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测能力)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元谋人遗址”作为世界级文化资源,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是云南省的一张历史名片。这主要是因为元谋人( )
A.是中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B.是黄河流域文明的代表
C.已经能够制作工具
D.已经学会使用“火”
2.考古学者在云南省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这说明元谋人( )
A.能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B.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C.已经进入磨制石器时代 D.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3.下图是1959年古人类学家根据发掘出来的头骨化石复原的某原始人类头像。这一原始人类是( )
A.元谋人 B.蓝田人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4.历史图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从如表中,你能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发现时间 发现地点 相关事件
1965年 云南元谋县 考古学者发掘出远古人类遗址,被命名为“元谋人”
1964年 陕西省蓝田县 考古学者发掘出远古人类遗址,被命名为“蓝田人”
1929年 北京市 人类学家将活动在这里的古人类命名为“北京人”
A.中国是世界上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B.“北京人”生活年代比“元谋人”早
C.人类遗址命名普遍以遗址所在地为准
D.考古学者与人类学家没有任何的区别
5.位于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遗址里面发现了很多兽牙、石珠等装饰品,这表明山顶洞人已经有了( )
A.宗教意识 B.审美观念 C.祖先崇拜活动 D.社会等级观念
6.河姆渡遗址共有四个文化层,相互叠压、内涵丰富,堆积层厚达4米。第四文化层,发现大量稻秆、稻叶、稻谷及稻壳混合的堆积物,出土了大量的木板、木桩。第四文化层出土的木板、木桩,有助于我们了解河姆渡人( )
A.成熟的耕作技术 B.先进的生产工具
C.精巧的房屋建造 D.丰富的生活娱乐
7.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是迄今发现的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最早的遗址。遗址中出土的农业生产工具和遗物有骨耜、木耜、稻谷和稻壳、稻秆的堆积物,该发现可用于验证这一时期( )
A.长江流域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 B.农业文明最早起源于长江流域
C.水稻的种植已经遍及中国南部 D.农业生产工具多为锋利的石器
8.下列图片中的文物是在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遗址、大汶口遗址和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器,尽管相距遥远,但它们又有着极其相似的文化特征。由此可知中华文明( )
A.起源最早 B.多元一体 C.独树一帜 D.领先世界
9.史书载述,我国原始社会时期,“神农耕而作陶”。其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半坡原始居民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
B.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
C.原始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原始手工业的产生
D.河姆渡人会运用雕刻技术
10.山东淄博赵家徐姚遗址入选“2022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该遗址内发现了大量的红烧土,即用火烧烤过的黏土,常用于建造房屋。这可印证该遗址居民( )
A.能够饲养家畜 B.广泛使用石器 C.过着定居生活 D.从事农业生产
11.河南南阳黄山遗址是一座仰韶文化晚期至屈家岭文化时期的聚落遗址,于2022年3月31日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3座仰韶文化晚期的“前坊后居”式大型复杂房址,还在两座屈家岭文化时期酋长级大墓中出土了梯形独木棺、耜、斧、铲、锛、凿、刀、单弓、成捆骨簇、少量陶器、猪下颌骨等重要遗物。据此推断,当时该聚落( )
A.发动战争较为频繁 B.出现农耕和定居生活
C.尚未出现贫富分化 D.大规模进行猪的养殖
12.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田、畴、禾、穑、麦、黍”等字的记载,其中,“黍”字出现300多次。而且同一作物还有不同品种的区别,如“禾”字在甲骨文中有两种字形,一种有聚穗且呈下垂状:一种无聚穗,谷子的穗聚集在一起且呈下垂趋势。材料旨在说明( )
A.原始农耕的出现 B.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C.农业生产的发展 D.社会经济的繁荣
13.我国古代有“黄帝挖掘水井、建造宫室”等神话传说,下列能为这些传说提供可靠直接证据的是( )
A.《史记·黄帝本纪》中的相关记载
B.在河南、浙江等地发掘出八千年前的水井遗迹
C.东晋时期修建的黄帝祠
D.大型纪录片《黄帝》
14.一位同学在学习远古历史的时候发现黄河流域已出现部落联盟,部落联盟首领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有能力有功劳的人做部落首领,这种办法叫禅让制。舜年老后把位置让给了禹主要是因为( )
A.大禹治水有功 B.禹打败了游牧民族的进攻
C.禹和舜有亲戚关系 D.禹谦让宽厚
15.据古文献记述,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都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这表明( )
A.夏、商、周均秉承“无为而治”理念 B.夏、商、周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
C.推崇“君权神授”是先秦政治特点 D.中华民族同宗共祖意识源远流长
16.中华民族祭祀黄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2022年4月5日上午,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桥山祭祀广场举行。本次公祭典礼以线上举办为主,公祭典礼在电视及多个网络平台同步直播,并现场连线台湾遥祭视频连线点,同步举行公祭。此举是因为( )
A.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B.黄帝生活的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唯一发源地
C.中华民族的主体是由黄帝部落发展而来的
D.黄帝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17.2016年4月4日,丙申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轩辕广场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的万余名中华儿女参加了公祭典礼,下列有关黄帝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
②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
③是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
