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含解析)——2023-2024学年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单元闯关双测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含解析)——2023-2024学年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单元闯关双测卷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14 22:45: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测能力)——2023-2024学年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单元闯关双测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793年10月,英国特使马嘎尔尼在给和珅的照会中提出“英国商人在舟山或宁波港,以及在天津,像在广州一样经商;他们必须服从中国法律和习俗,并安分守规矩。”从材料可知( )
A.英国已经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B.英国当时和中国没有商业往来
C.英国当时想和中国自由通商 D.英国企图武力侵略中国
2.1839年1月,林则徐离京赴粤禁烟,临行前毅然表示:“死生命也,成败天也,苟利社稷,敢不竭股肱以为门墙厚。”从这段话中可以感受到林则徐( )
A.两袖清风,一心为民 B.祸福置外,一心为国
C.忠于职守,扶危济贫 D.刚正不阿,洁身自好
3.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为纪念中国近代以来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而建立的,碑的基座四周镶有十块巨幅汉白玉浮雕,其中第一块的内容就是“虎门销烟”。其主要原因在于虎门销烟( )
A.沉重地打击了英国走私鸦片的奸商
B.由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并有效禁烟
C.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了侵华的战争
D.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坚强意志
4.近代史上,英国尝试用三样“武器”打开了中国关闭的大门。据右侧思维导图可知,三样“武器”使用的先后顺序为( )
A.炮舰一鸦片一商品 B.鸦片一商品一炮舰
C.商品一炮舰一鸦片 D.商品一鸦片一炮舰
5.在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中,民众是以“大清国子民”的立场抵抗英军的。事后,广西巡抚在奏议中说“这次广州未出大事,是借乡民之力”。这反映出( )
A.外来侵略激发官民的民族意识 B.政府官员和民众盲目排外
C.民众成为抗击外来侵略的主力 D.国内阶级矛盾趋于缓和
6.1871年,郑观应说:“今长江二千数百里有奇,洋船往来,实获厚利,喧宾夺主,殊抱杞忧。”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哪一条约签订之后(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7.有学者指出:“鸦片战争之前,所谓国计民生,以赋税、盐政、漕运、河工为大端,议论风生,多以此诸项为中心但鸦片战争后,‘夷务’日渐渗入国计民生,成为经世之学的大题目。”这一变化反映了鸦片战争后( )
A.民主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B.新式教育得到普及
C.外洋事务渗入民生领域 D.外交理念发生转变
8.“五口通商、废除行商、新定税则,作为英国此战的主要目的,反映出其欲将中国纳入世界贸易体系的企图,致使中国在毫无准备和防备的情况下仓促开放。”材料中“此战”( )
A.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B.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D.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9.1854年,英、美、法三国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提出“准英人随意往内地各处并海滨各城邑”,自由贸易,“往来无碍”“俱不得在内地津关,重行征税”“内地完全开放”等。这些要求旨在( )
A.方便外国人来华旅游 B.进口更多的中国茶叶
C.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D.向中国出口更多粮食
10.1856年10月,英国发动对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下面关于这次战争表述正确的是( )
A.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华权益
B.目的:获得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特权
C.借口:林则徐在广东查禁鸦片、虎门销烟
D.影响: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1.1858年,清政府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增开营口、烟台、镇江、南京、九江、汉口、淡水、台南、汕头、琼州十处通商口岸。藉此,外国侵略势力得以( )
A.打开中国门户 B.渗透到南部沿海广大区域
C.开始染指台湾 D.波及东部沿海并深入内地
12.火烧圆明园可与焚烧亚历山大图书馆相比肩。法国人当时就已指出,这就如同卢浮宫和法国国立图书馆同时被毁。这说明火烧圆明园( )
A.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场浩劫 B.改变了中法外交关系的方向
C.促使清政府开始向西方学习 D.使中国的国家主权遭到破坏
13.从下表的内容上可以看出西方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最主要目的是( )
《南京条约》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北京条约》 增开天津为商埠。
A.打开中国市场,谋求在华利益 B.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C.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 D.使清政府成为其统治中国的工具
14.近代西方列强在一次打劫中国时,英法联军使劲地摇晃这棵结满果实的“晚清”大树,但许多果子却被另外一个人给拾走了。材料中“被拾走的果子”最有可能指的是( )
A.洗劫焚毁皇家园林圆明园 B.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C.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 D.抢夺福州船政局等中国近代企业
15.一位历史学家说:“1850年至1861年,咸丰帝当了11年的皇帝,没有过一天安生的日子。“以下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
