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B卷 能力提升 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必1单元达标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B卷 能力提升 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必1单元达标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9-14 18:18: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B卷 能力提升——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必1单元达标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秦邮律》内容广及文书、驿制、邮驿等法令,明确规定文书传递时限、登记手续、入驿条件、生活待遇、邮驿机构的管理和奖惩办法等。该法令的制定主要是为了( )
A.完善秦朝法律制度的需要 B.促进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
C.建立完备的邮政通信网络 D.保证国家政令的顺畅通达
2.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要向尚书省汇报;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要向当道节度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 B.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
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 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
3.唐中期以后,使职差遣制日益盛行,即官员受上命另任他事,形成“职无品秩却治事务,官有品秩仅寄禄秩”的现象。如唐玄宗时负责顾问参议的要职翰林学士,其人选就“自诸曹尚书,下至校书郎,皆得与选”。使职差遣制的盛行( )
A.迎合了庶族地主参政的需求 B.推动了科举制度的重大改进
C.不利于唐代办事效率的提升 D.弱化了君主对朝堂的控制力
4.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进行变法革新。次年,司马光借给宋神宗讲解《资治通鉴》的机会,特意表彰“萧规曹随”的典故,并宣扬“道者万世无弊”的理念。这表明朝廷( )
A.推崇儒家治国理念 B.强化权力的制衡
C.对改革未形成共识 D.重视前朝的经验
5.总的来看,历代行政区划主要是第一级政区的变化很大。一级政区,秦汉为郡,汉末魏晋南北朝为州,唐末为道,宋代为路,元明清为省。造成这样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小农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B.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错原则
C.中央王朝为防止地方割据 D.民族融合不断发展的需要
6.1903年,《湖北学生界》杂志刊登《痛黑暗世界》,指出“十九世纪之腥风血雨”,已“自大西洋移至太平洋,而演地球上空前绝后之悲惨剧”,中国人应当“奋身跳入二十世纪之新舞台,掷头颅,洒鲜血,以求子孙之立足地者也”。这反映出( )
A.反对君主专制成为时代呼声 B.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紧迫感
C.湖北学生引领救亡图存浪潮 D.揖美追欧思潮的反思与退却
7.“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历史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但它带有民主性、革命性。”文中的“革命性、民主性”是指( )
A.规定“主权在民”“三权分立” B.形式上具备了现代宪法的雏形
C.规定了当时国家的根本任务 D.有利于人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利
8.民国初年,以袁世凯为首的官僚军阀集团操纵着中央政权,地方上的州县多为兵政兼行政,也都掌握在地方豪强手中,他们当然不可能去推进资产阶级的政党统治。这说明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成熟 B.人民群众的共和观念较为薄弱
C.政党之间的斗争多于联合 D.缺乏开展政党政治的阶级基础
9.1928年,国民政府颁布的《训政纲领》规定:中华民国于训政期间,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时,以政权付托于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之;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权利,应训练国民逐渐推行,以立宪政之基础。这意味着( )
A.主权在民思想得以体现 B.民众的基本权利被剥夺
C.三民主义学说得到贯彻 D.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建立
10.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贸易公司,每年组织30万驮以上的食盐运销,把大量皮毛、药材等外销,换回生活必需品,把重要的物资如食盐、生油、粮食、棉花等严格掌控起来,高价输出,低价输入。这些措施( )
A.有利于巩固抗日民主政权 B.迟滞了日本军队侵略进程
C.粉碎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D.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1.1946年5月,晋察冀边区政府发布公告:“饲养员已编成运输大队,从事生产自力更生。凡规定有专门公马人员因公外出时,均酌发车马费。……今后各方人员,乘马来本府时,须自带饲养员喂养,本府概不负责,特此声明。”“公马改革”的实施( )
A.增强了边区的军事实力 B.助力于边区经济的繁荣
