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国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31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诸国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31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14 17:52: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第2课 诸国纷争与变法运动
天下棋局怎落子
——乱世群雄的生死淘汰赛
授课年级:高一年级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稷下学宫复原图
体悟家国古今 思辨历史真意
一、乱世棋局的开始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二、生死争霸的奥义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三、百家争鸣的火花
——百家争鸣与文化自信
诸国纷争与变法运动
第二课
一、乱世棋局的开始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第2课 诸国纷争与变法运动
东周国运式微,天下棋局已成,群雄逐鹿中原。
公元前771年,西周被犬戎所灭。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郑秦晋等诸侯护卫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春秋形势图








周郑(诸侯)
交恶
春秋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楚王(诸侯)
问鼎
周天子控制领土缩小,王权衰微。
各诸侯扩张争霸激烈,战争残酷。
东周国运式微,天下棋局已成,群雄逐鹿中原。
战国形势图








三家(大夫)
分晋
田氏(大夫)
代齐
战国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标志着“礼崩乐坏”达到一个新的烈度,周朝传统的统治秩序完全被破坏。
西周旧统治秩序的崩溃
分封制 →
宗法制 →
礼乐制 →
群雄割据
阶级变动
礼崩乐坏
一、乱世棋局的开始 (一)列国纷争
——整理自《中国历史纪年表》《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撰异》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
北狄
西戎
东夷
南蛮
中原各国自称华夏
战国形势图
春秋形势图
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加强
2.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民族
3.秦楚两国融入中原文化圈
1.诸侯国数量减少、局部统一
各族同源共祖
作用:
华夏族
更稳定;
更广泛;经济↑;
文化↑;
一、乱世棋局的开始 (二)华夏认同
华夏文明的先进性:生产力先进(农耕文明);文化优越(礼乐);制度优势(分封、宗法制)
二、生死争霸的奥义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第2课 诸国纷争与变法运动
二、生死争霸的奥义 (一)经济发展
经济和军事实力决定地位高低
思考:春秋战国,各诸侯在生死淘汰赛中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社会变革的催化剂
铁器时代来临
战国时期出土铁犁
战国时期燕国铁剑
1.核心-农业:(1)生产工具进步:铁犁牛耕推广。
二、生死争霸的奥义 (一)经济发展
春秋牛尊
战国铁农具
春秋战国冶铁场景构想图
垄作法
战国秦国:成都都江堰
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
战国秦国:陕西郑国渠
春秋战国
精耕细作 铁犁牛耕
原始社会
刀耕火种
商周时期
石器耕锄
集体耕作转向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
带动了生产技术和水利灌溉的发展
1.核心-农业:(1)生产工具进步:铁犁牛耕推广。
(2)土地制度革命: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地主-农民)
二、生死争霸的奥义 (一)经济发展
农业生产力进步推动生产关系发展
生产力发展
铁犁牛耕推广
大量垦荒/战争兼并
私田大量出现
土地买卖增多
生产关系变化
井田制逐渐瓦解
生产关系变化
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
土地
国有×
土地
私有√
铁犁牛耕的推广,极大提高生产力,推动以血缘和纽带的贵族政治的瓦解。新兴地主阶级产生,必然要求新的改革。
西周奴隶制社会:贵族→奴隶
春秋战国向封建社会过渡:地主→农民
社会
阶级
演变
1.核心-农业:(1)生产工具进步:铁犁牛耕推广。
(2)土地制度革命: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地主-农民)
(3)生产方式变化:小农经济(自然经济)诞生。
二、生死争霸的奥义 (一)经济发展
小农经济复原图
小农经济的特点【重点】
1.家庭单位; 2.男耕女织;
3.精耕细作; 4.自给自足;
5.历史悠久。
农业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始终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3.工商业发展迅速。
二、生死争霸的奥义 (一)经济发展
(1)手工业分工更细密:出现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
(2)货币流通广泛。
(3)中心城市涌现、工商业主财富雄厚。
2006年,北京广安门内大街出土窖藏战国货币两罐,内含包括赵国直刀、燕国明刀、三晋及燕的方足布等战国货币三万余枚,大概有70余种。发现有所谓新品种,如丰子、丰邑、武平类方足布等。——黄锡全《近十余年先秦货币的重要发现与研究》
思考:材料反映哪些信息?
