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4 21:28:22

文档简介

2023-2024 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开学语文试卷 的解释是:《聊斋志异》的出现是社会环境压抑的结果,从而假托于狐女灵怪,对自身
的经验和欲望进行宣泄、超越。而在晚明时期的江浙地区,由于地方丝织品经济所造成
考试时间:120 分钟 分值:150 分 的社会繁荣,特别是当时社会名流生活风习的政治性空间已有了相当自由度,文人雅士
已经可以在世俗社会中与那些“狐女”(比如柳如是等人)自由往来,不必像蒲松龄那
样假托于梦幻了。
一、现代文阅读(28分)
⑦18 世纪末,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概念开始在欧洲诞生,由于宗教的衰弱和资产阶级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2 分)
的日益强大,为了化解日益粗鄙化、程序化的功利主义意识形态危机,文学开始以一种
①文学在社会中承担何种职能?它的功能和意义如何?这些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
全新的面貌出现,其功能在两个方面被加以强调:作为一种宗教替代品的价值系统,作
恰恰意味着文学的功能是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的。为了便于讨论,我们不妨将广义的
为社会认同的一个重要安慰剂和黏合剂。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启蒙运动的深
文学缩小到叙事文学的范围内来专门加以观察。
入,文学从一种神秘的经验开始转变为一个“科学化”的、可以被我们充分认知的知识
②小说在西方 18、19 世纪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仅仅是个文学史特例,它并非历来如
领域。
此,事实上,从《荷马史诗》一直到 18 世纪初的社会生活中,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或
⑧发轫于 18 世纪末的欧洲文学变革,与其说是对文学功能的重新发现,还不如说
小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重要性。与音乐和绘画一样,文学长期以来一直蛰伏于宗教和权
是对文学的强行“征用”。而中国近现代小说革命和文学革命则毫无疑问受到这一变革
贵的巨大阴影之下。
的影响,尽管两者之间的出发点、具体进程和后果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
③同时,文学的社会性内容也受到一定的压抑,对世俗生活的记录或对个人经验的
就是对文学作用的过分强调。小说这样一个形式,从“街谈巷议”的微末小技,一跃而
描述尚未成为文学的重要使命。不论是埃斯库罗斯,还是索福克勒斯,他们作品中个人
成为关乎民族、国家存亡的关键。
经验的呈现和表述都是在神话的结构下展开的,同时与集体和社会的经验难以区分。悲
(摘编自格非《文学的邀约》)
剧的发生总是与不可知的命运、必然性以及上帝的存在纠缠在一起。在中世纪,薄伽丘
和乔叟的写作表明悲剧中的上帝形象开始向世俗显贵人物转移。按照雷蒙·威廉斯的描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述,悲剧的重点已经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与苦难”转向世俗社会的“成功与失败”,
A.在中世纪,悲剧中上帝的形象开始向世俗显贵人物转移,但总体上对上帝的信仰仍然
而“命运越来越多地指涉世俗的成就”。但从总体上看,对上帝的信仰仍然主宰着悲剧
主宰着悲剧的最终和解。
的最终和解。而到了文艺复兴之后,文学对于世俗经验的描述的比重进一步加强,悲剧
B.对现实生活认识的局限性,会使人们在欲望受挫及遭遇不幸或失败时,想寻求解释和
发生的动力从命运的逻辑和上帝的意志变成了个人选择性的行动,特别是这种行动在道
安慰,文学和宗教往往能满足人们这种需求。
德上的过失和瑕疵。
C.《聊斋志异》没有出现在江浙的原因,可能是当时江浙社会繁荣且社会环境相对宽
④从文学的功能方面来看,它与宗教一样,都是超越现实的伟大的激情。对现实生
松,文人雅士可与“狐女”相往来,不必假托于梦幻。
活的认识的局限性,使人们在欲望受到挫折时,在遭遇生活中的巨大不幸或失败时,希
D.小说在十八九世纪取得重要的地位,成为关乎民族国家存亡的关键;是社会发展到一
望能从文学中找到解释和安慰,因此文学中就有了超越现实的创作。只不过,这种超越
个历史阶段的必然结果。
往往是象征性的,是作为一种代偿的机制而出现的,不可能获得理性的证明。和宗教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4分)
