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论语》十二章
第一章
知人论世
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论语》简介
《论语》,是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
《论语》简介
《论语》命名由来
仑 古字 —— ——甲骨文从亼(表聚集),从册(编
竹简),会集合简牍编排次序之意。
《论语》——装订成册的言论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这550年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民族大融合,文化大融合,百家争鸣。
“仲尼既没之后,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西汉)刘向《战国策》
道德沦丧,民生凋敝,周朝礼制日渐崩坏,名存实亡。在生活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
春秋战国背景
第二章
研读文本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2.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论语》十二章
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10.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11.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2.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论语》十二章
研读第一章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食:动词,吃饭 求:追求 安:安逸 敏:勤勉
而:表并列 就:接近、靠近。 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而:表顺承 正:匡正,端正 已:通“矣”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追求饮食的饱足;不追求居住的安逸;对工作勤勉,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的人来匡正自己,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研读第一章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思考:孔子认为好学的标准是什么?
君子
君:
国君以及统治者阶级的后代
“尹”:手握权杖,表示治事(令尹)
“口”:表示发布命令
子:
最初指居于上位的统治阶级
君子
有位之人(居上位者)
有德之人
研读第一章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思考:孔子认为好学的标准是什么?
好
学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
“敏于事而慎于言”:在言行上做事敏捷,说话谨慎。
“就有道而正焉”: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
重在
排除干扰
重在
时间锻炼
重在
虚心请教
研读第二章
2.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而:表假设,如果
如……何:把……怎么样、对…怎么办
译文: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研读第二章
2.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思考:请分析“仁”和“礼”“乐”的关系。
文化常识:“佾”指古时乐舞的行列。古时一佾八人,按照周礼规定,演奏乐舞的行列,天子可用八佾,诸侯则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则只能用二佾。季孙氏为鲁国正卿。
研读第二章
2.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思考:请分析“仁”和“礼”“乐”的关系。
补充: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礼崩乐坏
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说管乎人情矣。——《礼记》
研读第二章
2.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思考:请分析“仁”和“礼”“乐”的关系。
明确:
礼“辨异”,即区分等级,使各阶层有序,有序则不乱;
乐“统同”,即抒发情感,使情绪得以纾解,促进社会和谐。
“礼”“乐”都是制度文明的体现,而“仁”又是礼乐制度的基础,是人内心的道德规范。
由此可见,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研读第三章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道:道理、真理。
译文: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可以了。”
思考:这句话体现孔子对真理具有怎样的态度?
明确:本章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
研读第四章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喻:知晓,明白。
译文: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研读第四章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思考: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在“义利观”上应该有什么不同?
明确:
义:原指“宜”,即行为合于“礼”,是公心;“利”是私欲。
从人的价值标准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君子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求上的不同,“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
补充: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
研读第五章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人,有贤德的人。
齐:看齐。
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省:反省,检查。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人就想着与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在心里反省自己。”
研读第五章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思考:这句话反映孔子什么观点?
明确:
孔子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方法之一就是见贤思齐。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己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儒家强调的学习无处不在,而学习又是以提高自身修养为要义的。
补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研读第六章
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质:质朴、朴实 文:华美、文采 野:粗野、鄙俗
史:虚饰,浮夸 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
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研读第六章
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思考: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
明确:
质:先天的、朴实无华、质朴本性。
文:后天的、经过后天获得的。(例如:衣着装饰、谈吐文采)
君子要处理好“质”、“文”关系,协调发展:内心真实、朴素,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说话办事有礼貌修养,这也正是儒家中庸之道在君子气质上的表现。
研读第七章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弘:广、大,志向远大 毅:坚强,意志坚强
已:停止
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不是很遥远吗?”
研读第七章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思考:士毕生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明确:
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而“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
士不可不弘毅
任重而
道远
原因
原因
原因
以“仁”为己任
死而后已,终生不倦
研读第八章
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譬如:比如、好比 篑:盛土的竹筐 平地:填平洼地
虽:虽然。 覆:倾倒。 进:前进。指继续堆土。
译文: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研读第八章
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思考:这句话蕴含了哪些道理?