C.缓解边区政府财政压力 D.偏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12.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建设》杂志刊登了许多外国读者的反馈。一位印尼读者表示“今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中国的少数民族是如何在人民政府的治理下享有和平和繁荣”。一位印度读者写道:“在新中国少数民族是如何平等地享有全部自由,还享有自由的区域去实现进步和繁荣。”这些反馈直接表明外国读者( )
A.赞赏新中国的民族政策 B.讴歌中国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C.认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认识到爱国统一战线的优越性
13.1988年11月,我国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采取财政、信贷的双紧措施,规定商品最高限价,大幅提高存款利率等手段,降低了80年代末期过热的经济,遏制了通货膨胀。这说明( )
A.计划经济体制保持旺盛活力 B.改革重在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C.深化改革需要政府宏观调控 D.市场自主配置资源的必要性
14.罗马共和国初期,罗马城建设缓慢,建设活动由元老院委托监察官、承建商招标并由国库出资;共和国后期,罗马城建设加快、造价加大,个人出资的建设方式逐渐兴起,凯撒曾出巨资购地新建广场、扩建元老院会堂等。这些变化( )
A.说明罗马建筑风格渐趋奢华 B.促进民主共和精神广泛传播
C.体现罗马城政治地位的提升 D.利于推动罗马政治体制转变
15.1880年7月14日,法国庆祝第一个国庆日:到处栽种自由树;各种共和雕像在城市、农村出现;共和政府在各地燃放烟花并在各大城市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国庆日成为一个全民性的大节日。这反映了法国( )
A.民主共和制建立充满曲折 B.共和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民众拥有广泛的政治权利 D.营造文化氛围以巩固共和制
16.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一般特点是( )
①法律至上 ②议会主权 ③分权制衡 ④代议制民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自先秦至隋代,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 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
材料二 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开皇三年(583),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隋文帝行政区划制度改革的原因及措施。(4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隋行政区划制度改革共同的积极作用。(4分)
18.无论是变法改革还是社会变革,只要符合历史潮流的,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在其他国家尚在片面改革之际,商鞅在秦国统治者的支持下,则实行全面的翻新。其执行步骤包括贵族被废为平民,官吏按能力任职,井田制度一体取消,土地得以自由买卖,土地税按亩征收,士兵按征兵的程序入伍。国家又提倡农桑而贬斥其他各业,求全国普遍的丰衣足食。从史书里看来,秦始皇即位之前约一百年,以上的政策都已付诸实施。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20世纪初年《浙江潮》杂志发表文章说:“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权派”,就是这样一个否定一个而且像浪圈一样一圈比一圈大地彼此联系着。……自此以后,才是无产阶级先锋队领导的工农大众革命,然而仍不能没有知识分子的桥梁作用。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材料三
在政权机关的人员构成上,共产党员、党外进步人士、中间派人士大体各占三分之一,由人民选举产生,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凡是年满18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性别、信仰、党派、文化程度,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摘编自陈先初《从三三制看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商鞅变法的政治和经济措施。并从当时的“历史潮流”的角度,阐述商鞅变法的历史进步性。(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主题及其演变的特点。(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抗日根据地政权的性质及其运作方式,并分析这一时期政权建设的历史意义。(6分)
19.住房制度如一面镜子,能折射各个历史阶段经济发展战略和社会民生建设的指导思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911年以后,由于民国成立,广州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工商业发展较快。1918年,广州市政公所成立,开始拆除城墙,拓展马路,随之海外华侨投资增多,房地产业也逐步得到发展。1928年,成立筹建广州市模范住宅区委员会,由市政厅划定各区地段,由市民出资兴建住宅,有的由市政当局筹建后,出售或出租。1929年,陈济棠主粤以后,对华侨实行优惠政。策,吸引不少海外华侨来广州投资房地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平民和劳工的居住问题。
——摘编自赵津《中国城市房地产业史回溯》
材料二