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②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③沙俄侵占中国领土 ④八国联军侵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6.太平军初步建立起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的标志是( )
A.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B.在永安整顿建制,分封王爵
C.拥有中国的半壁江山 D.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
17.右图是兴起于广西桂平的太平天国先后颁布的两部文献,这两部文献都( )
A.脱离了社会现实,流于空想 B.试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C.反映了农民的理想追求 D.受到西方宗教文化的影响
18.下图是小王同学整理的太平天国运动发展曲线图,其中①②处应填入的事件是( )
A.①金田起义②天京事变 B.①永安建制②天京事变
C.①金田起义②天京陷落 D.①永安建制②天京陷落
19.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B.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C.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D.攻克永安后,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
20.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段话指出太平天国( )
A.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B.没有实行宗教改革
C.不能充分依靠人民 D.没有彻底的革命精神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60分。
21.一次次列强的侵略,一个个屈辱的条约,记录着中国的艰苦岁月,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煎熬。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
材料二 英国学者马士说:“由于中国人民进行了激励的禁烟运动,战争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材料三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碑文,它铭刻了中世纪古代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了近代的最初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到了堡垒一壁。
——张晋松《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四 一场绅士的洗劫,一把文明的大火,夺去了你的美丽,也在我的脸上,烙下了耻辱的印记。我,没有看到过圆明园。但,我感到灼伤的痛楚,我听见你在低泣。
——张晋松《我没有看到过圆明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的危害。(4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材料二中英国学者的观点。(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场战争是一块碑界的理由。(3分)
(4)材料四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发生在哪一次战争中?(2分)
(5)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有何感想?(3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 张三(1817-1864),广东梅县人,靠祖辈留下的五亩薄地为生。多次参加科举,奈何屡试不中,当过县官的幕僚,看不惯官府黑暗,愤而辞退,后战祸起,为保国跑到广州去当兵。可惜空有报国之志,难有用武之地。后来战争又起,听到敌人在京师杀人放火及本省又被割了一块地后,悻悻(怨恨不高兴的样子)回家。当天国兴起时,怒而加入太平军,最终力战而死。死后家人请当地士绅写一块墓碑,但当地士绅认为其曾是“贼”而拒绝。但很久以后,人们还常提起他。
(1)根据材料中的描述,张三当兵亲历了我国近代史上哪些重大事件?(3分)
(2)“敌人在京师杀人放火”的典型事件是什么?(2分)
(3)当地士绅为什么认为张三曾是“贼”?(4分)
(4)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张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4分)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拜上帝会兴起之际,正是鸦片战争后国困民穷之时。清政府把军费开支及赔款转嫁到百姓身上,这使农民负担进一步加重,又遇两广地区水旱、虫灾不断,百姓无以为生,纷纷起来反抗。
材料二:1856年9月,韦昌辉受洪秀全之命,诛杀了主持朝政的东王杨秀清。接着他血洗东王府,滥杀石达开全家,引起公愤,被洪秀全处死。接掌朝政的石达开因不满洪秀全的猜忌,率部负气出走,几年后在四川大渡河畔被清军围歼。
材料三:太平天国是以平等为号召,但实际上等级森严。洪秀全大肆分封洪姓族人,其他将领纷纷攀比,太平天国后期甚至不惜大规模甩卖王爵封号,总共封了2700多位王。
(1)根据材料一,说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有哪些?(4分)
(2)根据材料二,说说材料中的事件对太平天国运动有什么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简述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有哪些?(4分)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一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
材料二 “小弟杨秀清……奏为征办米粮以裕国库事:……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洪秀全批道:“胞等所议是也,即遣佐将施行。”
材料三 “兹本大臣恭奉王命,莅临斯土,催办钱漕,兼取贡税。田赋虽未奉其定制,尔粮户等,亦宜谨遵天定,暂依旧例章程。扫数如期完纳。”
——太平天国1855年告示
(1)上述三则材料,说明太平天国在不同时期实行了哪些不同的土地租税政策?(5分)
(2)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是基于什么出发点,实行不同的土地租税政策的?(4分)
(3)这种变化,从所有制方面来看,其实质是什么?(2分)
