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2课 诸国纷争与变法运动
天下棋局怎落子
——乱世群雄的生死淘汰赛
授课年级:高一年级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稷下学宫复原图
体悟家国古今 思辨历史真意
一、乱世棋局的开始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二、生死争霸的奥义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三、百家争鸣的火花
——百家争鸣与文化自信
诸国纷争与变法运动
第二课
一、乱世棋局的开始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第2课 诸国纷争与变法运动
东周国运式微,天下棋局已成,群雄逐鹿中原。
公元前771年,西周被犬戎所灭。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郑秦晋等诸侯护卫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春秋形势图
秦
周
郑
晋
楚
吴
越
宋
周郑(诸侯)
交恶
春秋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楚王(诸侯)
问鼎
周天子控制领土缩小,王权衰微。
各诸侯扩张争霸激烈,战争残酷。
东周国运式微,天下棋局已成,群雄逐鹿中原。
战国形势图
齐
周
赵
魏
韩
楚
燕
秦
三家(大夫)
分晋
田氏(大夫)
代齐
战国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标志着“礼崩乐坏”达到一个新的烈度,周朝传统的统治秩序完全被破坏。
西周旧统治秩序的崩溃
分封制 →
宗法制 →
礼乐制 →
群雄割据
阶级变动
礼崩乐坏
一、乱世棋局的开始 (一)列国纷争
——整理自《中国历史纪年表》《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撰异》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
北狄
西戎
东夷
南蛮
中原各国自称华夏
战国形势图
春秋形势图
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加强
2.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民族
3.秦楚两国融入中原文化圈
1.诸侯国数量减少、局部统一
各族同源共祖
作用:
华夏族
更稳定;
更广泛;经济↑;
文化↑;
一、乱世棋局的开始 (二)华夏认同
华夏文明的先进性:生产力先进(农耕文明);文化优越(礼乐);制度优势(分封、宗法制)
二、生死争霸的奥义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第2课 诸国纷争与变法运动
二、生死争霸的奥义 (一)经济发展
经济和军事实力决定地位高低
思考:春秋战国,各诸侯在生死淘汰赛中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社会变革的催化剂
铁器时代来临
战国时期出土铁犁
战国时期燕国铁剑
1.核心-农业:(1)生产工具进步:铁犁牛耕推广。
二、生死争霸的奥义 (一)经济发展
春秋牛尊
战国铁农具
春秋战国冶铁场景构想图
垄作法
战国秦国:成都都江堰
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
战国秦国:陕西郑国渠
春秋战国
精耕细作 铁犁牛耕
原始社会
刀耕火种
商周时期
石器耕锄
集体耕作转向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
带动了生产技术和水利灌溉的发展
1.核心-农业:(1)生产工具进步:铁犁牛耕推广。
(2)土地制度革命: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地主-农民)
二、生死争霸的奥义 (一)经济发展
农业生产力进步推动生产关系发展
生产力发展
铁犁牛耕推广
大量垦荒/战争兼并
私田大量出现
土地买卖增多
生产关系变化
井田制逐渐瓦解
生产关系变化
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
土地
国有×
土地
私有√
铁犁牛耕的推广,极大提高生产力,推动以血缘和纽带的贵族政治的瓦解。新兴地主阶级产生,必然要求新的改革。
西周奴隶制社会:贵族→奴隶
春秋战国向封建社会过渡:地主→农民
社会
阶级
演变
1.核心-农业:(1)生产工具进步:铁犁牛耕推广。
(2)土地制度革命: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地主-农民)
(3)生产方式变化:小农经济(自然经济)诞生。
二、生死争霸的奥义 (一)经济发展
小农经济复原图
小农经济的特点【重点】
1.家庭单位; 2.男耕女织;
3.精耕细作; 4.自给自足;
5.历史悠久。
农业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始终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3.工商业发展迅速。
二、生死争霸的奥义 (一)经济发展
(1)手工业分工更细密:出现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
(2)货币流通广泛。
(3)中心城市涌现、工商业主财富雄厚。
2006年,北京广安门内大街出土窖藏战国货币两罐,内含包括赵国直刀、燕国明刀、三晋及燕的方足布等战国货币三万余枚,大概有70余种。发现有所谓新品种,如丰子、丰邑、武平类方足布等。——黄锡全《近十余年先秦货币的重要发现与研究》
思考:材料反映哪些信息?
