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A卷 基础夯实—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必1单元达标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期“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据此推断( )
①世袭制代替内外服制 ②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
③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的臣民 ④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据《国语》记载,晋文公使周襄王在郏邑恢复王位,襄王拿块土地酬谢他。晋文公辞谢,要求襄王允许他死后埋葬用天子的隧礼。这表明当( )
A.礼乐制度彻底崩溃 B.周王完全失去对诸侯的控制
C.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
3.战国时郡是设于边境地区。边地原为荒僻之地,人口稀少,虽然面积大于县,其地位却比县低。后来边地逐渐繁荣、人口增加,乃于郡下设县。于是在边地有郡、县两级的地方组织。这说明( )
A.兼并战争推动管理体制变革 B.中央集权制度得到普遍推广
C.经济发展影响政治体制变迁 D.各国变法成效已然得到体现
4.汉初,东方各地特别是楚、齐、赵等地的文化传统仍有很大势力,东西方各地文化习俗的差异和冲突明显。为此汉政府在东部分封诸侯王,从俗而治;在西部沿用郡县制。这表明郡国并行制( )
A.带有浓厚的家天下意识 B.易留下地方割据的隐患
C.有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 D.有利于边患问题的解决
5.《国史十六讲》评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之一在于“原先胡人与汉人的差别,逐渐转化为士人与庶人(庶人:无官爵的平民)的差别”。以下直接推动此现象出现的措施是( )
A.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 B.学说汉话,穿汉服,移风易俗
C.采用官吏俸禄制度,整顿吏治 D.改汉姓,确定鲜卑贵族门第高下
6.有学者认为,在三省制下,“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这说明三省制下( )
A.实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B.政府有政务的最终决策权
C.专制皇权得到了空前强化 D.皇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7.晚清时期,法政学堂的学校数、学生数在全国各类专门学堂及高校中居绝对优势。1909年全国法政学堂达47所,学生12282人。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清政府对法制建设的重视 B.适应清末新政改革的需要
C.近代西方法治理念的影响 D.晚清救亡图存运动的结果
8.1912年3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时提出: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必须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提出这一要求的目的是( )
A.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B.防止袁世凯独揽大权
C.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 D.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
9.针对中华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有学者提出“多数本应参与其中的人”却“形成国会‘万万不能存立’之共识”。据此可知,民国初年的民主政治( )
A.社会基础薄弱 B.违背社会潮流 C.导致军阀割据 D.缺乏理论依据
10.1928年8月,中国国民党决定按照孙中山的建国程序,进入“训政”,明确由国民党承担“训政”全责,“培养训练”人民行使政权的能力。这表明国民党意在( )
A.维护资产阶级民主 B.发扬三民主义理论
C.扩大人民政治权利 D.营造专制的合法性
11.下表为1950年,1952年中国农村不同阶级人口及土地占有比例。从表中数据的变化中得出的结论应该是( )
1950年 1952年
人口比例 土地占有比例 人口比例 土地占有比例
贫农、中农 85.5% 45.2% 92.1% 91.4%
地主、富农 14.5% 54.8% 7.9% 8.6%
A.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B.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实施
C.农业合作化掀起高潮 D.“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规模开展
12.1953年3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此后全国共选出基层人大代表566万余名,在此基础上,选举产生出全国人大代表1226名。该部法律的实施( )
A.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 B.建立起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C.践行人民民主的原则 D.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
13.虽然伯利克里在演说中提及雅典的民主制度遵从法律,然而在对苏格拉底的审判中,无论是控诉罪名的模棱两可,还是陈述证据的模糊不清,乃至于判决量刑的摇摆不定,都与之不符。这反映出( )
A.雅典民主和法制均维护奴隶制 B.雅典审判并未遵从客观的理性
C.直接民主会导致司法的主观性 D.苏格拉底破坏了雅典民主原则
14.有学者指出:(罗马)行政官可以根据每一个案例的特殊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他的这种决定成为事实上的判例法。这一论述可以用来说明( )
A.法律实践中的理性色彩 B.行政官掌握最高司法权
C.罗马法具有极大的随意性 D.罗马法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
15.“撤回忠诚”是从11世纪开始的欧洲封建关系的法律特性,意即封建领主和附庸的关系中,如果附庸一方,违背约定,领主可以抛弃附庸,同样,领主不履行诺言,附庸同样可以离弃领主。以上材料说明欧洲中世纪( )
A.城市平民拥有充分的自由 B.国王与教会分享权力
C.政治上没有实现中央集权 D.领主与附庸地位平等
16.在1689年到1834年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一些英国国王利用其行政权,通过任命内阁、收买议员、安插亲信等手段,对国会和政府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操纵。这说明( )
A.光荣革命后英国王权曾出现反弹 B.国王违背法律规定肆意扩张权力
C.英国君主立宪制仍需进一步完善 D.资本主义发展尚不足以制约王权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以血亲为基础的埋葬制度、礼制及精神信仰、祖先崇拜及祭祀礼仪,与血缘组织密切相关的家族政治,构成了中国早期文明的底色,且最终完成对中国早期区域文明整合的主体还是中原文明。首先是位于中原腹地的二里头文化(夏朝文明)强势勃兴,随后雄踞大中原的商周文明又接力扩展。东周时期列国争雄,同时又蕴含着强烈的统一趋势,文化上反倒有深度的互动交融。秦汉帝国则完成了中国八大核心文化区的政治统一,并持续扩展到周边更广大的一些区域,文化上也日益趋同,奠定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
