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观看《如果国宝会说话》,了解“中国”一词竟出自青铜器
趣味导入
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5课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一部分:厚重青铜载文明---青铜器
第二部分:一片甲骨惊天下---甲骨文
1.掌握我国青铜器制作工艺的主要成就及其代表作品,并能识别相关图片。了解青铜器铸造的基本过程。
2.知道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了解甲骨文与今天汉字的关系,知道其造字方法。
3.通过学习,知道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夏、商、西周时期发达的文明,了解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增强民族自豪感。
本课重点
学习目标
壹
厚重青铜载文明
——青铜器
壹·厚重青铜载文明---青铜器
青铜器,在古时被称为“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他化学元素锡、铅等的合金。
刚刚铸造完成的青铜器是金色,但因为出土的青铜因为时间流失产生锈蚀后变为青绿色,被称为青铜。
1.青铜器的概念
壹·厚重青铜载文明---青铜器
2.青铜器的发展历程
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二里头遗址
铜牌(夏)
司母戊鼎
商、周
原始社会------
夏
旧石器
时代
新石器
时代
陶寺遗址
铜铃
四羊方尊
出现:原始社会末期
发展:夏朝
繁荣:商朝
青铜时代
原始社会出现,商周走向繁荣。
壹·厚重青铜载文明---青铜器
3.青铜器的特点
鼎
甗(yǎn)
食
器
壶
盉(hé)
酒
器
匜(yí)
壶
水
器
司母戊鼎
利簋(guǐ)
青铜俎
青铜碳炉
厨
具
礼
器
青铜剑
青铜戈
兵
器
铜镢
铜铲
农具
首布
(货币)
铜灯
铜镜
曾侯乙墓编钟(乐器)
杂器
特点一:数量众多、种类丰富
壹·厚重青铜载文明---青铜器
3.青铜器的特点
特点二: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反映权利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
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
——《周礼》
礼器类型与数量
反映贵族
权力大小
代表贵族
等级高低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礼器类型与数量
壹·厚重青铜载文明---青铜器
3.青铜器的特点
特点三:制作工艺高超
高58.6厘米
分体铸造再融合
四羊青铜造型雄奇,肩部、腹部与足部作为一体被巧妙地设计成四只卷角羊,各据一隅,此器采用了圆雕与浮雕相结合的装饰手法,将四羊与器身巧妙地结合为一体,使原本造型死板的器物,变得十分生动,将器用与动物造型有机地结合成一体,并擅于把握平面纹饰与立体雕塑之间的处理,达到了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宽44.4厘米
高超的铸造工艺
蕉叶纹
鳞纹
云雷纹
甲骨文
青铜器
壹·厚重青铜载文明---青铜器
3.青铜器的特点
特点三:制作工艺高超
利簋
利簋,出土于陕西临潼。器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此种方座青铜始见于西周初年。器内底铸铭文4行33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青铜纵目面具
青铜纵目面具,出土于四川广汉三星堆。眉尖上挑,双眼斜长,眼球呈极度夸张,呈柱状向前纵凸伸出达16厘米;双耳向两侧充分展开;短鼻梁,鼻翼呈牛鼻状向上内卷;口阔而深,口缝深长上扬,似微露舌尖,作神秘微笑状。
壹·厚重青铜载文明---青铜器
3.青铜器的特点
壹·厚重青铜载文明---青铜器
4.司母戊鼎
1.33米
1.10米
6厘米
总重量达832.84公斤
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它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它反映了商朝工匠的聪明才智和协同合作的精神。
它折射出当时的强盛国力。
壹·厚重青铜载文明---青铜器
5.知识拓展——金文
西周 史墙盘
金文: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称为“钟鼎文”、“铭文”。青铜器不仅可以作为礼器,而且,它还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是我们探寻历史、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
西周 毛公鼎
贰
一片甲骨惊天下
——甲骨文
贰·一片甲骨惊天下---甲骨文
1.甲骨文的发现
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
首次发现甲骨文
殷墟(今河南安阳小屯村)
“甲骨文发现地”
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贰·一片甲骨惊天下---甲骨文
2.甲骨文的内容
农业:东方领地是否会有好收成。
天气:今明两天是否会下雨?
天文:记载日食的情况。
战争:商王将征伐盂国,祈求平安。
骨文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贰·一片甲骨惊天下---甲骨文
3.甲骨文的地位
地位: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口耳相传
结绳记事
夏朝刻画符号
甲骨文
传说时代
有文字记载的时代
贰·一片甲骨惊天下---甲骨文
4.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最原始的造字方法——象形法
象形
贰·一片甲骨惊天下---甲骨文
光
上
下
指事
明
走
采
会意
渔
江
河
形声
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
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
(最进步)
4.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青铜器与甲骨文
青铜器
甲骨文
用途
特点
典型代表
发现
造字方法
地位
食器、酒器、兵器、乐器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面具等
清朝、王懿荣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
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定义
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
功能
由食器发展成到礼器(权力的象征)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1.《史记·封禅书》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 这表明我国青铜器最早出现于( )
A.原始社会后期 B.夏朝 C.商朝 D.西周
2.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在我国古代也有许多有关鼎的成语。请问成语“问鼎中原”中的“鼎”有什么象征意义
A.权力与地位 B.吉祥美好
C.显赫富贵 D.人口众多
A
A
随堂训练
3.公元前1600年左右,青铜文化进入灿烂时期;与此同时,商朝出现,历经数百年。为了寻觅铜矿,商王朝至少六次迁都,其中的三处都城——郑州、二里头和安阳已经得到考古发掘印证。商朝青铜器匠的作坊设在宫廷里,他们制造了各种各样的装饰品和祭祀用具。上述材料说明( )[来源:中
A.商朝将文字刻在青铜器上 B.商朝能制作青铜器
C.商朝青铜器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 D.商朝因水灾多次迁都
B
随堂训练
4.出土于陕西临潼的文物西周青铜利簋,腹内有4行33字(如图),记载了“武王伐纣”的经过。下面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此文物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西周开始的
B.此文物可以用来研究商朝时期青铜器的铸造技术
C.此文物对研究商周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D.此文物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最大的青铜器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