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艺术类)
一. 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国语》记事起自西周中期,下讫春秋战国之交。其中《国语·鲁语下》记载:天子作师。公帅之,以征不德:元侯作师,卿帅之,以承天子”;又《礼记·王制》记载有“命卿制度”。“大国之卿命于天子”,诸侯能组建几个师,天子才委任几个卿,据此可知
A.中央集权制得以确立 B.周朝统治得到有效维护
C.礼乐征伐已自诸侯出 D.天子拥有军队的指挥权
2.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 )
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 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
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 D.加强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
3.杜佑《通典·食货典》记载隋朝:隋氏西京(长安)太仓,东京(洛阳)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这一史实能够说明隋朝( )
A.注重国家粮食安全问题 B.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
C.成为古代最富庶的朝代 D.减轻民众的负担以缓和矛盾
4.从明中叶起,人们对于当时社会经济种种现象掀起一场争论,提出各自不同的见解。有的从发展地方经济出发主张开放贸易,反对国家政府的种种限制;有的则提出农末相资,有无相通,打破封建割据的分散局面;有的则主张开通海禁,利国利民。这说明了( )
A.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失效 B.社会意识形态发生变化
C.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D.传统社会经济结构变动
5.按清制,内阁大学士正一品,位列文官之首,有“宰相”名分;军机大臣属于差使,每日直接面对君主,辅助政务处理,是最重要的实权官员;内阁大学士若兼任军机大臣,因权力名实相符,更被称为“真宰相”。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军机大臣比内阁大学士品级更高 B.清代依旧存在宰相制度
C.军机处有实权利于提高办事效率 D.内阁权压众臣参与决策
6."下表统计了古代中国部分朝代的疫灾状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西汉 东汉 魏晋南朝 隋唐五代 北宋 南宋 元朝 明朝 清朝
历时年数(年) 211 196 370 380 168 150 98 277 268
疫灾年数(年) 18 28 75 41 34 50 30 169 218
疫灾频度(%) 8.5 14.3 20.2 10.8 20.2 33.3 30.6 61.0 81.3
A.政治状况与疫灾数量无关 B.疫灾的频度总体上趋向增高
C.各朝代疫灾历时年数均衡 D.疫灾年数与朝代年数成正比
7.孙中山指出,庚子年的义和团,是中国人的最后自信思想和最后自信能力去同欧美的新文化相抵抗。由于那次义和团失败以后……中国人的自信力便完全失去,崇拜外国的心理便一天高过一天。在此,孙中山
A.肯定了义和团的反帝精神 B.认为义和团成员盲目排外
C.强调了民族自信的重要性 D.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8.1933年5月,中日两国签订《塘沽协定》,实现停战,国民政府同意将东北同中国的其他部分分割开,并承认日本在满洲的存在。该协定
A.有效遏制了日本的侵略野心
B.维持了华北地区的长期和平
C.适应了国民政府的战略需要
D.激起了全民族的抗战意识
9.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此后,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这主要得益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国内商品资源完全实现市场配置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获得巨大成功
10.希罗多德的《历史》以叙述希腊波斯战争为中心内容,并对西亚、北非以及希腊地区的自然概况、民族分布、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宗教信仰、传闻逸事等作了详细记述。虽然书中有相当多的宿命论痕迹,但大量材料来源于档案文献、石刻碑铭以及前辈作家的多种著作,还有作者的亲自调查和实地采访。这说明( )
A.希罗多德具有求真精神和广阔的视野
B.希罗多德受到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
C.当时古代希腊文明正由繁盛走向衰落
D.史学家开创了古希腊理性主义传统
11.“大学”一词源自拉丁语,原意为“总和”、“联合”,即学生和教师组成的联合社团。11世纪末,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首先登上历史舞台。12世纪以后,法国巴黎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等相继问世。当时大学兴起的背景是( )
①城市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
②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发展
③新兴的市民阶层出于经济活动的需要
④教会的支持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2.20世纪初,英国等国在非洲殖民地开展棉花种植推广,成功地在苏丹、乌干达和马拉维等地将棉花种植纳入原有的粮食作物种植之中,当地耐旱高产的高粱因为无法与棉花种植兼容而被逐渐放弃。此后,非洲棉花产量增加并大多出口到国际市场。据此推知