材料表示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种类丰富;商业繁荣,交易量较大;区域间经济往来频繁。
忠以为国,智以保身,
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吕不韦者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
范蠡
吕不韦
燕昭王
乐毅改革
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
齐威王
邹忌改革
楚悼王
吴起变法
韩昭侯
申不害改革
魏文侯
李悝变法
秦孝公
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
快速回答:【诸国变法背景/百家争鸣的背景/春秋战国时代特征】
1.政治上
①王室衰微,列国纷争 ②宗法分封制等旧制度不断瓦解
①铁犁牛耕推广,小农经济诞生;②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2.经济上
4.文化上
①学术下移,私学兴起;②华夏文化不断交融和吸收其他文化。
3.阶级上
①奴隶主贵族衰落,封建地主阶级要求变法图强;②各国重用士阶层。
二、生死争霸的奥义 (二)变法运动
商鞅的强秦之计:
内容速记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
奖励军功,限制贵族
“废井田,开阡陌”
什伍连坐,互相纠察
推行县制,君主任免
大良造鞅镦
北京故宫博物院
公孙鞅(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又称卫鞅,后封于商,后人称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
性质: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新兴地主阶级改革运动。
内容速记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小农经济)
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户籍管理)
奖励军功,限制贵族(官僚政治)
“废井田,开阡陌”(土地私有)
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增加赋税)
推行县制,君主任免(中央集权)
思考商鞅的人物形象:
是刻薄少恩的政治酷吏,还是敢于触动旧势力的改革英雄?
二、生死争霸的奥义 (二)变法运动
【对比思考】为什么说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最彻底的变法。
西周 春秋战国
经济基础
土地制度
政治制度
组织基础
石器耕锄
井田制,土地国有
铁犁牛耕、小农经济
法律承认土地私有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分封制(地方分权)
县制(中央集权)
社会
转型
国家能力变迁:春秋战国逐渐摆脱早期国家血缘对政治的影响,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成熟国家转变。
三、百家争鸣的火花
百家争鸣与文化自信
第2课 诸国纷争与变法运动
三、百家争鸣的火花
《礼贤下士》
《毛遂自荐》
思考:下列历史事件表明了什么?
士原是西周时贵族最低阶层,拥有一定田地,受六艺教育,战时可充当下级军官,平时可作为卿大夫家臣。春秋战国之际,一部分旧体制贵族没落,部分知识文化的庶人由社会下层升浮上去,即“士庶合流”,士逐渐从有职之人变成游离状态,即“士无定主”的游士。
“得士则昌,失士则亡”
── (《孔丛子·居卫》)
学在官府
私家讲学
学在官府:夏商西周官府贵族掌握学术,担任各级学校的教师。
私家讲学:孔子以诗史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三、百家争鸣的火花 (一)春秋:孔子和老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前551年~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至圣”。其言论由弟子整理而成《论语》
同桌讨论:下列两位春秋男神是如何教你做人做事的。
问道:
出世与入世

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生卒不详)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闻名。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三、百家争鸣的火花 (一)春秋:老子、孔子
入世的理想:
出世的智慧:
1.核心:
2.政治:
3.教育:
“仁”仁者爱人
①为政以德
②克己复礼
有教无类
整理《五经》
传世《论语》
1.核心:
2.政治:
3.哲学:
“道”
①小国寡民
②无为而治,反对制度束缚
朴素唯物论:“道”为世界万物本源;
朴素辩证法:事物是相互依存、相互转换、对立统一的。
春秋时期,老子与孔子的思想都代表奴隶主贵族阶级利益。
三、百家争鸣的火花 (二)战国:百家争鸣
群经与诸子的平等
百家争鸣
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如水火,相灭亦相生也……
——《汉书·艺文志》
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齐国稷下学宫复原图
儒家 孟子
荀子
道家 庄子
阴阳家 邹衍
法家 韩非
墨家 墨子
性善论,提倡“仁政”
性恶论,主张“仁义王道”
“隆礼重法”“礼法并用”
崇尚逍遥自由
提出“五行相生相胜”
节俭、兼爱、非攻、尚贤
集权: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法治:以法治国,控制臣民
改革:变法图强,奖励耕战
荀子
庄周梦蝶
阴阳五行
韩非
战国时期的儒道阴阳法家,均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科圣
墨子
亚圣墨子
墨子自称贱人,说经常“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可见其来自于平民阶层,代表小生产者(下层平民)利益。
三、百家争鸣的火花 (二)战国:百家争鸣
练一练·快速判断
