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测基础)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你的两颗牙齿,揭开了中华大地人类活动的奥秘;那一块块粗糙的石器,在向我们诉说着人类智慧的闪烁:那遗留着的炭屑和烧骨啊,是不是告诉后人,你们是已经征服了火的精灵”这里的“你们”指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2.要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来自( )
A.文献记载 B.口头传说 C.考古发掘 D.主观猜测
3.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丰富、材料齐全的直立人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4.十一期间,小明在北京周口店参观了一处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早期人类遗址。由此可以推断,他参观的这处早期人类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人遗址 D.河姆渡人遗址
5.生活在我国境内懂得人工取火、会制造骨针、有审美观念的原始人类是( )
A.山顶洞人 B.蓝田人 C.北京人 D.元谋人
6.一位同学介绍下图时说,这是中国古代最早木构建筑的复原图,其通风、防潮等特性适应了温暖湿润的气候。以下能为其提供依据的是( )
A.河姆渡遗址 B.半坡遗址
C.安阳殷墟遗址 D.三星堆遗址
7.在一博物馆中,陈列一些考古物品和图片,有这些能反映我国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
①陶器上的稻穗纹
②鱼纹彩陶盆
③干栏式房屋
④半地穴式房子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④
8.“这里的房子都没有窗户,由于时间久远,房屋都看不见了,但他们建造房屋时留的柱洞、灶洞、门槛,以及半地穴式的结构都还清晰可见。”材料中的“这里”是( )
A.北京周口店遗址 B.元谋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9.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以下材料可作为我国原始农业发展证据的是( )
A.北京人制作的石器 B.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C.农耕生活想象图 D.曲辕犁模型
10.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材料认为划分这两个时代的分界线是( )
A.人工取火的运用 B.原始农业的兴起
C.群居生活的出现 D.磨制石器的使用
11.人类在长期的采集、狩猎生活中熟悉了动植物的习性,逐渐学会了栽培农作物和饲养动物。耕作方法原始粗放,采用“刀耕火种”;生产工具简单落后,以石刀、石铲、石锄和棍棒等为主。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文明社会形成的物质基础是( )
A.手工业 B.原始农业 C.畜牧业 D.定居生活
12.随着文明的演进,远古人类在母系氏族的繁荣阶段,开始拥有了稳定的居住场所。促使原始聚落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 )
A.自然环境优化 B.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
C.人们掌握了房屋建造技术 D.人们学会了饲养家畜
13.在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
A.农耕文明 B.和谐平等的社会秩序
C.神话传说 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
14.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民族。下列被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是( )
A.大禹 B.女娲 C.尧和舜 D.炎帝和黄帝
15.我们桂林的虞山公园有一座石山,相传远古时代舜帝(史称虞舜)曾南巡到此,故名虞山,后人在此立庙纪念,今天的虞山公园就是由此得名。请指出舜是通过什么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领袖的?( )
A.世袭制 B.武力夺取 C.禅让制 D.民主选举制
16.某同学在网上搜索到一次传说时代的战役:黄帝竖起七面大旗,摆开了星斗七旗战法,炎帝对此无计可施,一败涂地,躲回营内不敢挑衅。这次战役是( )
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阪泉之战 D.巨鹿之战
17.2021年4月20日公祭大禹典礼如期举行,因为疫情,诸多海内外中华儿女通过视频缅怀先祖功绩,传承“大禹精神”。下列哪一项是他的功绩( )
A.教民农作 B.创造文字
C.治水有功,解除水患 D.发明弓箭
18.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陶器,还制作乐器琴瑟,黄帝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制造船只,而考古学者在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发掘出距今8000-6000年的独木舟、骨笛、蚕茧和丝织品等。这些发现说明远古传说( )
A.都是真实的 B.蕴含着一些可靠的历史信息
C.完全不可信 D.可以印证考古发现的真实性
19.发明创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下列发明创造与人物搭配中,错误的是( )
A.仓颉——文字 B.伶伦——音律
C.黄帝——缫丝 D.隶首——算盘
20.远古传说反映出当时社会发展水平,考古发现印证了这些历史信息。下列可印证炎帝、黄帝时期传说的是( )
A.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
B.考古学者发现距今8000~6000年前的独木舟等遗存
C.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制作衣裳
D.相传在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5分)
(1)写出建造图A、B房屋的居民和房屋的样式的名称。(6分)
(2)生活在A、B两处人们的生活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请找出他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7分)
(3)图A、B房屋样式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22.原始农耕文明的出现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大进步。请结合下列材料,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15分)
材料一:
材料二:“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摘编自《白虎通》
(1)根据材料一回答:图一和图二中的房屋分别是什么样式?图一和图二反映的原始居民分别种植什么作物?(6分)
(2)材料二中“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4分)
(3)请说说我国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有何重大意义。(5分)
23.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中国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中,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15分)
(1)请指出它们分别是哪个原始居民使用的生产工具。这些生产工具分别是采用什么方法制作的?(6分)
(2)从图一到图二,生产工具的变化反映了什么?(3分)
【食物话变迁】
(3)请写出种植图三、图四的原始居民分别是谁?(3分)
(4)稻种和粟种的大量出土,说明了什么?(3分)
24.【远古遗址与古代政治】(15分)
材料一:中国原始农耕时代的代表性遗址及其考古发现
遗址 考古发现