动一样,超越的途径是一种想象性的和解与欲望的满足,具有一定的仪式性。在西方悲
A.第三段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文学的社会性内容长期受宗教压抑。
剧常见的形式中,威胁的解除和欲望的满足都由于最后上帝的出现或暴力政权的更迭而
B.文章以文学在应对意识形态危机中具有的重要作用,证明文学开始具有代偿的功能。
获得解决。
C.文章探讨不同时期的文学功能,详细梳理文学功能的发展脉络,突出了其演变过程。
⑤在阿拉伯著名的《一千零一夜》中,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学代偿性安慰机制
D.文章以《一千零一夜》为例,证明了文学与宗教一样,都是超越现实的伟大的激情。
的重要性。在假托谢赫拉扎德讲述的故事中,不管主人公的经历和遭遇如何充满凶险,
3.下列作品没有体现文学的“代偿性安慰机制”的一项是( )(4分)
曾经出现过怎样的挫折、失败和幻灭,到最后,绝大部分结尾总是以和解结束。在中国
A.《孔雀东南飞》结尾,兰芝与仲卿化为相向而鸣的鸳鸯。
古代的叙事作品中,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夸父逐日的结果显然是悲剧性的,但夸父
B.《老人与海》中,老人历尽千辛万苦带回米一副鱼骨头。
被烧死之前所投出的手杖却变成了一个森林,因此这种失败未尝不可以被描述为一次胜
C.关汉卿的《窦娥冤》中,窦娥所立的二桩誓愿都应验。
利。
D.《愚公移山》中夸娥氏二子搬走了太行、王屋二山。
⑥问世于 17 世纪的《聊斋志异》为我们考察这种超越机制提供了一个范本,为什
么《聊斋志异》会出现在中国的北方,而非江南,特别是经济发达的江浙一带?陈寅恪
第 1 页,共 4 页
{#{QQABAQKQogioABAAAQhCUQVwCkAQkBEACKoGwFAIIAIBQRNABAA=}#}
座位号: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6 分) 基础上持续地进行输出。
材料一: 在对文化挪用进行讨论时,要避免“绝对原创性”的误区,避免陷入保守主义与自
近期,某国际大牌推出了一款黑色中长半身裙,售价高达 29000 元人民币,但有网 闭义。一种文化若想进入世界舞台,就必须以适合其传播的形式进行改造,以适应不同
友发现,这款裙子神似中国的马面裙。该品牌强调其采用了“标志性的廓形,是一款全 化。马克思曾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即“用世界性文学来包容所有在其自身文化之
新的优雅时尚的单品”,却只字未提“马面裙”。尽管国内质疑该品牌文化抄袭的声音 外出现与发展的文学作品”,“在最广泛的意义上,世界文学能够包含任何影响力超出
四起,但品牌官方至今没有表态,只是在中国市场内默默下架了这款新品,国外的网站 本土文化的作品”。作为日益成为学术关注重点的“世界性文化”或“全球性文化”,
上这款裙子在继续售卖。有媒体认为,这波操作难以被界定为抄袭,只能冠以“文化挪 实际上包含着一种内在的“地方性”,即在全球化时代,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具体而为之
用”。 的,而是各个文化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的产物。简而言之,每一种文化都是
在这一事件中,不少人被科普了马面裙的概念:马面裙,前后里外共有四个裙门, 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对立的产物,如果想要自身文化在世界体系中获得发展与尊重,就
两两重合,侧面打裥,裙腰多用白色布,取白头偕老之意,以绳或纽固结。马面裙的风 要让自身文化所具有的特殊性与其他文化中的特殊性相交流,使其特殊性发展为普遍
格由明代的清新淡雅到清代的华丽富贵,再到民国的秀丽质朴,其结构一直根深蒂固地 性。
存在着。 当下,中国文化实践坚持“文化自信”。我们既要注意文化挪用的负面意义,也要
此前,也有不少国际大牌借鉴中国元素,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出现在巴黎、米兰、伦 看到其背后所承载的积极意义,善用文化挪用,在彼此理解、彼此尊重的基础上,以积
敦的时尚舞台上,1981 年戴安娜曾经穿过红色的马面裙,当时的新闻稿写的是中式刺 极的姿态与“文化星丛”中的其他文化进行对话。只有这样,才能打破西方社会对中国
绣裙。这些借鉴参考,在文化领域并不少见,是对中国文化元素的喜爱和推广,为国人 “傅满洲”“陈查理”式的想象,促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欣赏,以符号为载体,各文
所乐见。 化共同参与编码与解码,实现“文化走出去”与“文化自信”。
要想让我们的文化瑰宝传承下去,就需要主动去发现。在此之前,许多国人并不了 (摘编自徐冠群《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新:跨文化传播语境中文化挪用的积极意