明确:
孔子用“堆土成山”和“平整土地”的比喻,说明做事不可以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而进退的责任在自己而不在别人。
堆土成山
未成一篑
坚持不懈,
不能半途而废
比喻
填平洼地
虽覆一篑
(其咎在己)
(进益在己)
研读第九章
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知:通“智”,智慧。 者:……的人
译文:子曰:“有智慧的人不疑惑,有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研读第九章
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思考: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
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
仁者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
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畏惧。
研读第十章
10.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克:约束。 一日:一旦 归:称赞,赞许
由:依靠。 目:条目,细则 礼:名词作动词,合乎礼 事:实践,从事 斯:这
研读第十章
10.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了,天下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了。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细则”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不去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研读第十章
10.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解读:
从实践的角度,阐述了孔子对“仁”的理解以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其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
研读第十章
10.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仁
克己
复礼
由己
视
听
言
动
合乎礼
对内
对外
研读第十一章
11.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言:字 行:奉行,实践 其:大概,表示推测、估计。 于:介词,可以翻译成“给”
译文: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研读第十一章
11.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明确:从人的行为准则的角度出发,提出孔子认为推己及人的“恕”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的也是“修己”。这样,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思考: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恕”道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研读第十一章
1.“恕”:诗人的实践原则;
2.儒家仁学体系
①仁之至:自爱
(子曰:“自爱,仁之至也;自敬,知之至也”)
②仁之纲:忠恕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③仁之体:礼。(“礼”所阐释的道德要求真实质朴,是从真情挚感中对个人行为进行规范,将抽象的道德伦理具象为日常的行为举止方式,“礼”中所包含的道德意蕴,是个人精神道德,内心情感与外在行为的统一。)
研读第十二章
12.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夫:那 兴:激发人的感情 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怨:讽刺时政 迩:近
译文:孔子说:“同学们,为什么不学那《诗》呢 《诗》可以激发人的情感,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在礼的准则下讽刺时政。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研读第十二章
①《诗》可以兴——激发人们的情感(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②《诗》可以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
③《诗》可以群——提高人的人际交往能力(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
④《诗》可以怨——讽刺朝政(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思考1:孔子认为学《诗经》有什么作用?
研读第十二章
①“兴观群怨”是孔子对《诗经》的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概括。
②根据《诗经》的特点指出了文艺具有美感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政治作用。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孔子的目的是“事文”“事君”,即为封建礼教,封建统治阶级服务,有其明显的阶级局限性。
思考2:如何理解和评价孔子的“兴观群怨”?
总结:《论语》十二章分别主要阐释了什么观点?又分别运用了什么艺术方法?请填下表:
内容 主要观点 说理方法
第一章
安贫乐道,就有道而正(谨言慎行)
理证
第二章
礼、乐以仁为基础(重视仁德)
理证
第三章
执着追求“道”(真理)
理证
第四章
君子重义轻利
对比
第五章
虚心学习(自我反省)
对比
第六章
文质兼备,方为君子(表里如一)
理证
内容 主要观点 说理方法
第七章
“仁”为己任,要意志坚强(勇于担当)
理证
第八章
不半途而废,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喻证
第九章
智、仁、勇(完美人格)
例证
第十章
克己复礼为仁(自我约束)
理证
第十一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爱之心)
例证
第十二章
《诗》的社会功用(养德增智)
例证
总结:《论语》十二章分别主要阐释了什么观点?又分别运用了什么艺术方法?请填下表:
《
论
语
》
十
二
章
“君子”之德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修身养性
外求
内修
朝闻道,夕死可矣
止,吾止也;进,吾往也。
人而不仁,如礼何?如乐何?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克己复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谨言慎行
重义轻利
重视仁德
自我反省
勇于担当
知、仁、勇
自我约束
仁爱之心
表里如一
养德增智
锲而不舍
学《诗》,兴、观、群、怨
追求真理
学校开展中外文化交流会,你新结交的外国友人对孔子及其思想学说特孽感兴趣,为此你亲手设计了一张书签,作为礼物送给对方,请你从《论语》十二章中选择一句,作为赠言,并说明你选择此句的原因。
作业
谢谢