半坡遗址 炭化粟;磨制石器、骨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遗迹
河姆渡遗址 人工栽培水稻遗址;磨制石器、骨器;干栏式建筑遗迹
——整理自统编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查阅新闻,可以看到炎黄子孙的说法在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华人华侨里出现的频率之高,例如近年来连战、宋楚瑜、马英九等都曾自诩炎黄子孙,以此显示海峡两岸血脉相连、文化相通的骨肉亲情,这也从侧面印证了炎黄子孙的亲和力与凝聚力,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起到重要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相同之处。(6分)
(2)“炎黄”指的是谁?据材料二,指出弘扬和认同“炎黄子孙”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意义。(9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在元谋人遗址,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两颗门牙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炭屑、小块烧骨。经专家鉴定这是远古人类的牙齿和遗物,证明他们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故这里的“你们”指的是元谋人。故选:A。
2.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目前,要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是考古发掘。故选:C。
3.答案:B
解析:北京人生活于距今70-20万年前,北京人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在北京人遗址发现了比较完整的人类骨骼化石,还有大量的石器和石片等。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丰富、材料齐全的直立人遗址。故选B。
4.答案:B
解析: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手脚分工明显,但已经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北京人制造的石器是打制石器。北京人将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凭着极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进行艰苦的斗争,过着群居生活。故选B。
5.答案:A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其通风、防潮等特性适应了温暖湿润的气候”及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人是我国长江流域农耕时代的代表,他们主要种植的农业作物是水稻,为适应南方炎热、潮湿的环境,他们居住在干栏式房屋里,图片内容体现了河姆渡人干栏式房屋,A项正确;陶寺遗址,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还包括庙底沟二期文化和少量的战国、汉代及金、元时期的遗存。为华夏族先民所创造,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而题干内容体现的是河姆渡人房屋,排除B项;安阳殷墟遗址是我国商朝的遗址,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分布面积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题干内容体现的是河姆渡人干栏式房屋,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B
解析: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7000年,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那里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水稻,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干栏式的,干栏式建筑一直是江南地区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故选:B。
8.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给出的“半地穴式的结构”可知是这里是半坡遗址。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木棒、骨器种植粟。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故选:C。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我国原始农业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距今7000年的稻谷遗存,反映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B项正确;A项图片反映的是北京使用的石器,北京人会用石块、兽骨和鹿角等制作工具,采用各种不同的打制方法,排除A项;想象图不能作为证据,排除C项;曲辕犁反映的是唐朝农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0.答案:B
解析:A.火的使用是人类在自然界征服的生产力,不属于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且原始人类如山顶洞人尽管已会人工取火,但仍属于旧石器时代,故A错误;B.由材料“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人类用再四处寻觅可以食用的动物和植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旧石器时代人类以采集、狩猎等方式获取食物,而到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通过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家畜主动地生产食物。可见原始农业的兴起成为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故B正确;C.群居生活是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社会组织形式,不符合“生产食物”的方式的题意要求,故C错误;D.磨制石器是新石器时代人类制作石器的方法,不同于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的方法,也不符合题意要求,故D错误。故选:B。
1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逐渐学会了栽培农作物和饲养动物。”这属于原始的农业,可知古代社会以原始农业为主,说明我国古代文明社会形成的物质基础是原始农业,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手工业和畜牧业,排除AC项;材料阐述的是人类的采集、狩猎等生活方式,没有涉及定居生活,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促使原始聚落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不是根本原因,排除。故选B。
13.答案:A
解析:A.相传炎帝教人农耕,是中华原始农业的创始人,因此号称“神农氏”。黄帝教民养蚕缫丝,所以这些神话传说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农耕文明,故正确;B.材料中没有涉及到社会秩序,而且本项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本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采集、狩猎的游牧文明”是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的主要劳作方式,而不是中国古代的核心,故排除。故选:A。
14.答案:D
