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测基础)——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单元闯关双测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测基础)——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单元闯关双测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14 20:21: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测基础)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秦王朝的统治由朝廷下至郡、县、乡(高)、里,层层控制,国家权力自上而下延伸,又自下而上集中,这也是秦以来中国历代王朝的基本统治模式。材料评论的是( )
A.秦朝制度 B.秦朝疆域 C.秦朝工程 D.秦朝暴政
2.在“大一统”理论指导下,秦朝设立了诸多的中央官职,其中掌管监察事务的是(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通判
3.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能在政治上体现“秦,虽死犹存”的措施是( )
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统一货币
C.统一度量衡 D.修筑长城
4.《国家宝藏》第一季第七期国宝守护人黄磊介绍:“我要守护的国宝是商鞅方升据方升底部的铭文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此器为标准,统一了全国的量器”。从此文中,我们可以明了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是( )
A.统一货币 B.统一度量衡 C.统一文字 D.统一思想
5.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率九百戍卒,奋起于大泽乡,“伐无道,诛暴秦”,吹响了反秦起义的号角。秦末,“反秦起义”风起云涌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匈奴南下 B.秦灭六国 C.秦的暴政 D.遇雨误期
6.贾谊《过秦论》中写道:“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山东豪杰并起遂亡秦族矣。”其中,“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指的是( )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国人暴动 D.陈胜、吴广起义
7.公元前208年至公元前207年,秦末农民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爆发,历时九个月,将秦军的主力歼灭。这次战役胜利一方的主帅是( )
A.白起 B.盘庚 C.项羽 D.刘邦
8.西汉初年,朝廷无积蓄,将相出行都只能坐牛车;灾民遍地,官府无力救济,只好允许百姓卖儿卖女、四处逃荒。由此可见,汉初统治者要解决的首要任务是( )
A.招抚流亡百姓 B.增加朝廷收入 C.禁止人口买卖 D.恢复社会经济
9.他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在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了鼎盛时期。这位皇帝是(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10.“古之贵者不乘牛车,汉武帝推恩之末,诸侯寡弱,贫者至乘牛车”。材料反映的是( )
A.盐铁专卖 B.北击匈奴 C.罢黜百家 D.推恩诸侯
11.“汉武帝之孙刘贸差中出土了‘孔子镜屏’和《易经》《礼记》《论语》等儒家经典的简族。”根据这些文物可以推断当时( )
A.重文轻武政策实施 B.造纸推动文化传播
C.四书五经十分盛行 D.儒学居于主导地位
12.汉初,郡国铸币自由,商贾豪强控制国家经济命脉。文景时期,地方叛乱,朝廷需向豪强借钱用以平叛。至武帝,为改变这一状况,他决定( )
A.颁布“推恩令” B.把铸币权收归中央
C.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D.北击匈奴
13.西汉武帝统治时期,国家制度日渐完善,统治疆域扩大汉武帝在巡视地方时发现,地方吏治腐败严重。为加强对地方的监察,汉武帝决定( )
A.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B.颁布“推恩令”
C.统一铸币,平抑物价 D.建立刺史制度
14.毛泽东曾称赞他是“历史上最有学问,最会用人,最会打仗的皇帝”,这位皇帝开创了“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他是( )
A.刘邦 B.刘彻 C.刘秀 D.刘备
15.皇帝是中国传统政治体系的核心角色,但其权柄却也常被亲近者侵夺。东汉时期侵夺皇帝权柄的重要角色有( )
A.宦官和诸侯 B.宦官和外戚
C.外戚和豪强 D.州牧和藩王
16.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关于黄巾起义的知识表,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时间 公元184年
领导人 张角
结果 被镇压下去
作用 推翻了东汉政权
A.时间 B.领导人 C.结果 D.作用
17.汉武帝时期,北击匈奴的名将是( )
A.卫青和霍去病 B.卫青和蒙恬
C.卫青和窦宪 D.霍去病和窦宪
18.有人说:“2000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1000.年前,瓷器是中国的名片;500.年前,茶叶是中国的名片”,其中与“丝绸是中国的名片”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张骞通西域 B.商鞅变法
C.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 D.百家争鸣
19.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欢迎宴会上说:“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们就是怀着友好交往的朴素愿望,开辟了古丝绸之路,开启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大交流时代”“古丝绸之路”开通于( )
A.秦朝时期 B.西汉时期 C.东汉时期 D.三国时期
20.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
A.《三国志》 B.《史记》 C.《汉书》 D.《春秋》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6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从公元前230年起,秦国只用了十年时间,就完成了“六王毕,四海
一”的伟业……在建立起统一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秦始皇,又分别从政治、经济、文
化各个方面,推行了巨大的统一工程,……使整个中国达到了空前的统一和繁荣。
——摘编自杨松华《大一统制度与中国兴衰》
材料二:分天下以为40多个郡,郡下设县,由中央直接管辖……,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
——《史记·秦始皇本纪》
(1)读材料一,想一想国家统一对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什么好处?(6分)
(2)阅读材料二,归纳出秦始皇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对国家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12分)
22.政治制度的设计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既要维护国家统一,也要充分发挥地方的职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