④发明了文字,编出了乐谱。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8.“战争十分激烈,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施展法术,突然间风雨大作黄帝命部下制造指南车,辨别了方向,才把蚩尤打败。”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①材料描写的是涿鹿之战
②这次战争的交战双方是炎黄部落和蚩尤部落
③材料的叙述带有神话色彩
④材料的叙述是真实的历史写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9.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民间传说“龙”是多种动物的复合体,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龙的形象突出反映了( )
A.中华民族锐意进取精神
B.中国人善于想象
C.华夏族是由不同部落、多民族融合而成
D.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传统
20.“华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 )
A.发祥地是黄河流域 B.创造众多文明成就
C.由炎帝和黄帝创立 D.杂居相处交融而成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计60分。
21.阅读下列史料,回答问题。(15分)
史料一 北京人遗址从上至下的13层文化堆积中,共发现了五层面积较大、堆积较厚的灰烬和其他用火的遗迹。灰烬层集中见于第10层底部、第8~9层、鸽子堂Ⅱ层,第4~5层和第3层。其中第4层的灰烬最厚,有的厚达6米。灰烬成堆分布,含烧过的朴树籽、木炭鹿角和各种动物骨骼。
——安家媛《北京人的发现:中国重要古人类遗址》
史料二 “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韩非子》
(1)根据史料一中的考古成果分析,北京人的饮食习惯是吃生食还是吃熟食?对于远古人类而言,火有什么用途?火的使用对人类的发展有何重大意义?(7分)
(2)史料二反映了原始社会人们生活的一种什么重大变化?目前所知,我国从什么人开始已经出现了这种现象?他们的用火情况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8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考古发现包括近10万件石器,大量的动物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层等,其中中下部灰烬层最厚处可达六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植物种子等。
材料二 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发现了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等堆积物,最厚处达1米。从完整的谷粒外形看,其属于栽培的籼稻稻谷。这些遗物分布在400平方米的范围内,说明当时有丰富的粮食储存。
材料三 半坡遗址的总面积有十万多平方米,这是一个原始氏族公社时期的聚落。由于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了大面积的发掘,收获是很丰富的。比较完整的房屋遗迹发现了40多处,此外还有储藏东西的窖穴100多个,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达万件之多,烧制陶器的窑址六座,还有遗留下来的许多兽骨、果核和腐烂的粮食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考古发现的近10万件石器,说明北京人使用的生产工具是什么。“考古发现有大量灰烬层,其中中下部灰烬层最厚处可达六米”,这说明了什么?(2分)
(2)材料二中的考古发现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是什么。(2分)
(3)材料三中的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请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个半坡遗址出土的代表性彩陶。(1分)
(4)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研究历史的主要证据来源是什么?(2分)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鸽子堂”是北京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其中出土的石器、动物碎骨、野果遗骸和用火遗迹非常丰富。不难想象,几十万年前的某个夜晚,他们就在这里围着火塘取暖。有人打制石器,有人在肢解猎物,然后大家围坐在一起进餐,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 ——摘编自《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大发现》
材料二
材料三
(1)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是谁发现的?根据材料一文字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人生活的主要特征。(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图A图B原始人类的体貌特征。(6分)
(3)材料三反映出山顶洞人生活的哪些信息?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历史学家了解古代人类生产、生活情况的主要依据。(6分)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四五千年前,中国进入氏族部落联盟时期。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部落之间展开攻伐,又不断合并,进而结成部落联盟。
材料二: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三:某地区举办轩辕黄帝祭祀活动,来自社会各界共1000余人来到当地的黄帝祭祀广场,共同祭祀轩辕黄帝……诵读祭文、行祭祀礼,百余人着汉服颂歌乐祭,还有轩辕车会、舞狮等民俗表演活动,民众纷纷敬献花篮和鲜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这一时期发生的两次较大的战役。战争结果如何?(6分)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4分)
(3)相传黄帝有何发明创造?你认为这些发明创造反映出了人们生活的哪些变化?(6分)
(4)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说人们举办祭祀黄帝的活动的现实意义。(4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元谋人的“唯一性和独特性”是指它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生活在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的云南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故选:A。
2.答案:A
解析:
3.答案:C