1979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个商品住宅项目——广州“东湖新村”获得政府批准并开始动工;1980年1月8日,中国第一家房地产公司——深圳经济特区房地产公司成立;1985年4月,建设银行深圳分行向南油集团85户“人才房”发放中国第一笔个人住房按揭贷款1987年12月1日,轰动全国的第一宗土地公开拍卖会在深圳会堂响起“惊天一锤”;2016年7月24日,住建部等九部委要求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广州、深圳、南京等11个城市陆续开展住房租赁试点。
——摘编自陈杰郭晓欣《中国城镇住房制度70年变迁: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从哪些角度分析影响广州房地产发展的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1978年后广东房地产改革的趋势并分析其意义。(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雅典的公民政治在政治文化方面主要体现为公共性的价值。公共性是指权力运行以公共利益为目的。在古雅典,由于城邦是公共事务和公共利益的载体,所以公共性以公民亲身参与城邦政治的形式呈现出来。公民参与城邦事务既是公民们所应具备的美德,也是获得公民身份的前提条件,它使公民得以接受城邦的权威,形成了公民对城邦共同体的政治认同。从个人与城邦的关系的角度来看,即表现为个人从属于城邦,个人利益服从于城邦利益,个人自由应当屈从于城邦整体之下。……现代自由主义民主的弊病表现在民众日益增长的政治冷漠,雅典民主中的“积极公民”原则与制度对现代民主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古代的公民政治实践与价值在当代民主理论中复兴起来。
——摘编自胡琦《古代雅典民主中的公民政治:源流与内涵》
材料二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国家制度的民主,但有丰富的民主思想的论述,有些政治制度也体现了民主思想。尧舜禹时代“天下为公”的禅让制强调“选贤与能”,这是世界历史上最早提出并实践了民主选拔人才管理国家事务的制度。公元841年的国人暴动缘于周厉王压制舆论,体现了民众坚持捍卫言论自由的立场;孔子的“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郑子产的“不毁乡校(郑人讨论国事的地方)”则是保障舆论自由的民主作风的体现。民主的核心内容是对政治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唐代三省六部制下的各部门之间相互制衡、决策的程序化也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但是,由于高度集权的封建皇帝专制统治及小农经济的分散落后,我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没有国家制度上的民主制度,历史发展长期停留在王朝更迭的循环中。
——摘编自李均宏《中国古代民主思想探索》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雅典公民政治的文化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古代雅典民主政治。(8分)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中国古代民主思想与雅典民主思想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民主思想未能发展成民主制度的原因。(6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完善秦朝的法律制度并非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秦邮律》内容广及文书、驿制、邮驿等法令”不属于社会公共事业,是为了解决政府需要,故B项错误;邮政通信网络是近代开始建立的,故C项错误;“《秦邮律》内容广及文书、驿制、邮驿等法令”表明为了确保信息的畅通,通过立法来进行保障,故D项正确。
2.答案:C
解析:唐代地方行政制度,前期为州县两级制,后期则为道、州、县三级制。材料中唐代中后期“刺史要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的现象,与唐代中后期地方节度使权力膨胀、藩镇势力的发展以及中央集权的削弱有关,故C项正确;材料中唐代中后期“刺史要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体现了地方节度使权力膨胀,“皇权强化”、“刺史权利膨胀”与题意不符,故AB两项错误;材料反映唐朝中后期地方节度使权力膨胀,无法体现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排除D。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唐中期以后,使职差遣制日益盛行,即官员受上命另任他事,形成‘职无品秩却治事务,官有品秩仅寄禄秩’的现象。”可知,使职差遣制的盛行,提升了君主对官员任用的主观性,使得低品级官员更容易管理重要事务,拓展了庶族地主的上升通道,因此迎合了庶族地主参政的需求,A项正确;使职差遣制是在朝堂官员中进行职务的重新安排,而不是对选官制度的重大调整,排除B项;使职差遣制度有利于专人专办、特事特办,提升了行政效率,排除C项;使职差遣制提升了君主的用人的主观性,加强了君权,排除D项。故选:A。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王安石和司马光对于是否改革存在分歧,说明朝廷对改革未形成共识,C正确;ABD和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
5.答案:C
解析:一级政区面积和人口规模都较大,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从而威胁中央,故中央会想尽办法来改变,故选C。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与保守性,与政府管理的行政区变化影响不大,故排除A;直到元朝才采用犬牙交错的形式,B项不符合材料整体表述;D项与材料中的一级政区问题关联不大,故排除。
6.答案:B
解析:中国人应当“奋身跳入二十世纪之新舞台,掷头颅,酒鲜血,以求子孙之立足地者也”,这反映出20世纪初,中国学生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紧迫感,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对君主专制的信息,排除A项;C项错在“引领”,排除;材料也没有“退却”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A