——摘编自戴向明《中国史前社会的阶段性变化及早期国家的形成》
材料二 汉承秦制。汉代统治者继续开疆拓土,经过不断的开拓和经营,汉朝建立了一个东起东海、西到巴尔喀什湖、南抵南海、北至贝加尔湖,由多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国家。刘邦建汉后,实行无为而治。后随着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在叔孙通、陆贾等人的劝谏下,逐渐重视儒家思想。至汉武帝时,最终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后,其辖境内民族统称为“秦人”。汉朝建立后,国力不断强盛。在与匈奴、诸羌、西南夷、百越和西域诸国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各邻国和邻族逐渐称汉王朝的使者为“汉使”。到东汉时,汉民族已有“汉人”之称。
——摘编自段红云《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对中国各民族形成与发展的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早期文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成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发展的影响。(6分)
18.政治民主化是现代政治发展的趋势和重要环节,现代中国政治民主化有着自身发展的历史性、现实性和前瞻性。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地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与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二 在“一届政协”的政治架构下,一方面正如亨廷顿所说的,“一个现代化政治体系的安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实现了大国秩序的重构,推进了国家一体化的进程,促进了政治体系的良性运转;另一方面则基于其政治系统的巨大包容性而实现了中国革命力量的大联合、大团结,并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国家的巨大热情,使得建国初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究其原委,“一届政协”是发端于西方的共和政体在中国的实现形式……在现代国家政治建设中凸显中国气派、民族神韵,具有极强的容纳性与适应力。
——覃敏健《试论“一届政协”的历史方位》
材料三 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决议
(1)请写出材料一中“值得信赖的政府”的名称。结合所学,列举政府建立初期“合理的政治制度”。(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现代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建立的原因。(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4分)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为着新社会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建设力量的增长,特别是为着解开一切束缚生产力的枷锁,随着全部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必须把妇女从婚姻制度的枷锁中也解放出来,并建立一个崭新的合乎新社会发展的婚姻制度,以促进一切意义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摘自《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起草经过和起草理由的报告》(1950年)
材料二 1950年6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确立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土地改革法》就是基于这一总路线制定的。按规定,土地改革只“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这五大财产,而对“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对地主亦分给同样的一份,使地主也能依靠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并在劳动中改造自己”。从1949年到1952年,全国耕地面积,由0.98亿公顷,增加到1.08亿公顷;人均粮食占有量,由208.95公斤,提高到288.12公斤。农业生产要素产出率实现快速提升全国粮食平均每公顷产量,由1949年的1029.3公斤提高到1955年的1416.7公斤,提高了37.6%,年均递增5.5%,这是在传统农业技术下实现的(也有恢复性增长因素)。
——摘编自郑有贵《新中国土地改革开辟现代化通途》
(1)根据材料一,揭示建国初期建立新的婚姻制度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其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特点。(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妇女解放和土地改革产生的共同意义。(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
议事会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这是最早的比例代表制。30岁以上的公民一生可以当选两次,每次任期一年。
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水时计,监督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再次抽签。
材料二 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制的主要特征。雅典民主制与近代西方民主制在形式上有何不同?(6分)
(2)材料二中所指的“一种完美的政治设计”是什么?这种政治设计又是如何确立并通过自我发展完善而使英国“走向长治久安”的?(6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信息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以血缘为纽带层层分封,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②符合题意,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名义上占有全国的臣民,③符合题意,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实行嫡长子继承制,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分封制,不是世袭制,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2.答案:D
解析:A.礼乐制度彻底崩溃“彻底”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此时周王的威信降低,但并不是完全失去对诸侯的控制,排除;C.君主专制制度形成是在秦统一中国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依据“晋文公使周襄王在郏邑恢复王位,襄王拿块土地酬谢他”、“允许他死后埋葬用天子的隧礼”说明进入春秋时期,周王室日益衰微,周天子连恢复王位都要求助于诸侯,诸侯可以使用天子的礼节下葬,由此可见传统分封制度已经受到挑战。故选:D。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的郡最初设在边境,荒僻、人口稀少的地方,地位比县低,但后来逐渐繁荣、人口增加,郡下面设置了县,这是经济发展的结果,C项正确;A、D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郡县制属于中央集权制度,但战国时期并没有普遍推广,排除B项。