A.非洲成为在国际市场出口棉花的最大产区
B.非洲的粮食安全和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C.棉纺织工业成为欧美国家的主要生产部门
D.由英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形成
13.下表是对苏联与东欧国家经济合作的统计。据此可知,当时
1947年2月 苏联与罗马尼亚签订贸易和航海条例
1947年7月 苏联同保加利亚签订货物交换和支付协定
1947年8月 苏联同波兰签订贸易协定
1947年12月 苏联同捷克斯洛伐克签署供货和支付协定
1948年2月 苏联先后同罗马尼亚等国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1949年1月 苏联、保加利亚等六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A.欧洲统一市场初步形成
B.各国相继放弃贸易保护政策
C.东欧国家出现经济危机
D.苏联正努力打造经济共同体
14.“四川人因铁钱太重,行用不便,由富民发行一种纸币。每张计钱一缗。每隔三年,由发行的富民将旧票尽行收回,另发新票,称为“一界”。……仁宗时改官家发行,禁民间私造。……(后)把那种纸币改名为“钱引”,扩充推行的区域,当时除闽、浙、湖、广外全国通行。”对文中纸币说法错误的是
A.是当时的单一流通货币 B.最早出现于北宋的四川
C.适应了商业贸易的发展 D.取得了制造的合法地位
15.顾颉刚先生对《白话本国史》评论:“编著中国通史的人,最易犯的毛病是条列史实,缺乏见解,其书无异为变相的《通鉴辑览》或《纲鉴易知录》之类,极为枯燥。吕思勉先生指出,有鉴于此,乃以丰富的史识与流畅的笔调来写通史,方为通史写作开一个新的纪元。”上述言论对当前史学研究的重要启示是( )
A.应当增强收集和保存史料的思想意识
B.原始记载史料的真实性远大于后世学者对其整理与分析
C.历史研究必须借助学者个人见解,才能弄清历史本来的真相
D.历史研究应秉承客观理性原则打破框架束缚做出符合历史情境的分析和判断
16.1959年中印边界爆发冲突,苏联政府在声明中含糊地表示遗憾。1962年10月,苏联在《真理报》社论中称支持中国政府的立场,认为麦克马洪线是非法的。这种转变表明
A.苏联对华政策发生根本变化 B.社会主义阵营得到进一步巩固
C.苏联认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国际局势影响了苏联对华政策
二、非选择题: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武帝以后,经学日趋昌盛,太学中的经学博士就是专治一经的经师,他们以诠释儒家经典为终身职业,皓首穷经,搞章句之学。两汉博士通过荐举、征召等途径可任太傅少傅、刺史太守、奉常议郎等官职。经学博士是汉代官方确认的学术权威,在以经治国、独尊儒术的背景下,负责经学的研究与传承。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明代阳明心学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通过追求高级的道德哲学状态,重构政治哲学实践。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为改变王学末流的弊端,破解国破家亡的历史遗憾,重回实学研究,要求经世致用。明清实学跳出了理学道德性命的范围,把学术研究的范围从儒家经典扩大到了自然、社会和思想文化领域,其研究对象几乎涉及社会的一切方面。19世纪“今文经学派”中的龚自珍、魏源,为了挽救时局,分别提出“改制更法”“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具有鲜明时代价值的实践指向。
——摘编自汪四红《论传统文化的“经世致用”和马克思“实践观”的互融相通》
材料三:20世纪三四十年代,顾颉刚回归传统经世致用观。他宣扬以学术经国济世,致力于民众历史教育和边疆史地研究,主张以史为鉴和以史明智。同时,他根据时代要求对经世致用论作了发展,突出史学培养国民爱国主义的作用,指出史学能够增进民族团结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在形式上,他不再限于传统学术研究和史学著述,而是以现代学会和报刊从事宣传,通过撰写新历史教科书和各类通俗历史读物传播历史知识。
——摘编自徐国利《民国时期顾颉刚学术价值观的转向及与经世致用观的离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经学与明清经学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三四十年代顾颉刚对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及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经世致用思想的价值。
18.自古以来,人类在不断迁徙中求生存、谋发展,并在迁徙过程中带来了不同文化的交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中原人民纷纷越淮渡江,相率南下。此后中原每经一次较大的政治变动,如淝水之战、刘裕北伐等,都会有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徙。据研究,截至刘宋为止,南渡人口约共有90万,占当时刘宋全境人口的1/6。北来的侨民集中在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江汉流域的襄阳、江陵、武昌以及长江下游的今江苏省境内。……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
——摘编自曹文柱《乾坤众生》
材料二 据英国官方公布的显然缩小了的数字,在厦门被掠卖出国的华工人数,1845年一百八十人,1849年二百八十人,1851年二千零六十六人。香港总督包令(1854~1859年在任)在亲眼看见厦门掠卖华工的情况后,不得不承认:“几百个苦力胸前各自按照准备把他们送去的地方,分别打上C(加利福尼亚)、P(秘鲁)或者S(夏威夷群岛)等印记。”