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革命性”指的是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体制,体现出“主权在民”的思想;“民主性”指的是规定了人民应享有的基本政治权利,并采用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来保障权力机构的正常运行,故A项正确。
8.答案:D
解析:由材料“他们当然不可能去推进资产阶级的政党统治”可知,在地方上掌握实权的豪强不愿意支持政党政治的发展,说明民国初年政党政治难以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一定的阶级基础,即地方势力不支持政党的发展,故选D项。资本主义发展不成熟导致当时的资产阶级实力弱小,是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发展受挫的原因之一,但是材料中的表述没有涉及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反映政党之间的斗争和联合的数据,因此不能判断谁多谁少,排除C项。
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以及“以政权付托于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之”,这将属于人民的权利转移到国民党中央,名为“代行”“付托”,实为剥夺,故B项正确。A、C、D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和史实,排除。故选B项。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每年组织30万驮以上的食盐运销,把大量皮毛、药材等外销,换回生活必需品,把重要的物资如食盐、生油、粮食、棉花等严格掌控起来,高价输出,低价输入”可知陕甘宁边区政府在抗日时期掌握了经济主权,稳定了边区经济,有利于巩固抗日民主政权,A项正确;并没有迟滞日本军队侵略进程,排除B项;这一时期不是国民党的经济封锁,而是日军的经济侵略,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边区政府稳定了经济,巩固了抗日民主政权,无法得出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D项。故选A项。
11.答案:C
解析:材料“1946年5月”“饲养员已编成运输大队,从事生产自力更生”强调的是受根据地经济困难的影响,晋察冀边区政府主张进行“公马改革”,该项措施有利于缓解边区政府的财政压力,C项正确;材料与增强边区的军事实力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当时边区经济陷入困难,排除B项;当时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C。
12.答案:A
解析:“今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中国的少数民族……享有和平和繁荣”“在新中国少数民族……享有自由的区域去实现进步和繁荣”表明,其赞赏的是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新中国的民族政策,A项正确;题干与基层民主无关,B项排除;题干中没有提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项排除;题干涉及的是民族政策,而不是统一战线,D项排除。
13.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1988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强调了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这说明深化改革需要政府宏观调控,C项正确;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已经暴露,而且正在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扩大企业的自主权,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市场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14.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罗马共和国初期,罗马城建设缓慢,建设活动由元老院委托监察官、承建商招标并由国库出资;共和国后期,罗马城建设加快、造价加大,个人出资的建设方式逐渐兴起,这促进了罗马共和政体向罗马君主专制政体的演变,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罗马城建设经费的来源,而非强调其建筑风格,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罗马城建设经费的来源,而非强调促进民主共和精神广泛传播,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罗马城政治地位的提升,排除C项。故选:D。
1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法国巩固共和制的措施。根据“自由树”“共和政府在各地燃放烟花”等信息可知这些行为都是在强化共和体制和共和观念对民众的影响,从而巩固共和制,D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法国民主共和制建立的曲折性和是否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A、B项;材料仅能体现法国共和制的巩固,没有体现民众是否拥有广泛的政治权利,排除C项。
16.答案:A
解析: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一般特点是法律至上、议会主权、分权制衡、代议制民主,故①②③④正确。故选:A。