解马面裙。争议事件发生后,众人才知道,这种款式不仅凝结了古人的实用智慧和审美 义》》
情趣,更具有十足的现代感,只需稍加改良点缀,便可成为日常生活中的时尚单品。 4.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4分)
文化交流与元素借鉴本来就是一种双向奔赴,“韩国端午祭申遗”等文化抢注事件 A.根据材料二关于文化挪用的分类,材料一中引起争议的某国际大牌的行为是内容挪
一直让国人耿耿于怀,此次“被挪用”则给我们再次敲响了警钟。不过,与其停留在口 用中的风格挪用。
头的“抗议”,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投入到民族文化的整理中来,寻找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B.文化挪用的符号化、片面化及多变性使其不断输出刻板印象,是对被挪用者的冒
传播的方法。 犯,因此,文化挪用是一种异文化思维下对本土文化的误读与错用。
(摘编自张晓涵《文化挪用,应让公众更关注传统文化守护》) C.只要借助符号化的事物进行文化传播,就能引发外来文化背景中的传播对自身文化
材料二: 的兴趣,从而实现文化的持续输出。
文化挪用是指处于一种文化背景中的人将其他不属于自己文化中的元素进行符号特 D.若想进入世界舞台,中华文化必须经过适合其传播的形式改造,以适应不同文化,
征挪用的行为。根据内涵的不同,文化挪用可被归为“实物挪用”与“非实物挪用”, 在欣赏、学习、沟通中获得发展与尊重。
前者通常是指对有形物体的占有,而后者更为抽象,通常表现为内容挪用和主题挪用。 5.根据上述材料,以下行为中不属于“文化挪用”的一项是( )(4分)
内容挪用指某文化中的文化成果被其他文化中的创作者借鉴、利用,又可具体分为风格 A.美国迪士尼公司将中国传统剧目《花木兰》改编成动画片,将原始版本中的核心主
挪用和母题挪用,两者都指异文化对本文化中文化成果的挪用,只不过前者会主动地表 题“尽忠尽孝”演绎为女性解放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主题。
明挪用对象的出处并以此进行自我标记,而后者则是利用异文化的符号与象征来创造性 B.伏尔泰将元代戏剧家纪君祥所创作的《赵氏孤儿》改编成为欧洲经典剧目《中国孤
地再现本文化。而主题挪用指在文化塑造中有意地借用其他文化中的个体与机构。 儿》,借用中国文化中的形象符号来宣扬启蒙精神。
对于文化挪用的批评者来说,文化挪用是一种异文化思维下对本土文化的误读与错 C.日本导演竹内亮拍摄纪录片《好久不见,武汉》,向全世界展示疫情之后武汉人真
用,是对被挪用者的冒犯,特别是文化挪用本身所具备的符号化、片面化及多变性等特 实的生活现状。
征让人将其视为是刻板印象的输出。但是,文化传播是从符号开始传播的,即文化传播 D.美国网飞公司翻拍刘慈欣的科幻巨作《三体》,起用欧美当地演员饰演原著中以中
的第一步永远都是符号化与片面化的。这在好莱坞电影中体现得最为明显,表现中国不 国人为主的主角群体,讲述超越时间、文化和种族边界的故事。
离功夫,表现日本不离和服。符号化的目的是便于传播与记忆,只有借助符号化的事物 6.面对文化挪用,中华文化应该如何实现突围?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进行文化传播,才能使得更多处于外来文化背景中的传播对自身文化产生兴趣,并在此
第 2页,共 5 页
{#{QQABAQKQogioABAAAQhCUQVwCkAQkBEACKoGwFAIIAIBQRNABAA=}#}
座位号:
二、古代文学阅读(41 分) 条件,楚太子采纳了慎子的建议,答应了齐王的条件。
(一)文言文阅读(23 分) B.楚太子回国继位,齐王派使臣来索取土地,楚襄王不愿献地,向群臣问计,集思厂
材料一: 益,最后解除了危机,说明楚襄王善纳言。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 C.子良告诉齐王此行受王命来献地。昭常假托王命驻守献地。秦军压境并指责齐国行
五百里,乃归.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 为不当,告知若不收兵就和齐军决战。最终楚国不战保全东地。。
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 D.材料一表述齐王放归楚太子是因楚太子答应献地给齐国。材料二表述齐王放归楚太
王曰:“敬献地五百里。”齐王归楚太子。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 子是因为怕空有人质,还在天下落下个不义之名。
地于楚。王令群臣献计。上柱国子良入见,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 10.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 分). ..