4.答案:C
解析:由于“东方各地特别是楚、齐、赵等地的文化传统仍有很大势力”,西汉初年政府“从俗而治”,在东部分封诸侯王有利巩固新生的政权,故选C项;家天下指的是帝王把国家当作一家的私产,世代相传,而在西部沿用的郡县制没有反映浓厚的家天下意识,排除A;郡国并行制虽然后来产生了地方割据的隐患,但在实行初期却维护了国家统一和安定,排除B;西汉时期边患问题解决是通过军事斗争实现的,排除D。
5.答案:D
解析:根据关键信息是“原先胡人与汉人的差别,逐渐转化为士人与庶人(庶人:无官爵的平民)的差别”结合知识可知D符合题意。故选:D。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并结合所学可知,皇帝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的制约,故D项符合题意。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说明最终决策权实际上还在皇帝手中,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皇权受到制约而不是得到强化,排除C项。
7.答案:B
解析:材料“法政学堂的学校数、学生数在全国各类专门学堂及高校中居绝对优势。1909年全国法政学堂达47所,学生12282人”是为了适应清末新政改革的需要,B正确;ACD均不是材料主要原因,排除。故选:B。
8.答案:B
解析:孙中山对袁世凯就任大总统提出条件,要求袁世凯必须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目的是防止袁世凯独揽大权,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中华民国成立时已经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不是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而是强调防止袁世凯独揽大权,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北洋军阀是民国军阀的势力之一,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排除D项。故选:B。
9.答案:A
解析:材料“万万不能存立”说明反对国会的建立,由此可知社会基础薄弱,故选A;设立国会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排除B;出现军阀割据是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导致的,并不是因为国会政治,排除C;民国初年的民主政治借鉴自西方的民主思想理论,并不缺乏理论依据,排除D。故选:A。
1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明确由国民党承担“训政”全责,培养训练人民行使政权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的“训政”是借孙中山的建国程序,为自己的专制独裁统治寻找依据,以营造一党专政的合法性,D项正确;国民党的“训政”主要是为一党专政营造合法性,没有体现捍卫民主政权、发扬三民主义和扩大人民权利,排除ABC项。故选D项。
11.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土地改革。根据材料数据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数据变化的原因是土地改革的顺利完成,使农民分得了土地,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12.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此后全国共选出基层人大代表566万余名,在此基础上,选举产生出全国人大代表1226名”可知,1953年,全国选举产生大量基层人大代表,又在此基础上选举产生10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这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践行人民民主原则,故C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后我国才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制度,1953年时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未建立,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选举人大代表,不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故B项错误;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召开于1954年,1953年时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还未召开,故D项错误。故选:C。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对苏格拉底的审判中,无论是控诉罪名的模棱两可,还是陈述证据的模糊不清。乃至于判决量刑的摇摆不定”可知,苏格拉底的审判中并未表现出民主在严格的法制框架下运行,而是在冲动易变的激情下进行,并非依赖客观的理性审判,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苏格拉底的审判过程与雅典的民主制度遵从法律的说法相违背,并非说明维护奴隶制问题故A项排除。司法审判本来就具有主观性,并非直接民主造成的而是在于参政群体的素质良莠不齐,故C项排除。苏格拉底维护的是雅典民主政治,没有破坏民主原则,故D项排除。
14.答案:A
15.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如果附庸一方,违背约定,领主可以抛弃附庸,同样,领主不履行诺言,附庸同样可以离弃领主”可以看出,欧洲领主与附庸之间契约对双方均有约束,其关系具有双向契约特征,说明欧洲中世纪政治上没有实现中央集权,C项正确;城市平民拥有充分的自由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实现了领主统领一切”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当时领主与附庸是不平等的,排除D项。故选:C。
16.答案:C
解析:A.材料没有体现出王权超越议会的权力,只能看出国王仍然掌握行政权,这只能说明君主立宪制度不完善,不能说明国王权力的反弹;B.英国国王是利用自己的行政权进行活动,应该没有违背法律;C.从材料可以看出,英国国王仍然有很大的权力,说明君主立宪制需要进一步完善;D.看不出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与国王权力之间的关系。故选:C。
17.答案:(1)特点:中华各地早期文明具有相似性;中原文明在文明整合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多元一体性;具有传承性。成因:文明底色传承;中原文明在诸区域文明中具有先进性;各民族之间的互动交融。