(4)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6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像在广州一样经商”、“服从中国法律和习俗,并安分守规矩 可知,英国想与中国自由通商,再根据所学知识,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需要大量的原料和销售市场,所以才有这样的想法,故选C项;大约在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故排除A项;英国当时和中国没有商业往来说法错误,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故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死生命也,成败天也,苟利社稷,敢不竭股肱以为门墙厚。”可知,林则徐为了国家的利益,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B项正确;题干未反映林则徐的为官清廉,扶危济贫,刚正不阿,排除ACD项。故选B项。
3.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为纪念中国近代以来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而建立的,其中第一块汉白玉浮雕的内容是“虎门销烟”,结合所学可知,其主要原因在于虎门销烟不仅是中国人民禁烟运动的一次重大胜利,而且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坚强意志,有助于弘扬民族爱国精神,故D项正确;人民英雄纪念碑中第一块汉白玉浮雕的内容是“虎门销烟”,其主要原因是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的坚强意志,不是其沉重地打击了英国走私鸦片的奸商,故A项错误;虎门销烟由林则徐领导,但这并不是纪念这一事件的最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侵华战争不是虎门销烟的最主要意义,故C项错误。故选:D。
4.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史上,英国打开中国大门主要借助了鸦片、商品、炮舰。其使用的先后顺序是商品、鸦片、炮舰。读图可知,首先英国和中国进行了正当的商品贸易,但是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后来中国出现了禁烟运动,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D项正确;ABC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5.答案:A
解析:面对英国的侵略,民众强调自己是“大清国子民”并进行抵抗,广西巡抚也认为“这次广州未出大事,是借乡民之力”。这体现出外来侵略激发了官民的民族意识,A项正确。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1871年”“今长江”“洋船往来”可知,近代列强获得了在长江上的航运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8年签订的《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故选B。
7.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夷务日渐参与国计民生,说明外国事务开始渗透到民生领域,C项正确;题意中未提及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排除A项;题意中没有提及有关新式教育普及的内容,排除B项;题意中未提及外交理念发生转变,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B
解析:19世纪中期,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发动了鸦片战争。1840年6月,英国舰队入侵中国广东海面。鸦片战争正式爆发。1842年8月,英国舰队沿长江而上,直逼南京城下,用武力强迫清政府在南京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就社会转型而言,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据材料“准英人随意往内地各处并海滨各城邑”“自由贸易”“内地完全开放”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这些要求正是其想要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的体现。A、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0.答案:A
解析: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英、法两国在俄、美两国的支持下,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故选A。
1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天津条约》。根据材料可知,增开的通商口岸已至东部、南部沿海地区还有内地,相比《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都位于东南沿海,《天津条约》签订后,外国侵略势力已波及东部沿海并深入内地,D符合题意。故选D。
12.答案:A
13.答案:A
解析:《南京条约》《天津条约》都有开埠通商的内容,这说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最主要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谋求在华利益。A符合题意。使鸦片贸易合法化与鸦片战争无关,排除B;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最主要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不是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排除C;《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成为其统治中国的工具,排除D。故选:A。
14.答案:B
解析: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采取先武力强占再逼签条约的手段,与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割占了中国东北、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因而“晚清政府就是一棵结满果实的大树,英法联军使劲的摇晃这棵树,但许多果子却被另外一个给拾走了”。故材料中“被拾走的果子”最有可能指的是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15.答案:B
解析:由“1850年至1861年”结合所学,可知,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在1840年,不符合题意;②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发生在1860年,符合题意;③沙俄侵占中国领土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到1860年)前后;符合题意;④八国联军侵华发生在1900年到1901年,不符合题意。②③符合题意。故选:B。
16.答案:D
17.答案:A
解析:《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在小农生产基础上消除私有制、平均分配社会财富,不可能实现,《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主张,但受当时历史条件限制,不可能实现,因此这两部文献都脱离了社会现实,流于空想。故选:A。