(1)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
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子良出,昭常入见,曰:“不可与也。
(2)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
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
(二)情景默写(6分)
也,不可。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曰:“不可与也。虽然,王身出玉声,许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万乘之强齐也,而不与,负不义天下。楚亦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王乃遣子良
(1)《氓》中表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体现了她刚烈的性格特点的语
北献地于齐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
句是“ , ”。
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
(2)荀子的《劝学》中表明君子的智慧、道德可以通过广泛学习、不断反省而提升自
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伐昭
我、减少过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未涉疆,秦以五十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
(3)“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更是承载着无尽的漂泊之苦、思乡
里,不义。其缩甲则可不然则愿待战。”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
之情或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如“ , ”。
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
(三)古代诗歌阅读(12 分)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 ①
登赏心亭
材料二:
陆游
秦人留之(楚怀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
蜀栈秦关岁月遒,今年乘兴却东游。
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雎曰:“王与太
全家稳下黄牛峡,半醉来寻白鹭洲。
子俱困于诸侯,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得王召群臣谋之,或 ②黯黯江云瓜步 雨,萧萧木叶石城秋。
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 ③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 涕已流。
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 [注释〕①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 年),陆游奉召从四川回临安,是年秋天路过建
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 康。②瓜步:即瓜步山。与建康隔长江相对。③迁都:南宋初年,主战派主张建都建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康,主和派主张建都临安,建都问题成为两派斗争的一个焦点。
7.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三处的答案标号填在横线上。(3分)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王乃遣 A子良北 B献地于齐 C立昭常 D为大司马 E使守东地 F又遣景鲤 G西索 H救于 A.首联由回忆引出,写了自己外放四川、陕南,备尝艰辛,度过了不平常的岁月,
秦。 以及奉召东行见孝宗,为自己将有再进忠言的机会而喜。
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4分) B.颔联中的一个“稳”,一个“醉”,呈现出诗人经险如夷、平安归来的心境。诗
A.与,意指给,给予,同《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的与”字含义相同。 人因安然乘舟渡过黄牛峡,而深感幸运,故饮至半醉半醒。
B.玉声,似玉相击之声,引申为美妙的声音。这里是对楚襄王言语的敬称。 C.颈联写诗人眼前所见为一派肃杀凄凉的秋景,面对的又是“瓜步”和“石城”这
C.“乃归子”的“归”指让……回去,与《蜀道难》“使人听此凋朱颜”的“凋”字 两处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此景此地,使诗人忧从中来。
用法相同。 D.本诗前四句由“兴”字点出,后四句为“忧”字包孕。“兴”为诗人赴阙召对,
D.倍,指违背。跟《鸿门宴》“愿臣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的“倍”字含义相同。 或宿愿得偿;“忧”则是诗人面对现实,希望渺茫的表现。
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13.本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都是登楼抒怀之作,皆写了“涕流”的情状。试比较这
A.楚怀王死后,在齐国做人质的楚国太子向齐王请辞回楚国,但齐王阻扰,提出放归
第 3页,共 5 页
{#{QQABAQKQogioABAAAQhCUQVwCkAQkBEACKoGwFAIIAIBQRNABAA=}#}
座位号:
两首诗中“涕流”原因的不同点。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8分) D.你的学习成绩和她差很多,你要加油了!