(2)影响:拓展了古代中国的疆域;增强了境内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意识;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形成了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局面。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一“以血亲为基础的埋葬制度、礼制及精神信仰、祖先崇拜及祭祀礼仪”可以得出中华各地早期文明具有相似性;根据“首先是位于中原腹地的二里头文化(夏朝文明)强势勃兴,随后雄踞大中原的商周文明又接力扩展”可以得出中原文明在文明整合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根据“奠定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可以得出多元一体性;结合所学知识从具有传承性角度进行补充。成因:根据材料一“构成了中国早期文明的底色,且最终完成对中国早期区域文明整合的主体还是中原文明”并所学知识从文明底色的传承、中原文明在诸区域文明中具有先进性、各民族之间的互动交融等角度分析。
(2)影响:根据材料二“汉代统治者继续开疆拓土,经过不断的开拓和经营”、“由多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国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所学知识从拓展古代中国的疆域、增强境内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意识、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及形成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局面等角度分析。
18.答案:(1)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就: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西方民主制度的影响;政治系统的巨大包容性
(3)民主政治建设的长期性;民主政治建设应依据国情;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解析:(1)名称:根据材料“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地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就:根据题干中“政府建立初期‘合理的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为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原因:根据材料中“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实现了大国秩序的重构,推进了国家一体化的进程,促进了政治体系的良性运转”,可归纳为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根据材料中“‘一届政协’是发端于西方的共和政体在中国的实现形式”,可归纳为西方民主制度的影响;根据材料“在现代国家政治建设中凸显中国气派、民族神韵,具有极强的容纳性与适应力”,可归纳为政治系统的巨大包容性。
(3)认识: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有关知识,可以从民主政治建设的长期性、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政治建设的依据等角度进行分析归纳。
19.答案:(1)目的:实现妇女解放;解放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政权需要巩固;经济急需恢复;落后的婚姻制度阻碍社会发展进步。
(2)有计划;有步骤;有分别;平等分配;以法律做保障;具有人文色彩。
(3)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巩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解放;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社会风气的良好转变(促进思想文化发展或促进社会观念转变)。
解析:(1)第一小问目的,根据材料一“为着新社会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建设力量的增长,特别是为着解开一切束缚生产力的枷锁”可知,解放社会生产力;根据材料一“随着全部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必须把妇女从婚姻制度的枷锁中也解放出来,并建立一个崭新的合乎新社会发展的婚姻制度”可知,实现妇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第二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一中“1950年”这一时间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政权需要巩固;经济急需恢复;落后的婚姻制度阻碍社会发展进步。
(2)根据材料二“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确立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可知,有计划、有步骤、有分别、平等分配;根据材料二“《土地改革法》就是基于这一总路线制定的”可知,以法律做保障;根据材料二“对地主亦分给同样的一份,使地主也能依靠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并在劳动中改造自己”可知,具有人文色彩。
(3)根据材料一“必须把妇女从婚姻制度的枷锁中也解放出来,并建立一个崭新的合乎新社会发展的婚姻制度,以促进一切意义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材料二“全国耕地面积,由0.98亿公顷,增加到1.08亿公顷;人均粮食占有量,由208.95公斤,提高到288.12公斤。农业生产要素产出率实现快速提升”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使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巩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解放;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社会风气的良好转变(促进思想文化发展或促进社会观念转变)。
20.答案:(1)特征: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抽签选举。不同: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近代西方是代议制民主(间接民主)。
(2)政治设计:君主立宪政体。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形成责任内阁制和政党政治;进行1832年议会改革。
解析:(1)特征:据材料二“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可知人民主权据材料二“30岁以上的公民一生可以当选两次,每次任期一年”可知轮番而治据材料二“议事会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和“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可知抽签选举。不同:结合所学西方近代代议制的史实可知,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近代西方是代议制民主(间接民主)。
(2)政治设计:结合所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史实可知君主立宪政体。措施:结合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的史实可知颁布《权利法案》等法律;确立议会主权的原则;形成责任内阁制和政党政治;进行1832年议会改革。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