解析:根据课本北京人的相关内容以及图片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北京人头部复原图。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手脚分工明显,但已经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北京人生活在约70——20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一带,属于直立人,会使用天然火,懂得保存火种,会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C项正确;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的云南元谋,图片没有涉及,排除A项;蓝田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到115万年,图片没有涉及,排除B项;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三万年,会人工取火,图片没有反映,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元谋人”因发现地点“云南元谋县”而得名,“蓝田人”因发现地点“陕西蓝田县”而得名,“北京人”因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而得名,综上所述可知,人类遗址命名普遍以遗址所在地为准。C项正确。
5.答案:B
解析:距今约3万年山顶洞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附近的山顶洞六里,在山顶洞人遗址发现兽牙、石珠等装饰品,说明山顶洞人懂得爱美,具有审美观念。故选:B。
6.答案:C
解析:河姆渡遗址出土大量的木板和木桩,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干栏式房屋,反映了河姆渡人精巧的房屋建造技术,故C符合题意,河姆遗址发现大量以稻、稻叶、稻谷及稻壳混合的堆积物,说明河姆渡人已经掌握栽培水稻技术,排除A;河姆渡人的生产工具以原始的菜粕最为典型,排除B;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和玉器,还有简单的骨哨,反映了河姆渡人质朴的生活娱乐,排除D。故选C。
7.答案:A
解析:根据“农业生产工具和遗物有骨相、木粗、稻谷和稻壳、稻的堆积物”等出土的实物,可得出长江流域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A项正确“最早”的说法不能体现,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普遍性,排除项:材料中没有强调以石器为主,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特点。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虽然产生于不同地域,但是有着一定的相似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故选B。
9.答案:C
解析:题干中“神农耕而作陶”,其中有两个关键字“耕”、“陶”耕是农业,陶是手工业·再看题支,只有C选项中包含了农业和手工业,AB只有其一.D从题干中无法体现。故选C。
10.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在该遗址内发现了大量的红烧土,即用火烧烤过的黏土,常用于建造房屋”可知,山东淄博赵家徐姚遗址已经懂得烧制黏土、建造房屋,这说明该遗址居民已经开始过定居生活,C项正确;能够饲养家畜,广泛使用磨制石,从事农业生产等,都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但材料未体现这些,排除ABD项。故选C项。
11.答案:B
解析:分析材料可知,河南南阳黄山遗址是一座仰韶文化晚期至屈家岭文化时期的聚落遗址,有“前坊后居”式大型复杂房址,有了农业生产工具,这里的居民已进入原始农耕定居生活,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2.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黍”字出现300多次,且同一作物还有不同品种的区别可知,甲骨文的造字在不断成熟深入,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人们农业知识的不断丰富,农业生产的发展,C项正确;根据题意中黍的出现的次数和不同种类的文字表达方式可知,此时并非原始农业刚出现,排除A项;甲骨文的造字特点是象形、会意、指示、形声、假借,题意中未提及,排除B项;题意中只提及文字的书写,未提及社会经济繁荣,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B
解析:我国古代有“黄帝挖掘水井、建造宫室”等神话传说,在河南、浙江等地发掘出八千年前的水井遗迹能为这些传说提供可靠的直接证据。考古发掘是第一手史料,ACD都是第二手史料。故选:B。
14.答案:A
解析:在继黄帝之后,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过家门而不入。尧在年老时推举舜为继承人,舜年老后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他们之间采用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A符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不合题意。故选:A。
15.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由题干中的“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等信息可以看出夏商周都有了族群认同的意识,说明了中华民族同宗共祖意识源远流长,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拥有共同的先祖,体现的是民族认同,并未体现“无为而治”,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同宗共祖意识,不能体现“夏、商、周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排除B项;题干材料是夏商周时期的,不是先秦,排除C项。故选D项。
16.答案:A
解析:中华民族祭祀黄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2020年4月4日上午,近300名在陕海内外的中华儿女代表齐聚陕西省黄陵县桥山祭祀广场,与在西安、台湾分别设立的视频连线点代表参加公祭典礼。此举是因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五六千年前,炎帝和黄帝为争夺中原地区在“阪泉之野”展开大战,炎帝战败并归服黄帝,后来,炎帝和黄帝联合打败以蚩尤为首的部落:炎、黄二部族走向联合,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A是正确的选项;B错误,黄帝生活的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C错误,中华民族的主体是由黄帝和炎帝部落发展而来的:D错误,炎帝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故选:A。
17.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四五千年,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黄帝与炎帝结成部落联盟,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相传黄帝已能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因此有关黄帝的叙述,正确的是①②,A项符合题意:③传说时代的治水英雄是大禹,与黄帝无关,排除,④创造文字的是仓颉,制作音律的是伶伦,发明算盘的是隶首,排除。综上所述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18.答案:A
解析:依据课本知识可知,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逐鹿一战中打败了蚩尤部落,材料的叙述带有神话色彩。故选:A。
1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和所学可知,龙是华夏族的象征;据“民间传说龙是多种动物的复合体,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可知,“龙”是多种动物的复合体这与华夏族的形成特点不谋而合,即华夏族是由不同部落、多民族融合而成,C项正确,ABD项均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排除。故选:C。
20.答案:D