1、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2、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于天下;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3、承认现状,或有意无意中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之张目。
4、天之意,不欲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之所不欲也。
5、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剖斗折衡,而民不争。
6、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7、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
8、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墨家
道家
道家
法家
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立足现实,关注社会;
胸怀天下,忧国忧民;
兼收并蓄,融合创新;
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
三、百家争鸣的火花 (三)文化自信
“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
——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言
百家争鸣
深远意义
1.性质: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状况。
2.新兴地主阶级理论基础。
5.中华文化源头活水。
3.后世治国理论基础。
4.中华民族精神血脉。
本课总结:春秋战国(约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归纳总结】春秋战国时期孕育的统一因素。
战火中的社会变革,乱世中的国家转型。
列国纷争:多民族国家统一趋势
经济发展:铁犁牛耕/小农经济/土地私有
战国:百家争鸣
华夏认同:多民族国家融合趋势
变法运动:商鞅变法
文化自信
政治
经济
文化
春秋:孔子、老子
诸国纷争与变法运动
大变革
问题探究
原因: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旧的社会制度(宗法分封制、井田制)遭到破坏,新兴地主阶级发展壮大;诸侯争霸,兼并战争激烈;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效果:加强了君主的权力,实行更加高效的统治。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变法国家的实力,打击了旧的贵族势力,瓦解了宗法贵族的统治秩序,使新兴的地主阶级的统治得到了巩固。在摧毁旧制度的同时也逐步确立了新的政治经济制度,基本上完成了社会的转型。
课后练习与记忆巩固
第2课 诸国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后练习
2.孔子主张在教育实践中要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此,他提出(  )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C.“温故而知新’
D.“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1.西周时“一人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战国时期农业迅猛发展主要得益于(  )
A.劳动者身份的变化 B.铁犁与牛耕的使用
C.郡县制的普遍确立 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
B
D
3.小明同学在课本剧《百家争鸣》中扮演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下列属于他的台词的是(  )
A.为政以德,有教无类 B.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C.顺其自然,以柔克刚 D.严刑酷法,中央集权
课后练习
5.在鲁国,被封赐给鲁公的“殷民六族”与周族共同居住在鲁城之内,都成了鲁国的新住民。此外,鲁国还拥有一些土著族邦,如邾、牟、葛等国,它们作为“附庸”依附于鲁国,与周室的关系便不那么直接。这表明西周(  )
A.列国纷争局面出现 B.封国带有地缘组织性质
C.宗法制度失去作用 D.王室权威遭到诸侯挑战
4.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是商鞅变法局限性的重要表现,这些局限性归根到底是由(  )
A.商鞅偏执的性格所决定的 B.法家的思想特征所决定的
C.封建制度的特征所决定的 D.尖锐的社会矛盾所决定的
B
B
B
6.中国春秋时期有一位思想家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他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荀子
本课背诵
一、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加强的原因:1.诸侯国数量减少、局部统一
2.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民族;3.秦楚两国融入中原文化圈
二、诸国变法背景/百家争鸣的背景/春秋战国时代特征
政治:①王室衰微,列国纷争 ②宗法分封制等旧制度不断瓦解。
经济:①铁犁牛耕推广,小农经济诞生;
②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阶级:①奴隶主贵族衰落,封建地主阶级要求变法图强;
②各国重用士阶层。
文化:①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②华夏文化不断交融和吸收其他文化。
三、商鞅变法的内容
四、孔子、老子思想
五、区分战国百家争鸣
思想不同。
六、百家争鸣的
深远意义
默写
一、默写孔子思想:至少5点。
二、默写春秋起止时间。
三、诸国变法背景中的经济和阶级背景。
四、分别默写孟子和荀子思想。
五、简写商鞅变法的内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