材料二:理解中国历史,就必须理解这两个人:孔夫子、秦始皇。孔夫子奠定了中国文化的主调,秦始皇奠定了中国制度的基石。
——阎步克《从“制度史观”看中国历史》
材料三:武帝雄才大略,即位之初,卓然罢黜百家,令后学者有所统一。始分藩国,而子弟毕侯矣。
——《古代历史史料汇编》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时期的什么制度?(2分)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的治国思想。回答秦始皇在中央和地方分别实行怎样的制度。(8分)
(3)材料三说明汉武帝为了巩固大一统王朝实行了怎样的措施?(4分)
23.“大一统”始见于春秋时期的《公羊传》,其基本含义是:以天下统一为大。(12分)
篇目一:制度讨论
材料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①。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②,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③。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注释】
①不为置王,毋以填之:如果不设置诸侯王,就无法镇服他们。
②雠(chóu):同“仇”。仇雠:仇敌。
③制:控制,制止。
篇目二:汉承秦制秦汉时代是中华文明形成的关键时期,汉武帝是其中的伟大人物。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过这场讨论后秦朝实行的是什么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将下表补充完整。(4分)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类别 措施 结果
政治 施行“推恩令”、察举制、刺史制 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局面,西汉王朝进入________
经济 收回铸币权,盐铁官营、专卖,平抑物价
思想 __________
军事 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3)综上所述,你认为巩固大一统的现实意义是什么?(4分)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材料二 张骞始开西域之迹。西域以孝武时始通……至宣帝时,遣卫司马使护鄯善以西数国……乃因使吉(郑吉)并护北道,故号曰都护。都护之起,自吉置矣。
材料三 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沿线国家积极响应。让古老的丝路重放光芒,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读材料一回答问题:“秦王”完成“扫六合”的时间是哪一年,定都在哪?指出材料中反映“秦王”巩固统一的一项措施。(6分)
(2)材料二中“始开西域之迹”的起点是哪?“都护”是什么时候设置的?(4分)
(3)填图,完成材料三中“古老丝路”在古代对外交流的成果。(6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秦王朝的统治由朝廷下至郡、县、乡(亭)里,层层控制,国家权力自上而下延伸,又自下而上集中”可得出是秦朝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这是秦朝的政治制度,A项正确;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排除B项;秦朝工程主要有长城和灵渠,排除C项;秦朝的暴政主要体现在苛捐杂税等,排除D项。故选:A。
2.答案:C
3.答案:A
解析:依据“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结合所学可知,“秦虽死犹存”是指统一国家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沿用至清朝,A符合题意,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是经济方面的措施,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是军事上的措施,排除BCD。故选:A。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此器为标准,统一了全国的量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改变以前各诸侯国使用的长度、容量和重量标准不一的状况,秦始皇规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故B正确,材料中提到“统一了全国的量器”并未提到统一货币、统一文字、统一思想,故排除AC。故选:B。
5.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秦朝迅速灭亡。故选C。
6.答案:D
解析: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故选D。
7.答案:C
解析:由材料“公元前208年至公元前207年,秦末农民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爆发,历时九个月,将秦军的主力歼灭”可知,这是对巨鹿之战的描述,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C项符合题意,排除ABD三项。故选:C。
8.答案:D
解析: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土地荒芜。面对这种社会景象,统治者面临的首要课题是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故D项符合题意。故选:D。
9.答案:D
解析:汉武帝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上,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在经济上,把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专卖;在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的威胁。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故D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不是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排除ABC。故选:D。
1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使西汉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之后,诸侯生活贫困,有的只能乘牛车,D项正确:盐铁专卖属于经济措施,与材料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项:北击匈奴属于稳定边疆的军事措施,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罢黜百家属于思想措施,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C项。故选:D。
11.答案:D
解析:根据“汉武帝之孙刘贸差中出土了孔子镜和《易经》《礼记》《论语》等儒家经典的简族。”可得出当时推崇儒学,儒学在西汉已经居于正统的地位,D项正确;重文轻武政策是在宋代,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造纸术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盛行,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经济措施。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他还颁布了盐铁官营、专卖等措施,这样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基础。故选B。