材料表示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种类丰富;商业繁荣,交易量较大;区域间经济往来频繁。
忠以为国,智以保身,
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吕不韦者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
范蠡
吕不韦
燕昭王
乐毅改革
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
齐威王
邹忌改革
楚悼王
吴起变法
韩昭侯
申不害改革
魏文侯
李悝变法
秦孝公
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
快速回答:【诸国变法背景/百家争鸣的背景/春秋战国时代特征】
1.政治上
①王室衰微,列国纷争 ②宗法分封制等旧制度不断瓦解
①铁犁牛耕推广,小农经济诞生;②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2.经济上
4.文化上
①学术下移,私学兴起;②华夏文化不断交融和吸收其他文化。
3.阶级上
①奴隶主贵族衰落,封建地主阶级要求变法图强;②各国重用士阶层。
二、生死争霸的奥义 (二)变法运动
商鞅的强秦之计:
内容速记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
奖励军功,限制贵族
“废井田,开阡陌”
什伍连坐,互相纠察
推行县制,君主任免
大良造鞅镦
北京故宫博物院
公孙鞅(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又称卫鞅,后封于商,后人称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
性质: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新兴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内容速记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小农经济)
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户籍管理)
奖励军功,限制贵族(官僚政治)
“废井田,开阡陌”(土地私有)
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增加赋税)
推行县制,君主任免(中央集权)
思考商鞅的人物形象:
是刻薄少恩的政治酷吏,还是敢于触动旧势力的改革英雄?
二、生死争霸的奥义 (二)变法运动
【对比思考】为什么说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最彻底的变法。
西周 春秋战国
经济基础
土地制度
政治制度
组织基础
石器耕锄
井田制,土地国有
铁犁牛耕、小农经济
法律承认土地私有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分封制(地方分权)
县制(中央集权)
社会
转型
国家能力变迁:春秋战国逐渐摆脱早期国家血缘对政治的影响,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成熟国家转变。
三、百家争鸣的火花
百家争鸣与文化自信
第2课 诸国纷争与变法运动
三、百家争鸣的火花
《礼贤下士》
《毛遂自荐》
思考:下列历史事件表明了什么?
士原是西周时贵族最低阶层,拥有一定田地,受六艺教育,战时可充当下级军官,平时可作为卿大夫家臣。春秋战国之际,一部分旧体制贵族没落,部分知识文化的庶人由社会下层升浮上去,即“士庶合流”,士逐渐从有职之人变成游离状态,即“士无定主”的游士。
“得士则昌,失士则亡”
── (《孔丛子·居卫》)
学在官府
私家讲学
学在官府:夏商西周官府贵族掌握学术,担任各级学校的教师。
私家讲学:孔子以诗史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三、百家争鸣的火花 (一)春秋:孔子和老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前551年~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至圣”。其言论由弟子整理而成《论语》
同桌讨论:下列两位春秋男神是如何教你做人做事的。
问道:
出世与入世
儒
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生卒不详)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闻名。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道
三、百家争鸣的火花 (一)春秋:老子、孔子
入世的理想:
出世的智慧:
1.核心:
2.政治:
3.教育:
“仁”仁者爱人
①为政以德
②克己复礼
有教无类
整理《五经》
传世《论语》
1.核心:
2.政治:
3.哲学:
“道”
①小国寡民
②无为而治,反对制度束缚
朴素唯物论:“道”为世界万物本源;
朴素辩证法:事物是相互依存、相互转换、对立统一的。
春秋时期,老子与孔子的思想都代表奴隶主贵族阶级利益。
三、百家争鸣的火花 (二)战国:百家争鸣
群经与诸子的平等
百家争鸣
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如水火,相灭亦相生也……
——《汉书·艺文志》
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齐国稷下学宫复原图
儒家 孟子
荀子
道家 庄子
阴阳家 邹衍
法家 韩非
墨家 墨子
性善论,提倡“仁政”
性恶论,主张“仁义王道”
“隆礼重法”“礼法并用”
崇尚逍遥自由
提出“五行相生相胜”
节俭、兼爱、非攻、尚贤
集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法治:以法治国,控制臣民
改革:变法图强,奖励耕战
荀子
庄周梦蝶
阴阳五行
韩非
战国时期的儒道阴阳法家,均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科圣
墨子
亚圣墨子
墨子自称贱人,说经常“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可见其来自于平民阶层,代表小生产者(下层平民)利益。
三、百家争鸣的火花 (二)战国:百家争鸣
练一练·快速判断