解析:据“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及所学知识可知,从它提到的内容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是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中华民族的形成非一族所成,从古至今,远古时期的部落交错者,互相来往,排除各自之间关于习俗、语言、文化等等方面的差异,而是趋向于走向同一文化认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走向融合形成了统一民族。我们后世人称呼为诸夏民族。故选:D。
21.答案:(1)吃熟食。用途:可以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赶野兽。意义:火的使用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提高了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2)反映了原始社会的人们已经会人工取火。山顶洞人。进步: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山顶洞人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解析:(1)由材料“北京人遗址从上至下的13层文化堆积中共发现了五层面积较大、堆积较厚的灰烬和其他用火的遗迹。灰烬层集中见于第10层底部、第8~9层、鸽子堂11层,第4~5层和第3层。其中第4层的灰烬最厚,有的厚达6米。灰烬成堆分布,含烧过的朴树籽、木炭鹿角和各种动物骨骼。”可以看出,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他们通过从大自然雷电生火、森林草木自燃生火、露天煤的自燃起火、偶尔摩擦起火等途径得到“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从而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2)由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烊人氏”可知,反映了原始社会人们已会人工取火;从山顶洞人开始会人工取火;北京人使用的是天然火,而山顶洞人已懂得人工取火
22.答案:(1)打制石器;北京人会使用火。
(2)会种植水稻,有丰富的粮食储存。
(3)人面鱼纹彩陶盆。
(4)遗址和文物。
解析:(1)北京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使用的生产工具是打制石器。“考古发现有大量灰烬层,其中中下部灰烬层最厚处可达六米”,这说明北京人会使用火。
(2)由“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发现了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等堆积物,最厚处达1米。从完整的谷粒外形看,其属于栽培的籼稻稻谷。这些遗物分布在400平方米的范围内,说明当时有丰富的粮食储存”可以看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是会种植水稻,有丰富的粮食储存。
(3)半坡遗址出土的代表性彩陶是人面鱼纹彩陶盆。
(4)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研究历史的主要证据来源是遗址和文物。
23.答案:(1)发现者:裴文中。特征:以猎取动物,采集植物果实作为主要食物来源。
会使用火;会长时间保存火种;使用打制石器;群体生活。
(2)体貌特征:图A: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身高平均为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直立行走。图B: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3)信息: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缝制衣服;有爱美意识。依据:考古遗存、化石等考古发现。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发现了北京人的第一个头盖骨化石。根据材料一文字“其中出土的石器、动物碎骨、野果遗骸和用火痕迹非常丰富。”结可知,北京人生活的主要特征有以猎取动物,采集植物果实作为主要食物来源;会使用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的主要特征还有会长时间保存火种;会使用打制石器;居住在山洞过着群体生活。
(2)根据材料二图片A“北京人复原头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A北京人的体貌特征是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身高平均为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直立行走。根据图B“山顶洞人复原头像”可知,山顶洞人的体貌特征是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3)根据材料三图片中的骨针和装饰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会缝制衣服;有爱美意识。历史学家了解古代人类生产、生活情况的主要依据是考古遗存、化石等考古发现。
24.答案:(1)战役: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结果:阪泉之战中,炎帝失败,归顺黄帝。涿鹿之战中,炎黄部落打败岩尤部落。
(2)华夏民族是由各族人民交错杂居,在求大同去小异,相互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形成的。
(3)发明创造: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发明了弓箭等。变化:衣、食、住、行等方面。
(4)可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之情,同时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解析:(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五千年前,发生在黄河流域的两次较大的战役是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阪泉之战发生在黄河流域的阪泉。四五千年前,黄帝在征服中原各族的过程中,与炎帝部落在阪泉进行了一次战争,结果是炎帝失败,归顺黄帝。阪泉之战对开启中华文明史、实现中华民族第一次大统一有重要意义。涿鹿之战是指生活在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起来,在涿鹿一战中打败了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逐渐形成华夏族.
(2)据材料二“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请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可知,华夏民族是由各族交错杂居,在求大同去小异,相互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形成的.
(3)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等;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人文初祖”。这些发明创造反映出当时人们生活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
(4)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人们举办祭祀黄帝的活动的现实意义在于:可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之情,同时可以增加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