——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第三版)
材料三 新加坡社会具有高度的异质性,缺乏社会向心力所需要的同质性因素。英国占领新加坡后,不追求同化当地民众。为了开发新加坡,英国殖民当局把新加坡定为自由港,建立了自己的运行机制和制度,实行总督制,并从东南亚地区招揽大量劳动力。华侨从1830年占总人口的30%到1860年超过65%。它还一直都是东南亚移民的中转站,人口流动性较大。
——摘编自郑维川《新加坡治国之道》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四五十年代经厦门被掠卖出国的华工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新加坡社会“高度的异质性”形成的历史背景。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开辟了横贯欧亚非大陆的丝绸之路,昭宣时期加以经营,商旅、使者穿行其间,处处响起驼铃声,十分繁荣兴盛。东汉初,班超奉命出使西域,“于是西域五十余国悉皆纳质内属焉”,“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张骞出使西域使西汉王朝开始对西域诸国有了较清晰的认知,“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其北则大月氏,康居之属”,西汉王朝使臣与西域诸国使者相踵于丝绸之路,进一步加深了西汉王朝对西域诸国的认知。西汉太史公司马迁、东汉史学家班固对西域诸国的地理,山川、风俗、人物等均能作翔实的描述,确实得益于西汉王朝与西域诸国的交流往来。
——摘编自高福顺《汉代丝绸之路的兴衰变迁与历史意义》
材料二 中国瓷器的对外输出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密切相关。早在汉、晋时期,中国的瓷器在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一些地区已有少量流传。因瓷器易碎,陆路运输比较困难,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扩展,晚唐以后大规模的对外输出主要依靠海路。由于船舶装载量的扩大,宋代以后瓷器外销的数量激增。瓷器作为古代中国商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杰出代表,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中国瓷器外销的海上贸易线路,与北方陆路贸易的“丝绸之路”遥相呼应,亦被称为“陶瓷之路”。
——摘编自孟原召《“器成天下走”:外销瓷与海上丝绸之路》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汉朝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以后“陶瓷之路”不断发展的原因。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沈阳故宫博物院大事记
沈阳故宫作为全国仅存的两大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不仅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古迹和旅游胜地,还是优秀的世界文化遗产,而建立在沈阳故宫建筑群中的沈阳故宫博物院亦具有悠久的历史。
沈阳故宫始建于1625年(后金天命十年),努尔哈赤将都城从辽阳迁至沈阳,创建沈阳故宫。
1644年(顺治元年)8月,清朝迁都北京,清沈阳故宫作为开国皇宫旧址被加以保护。后经康熙、乾隆时期的改建、增建,形成了今日有宫殿亭台楼阁斋堂等建筑100余座,占地面积达6万平方米的格局面貌。
1926年11月16日,沈阳故宫内成立“东三省博物馆筹办处”,沈阳故宫成为东北三省首家公立博物馆。其职能从这时起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昔日它是一片皇家禁地,而今变成了向社会开放的文化教育场所。
1949年2月,沈阳故宫陈列所成立,隶属于东北人民政府文化部东北文物管理处。
1955年5月1日,沈阳故宫陈列所改名为沈阳故宫博物馆。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批准沈阳故宫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正式定名沈阳故宫博物院。
2000年,沈阳故宫成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04年7月1日,作为明清皇宫的扩展项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8次会议上,沈阳故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近十年间,沈阳故宫博物院举办教育活动、公众讲座、展览上千余场次,接待中外旅客众多。沈阳故宫博物院还致力于数字博物院、多媒体、智能化等创新发展。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提炼出一个论题,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高三-艺术类-历史】
1.D
解:据先秦典籍记载,西周时期诸侯有义务带兵跟随天子打仗,“命卿制度”下,诸侯能建立多少军队,取决于周天子在诸侯国委任的卿的数目,由此可知周天子拥有军队的指挥权,D项正确;先秦时期中央集权制尚未确立,A项错误;材料中只有相关制度规定,不能说明周朝统治得到有效维护,B项错误;礼乐征伐已自诸侯出与“大国之卿命于天子”等不符,C项错误。
2.D