三、语言文字运用(21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每小题 4分,共 16 分) “团圆之日”被作者曹雪芹赋予了残缺和破碎的悲剧意蕴。第十八回中,元春于元
汉字,有淑女的温婉之美,也有老妇的隐重之美;有山河的壮丽之美,也有花草的 宵节回贾府省亲,所点的四出戏大有深意——《一捧雪·豪宴》讲恩将仇报的故事;
清淡之美。汉字,她着墨汗青,跨过历史的长河向我们走来。她的音律之美和意境之 《长生殿·乞巧》表达高处不胜寒和对人间真情的渴望;《邯郸梦·仙缘》写人生福祸
美,令我们 ① 。 相依,蕴含人生的智慧和超脱;《牡丹亭·离魂》表达对死亡的预感。概而言之,其中
那一个个方正有力的汉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从甲骨文,到金文,再 的意蕴就是盛极而衰,人生无常。
到小篆、隶书、楷书,它见证了中文深厚的底蕴与灵动的风韵。水,象形造字,形如流 元春的眼泪仿佛浸湿了书中每一个“团圆之日”。她没有出场的“元宵节猜灯谜”
水,使人不觉间想到了柔和无尽;众,会意造字,形象地 ② 了多人而自然而然地想到 和“中秋赏月”情节也都预示着重要的事件即将发生并以“谶语”的形式关联贾府未来
团结互助等深意。那一笔一画,一延一顿,或刚劲有力,或柔情似水,无论从艺术还是 的命运。灯谜所呈现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的气氛,赏月时“闻笛落泪”的预感,
形态来看,都体现了汉语中的文字之美。身为一个中国人,应当做一个 ③ 的中国人, 都照应着“树倒猢狲散”的终局。
熟悉中华五千年来的灿烂文化,能熟练地说汉语这种古老 ④ 又优美鲜活的语言,能正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个长句,请改成三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
确地书写汉字这种古老又丰富生动的文字。 不得改变原意。(5分)
先后播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节目,并被广泛大众收看,都是为 四、作文(60分)
了唤起人们对汉字的认识,对汉文化的重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A.震撼 体现 堂堂正正 而 ——《礼记·中庸》
B.震惊 体现 堂堂正正 却 人生就是无论你怎样计划,不同的时候仍然会出现不同的问题,或一致,或偏离,
C.震撼 表现 仰不愧天 而 因此,没必要事事都计划好。
D.震惊 表现 仰不愧天 却 ——(日)中村恒子《人间值得》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和标点符号使用错误,以下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对于以上两种观点,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和你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表达你
A.《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节目的先后播出,并被大众广泛收看,都是 的感悟与思考。
为了唤起人们对汉字的认识,对汉文化的重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装;不得泄露个
B.“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节目的先后播出,并被大众广泛收看,目的 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都是为了唤起人们对汉字的认识,对汉文化的重视。
C.先后播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节目,并被广泛大众收看,目的都
是为了唤起人们对汉字的认识,对汉文化的重视。
D.先后播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节目,并被广泛大众收看,都是为
了唤起人们对汉字的认识,对汉文化的重视。
16.对文中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比喻 夸张 拟人 对比
B.比喻 夸张 借代 通感
C.比喻 排比 拟人 借代
D.比喻 排比 拟人 对比
17.下列句子中的“和”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班主任在班会上和大家说了应对奥米克戎的常规方法。
B.我不想和杰西去图书馆,我想自己去!
C.刚才看的和这里挂的是一种风格,都有一点印象派的味道。
第 4页,共 5 页
{#{QQABAQKQogioABAAAQhCUQVwCkAQkBEACKoGwFAIIAIBQRNABAA=}#}1.D 2.C 3.B
4.D 5.C
6.(8分)①主动去发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瑰宝,投入到民族文化的整理中来,寻找
更好的保护与传承传播的方法。
②借助中华文化中符号化的事物进行文化传播,以符号为载体,各文化共同参与编码与解码,
在此基础上持续地进行输出。
③既要注意文化挪用的负面意义,也要看到其承载的积极意义,在理解、尊重的基础上,以
积极的姿态进行对话,实现“文化走出去”与“文化自信”。
7.CEF 8.A 9.C
10.(1)(您答应给齐国)割让东地五百里吧。土地是用来安身的,吝惜土地而不为父亲送
葬,这是不道义的。(6分)
重点:“所以”,用来……的,……的凭借;“爱”,吝惜;“爱地不送死父,不义”,判断句。
(2)(如果)楚都另立一王,我们可以趁机和新王作交易。 (6分)
重点: “立王”,另立一王;“因”,趁机;“市”,做交易,做买卖。
11.(1)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略,有“扁舟”这一意象即可
12.B
13.不同点:①所见之景不同:杜甫面对恢宏气象,引发个人孤独无依之感;陆游面对肃杀
凄凉之景,由喜转忧,深感前途渺茫。②个人境遇不同:杜甫暮年独自漂泊西南,处境困顿;
陆游奉召东游,虑及迁都之策难以实现。
14.A 15.A 16.C 17.C
18.(5分)虽然她在“元宵节猜灯谜”和“中秋赏月”情节中没有出场,但这些情节也都预示着
重要的事情即将发生,并以“谶语”的形式关联贾府未来的命运。
19.略
答案第 1页,共 1页
{#{QQABAQKQogioABAAAQhCUQVwCkAQkBEACKoGwFAIIAIBQRN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