?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
B.第二句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的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C.第三句中的“晚”字的意思是傍晚。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至极。
D.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句。把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表现出秋季到来之时作者的哀伤之情。
山 居 秋 暝 ( míng )
(唐)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注释】山居:隐居在山间。秋暝:秋天的傍晚。空山:空旷的山野。
19.从前两句诗中,可以知道当时的天气情况是 ,时间是 ,季节是 。
20.用“ ”画出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的诗句,前一句是着重描写 ,后一句是着重描写 。动静结合,更加衬托出 。
21.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参考答案:
1. 寒山 残菊 霜叶 赠送 橙色 石径
2. 盖子 石径 挑选 君子 益虫 经历 逃跑 群众
3.A
A.有误,榆(yù)钱饭——(yú)。
4. 宋 苏轼 5. 举,向上托。 文中指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6. 荷尽 菊残 傲霜斗寒 7.赞美在肃杀的深秋时节,菊枝傲霜独立的品格。写荷与菊意在衬托橙与橘,赞扬它们的盎然。生机和不畏严寒的坚贞气节。 8.即使青春流逝.人生将晚,但还是要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4.本题考查作家作品。
《赠刘景文》出自宋代诗人苏轼。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5.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荷尽已无擎雨盖:荷花凋谢,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故“擎”的意思是:举,向上托。
菊残犹有傲霜枝: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故“傲霜”的意思是: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6.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第一句写枯荷。荷出污泥而不染,本为高洁品质之象征,惟到秋末,池荷只剩残茎,连枯叶也已无存,确是一片凄寂。第二句便将笔势劈空振起,转到了“菊残犹有傲霜枝”。残菊与枯荷,虽同为衰飒场面,却以“傲霜枝”三字写出了秋菊的孤高之态和贞亮之节,看似与第一句对文,有互文见义、相与呼应之势;事实却侧重在“傲”字上。“擎雨”之“盖”乃实写,不过说像伞盖一样的荷叶都已一干二净;而“傲霜”之“枝”的“傲”则以移情手法写出了菊的内在精神,示人以凛不可犯的气概。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7.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
诗中所咏为初冬景物。为了突出“橙黄橘绿”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渚莲塘荷,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这首诗写的是初冬的景色。作者说,虽然秋去冬来,荷尽菊残,但仍是橙黄橘绿的美好时光。诗中用“傲霜枝”作比,意在歌颂刘景文孤高傲世的高洁品格。“菊残犹有傲霜枝”,后来有人借用它比喻坚贞不屈的人。
8.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9.梧叶 秋风 挑促织 一灯明 10. 宋 叶绍翁 在夜里写下我所见到的景物和感想 11.秋季 12. 客 情 13.C
9.本题考查补充诗句。
自于宋代的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全诗是: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0.本题考查作家作品。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绝句。《夜书所见》题目的意思是:在夜晚抒写自己所见到的景致。夜:夜晚;书:写;所见:所看到的。
11.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理解。
结合诗句“江上秋风动客情”可知描写的季节是秋天。
12.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理解。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一个“客”字体现了诗人漂泊异乡,“情”字体现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江上秋风动客情。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故选C。
14.杜牧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15.描写的是深秋的景色,从“寒山”“霜叶红”等词语可以看出。 16.寒山、小路、白云、人家、枫林、枫叶。 17.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所以停车欣赏。 18.D
14.本题考查的是诗词歌赋的背诵默写以及作者等文学常识。
注意平时对诗词歌赋的默写,要对学过的诗歌内容及时巩固复习。不要写错别字,本题中全诗内容是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作者是唐代的杜牧。
15.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结合诗歌中的“寒山”“霜叶红”可以看出描写的是深秋时节的景色。因为只有秋天才有火红的枫叶,只有深秋时节温度才会日渐寒冷。
16.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结合诗歌的译文: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可以得出描写的景色有:寒山、小路、白云、人家、枫林、枫叶。
17.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结合诗歌的内容“停车坐爱枫林晚”意思是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所以诗人停下车来的原因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所以停车欣赏。
18.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
结合诗歌的内容可以得出理解有误的是D项,整首诗歌中并没有为我们展示秋季到来的哀伤之情。
19. 新雨后 晚上 秋季 20.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静 动 山野的空旷 21.一场新雨后,空旷的山野特别幽静,初秋的傍晚,天气格外凉爽。一轮明月透过松林洒下清光,清清的泉水在山石上叮咚流淌。
19.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阅读“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可知,空旷的山野下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的凉爽让人感到秋天已经到来。故当时的天气情况是新雨过后,时间是晚上,季节是秋季。
20.本题考查赏析动静描写方法。
阅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明月透过松林洒下银光,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流淌。“明月松间照”是静态描写,“清泉石上流”是动态描写,更加衬托出山野的清幽空旷。
2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回答此题需结合注释,初步了解诗意,然后用自己的话去写出来,所写内容语句通顺,符合诗意即可。
示例:空旷的山野被一场新雨洗礼后,显得格外清幽,夜幕降临空气清新凉爽,让人感到初秋已经到来,皎洁的明月透过松林间的空隙洒下银光,那清澈的泉水叮叮咚咚地在山石上欢快地流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