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测基础)2023-2024学年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单元闯关双测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测基础)2023-2024学年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单元闯关双测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9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9-14 18:22: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测基础)——2023-2024学年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单元闯关双测卷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计45分。
人类从诞生至今几百万年以来,对地球的好奇和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经过漫长的探索后,才确证了地球是个球体。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人类初步证实地球是个球体的顺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2.人类仿照地球形状,制作出地球仪,下列关于④地球仪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仪是根据地球的形状,按比例缩小的模型
B.a所在纬线为赤道,周长约8万千米
C.b所在经线指示东西方向
D.a所在纬线与b所在经线一样长
2021年10月14日,搭载着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的长征二号丁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我国正式步入“探日”时代。读图完成3~4题。
3.卫星发射当天,地球位于公转示意图中的( )
A.从①到② B.从②到③ C.从③到④ D.从④到①
4.“羲和号”探日卫星发射时,福清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
A.昼长夜短 B.昼短夜长 C.昼夜等长 D.处于极夜
下图为“世界海陆分布随纬度的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 )
A.北半球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
B.南、北半球都是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
C.南半球陆地面积大于海洋面积
D.南、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6.下列关于海洋和陆地的分布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表面有连续而广阔的陆地 B.陆地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C.海洋与陆地的面积比大致为7∶3 D.南极附近以海洋为主
下图是海拔与相对高度示意图。据此完成7~9题。
7.图中A、B两点的相对高度大约是( )
A.600m B.800m C.1200m D.1800m
8.C处所示地形类型是( )
A.高原 B.山地 C.盆地 D.平原
9.土地平坦开阔地区易开发,图中最有可能形成大规模经济发达地区的是( )
A.E地 B.A地 C.B地 D.C地
下图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甲处攀登山峰比从乙处攀登省力
B.丁处的坡度比丙处陡
C.甲、乙、丙、丁四处的海拔都是280米
D.甲处海拔最高,丁处海拔最低
11.图中丁处的山体部位是( )
A.山顶 B.山脊 C.山谷 D.鞍部
人类生活在地球表面的陆地上,陆地的周围是广阔的海洋。完成12~13题。
12.赤道横穿了哪几个大洲的大陆( )
A.北美洲、亚洲 B.非洲、南美洲
C.亚洲、大洋洲 D.欧洲、北美洲
13.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重要海上通道是( )
A.苏伊士运河 B.巴拿马运河 C.白令海峡 D.马六甲海峡
读“六大板块分布部分地区图”(下图),回答14~15题。
14.甲地区是世界地震多发区,这是由于甲地位于( )
A.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 B.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
C.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D.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15.红海处所示的运动是( )
A.板块交界处的碰撞挤压运动 B.板块交界处的张裂运动
C.板块内部的张裂运动 D.板块内部的拉伸运动
二、综合题:共3题,计55分。
16.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6分)
(1)左图表示地球______运动。ABC三点中位于地球上五带中的热带的是______点,一年无太阳直射是______点。(6分)
(2)地球由公转轨道的甲处向乙处运动时,长春市的白昼将变______(长/短),获得的太阳光热也将逐渐______(增加/减少),预计在______(日期)前后能到达乙处。(6分)
(3)甲到乙期间,长春市旗杆影子长度变______(长/短)。(2分)
(4)由于地球的公转在温带形成了明显的______变化。(2分)
17.福建省某中学学生到家乡某区域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下图示意该区域等高线地形,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4分)
(1)观察:该区域北部的地形类型是__________,甲处山体部位是__________。(4分)
(2)测量:图中河流的流向是__________;AB河段流速比BC河段的__________;测得BC两地的实际距离为150m,图上距离为1.5cm,则该图的比例尺用数字式可表示为__________。(6分)
(3)实验:坡度大致相同的两地块:①为草地、②为泥土地,同时用强度相同的水持续喷洒一段时间后,观察到从①地流入河流的水比较清澈,②地流入河流的水__________(水文特征)较大。该实验说明_________。(4分)
18.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25分)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板块名称:
A___________;B___________;C___________。(6分)
(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可分为___________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大洋洲大部分位于___________板块。(4分)
(3)图中①和②两处,分布有高大山系的是___________(填数字序号)处,该处山脉的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③和④两处相比,地壳比较活跃的是___________(填数字序号)处。(6分)
(4)在板块D周围有一条火山地震带是___________火山地震带。(2分)
(5)据图判断,地中海将会___________(填“扩大”或“消失”),原因是___________。(5分)
(6)当地震发生时,可采取的应急措施有___________(填字母)。(2分)
①躲到课桌底下
②靠墙角蹲下
③乘电梯逃生
④地震停止时迅速跑到室外空旷场地
⑤跳楼逃生
⑥躲到洗手间角落