解:据材料,大宛等国属于中亚,汉使张骞受到中亚国家的欢迎,汉政府实现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加强了汉政府与中亚国家的交流,D项正确;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贸易在张骞通西域之前就已存在,但没有形成比较固定的路线,而且断断续续,且材料强调的是张骞出使西域的政治意义,排除A项;B项中“建立”说法错误,排除B项;汉宣帝时设置西域都护府,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3.B
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显示隋朝粮仓中保存大量粮食和纺织品,反映了隋朝统一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粮食是材料的部分信息,A项以偏概全,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隋朝与其他朝代的比较,故C项无法判断,排除C项;大量粮食和财富被征收,恰恰说明民众负担加深,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解:根据材料“从明中叶起,人们对于当时社会经济种种现象掀起一场争论,提出各自不同的见解。”可知,明朝中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分工进一步发展,手工业脱离农业独立发展的趋势比以前更显著,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在发生着变动,D项正确;明朝时期,政府重农抑商政策仍是主要经济政策,排除A项;明清时期。社会仍处于封建社会时期,其意识形态变化较小,排除B项;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而非商品经济,排除C项。故选D项。
5.C
解:由材料“军机大臣属于差使,每日直接面对君主,辅助政务处理,是最重要的实权官员”可知,军机处掌握实权,是帮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其每日直面君主,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故选C;内阁大学士正一品,而军机大臣属于差使,因此内阁大学士的品级更高,排除A;宰相制度自明朝废除后就没有了,排除B;材料并未就内阁与众臣的关系进行评述,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
6.B
解:从古代灾疫年数和频度看,明显呈现上升趋势,B项正确;大一统王朝时期,灾疫年数较长,说明其与政治有关,排除A项;C项错在“均衡”,排除C项;D项与汉代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解:据“庚子年的义和团,是中国人的最后自信思想和最后自信能力去同欧美的新文化相抵抗”可知是对义和团运动的反帝爱国精神的肯定,故A正确;题意没有体现义和团运动的消极性,故B排除;题意强调义和团运动对民族自信的意义,而不是只强调民族自信的,故C排除;题意没有体现建立资产阶级政权的内容,故D排除。
8.C
解:本题考查《塘沽协定》的相关内容。由题干信息可知,《塘沽协定》的签订以妥协退让的方式,牺牲民族国家利益,适应了国民党“剿共”的战略需要,故C项正确;《塘沽协定》的签订刺激扩大了日本的侵华野心,故排除A项;《塘沽协定》等于默认伪满洲国和日本占领热河的合法性,也使中国丧失了部分华北主权,华北地区的形势越来越严峻,故排除B项;七七事变激起了全民族的抗战意识,故排除D项。
9.D
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粮食问题的解决主要得益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获得巨大成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保障国家粮食供应的基础上又能有效地实现粮食的自由流通,答案选D,A B C三项时间特征与题意不符。
10.A
解:据本题材料可知,希罗多德根据档案文献、石刻碑铭以及前辈作家的多种著作,并结合自己的调查和实地采访,写成史学巨著《历史》,书中记载了西亚、北非及希腊地区诸多方面的情况,这说明希罗多德具有求真精神和广阔的视野,A项正确;材料说明希罗多德具有求真精神和广阔的视野,材料中没有关于雅典民主政治对希罗多德的影响的相关论述,排除B项;希罗多德生活于古希腊文化的全盛时期,排除C项;D项夸大了希罗多德的历史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解:本题主要考查相关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中世纪后期,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新兴的市民阶层出于经济活动的需要,强烈要求开展世俗教育。同时,教会为了在更大范围内研究和传播神学,也支持大学的创办。故第①③④项的表述正确;文艺复兴开始于14世纪,宗教改革开始于16世纪,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1世纪”、“12世纪”,故排除第②项。本题应选C项。
12.B
解:殖民者在殖民地大力推广工业原料相关作物,并且排挤了被殖民地原有的粮食作物,最终导致殖民地被纳入国际市场,成为经济附庸,这意味着非洲的粮食安全和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影响,B项正确;通过材料无法证实非洲是国际市场上最大的棉花出口国,排除A项;通过材料无法证实欧美国家主要生产部门是棉纺织工业,排除C项;20世纪初英国并不主导世界市场,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解:表格内容主要反映了苏联与东欧各国之间贸易协定的签订以及最后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在东欧内部形成了贸易合作共同体,但不能据此推断欧洲统一市场初步形成,更不能证明各国放弃了贸易保护政策,故排除A、B项;苏联与东欧各国之间签订的贸易协定不能说明东欧国家出现了经济危机,故排除C项;1949年,苏联、保加利亚等六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苏联正努力打造经济共同体,故选D项。