18.答案:A
解析: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开始,1851年9月下旬攻克永安,12月,洪秀全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所封诸王受东王节制。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组织。太平天国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之后攻克武昌,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与清廷对峙的政权。通过北伐、西征,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1856年的天京事变,标志着太平天国由盛转衰。1864年,太平天国都城天京陷落,标志着运动失败。图是小王同学整理的太平天国运动发展曲线图,其中①金田起义、②天京事变。故选:A。
19.答案:B
解析: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是对太平天国起义性质进行的评判,而ACD都是对太平天国运动史实的叙述,属于历史评价的是B。故选:B。
20.答案:A
解析:太平天国“采用了宗教”“建设天国”,指的是其以拜上帝教的宗教迷信为号召建立政权,不符合科学、进步的时代潮流,说明其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21.答案:(1)危害了中国人民的健康;导致大量白银外流;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导致国家财政困难;加深了政治的腐败。(任意3点)
(2)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林则徐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或者是导火索。故英国学者的说法没有揭示出鸦片战争经济侵略本质,而实质上是在为英国侵略辩护。
(3)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第二次鸦片战争。
(5)感想:弱肉强食,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只有国家富强了,我们才能挺直腰杆。(符合题意,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根据材料“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君知炮打肢体裂,不知吃烟肠胃皆煎熬。君知火箭破产业,不知买烟费尽囊中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危害了中国人民的健康,导致大量白银外流,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导致国家财政困难,加深了政治的腐败。
(2)根据材料“由于中国人民进行了激烈的禁烟运动,战争不可避免的发生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而林则徐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或者是导火索)。故英国学者的说法没有揭示出鸦片战争经济侵略本质,而实质上是在为英国侵略辩护。
(3)根据材料“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碑文,它铭刻了中世纪古代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了近代的最初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到了堡垒一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这场战争”是指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所以说鸦片战争是一块碑界。
(4)根据材料“一场绅士的洗劫,一把文明的大火,夺去了你的美丽,也在我的脸上,烙下了耻辱的印记。我,没有看到过圆明园。但,我感到灼伤的痛楚,我听见你在低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反映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美俄两国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一路烧杀,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掠夺珍宝。为掩人耳目,他们又放火焚烧圆明园。
(5)开放性设问,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两次鸦片战争谈感受,言之成理即可,如:弱肉强食,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只有国家富强了,我们才能挺直腰杆。
22.答案:(1)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2)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3)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侵略反封建的农民运动,当时的士绅正是太平军打击的主要对象之一,因此当地的士绅认为张三曾是“贼”。
(4)张三是一个刚正不阿、勇于抗争、具有强烈爱国精神的正义之士。(言之有理即可)
23.答案:(1)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加强了对人民的剥削,政治腐败;广西遭遇自然灾害;洪秀全以宗教的形式宣传起义思想。
(2)发生在天京的内订:导致了太平天国内部的分裂,削弱了太平军的力量,太平天国由强盛走向衰弱。
(3)主要原因有领导集团的内讧和分裂;太平天国内部政治集团腐败等。
24.答案:(1)材料一:有田同耕,平均分配土地。材料二、三:照旧交粮纳税。
(2)平均分配土地是为了满足农民阶级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照旧交粮纳税是为了满足国家财政的现实需要。
(3)由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变为承认地主占有土地的合法性。
(4)绝对平均主义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只是一种空想, 根本无法实现;农民阶级因阶级局限性,不可能建立一种新的社会,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解析:(1)仔细阅读材料可知,材料一主张土地公有,有田同耕;材料二、三则主张照旧交粮纳税。
(2)材料一内容是出于建立大同世界的理想而规定的;材料二、三内容则是根据国家财政需要而规定的。
(3)从所有制方面来看,材料二、三否定了材料一的土地公有的原则,转而承认地主的土地所有权。
(4)这一变化说明了太平天国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具有空想性,根本不能贯彻实行。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