A.①③⑤⑥ B.②③④⑥ C.①②④⑥ D.①③④⑥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由于受观测条件和科学技术的限制,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从③“天圆地方”→②月相变化→①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地球的卫星照片,后来证实了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所以人类初步证实地球是个球体的顺序,正确的是③②①,D正确。故选D。
2.答案:A
解析:a所在纬线为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B错误;b所在经线指示南北方向,C错误;a所在纬线与b所在经线不一样长,D错误,A正确。故选A。
3.答案:C
解析:题干提到的探日卫星10月14日地球运行在北半球的秋分日与冬至日之间即③与④之间,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C正确。故选C。
4.答案:B
解析:探日卫星发射时间是10月14日,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向南移动,此时的福建福清昼短夜长,B正确。故选B。
5.答案:D
解析:读图可知,北半球陆地面积小于海洋面积,A错误;南、北半球都是陆地面积小于海洋面积,B错误;南半球陆地面积小于海洋面积,C错误;南、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D正确。故选D。
6.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球表面有连续而广阔的海洋,A错误;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B错误;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陆地面积仅占29%,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海洋与陆地的面积比大致为7∶3,C正确;南极附近以陆地为主,北极附近以海洋为主,D错误。故选C。
7.答案:A
解析:读图可知,A地的海拔是1200米,B地的海拔是600米,两地的相对高度是1200米-600米=600米,A正确。故选A。
8.答案:C
解析:依据五种陆地地形的特征读图可知,C处四周高、中间低,是盆地,C正确。故选C。
9.答案:A
解析:E地是平原,海拔较低,地形平坦广阔,易开发,最有可能形成大规模经济发达地区,A正确。故选A。
10.答案:C
解析:从甲处到山峰比从乙处到山峰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攀登费力,A错误;丁处的等高线比丙处的等高线密稀疏,丁处的坡度比丙处平缓,B错误;甲、乙、丙、丁四处位于同一等高线上,海拔高度都是280米,C正确,D错误。根据题意,故选C。
11.答案:B
解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几条海拔高度不同的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读图可知,图中丁处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B正确。故选B。
12.答案:B
解析:被赤道穿过的大洲有亚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被赤道穿过的大洲有亚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其中,赤道穿过了亚洲和大洋洲的岛屿,非洲和南美洲的大陆。依据位置,B正确。故选B。
13.答案:B
解析: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线,该运河沟通了太平洋和大西洋,B正确。故选B。
14.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甲地区是世界地震多发区,这是由于甲地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5.答案:B
解析:读图可得,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拉伸处,其海域面积不断扩大,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6.答案:(1)公转;AB;C
(2)短;减少;9月23日
(3)长
(4)四季
解析:(1)读图,图中所示为地球绕日运动,所以为公转运动;图中A、B都位于10°N,属于热带;C位于40°S,不属于热带地区;一年可被太阳直射两次的是南北回归线之间,AB有两次直射,C位于回归线之外,无太阳直射现象。
(2)读左图甲为夏至日,乙为秋分日,地球由公转轨道的甲处向乙处运动时,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长春市的白昼将变短,太阳高度角变小,获得的太阳光热逐渐减少,秋分日为9月23日前后。
(3)读左图甲为夏至日,乙为秋分日,地球由公转轨道的甲处向乙处运动时,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长春的太阳高度角变小,影子长度变长。
(4)由于地球的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回归运动,产生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从而在温带形成了明显的四季变化。
17.答案:(1)丘陵;山谷
(2)自西北向东南;快;1:1000
(3)含沙量;植树种草可以减缓水土流失
解析:(1)由图示信息可知,该区域北部海拔较低,在500米以下,地面有起伏,坡度和缓,地形类型是丘陵;甲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应为山谷。
(2)依据一般定向法判定方向,结合图示海拔信息,图中河流的流向是自西北流向东南。AB河段比BC河段等高线密集、坡陡,因此,AB河段的流速比BC河段的流速快。依据比例尺的计算,若测得B、C两地的实地距离为150米,图上距离为1.5厘米,则该图的比例尺用数字式可表示为1:10000。
(3)坡度大致相同的两地块:①为草地、②为泥土地,同时用强度相同的水持续喷洒一段时间后,观察到从①地流入河流的水比较清澈,②地流入河流的水含沙量大,水比较浑浊。该实验说明了植被覆盖有利于缓解水土流失,植被可固土,植被有保持水土的作用等。
18.答案:(1)欧亚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2)六;印度洋
(3)①;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④
(4)环太平洋
(5)消失;地中海位于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面积将不断缩小
(6)C
解析:(1)全球大致划分为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六大板块。据图可知:A是欧亚板块,B是美洲板块,C是南极洲板块。
(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全球可分为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大洋洲大部分位于印度洋板块。
(3)读图可知,①处位于板块挤压碰撞处,故分布着世界上最大的山系——科迪勒拉山系;④处位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4)在板块D周围有一条火山地震带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5)由图判断,地中海将会消失,原因是位于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的交界处,两板块发生碰撞挤压运动,使它面积缩小,直至消失。
(6)当地震来临时,要保持冷静,就近暂时躲避,时间允许跑到室外空旷场地,时间来不及就躲到课桌底下、靠墙角蹲下或躲到洗手间等。乘电梯逃生一旦停电,就会被困在电梯里,跳楼逃生容易受伤。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