14.A
解:根据材料信息,四川人因铁钱太重,行用不便,由富民发行一种纸币,作为金属之外的货币流通,由政府在很多地区推行,但不是当时的单一流通货币,此表述错误,A项符合题意;根据材料“仁宗时改官家发行,禁民间私造”“四川人因铁钱太重”,并结合所学知识,B、C、D三项都是对纸币的正确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项。
15.D
解:根据材料“最易犯的毛病是条列史实,缺乏见解,……有鉴于此,乃以丰富的史识与流畅的笔调来写通史,方为通史写作开一个新的纪元。”可知,历史研究不仅仅是对史事的罗列,更应该注重通过史识对历史情境进行分析评判,D项正确;历史研究应当增强收集和保存史料的思想意识,但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后世学者要在原始史料的基础上对其作出理性的分析,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历史研究必须要以真实的史料为依据,应用唯物史观的方法对其作出理性的分析和判断,选项表述有误,排除C项。故选D项。
16.D
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2年10月,苏联在《真理报》社论中称支持中国政府的立场,认为麦克马洪线是非法的。苏联态度的转变主要是受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的影响,即在美苏争霸中,苏联处于劣势,故D正确;五六十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一直持续到80年代,故A不正确;当时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受到冲击,故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信息,故C不正确。
17.(1)同:注重对儒家经典的研究。异:汉代经学:与选官密切结合;专注研究儒家经典,学术性强。明清经学:注重研究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研究范围扩大,实践性强。
(2)发展:使史学研究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培养民众的爱国主义精神;利用现代媒介向大众传播历史知识。原因:民族危机不断加剧;民众缺乏现代国家观念和国民意识;顾颉刚本人的爱国情怀。
(3)价值:强调研究学问要关注现实,强调学问和实践的结合,推动了学术发展;体现出知识分子“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世致用思想中蕴含的实践思想,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重要的价值等。
18.(1)由北向南迁徙为主;迁徙人口数量多(或迁徙规模大);迁徙活动范围广;迁徙涉及阶层广,民族成分繁杂。
(2)情况:人数大幅增加;被掠卖至美洲等地。
背景:鸦片战争后,厦门被开放为通商口岸;美洲等地的开发,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沿海百姓为生计所迫;殖民者为获取利润;黑奴贸易受限。
(3)背景:新加坡是一个移民社会,人口结构复杂;港口城市国家,人口流动性大;英国殖民政策的影响。
19.(1)积极影响:促进了汉朝对外贸易的兴盛;扩大了汉朝的统治区域;拓展了汉朝统治者的国际视野;为大规模史地著作的编写提供了条件;密切了汉朝与中亚各国的联系(促进了友好往来)。
(2)原因:制瓷业的发展(中国瓷的国际竞争力强);造船业的进步;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政府对朝贡贸易的重视;中国瓷受到亚欧非各国的欢迎。
20.论题:博物馆是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主要载体之一。
论述:沈阳故宫博物院是中国重要的文化宝库,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沈阳故宫见证了晚明时期后金政权的发展,是研究清朝早期发展的重要物证。清军入主中原后,对其进行多次修缮,对沈阳故宫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清朝建筑文化发展。中华民国成立以后,沈阳故宫见证了多次政权更迭,成为东北三省首家公立博物馆。向社会公众开放,其职能从皇家禁地变为民众文化教育场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帮助下,沈阳故宫保存了大量遗留下来的文物珍品,发挥了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职能。改革开放后,政府对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更加重视,沈阳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随着新时代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沈阳故宫提高了对文物的保护水平,同时通过提高旅游服务水平等传播中华文化,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承。
总之,博物馆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是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载体。沈阳故宫博物院为传承与保护中华文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