1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地方吏治腐败严重”“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备选项:
措施 目的
A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统一思想,加强中央集权 ×
B 颁布“推恩令” 削弱诸侯势力,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
C 统一铸币,平抑物价 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改善国家财政状况 ×
D 建立刺史制度 为了监督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
14.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识,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他就是光武帝。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他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开创了“光武中兴”的盛世局面的皇帝是光武帝刘秀,C项正确,刘邦为西汉开国皇帝,与“光武中兴”无关,排除A项;刘彻为西汉汉武帝,与“光武中兴”无关,排除B项;刘备为蜀汉政权建立者,与“光武中兴”无关,排除D项。故选:C。
1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权柄却也常被亲近者侵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后期,由于继位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造成外臣掌权,皇帝年长后,又依靠宦官从外臣手中夺权,进而造成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侵夺了皇帝权柄,故选B;诸侯势力在汉武帝之后遭到很大削弱,不是威胁皇权的亲近者,故排除A;东汉的豪强地主势力强大,但它属于地方割据势力,不是皇帝的亲近者故排除C;藩王负责镇守地方,属于地方势力,不是皇帝的亲近者。故排除D。
16.答案:D
解析: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最终,因为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故选项D推翻了东汉政权错误;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17.答案:A
解析: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漠北战役胜利,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故A符合题意。故选:A。
18.答案:A
解析:张骞通西域后,各国商人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至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汉朝形成的丝绸之路,被称为“进步之路”、“友谊之路”、“文化之路”是因为通过这条东西方要道各种文明相互交流,被誉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19.答案:B
解析:西汉张骞通西域以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域的使者、商人纷纷东来,丝绸之路得以开辟。故选B。
20.答案:B
解析: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实,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故选B。
21.答案:(1)促进国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度量衡、车同轨等。
有利于中央集权国家政令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区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传播与发展。
解析:(1)根据材料一“……在建立起统一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秦始皇,又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推行了巨大的统一工程,……使整个中国达到了空前的统一和繁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统一促进了国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根据材料二“分天下以为40多个郡,郡下设县,由中央直接管辖。……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归纳可知,秦始皇为巩固统治采取的措施有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等。这些措施对国家的发展的重要意义是有利于中央集权国家政令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区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传播与发展。
22.答案:(1)分封制。
(2)治国思想:反对苛政,以德治国。中央:三公制;地方:郡县制。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推恩令”
解析:(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2)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能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秦始皇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制为后来封建王朝长期沿用。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3)分析材料三可知,体现了汉武帝为了巩固大一统王朝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上实行“推恩令”。
23.答案:(1)郡县制。形成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2)罢黜百家,尊崇儒术。鼎盛时期。
(3)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4.答案:(1)前221年;咸阳;统一度量衡或统一文字,或统一车辆和道路宽窄
(2)西安公元前60年
(3)a丝绸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b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玻璃等
解析:(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东方六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由材料“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可知,“秦王”巩固统一措施有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车辆和道路宽窄。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汉朝的版图,中央政权在这里开始行使主权。
(3)经过丝绸之路,我国的丝绸、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一路西传,而来自中亚、西亚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玻璃等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