解析:距今约4000多年前,炎帝和黄帝联合打败以蚩尤为首的部落;后来,炎帝和黄帝为争夺中原地区,在“阪泉之野”展开大战,炎帝战败并归服黄帝,炎、黄二部族走向联合,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故选:D。
15.答案:C
解析:舜是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他宽厚待人,以身作则。在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办法传位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制”。故远古的舜是通过禅让推举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的。故选:C。
16.答案:C
解析:据题干“黄帝竖起七面大旗,摆开了星斗七旗战法,炎帝对此无计可施,一败涂地,躲回营内不敢挑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阪泉之战中,黄帝率领“熊、黑、狼、豹、豺、虎”六部军队与炎帝摆开战场,六部军队各持自己的崇拜物为标志的大旗,黄帝作为六部统帅也持一面类似“大蠢”之旗,列开了阵势。首先,炎帝在黄帝没有防范的情况下,先发制人,以火围攻,使得轩辕城外经常浓烟滚滚,遮天蔽日,应龙用水熄灭火焰,黄帝率兵将炎帝赶回阪泉之谷,嘱手下士兵只和炎帝斗智斗勇,不伤其性命。在阪泉河谷中,竖起七面大旗,摆开了星斗七旗战法。炎帝火战失利后,面对星斗七旗战法,无计可施,一败涂地,躲回营内不敢挑衅。故这次战役是阪泉之战。故选:C。
17.答案:C
解析:相传很早以前,黄河经常泛滥,大禹带领自己的部落采用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治理黄河水,为此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成功解除了水患。C符合题意;传说中教民农作的是炎帝,排除A;传说中创造文字的是仓颉,排除B.传说中发明弓箭的是黄帝,排除D。故选:C。
18.答案:B
解析:据材料传说的内容和“考古学者在河南、陕西、甘肃、浙江等地发掘出水井遗迹、蚕茧和丝织品、骨笛、船形彩陶壶等。”可知,考古学者的发掘印证了炎黄传说中的挖掘水井、制作衣裳、制作乐器、制作船只、制作陶器等内容,这些发现,印证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表明远古传说蕴含着一些可靠的历史信息,B是正确的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9.答案:C
解析:A.相传在黄帝时期,仓颉创造文字,伶伦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故A正确C.黄帝的妻子嫘祖会缫丝,擅长纺织,故B错误;D.相传在黄帝时期,伶伦作音律,故C正确;D.相传在黄帝时期,隶首发明算盘,故D正确。根据题干要求选择错误的选项,故符合题意的选项是C。故选:C。
20.答案:B
解析:ACD都是远古传说,不能印证炎帝、黄帝时期的传说排除;考古学者发现距今8000~6000年前的独木舟等遗存可以印证炎帝、黄帝时期传说。故选:B。
21.答案:(1)A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半坡人;B干栏式房屋,河姆渡人。
(2)相同之处:都会建造房屋,种植农作物,制作陶器等;不同之处:河姆渡人住的是干栏式房屋,半坡人住的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半坡人种植粟。
(3)自然环境的差异
解析:(1)图A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图B是干栏式房屋。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住干栏式房屋。
(2)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在生产和生活方面的相同之处是都会建造房屋,种植农作物,制作陶器等。在生产生活方面,河姆渡氏族和半坡氏族的不同之处有①居住的房屋样式有所不同;②种植的农作物有所不同;③饲养的家畜有所不同等等。造成这些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的不同。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于长江流域,气候湿润,他们居住干栏式房屋。因此说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建造不同房屋的决定原因是自然条件的不同。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
(3)半坡原始居民生活于距今五六千年的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属于黄河流域,气候比较干旱、寒冷,因此他们住半地穴式房屋,河姆渡在今天的浙江,属于长江流域,由于气候和自然条件的因素雨水较多,他们居住的房屋是干栏式。原始居民房屋样式不同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地理环境。
22.答案:(1)样式:半地穴式和干栏式。作物:粟和水稻。
(2)历史现象:出现了原始农耕。
(3)重大意义:为我国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解析:(1)图一是半地穴式房屋;图二是干栏式房屋。半坡人是我国黄河流域农耕时代的代表,他们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粟,为适应北方寒冷、干燥的环境,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河姆渡人是我国长江流域农耕时代的代表,他们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为适应南方炎热、潮湿的环境,他们居住在干栏式房屋里。
(2)材料二中“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的历史现象是出现了原始农耕。
(3)我国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为我国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3.答案:(1)图一是北京人的生产工具,制作方法:打制;图二是河姆渡居民的生产工具,制作方法:磨制
(2)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图三:河姆渡居民;图四:半坡居民
(4)说明我国在半坡和河姆渡居民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农耕生活
24.答案:(1)相同之处:都使用磨制石器或骨器;都有原始农业;都是定居生活。
(2)指的是:炎帝和黄帝;意义:提高中国人的亲和力与凝聚力,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起到重要作用。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以及表格信息,10000多年前,中华大地进入新石器时代,即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遗址和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是处于新石器时代时期的,所以他们都使用磨制石器或骨器;在他们的遗址中分别发现了炭化粟和人工栽培水稻遗址,这印证了他们都有原始农业;他们的居住房屋样式分别是半地穴式房屋和干栏式房屋,这说明了他们都是定居生活。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如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部落之间展开攻伐,又不断合并,进而结成部落联盟,并推出部落联盟首领。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后来,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最终打败蚩尤。黄帝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意义:海峡两岸血脉相连、文化相通,提及两岸共同的文化基因,这提高了中国人的亲和力与凝聚力,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起到重要作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