1、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2、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于天下;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3、承认现状,或有意无意中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之张目。
4、天之意,不欲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之所不欲也。
5、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剖斗折衡,而民不争。
6、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7、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
8、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墨家
道家
道家
法家
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立足现实,关注社会;
胸怀天下,忧国忧民;
兼收并蓄,融合创新;
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
三、百家争鸣的火花 (三)文化自信
“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
——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言
百家争鸣
深远意义
1.性质: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状况。
2.新兴地主阶级理论基础。
5.中华文化源头活水。
3.后世治国理论基础。
4.中华民族精神血脉。
本课总结:春秋战国(约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归纳总结】春秋战国时期孕育的统一因素。
战火中的社会变革,乱世中的国家转型。
列国纷争:多民族国家统一趋势
经济发展:铁犁牛耕/小农经济/土地私有
战国:百家争鸣
华夏认同:多民族国家融合趋势
变法运动:商鞅变法
文化自信
政治
经济
文化
春秋:孔子、老子
诸国纷争与变法运动
大变革
问题探究
原因: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旧的社会制度(宗法分封制、井田制)遭到破坏,新兴地主阶级发展壮大;诸侯争霸,兼并战争激烈;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效果:加强了君主的权力,实行更加高效的统治。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变法国家的实力,打击了旧的贵族势力,瓦解了宗法贵族的统治秩序,使新兴的地主阶级的统治得到了巩固。在摧毁旧制度的同时也逐步确立了新的政治经济制度,基本上完成了社会的转型。
课后练习与记忆巩固
第2课 诸国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后练习
2.孔子主张在教育实践中要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此,他提出( )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C.“温故而知新’
D.“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1.西周时“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战国时期农业迅猛发展主要得益于( )
A.劳动者身份的变化 B.铁犁与牛耕的使用
C.郡县制的普遍确立 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
B
D
3.小明同学在课本剧《百家争鸣》中扮演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下列属于他的台词的是( )
A.为政以德,有教无类 B.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C.顺其自然,以柔克刚 D.严刑酷法,中央集权
课后练习
5.在鲁国,被封赐给鲁公的“殷民六族”与周族共同居住在鲁城之内,都成了鲁国的新住民。此外,鲁国还拥有一些土著族邦,如邾、牟、葛等国,它们作为“附庸”依附于鲁国,与周室的关系便不那么直接。这表明西周( )
A.列国纷争局面出现 B.封国带有地缘组织性质
C.宗法制度失去作用 D.王室权威遭到诸侯挑战
4.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是商鞅变法局限性的重要表现,这些局限性归根到底是由( )
A.商鞅偏执的性格所决定的 B.法家的思想特征所决定的
C.封建制度的特征所决定的 D.尖锐的社会矛盾所决定的
B
B
B
6.中国春秋时期有一位思想家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他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荀子
本课背诵
一、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加强的原因:1.诸侯国数量减少、局部统一
2.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民族;3.秦楚两国融入中原文化圈
二、诸国变法背景/百家争鸣的背景/春秋战国时代特征
政治:①王室衰微,列国纷争 ②宗法分封制等旧制度不断瓦解。
经济:①铁犁牛耕推广,小农经济诞生;
②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阶级:①奴隶主贵族衰落,封建地主阶级要求变法图强;
②各国重用士阶层。
文化:①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②华夏文化不断交融和吸收其他文化。
三、商鞅变法的内容
四、孔子、老子思想
五、区分战国百家争鸣
思想不同。
六、百家争鸣的
深远意义
默写
一、默写孔子思想:至少5点。
二、默写春秋起止时间。
三、诸国变法背景中的经济和阶级背景。
四、分别默写孟子和荀子思想。
五、简写商鞅变法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