17.答案:(1)演变:周朝实行分封制;战国时在边地出现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在边地设置郡县);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东汉至南北朝实行州郡县制。
(2)原因:地方出现分权倾向;机构设置混乱(郡县过多)。
措施: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合并州县。
(3)积极作用: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国家统一;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管理层次);确立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模式。
解析:(1)依据材料“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到战国时代……产生了郡县两级制”可得出战国时期在边地出现郡县制;依据材料“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可得出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依据材料“到东汉时……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可得出东汉至南北朝实行州郡县制;再结合所学可得出周朝实行分封制和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可得出地方出现分权倾向;依据材料“数县并置”“十羊九牧”等可知机构设置混乱。第二小问依据材料“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合并了一些州县”可得出改州郡县制为州县制,合并州县。
(3)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从中央集权的加强、巩固国家统一、行政效率提高以及古代行政区划模式确立等方面分析回答。
18.答案:(1)措施: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五连坐,建立县制。进步性:推动秦国社会向封建时代转型;为秦灭六国统一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主题:救亡图存。特点:从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向西方学习到以俄为师。
(3)性质:抗日民主政权。运作方式: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意义: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巩固了抗日根据地,为抗战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也可给分),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解析:(1)措施:从材料“其执行步骤包括贵族被废为平民,官吏按能力任职,井田制度一体取消,土地得以自由买卖,土地税按亩征收,士兵按征兵的程序入伍。国家又提倡农桑而贬斥其他各业,以求全国普遍的丰衣足食”和所学知识我们可以看出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五连坐,建立县制。进步性:从材料“秦始皇即位之前约一百年,以上的政策都已付诸实施”和所学知识可知,其进步性主要体现为:推动秦国社会向封建时代转型;为秦灭六国统一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主题:结合所学可知近代思想解放的主题是救亡图存。特点:从材料“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权派”和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其特点主要体现为:从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向西方学习到以俄为师。
(3)性质:结合“从三三制看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可知这是抗日民主政权。运作方式:从材料“在政权机关的人员构成上,共产党员、党外进步人士、中间派人士大体各占三分之一,由人民选举产生,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凡是年满18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性别、信仰、党派、文化程度,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和所学知识可知,其主要的运作方式是: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意义: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这一模式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19.答案:(1)因素:政局、社会环境;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政府政策;投资主体等。
(2)趋势:住房商品化、市场化;市场与保障并重。
意义:缓解城市住房压力;改善社会民生,提高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
解析:(1)角度:根据材料“1911年以后,由于民国成立,广州社会环境相对安定,工商业发展较快。”可知,政局、社会环境;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根据材料“1918年,广州市政公所成立,开始拆除城墙,拓展马路,随之海外华侨投资增多,房地产业也逐步得到发展。……1929年,陈济棠主粤以后,对华侨实行优惠政策”可知,政府政策;根据材料“1928年,成立筹建广州市模范住宅区委员会,由市政厅划定各区地段,由市民出资兴建住宅,有的由市政当局筹建后,出售或出租。”可知,投资主体等。
