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单元导读
观察篇章页上的图画,说说感受。
9 古诗三首
第2课时
总结学习方法
读通古诗
读懂古诗
读出意境
读出情感
背诵积累
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题西林壁》
这首诗是题壁诗。题壁诗始于两汉,盛于唐宋。汉代以后,题壁者代不乏人。南北朝时期,题壁诗渐多。唐代,题壁诗骤然大增,开始形成一种风气。宋代题壁之风方兴未艾,举凡邮亭、驿墙、寺壁等处多有题咏,叫人目不暇接。
题,书写,题写。“题西林壁”的意思是“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品读古诗,理解诗意,感悟哲理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yuán
自读古诗,相互交流,理解字词。
“岭”和“峰”是后鼻音。
横看:从正面看。侧:侧面。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庐山全貌。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理解词语
判断:哪个是“岭”?哪个是“峰”?
岭是连绵起伏的。
峰是高而尖的。
学习古诗前两句,了解观察方法。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诗意: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巍峨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
为什么同是庐山,一会儿看到的是岭,一会儿看到的又是峰?
诗人从不同的位置来看庐山,看到了庐山不同的样子。观察地点和角度在变化,所见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如果用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的奥秘。
请选择下面句式中的一组,练习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
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
· 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
· 因为___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
身在庐山之中
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
· 之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
因为身在庐山之中
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
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
身在庐山之中
学习后两句诗,感受古诗蕴含的哲理。
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请你想想办法。
坐缆车到高处看;绕庐山一周看;用无人机拍摄后看;坐直升机看……
体会诗句蕴含的哲理:
由于人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是不同的。所以,只有跳出局部从整体观察,才能认清事物的真相与全貌,才能全面地看待事物。
雪梅
宋·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xiáng
sāo
xùn
shū
自由读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
读前两句,梅与雪在竞争什么?
梅雪争春未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争谁占尽了春色,争谁是春天里最美的。
在这里读“xiáng”,
表示服输。
你认为雪和梅谁更胜一筹呢?
难分高下,不分伯仲,各有所长。
前两句诗的意思:梅和雪都认为自己占尽春色,谁也不肯服输。这可愁坏了文人墨客,难以评议二者的高下。
学习后两句诗,领悟诗句蕴含的道理。
后两句诗的意思:其实,梅在晶莹洁白上应是比雪差三分的,而雪却又输给梅所带的一段清香。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
诗人观察入微,通过对比,从视觉“雪比梅白”和嗅觉“梅比雪香”入手,巧妙地道出了雪、梅各自独有的特点。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冰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严寒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事物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
这首诗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题
侧
峰
庐
缘
降
费
须
逊
输
书写指导
题
tí
结构:半包围
组词:主题 习题
部首:页
笔画:十五
侧
cè
结构:左右
组词:侧面 旁敲侧击
部首:亻
笔画:八
峰
fēng
结构:左右
组词:山峰 峰回路转
部首:山
笔画:十
庐
lú
结构:半包围
组词:庐山 三顾茅庐
部首:广
笔画:七
缘
yuán
结构:左右
组词:缘故 无缘无故
部首:纟
笔画:十二
降
xiáng
结构:左右
组词:投降 降服
部首:阝
笔画:八
费
fèi
结构:上下
组词:浪费 乱收费
部首:贝
笔画:九
须
xū
结构:左右
组词:必须 溜须拍马
部首:彡
笔画:九
逊
xùn
结构:半包围
组词:谦逊 出言不逊
部首:辶
笔画:九
输
shū
结构:左右
组词:认输 满盘皆输
部首:车
笔画:十三
诗名 作者 朝代 所写景物 表达的情感
(揭示的道理)
暮江吟
白居易
唐
对自然美景的喜爱
题西林壁
苏轼
宋
庐山
告诉我们要全面地看待事物
雪梅
卢钺
宋
梅、雪
事物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
残阳、江水、露珠、月亮
对比阅读,背诵积累
我们读了《暮江吟》,欣赏了秋江美景;学习了《题西林壁》和《雪梅》,领略了庐山、雪、梅的魅力。诗中自有美景如画,其中也蕴含道理。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思维导图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