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9-14 20:27: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苏轼
古往今来,许多诗人以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你能背一些咏月的诗词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可怜九月初三月,露似真珠月似弓。
导 入
千年以前,大文豪苏轼也在中秋明月下对酒当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苏轼,走进他的词。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轨迹。
2.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把握词的意象,感受词作的意境;(难点)
3.感受词人乐观旷达的情怀美。
明确目标
词是一种诗的别体,隋唐时兴起,全盛于宋代。词又名诗余、乐府、长短句。
词,大体上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文体知识
水调歌头:词牌名,词牌就是词的格式、词谱的名称。词牌不同于题目。一首词可以没有题目,但一定要有词牌名。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词牌”。
词的段落叫做阕、也叫做片。从长度分小令(59字以下)、中调(59-90)和长调(91以上)。
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丙辰年)。当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而被迫离开京城,在密州做地方官。那时他已经41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辗转各地为官,政治失意,壮志难酬。
苏轼写作这首词时,已经在外当官五年,与胞弟苏辙也整整七年未见。他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为官,特地请求北徙,来密州任职,然而,济南与密州相距并不算远,却也因各自疲于官事而多年不得相见。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关于作者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绘画:善画枯木怪石,主张神似
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节奏划分
结合注释,疏通词意。
小序翻译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通宵痛饮直至天明,大醉,趁兴写下这篇文章,同时抒发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
小序点明写作的时间和缘由,总领全篇。丙辰年,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手足兄弟。
结合注释,疏通词意。
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乘着清风回到天上去,又担心在美玉砌成的楼宇上,经受不住高处的寒冷。(我)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上阕翻译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上阕:把酒问月(写景),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1.面对中秋明月美景,词人引发出对什么的思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一轮孤月,引发出词人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
“不知”对提出的疑惑的思考更进一步。
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赏析上阕
2、怎样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此句表面在写回到月宫去,但又怕经受不住天上的寒冷,言外之意是指词人的政治遭遇而言,指作者想回到朝廷去,又怕党争太激烈了,难以容身。
3、“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表现了词人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也显示了他积极的人生态度。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梳理上阕的思路
望月
想象
问天
留人间
思归
恐寒
结合注释,疏通词意。
下阕翻译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儿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门窗上,照着不能入睡的人。(月儿)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不能团聚之时圆呢?人间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也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就难以两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的亲人能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明月。
下阕:写对月怀人(抒情),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
赏析下阕
1.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转”和“低”两个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无眠”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表达了词人思念亲人以及被贬的失意之情。
2.如何理解“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是作者恨月亮老在人们分别的时候圆,是作者在恨与亲人别离,自己被贬。
3.哪些语句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你从中读出什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哲理: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这正是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不必为暂时的坎坷而忧伤。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词中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
5.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关于祝福而流传千古的名句。作者唯愿离别的人们各自珍重,远隔千里,共浴月光,一同欣赏中秋月明之夜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美好的祝愿及旷达的胸襟。
转朱阁,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梳理下阙的思路
月照
怨月
无眠
愿人长久
悟理
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阙写把酒问月,由向往天上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写词人的想象,他在天上、人间徘徊、矛盾,从中也揭示了作者退隐与做官的抉择和困惑。
课堂探究
下阕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化为探求人生哲理,表达美好祝愿。
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蕴含了哪些情感?
蕴含情感:
对朝廷既留恋又恐惧的矛盾心情,在逆境中的自我慰藉。
对亲人的思念,对天下人的良好祝愿。
对人生的乐观旷达的态度。
词人的心情由忧郁、惆怅渐渐走向乐观、旷达。
这首词借月抒怀,既有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也有对人们的美好祝愿,更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表现了词人豁达洒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主旨归纳
清代评论家给予这首词高度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请说说这首词获得如此高的评价的原因。
思考问题
①词人借与明月对话,抒发人生感慨,有理有理;
②词的意境豪放而阔大;
③情怀乐观而旷达;
④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
⑤语言如行云流水。
唱响经典: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理解性默写
(1)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表达自己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和对明月的赞美及向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表达任何事都不能圆满,人生本来就充满了悲苦与欢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水调歌头》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表达了对天下离别之人的美好祝福。
(4)苏轼视月亮为有生命、有情感的朋友,在《水调歌头》中表达了极富人情味的美好愿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月亮的别称
月亮是古诗文中被描写最多的自然物。在古代,它的别称有: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月亮比作美女,故称月亮为婵娟。
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