(2)趋势:根据材料“1980年1月8日,中国第一家房地产公司——深圳经济特区房地产公司成立,……发放中国第一笔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第一宗土地公开拍卖会”可知,住房商品化、市场化;根据材料“2016年7月24日,住建部等九部委要求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广州、深圳、南京等11个城市陆续开展住房租赁试点。”可知,市场与保障并重。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的房地产改革,缓解城市住房压力,改善社会民生,提高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同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优越性。
20.答案:(1)文化内涵:以维护公共利益为目的;公民参与公共事务既是美德,也是义务;认同城邦共同体;城邦利益至上,个人服从城邦。
评价:保障了公民的政治权利,激发了公民的创造性;推动了城邦经济、文化的繁荣;强烈的城邦认同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利于增强城邦的凝聚力,保障城邦的安全和独立;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其主权在民等原则对近现代民主政治影响深远;民主的范围局限于占人口少数的公民;原始的直接民主,不具有普适性;城邦凌驾于公民个人之上,限制了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2)同:都体现了舆论自由、权力的监督与制衡原则。
异:中国民主思想的未能上升到人民主权、人民参政的高度,雅典民主思想则强调人民主权、公民普遍参政议政;中国古代民主思想没有形成国家制度的民主,雅典民主思想形成了民主政治制度;中国民主思想的影响有限,雅典民主思想为近现代民主政治提供了思想源泉。
原因:高度集权的皇权专制限制了思想和言论的自由;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受思想家个人阶级立场和时代的制约。
解析:(1)文化内涵:根据材料一中的“雅典的公民政治在政治文化方面主要体现为公共性的价值。公共性是指权力运行以公共利益为目的”信息可知,以维护公共利益为目的;根据材料一中的“公民参与城邦事务既是公民们所应具备的美德,也是获得公民身份的前提条件”信息可知,公民参与公共事务既是美德,也是义务;根据材料一中的“它使公民得以接受城邦的权威,形成了公民对城邦共同体的政治认同”信息可知,认同城邦共同体;根据材料一中的“从个人与城邦的关系的角度来看,即表现为个人从属于城邦,个人利益服从于城邦利益,个人自由应当屈从于城邦整体之下”信息可知,城邦利益至上,个人服从城邦。
评价:根据所学“雅典民主政治促使国家经济、政治获得了空前的繁荣。雅典的民主政治在国家政治原则、国家权力的组织形式、国家决策方式和公职选举任期等方面,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产生了深刻的积极影响”等信息可知,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保障了公民的政治权利,激发了公民的创造性;推动了城邦经济、文化的繁荣;强烈的城邦认同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利于增强城邦的凝聚力,保障城邦的安全和独立;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其主权在民等原则对近现代民主政治影响深远。根据所学“由于特定历史条件的限制,雅典民主政治也存在明显的缺陷”等信息可知,民主的范围局限于占人口少数的公民;原始的直接民主,不具有普适性;城邦凌驾于公民个人之上,限制了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2)同:根据材料一中的“雅典的公民政治在政治文化方面主要体现为公共性的价值。公共性是指权力运行以公共利益为目的”、材料二中的“但有丰富的民主思想的论述,有些政治制度也体现了民主思想。尧舜禹时代‘天下为公’的禅让制强调‘选贤与能’,这是世界历史上最早提出并实践了民主选拔人才管理国家事务的制度。公元841年的国人暴动缘于周厉王压制舆论,体现了民众坚持捍卫言论自由的立场;孔子的‘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郑子产的‘不毁乡校’则是保障舆论自由的民主作风的体现。民主的核心内容是对政治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唐代三省六部制下的各部门之间相互制衡、决策的程序化也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等信息综合可以得出,都体现了舆论自由、权力的监督与制衡原则。
异:根据材料二中的“民主的核心内容是对政治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材料一中的“公民参与城邦事务既是公民们所应具备的美德,也是获得公民身份的前提条件,它使公民得以接受城邦的权威,形成了公民对城邦共同体的政治认同。从个人与城邦的关系的角度来看,即表现为个人从属于城邦,个人利益服从于城邦利益,个人自由应当屈从于城邦整体之下”信息可知,中国民主思想的未能上升到人民主权、人民参政的高度,雅典民主思想则强调人民主权、公民普遍参政议政;根据材料二中的“我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没有国家制度上的民主制度”、材料一中的“公共性以公民亲身参与城邦政治的形式呈现出来”信息可知,中国古代民主思想没有形成国家制度的民主,雅典民主思想形成了民主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二中的“历史发展长期停留在王朝更迭的循环中”、材料一中的“雅典民主中的‘积极公民’原则与制度对现代民主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古代的公民政治实践与价值在当代民主理论中复兴起来”信息可知,中国民主思想的影响有限,雅典民主思想为近现代民主政治提供了思想源泉。
原因:结合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状况以及时代阶段特征回答即可,可以参照如下信息,高度集权的皇权专制限制了思想和言论的自由;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受思想家个人阶级立场和时代的制约,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